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精华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434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精华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精华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精华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精华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精华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精华版.doc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精华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精华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精华版.doc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第1课 远古人类的足迹

一、人类的起源:

人类是由类古猿进化而来的,在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远古人类

1.元谋人: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

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大约距今70—20万年之间。

保留了猿类的一些特征,会制造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木棒),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

距今约三万年前,模样与现代人差不多,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生产活动

观念

社会组织

北京人

约70万-20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采集、狩猎

 

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

约三万年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骨针

采集、狩猎

懂得爱美

氏族

第2课 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

1、列表比较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原始人类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生产活动

生产工具

住房及优点

用具

河姆渡居民

距今约6000多年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饲养

磨制石器、骨器

干栏式房屋

通风防潮

黑陶

半坡居民

距今约5000多年

黄河中游

种植粟、蔬菜,

普遍使磨制石器

半地穴式房屋

防寒保暖

彩陶

2.氏族:

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氏族。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属于母系氏族时期(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

3.大汶口遗址:

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第3课 传说时代

1、黄河中下游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

即炎帝(号神农氏)、黄帝(号轩辕氏)和九黎族的首领蚩尤。

2、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涿鹿之战中两部落联合起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3、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4、禅让制:

这种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第4课夏与商的政治统治

1、大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奴隶制王朝),都城在阳城。

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2、夏商周的政治:

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夏、商、周的更替一览表:

朝代

建立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

约公元前2070年

阳城(登封)

约公元前1600年

亳,盘庚时把都迁到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战

镐京

周武王

周幽王

东周

公元前770年

洛邑

周平王

第5课西周的封邦建国

1、周武王建立西周:

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大败商纣军队,商朝灭亡。

周武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2、分封制:

1、目的:

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统治

2、对象:

周天子的亲属、功臣、先朝贵族

3、西周的等级制度: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

4、诸侯的权力和义务:

义务:

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要承担拱卫王室、朝觐、纳贡、服役等各种义务。

权力:

设置官员,派征赋役,建立武装

5、作用:

改变了夏商时期的松散状态,使西周发展为疆域辽阔、对周边民族影响巨大的国家。

(巩固了原来商朝地区的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3、制礼作乐

1、目的:

维护分封制的稳定。

2、特点:

不同等级,使用不同的礼器和乐器。

3、作用:

有利于巩固统治,稳定社会。

第6课西周的衰微

1、国人暴动(周厉王对人民残暴的压制政策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被驱逐出镐京)

2、分封制瓦解的原因

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个个诸侯国的实力大大增强;周王室与诸侯过之间的学员关系日益淡薄。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第7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一、甲骨文

1、定义:

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意义:

甲骨文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情况,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二、青铜工艺

1.青铜发展:

①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

夏、商时期。

②鼎盛:

晚商至西周时期

3.青铜器铸造业特点:

规模宏大,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4.青铜器代表:

①司母戊大方鼎(殷墟出土):

已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商朝后期铸造,特点是造型雄伟,纹饰古朴

②四羊方尊(湖南宁乡出土):

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

5.青铜时代:

是指夏、商、周时期。

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

第8课 大国争霸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⒈春秋五霸:

齐桓公(标志:

葵丘会盟)、晋文公(标志:

城濮大战胜利)、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2、争霸影响:

消极作用:

争霸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灾难。

积极作用:

实现了局部统一,客观上为国家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

3.齐桓公首霸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管仲改革。

发展生产,改革内政,齐国国力强盛。

②政治优势:

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③物质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东部,有渔盐之利;

④齐桓公称霸的标志: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确立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1.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2.战国时著名战役:

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赵败与秦胜),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

第9课 社会经济的变动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⑴铁农具:

春秋出现,战国推广,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牛耕:

春秋使用,战国推广。

⑵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

表现:

①有利于大量开垦荒地,精耕细作;

②为兴修水利创造条件;

③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

二、水利工程的兴修

1、战国时期主要水利工程:

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楚国的芍陂

2、都江堰

①修建时间:

战国时期的秦国

②修建者:

李冰父子(“修建二王庙”纪念李冰父子二人)

③位置:

四川成都西北岷江流域

④功能:

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

⑤历史作用:

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田地,成都平原长期受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

第10课 变法时代

1.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会开展变法运动?

①新兴地主阶级出现和强大,要求获得政治上的权利,确立封建制度,废除旧贵族特权;

②顺应新形势,达到富国强兵目的;

2.商鞅变法

(1)变法开始:

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2)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织、垦荒。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劳役。

③奖励军功。

立了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④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

⑤推行县制。

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⑥统一度量衡。

(3)变法的主要作用是:

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秦以后兼备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3、商鞅变法所遇到的阻力及取得的成功给你什么样的启示和感想?

 

商鞅变法遭到了守旧贵族的阻碍,说明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挫折,我们要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坚持不懈,勇于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4、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①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新兴地主阶级和广大民众支持变法;②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③有良好的环境,得到秦孝公的支持;④变法措施得力,内容恰当,进行得比较彻底。

 

5、启示:

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的措施要得当;杰出的人才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进步;当今,我国要坚持改革开放,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要付出代价)

6、对个人的启示:

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变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为实现伟大祖国复兴而奋发读书的信念,培养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11课 百家争鸣

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⒈孔子:

孔子名丘,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⒉思想方面的贡献:

①提出了“仁”的学说;②主张人们相互爱护;③反对暴政;④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⒊文化成就:

①整理《诗经》,②编订《春秋》。

③孔子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编成《论语》一书。

4.教育方面的贡献(教育经验和教育方法的提出):

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②他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以不同的教育;

③他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便“温故而知新”;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一览表:

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内容

儒家

春秋

孔子

《诗经》

《春秋》

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战国

孟子

“民贵君轻”;”仁政”;”反对兼并战争”(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

战国

荀子

人定胜天

墨家

战国

墨子

“兼爱”;“非攻”;“选贤”;“节俭”

道家

春秋

老子

《道德经》

事物都有对立面;无为而治

战国

庄子

批判社会不合理现象;乐天安命

法家

战国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君主集权。

兵家

春秋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战国

孙膑

《孙膑兵法》

论述了以寡击众、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

(积极影响:

形成了学术繁荣的局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勃兴。

第12课 秦朝的统一

一、秦的统一:

⒈时间地点: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政治上:

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秦王嬴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②经济上: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度量衡,大修驰道,统一车轨。

 

③文化上:

统一文字为小篆,允许民间通用隶书。

 

④思想上: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⑤民族关系上:

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征越族凿灵渠。

三、秦朝的疆域:

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

四、★1、评价秦始皇

功:

他灭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符合人民愿望;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他派人修筑了万里长城,开凿了灵渠,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过:

焚书坑儒,摧残思想文化,刑法严峻,滥用民力,苛税多于牛毛。

秦始皇有功也有过,功大于过。

我们要一分为二地评价他。

★2、秦统一的启示:

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只有国家统一社会才能安定,社会才能发展,人们才能安居乐业。

第13课 秦朝的灭亡

一、秦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二、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

1)时间:

公元前209年2)起义地点:

大泽乡3)政权:

起义军在陈建立张楚政权

4)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秦末农民起义的启示:

统治者要实施仁政,以人为本。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