国内弗罗斯特研究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95108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弗罗斯特研究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国内弗罗斯特研究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国内弗罗斯特研究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国内弗罗斯特研究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内弗罗斯特研究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国内弗罗斯特研究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弗罗斯特研究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内弗罗斯特研究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正如杨金才所指出的:

“弗罗斯特从新英格兰的乡村撷取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象和具体事例,含蓄地象征着外部的大世界,用极具区域特征的人和物来指涉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

因此透过对新英格兰生活的观察,弗罗斯特的诗歌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状况”(144)。

作为一个雅俗共赏的诗人,弗罗斯特在中国有着众多的爱好者,受到中国诗人的高度评价,他的诗歌在中国也十分受欢迎。

因此,在全球化的视野下系统地认识这位独具特色的美国诗人极具现实意义。

1.国内对弗罗斯特研究始于译介。

1948年诗人方平将弗罗斯特的对话体叙事诗《帮工之死》译成中文并发表在臧克家主编的《文讯》上介绍给国人。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对弗罗斯特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弗罗斯特的抒情诗频频出现在大学英语教材中,诗集也被译成中文。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986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曹明伦翻译的《弗罗斯特诗选》;

198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方平翻译的《一条未走的路,磨灭不了的诗篇——介绍美国诗人弗罗斯特》;

1990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非鸥翻译的《罗伯特·

弗洛斯特诗选》。

2000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曹明伦译美国学者理查德·

普瓦里耶和马克·

理查森编的《弗罗斯特集》(上、下册)涵盖了他的全部诗作442首、三部戏剧、散文、随笔、小说和书信以及作者年表等,该诗集的出版为国内的弗罗斯特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参考资料。

2.根据《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和中国知网的统计,自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没有一篇有关弗罗斯特的论文发表。

至80年代末只有两篇有关弗罗斯特的公开发表的论文。

一篇发表于1987年第六期的《外国语》(懿丝的“浅析弗罗斯特的诗歌创作”),另一篇发表于1988年第二期的《中国翻译》(张俪的“理解还是误解?

——也谈弗罗斯特的小诗‘DustofSnow’”)。

1983年毕业的北大硕士王敬华的毕业论文为“弗罗斯特的悲剧风格”。

20世纪90年代公开发表的有关弗罗斯特的论文为11篇,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杨凌雁的“庞德与弗罗斯特的现代派诗风”(《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1期)和程爱民的“弗罗斯特的诗歌艺术”(《外国文学》1994年第4期)。

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弗罗斯特的研究论文激增,截止2009年底,仅仅是中国期刊网统计的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就有21篇,以“RobertFrost”为主题进行搜索,共有记录136条。

20世纪以来,国内对弗罗斯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弗罗斯特诗歌主题特质研究

(一)弗罗斯特诗歌的主题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大部分学者运用文本细读

的方法对其代表作及一些名诗如《未选择的路》、《雪夜林边驻足》、《修墙》、《摘苹果之后》、《白桦树》的主题思想进行了阐释。

此类研究关于弗罗斯特的自然观讨论最多,大多数学者都对弗罗斯特的诗歌主题达成了共识:

认为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他以区域性来提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以传统的主题来表现了人类的困惑和窘境。

近年来,学者们运用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视角来对研读弗罗斯特诗歌的主题。

其中,程爱民运用结构主义理论探究了《修墙》这首诗的重要主题。

杨静、王素青和赵彦杰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悲剧主题的哲学内涵进行阐释,揭示弗罗斯特诗歌中反映的人在宇宙中孤苦无助的悲惨境遇。

李应雪的“欲望的诗歌,平衡的诗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5期)则从叙事学和女性主义的视角探索了弗氏一组叙事诗的主题构成,挖掘弗氏独特的女性观、欲望观和辩证平衡的诗学理念,指出弗罗斯特叙事诗中女性代表着激情与创作力,而男性则代表着理性与形式完美,从而实现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激情与理性、创造力和诗歌形式的辩证统一。

在“论弗罗斯特诗歌艺术的辩证法纬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11期)一文中,李应雪还从辩证法的角度对弗罗斯特诗歌的主题和形式进行评析,指出弗氏在其诗歌作品中始终如一地实践着传统诗歌形式与现代诗歌内容的辩证结合;

诗歌素材与诗人自我意识的辩证统一。

何庆机在“文学市场、商业主义与弗罗斯特诗歌的杂合性”(《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弗罗斯特对商业主义与大众消费群体相对认同的态度,使他秉承“循旧纳新”的诗歌原则,并因此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特质,即杂合性———融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要素于一体。

郭辉英则指出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梦想与现实的冲突是弗罗斯特诗歌永恒的主题。

第二:

诗歌艺术特质研究

从发表的论文看,此类研究主要是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弗罗斯特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语言特色。

比如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比喻及声韵艺术效果等。

其中,程爱民将弗罗斯特的艺术手法概括为“比喻与象征”和“在传统中创新”(64-68)。

邱小轻对弗罗斯特诗歌的“戏剧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41-44)。

刘爱英指出,弗罗斯特诗歌永恒的魅力在于其“游戏性”(9-13)。

大多数学者认为,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质朴无华、简洁精炼,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罗若冰59-62)。

第三:

比较研究

国内学者在弗罗斯特比较研究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如程爱民将弗罗斯特与陶渊明在创作主题和艺术风格方面进行了相似比较,认为两位诗人都将自己的作品深深植根于自己熟悉的乡村,主要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经历;

同时指出两位诗人诗歌相似性的根源在于他们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渊源。

朱湘军将《雪夜林边驻》与刘长卿的《风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语言特色进行了比较。

也有学者探讨了弗罗斯特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罗伯特·

彭斯在创作主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以及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的相似之处。

此外,有学者将现代诗人威廉斯和弗罗斯特进行了比较,解读了两位诗人在寻找自我意义、探索人生生存价值方面的相似性以及方法上的相异性。

另外,一些学者对意象派诗人庞德和弗罗斯特的现代派诗风进行了差异研究(杨凌雁22-25)。

第四:

其他研究

弗罗斯特的归属问题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

弗罗斯特属于传统派诗人还是现代派诗人?

属于自然诗人还是区域诗人?

学者们对此问题意见不一。

有把他视为“工业时代的田园诗人”(彭予,马丽娅.75-78),也有学者将他划为最富美国乡土气息的区域诗人(方平1988),称其为“农场诗人”和“新英格兰诗人”[12]。

有些学者认为,“弗罗斯特既继承了传统诗歌的创作技巧,又创立了自己的现代风格,成为沟通欧美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之间的桥梁,因此被有些评论家称为‘交替性’诗人(杨金才2002)。

还有学者将其界定为“浪漫现代主义诗人”(刘守兰45-48)。

其次,弗罗斯特的名诗研究和诗歌汉译研究也吸引了学者的注意力。

弗罗斯特诗歌汉译问题的研究主要有曹明伦的“关于弗罗斯特若干书名、篇名和一句名言的翻译。

曹先生主要就国内译者诸家在翻译弗罗斯特诗集的书名和文章题目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予以纠正,以此来规范和统一国内的弗罗斯特诗歌翻译。

随着对弗罗斯特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弗罗斯特诗歌的专著也开始出现。

200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黄宗英的专著《一条行人稀少的路:

弗罗斯特诗歌艺术管窥》,深入探讨了弗洛斯特的诗歌艺术特点,详细分析了弗氏诗歌的用词特征及“意义之音”的构成与其戏剧性效果。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弗罗斯特集:

诗全集、散文和戏剧作品》(曹明伦译)收录了弗洛斯特的所有诗作、剧本及其重要散文作品,是国内进行弗罗斯特研究的重要资料。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于2004年引进的剑桥文学指南丛书中包括《罗伯特·

弗罗斯特》专辑,显示了学界对弗罗斯特的重视。

2007年底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暂时遏止混乱的锐利思想武器:

儒家思想观照下的罗伯特·

弗罗斯特诗》(徐新辉著),研究了在中国儒家思想观照下诗人在时间、空间、真爱、真相、家庭等方面的基本观点和核心思想。

从国内发表的弗罗斯特研究论文的数量上看,弗罗斯特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反映了国内弗罗斯特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但国内的弗罗斯特研究尚不普及,研究弗罗斯特的论文远远低出研究其他英美诗人如狄金森、华兹华斯的论文。

因此,弗罗斯特研究尚未受到国内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也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同时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研究的重复性

国内的弗罗斯特研究明显存在着重复性。

国内学者对弗罗斯特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他的几首名诗如《未选择的路》、《雪夜林边驻足》、《修墙》、《摘苹果之后》、《白桦》上,却忽视了他的大多数诗篇(一生中共创作442首)。

另外,研究还表现在对他同一首名诗的同一问题的研究与汉译方面。

研究的局限性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国内对弗罗斯特诗歌的复杂意义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其诗歌创作理论在中国也没有系统研究,尤其是其美学核心“意义之音”没有得到全面深入的阐释,对弗罗斯特诗歌比喻的喻体、弗罗斯特的“黑色诗歌、悖论哲学以及其影响源等方面的研究或不够深入,更少有人提及他的“表演”说和“信仰”说。

弗罗斯特的戏谑(mischievousness)成分也没有引起重视,其频繁使用的understatement及其背后的哲学内涵更无人提及。

另外,对于弗罗斯特的两部诗剧《理智假面具》和《仁慈假面具》的研究还是空白。

因此,弗罗斯特研究范围也略显狭窄,其研究有着广泛拓展和深化的空间。

作为一位生活在世纪之交的诗人,弗罗斯特亦诗亦农,他目睹了农业的衰退和工业化的入侵,他在经历传统价值观的崩溃所带来的震荡同时冷静地观察并思考着人类的命运和生命的价值,终生不懈地探索着艺术形式的继承与创新,探索着传统形式与现代内容的关系。

弗罗斯特曾经说过“没有地域性就无所谓普遍性”(Kilcup65)。

他的诗歌立足新英格兰,意义却是世界性的。

同样处于世纪之交,同样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对于我们来说研究弗罗斯特的诗歌就具有了丰富的现实意义。

对于这样一位在美国本土享有百年声誉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地域性和普遍性的结合、传统与现代性的结合对于处在全球化挑战中的当代诗人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我们需要予以关注,对他及他的诗歌和创作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拓宽其研究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