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返校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93618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学期返校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返校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返校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返校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返校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上学期返校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二历史上学期返校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上学期返校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上学期返校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南方商品经济水平较高B.江浙一带统治者重视人才培养

C.江浙地区人杰地灵有良好的文化氛围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5.北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圩田”、“沙田”、“架田”、“山田”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南方地区人地矛盾显现B.南方农业强调精耕细作

C.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盛行D.水稻种植面积得到扩大

6.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D.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7.明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

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

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就被称为“苏意”,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

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B.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

C.商品经济侵染致使享乐观念盛行D.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

8.明代后期在景德镇的部分民窑中出现了“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的现象,这说明当时的私营手工业

A.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B.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

C.孕育着雇佣劳动关系D.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

9.

年份

银的钱价

农产品零售价

手工业品零售价

1835年

100

1843年

117

82

1844年

121

84

99

1845年

142

83

102

1850年

157

94

120

表格是晚晴“银的钱价和工、农产品零售价指数(1835-1850)”。

形成上述经济现象的根源是

A.大量鸦片输入B.巨额战争赔款C.工业文明冲击D.西方商品倾销

10.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

“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崩溃的帝王之家。

”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C.民主科学的倡导者D.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11.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A.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B.旗袍和中山装的兴起

C.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D.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先后提出“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

由此可见

A.中国民众爱国热情高涨B.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阻止革命成为时代主流D.空淡救国不足为取

13.数据显示,1919年6月份的日本对华贸易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一半,从2769万元减至1405万元,使中国的对日贸易出超460万元。

对此合理的的解释是

A.中国扭转了对日贸易的被动局面B.一战使日本对外贸易受挫

C.军阀割据混战殃及中国对外贸易D.政治运动影响了中日贸易

14.1938年10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敌未出国门前言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该提案的“伟大”之处在于

A.以不屈精神贯彻民众整体意识B.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投敌行为

C.遏制了亲日派的投降倾向D.鼓舞北平守军奋起抵抗

15.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是否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

“当时的情况”是指

A.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B.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C.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D.冷战对峙格局下国家安全面临威胁

16.1969年8月14日,尼克松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上发表一篇讲话。

基辛格对此讲话评论说:

“一个美国总统宣称一个共产党大国、一个我们与之没有任何联系的长期以来的敌人的生存,对我们具有战略利益,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件大事。

”尼克松的这一讲话

A.有利于美苏关系的缓和B.释放了改善中美关系信号

C.威胁了中国的国防安全D.促成了中苏同盟关系破裂

17.公元一世纪罗马百科全书编纂者塞尔舒斯曾说过:

“罗马法学昌明时期,解释法律,不拘泥于文字,而按法律的精神为之”。

据此可知

A.罗马法的法律解释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B.万民法突破了公民法的形式主义局限

C.罗马法官拥有司法判决的自由裁量权D.罗马法的条文严重滞后于社会的需要

18.16世纪后,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商业城市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西班牙的里斯本等城市。

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A.新航路开辟使商路中心发生转移B.英国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

C.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D.传统的东西方商路遭到断绝

19.美国1787年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民主共和的精神B.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C.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D.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20.一位著名的美国史学家说:

“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征服了世界B.使用蒸汽机的交通工具便利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蒸汽机的使用促进了工业城市的形成D.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21.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

22.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1935年5月27日,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

但在随后的几年中,一些操作性更强的劳工权益保护法律被相继制定出来。

由材料可见《全国工业复兴法》

A.代表了美国统治阶级的利益B.被否决是因为缺乏可操作性

C.使劳工的权利得到全面维护D.倡导的理念实际上得到发扬

23.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增长停滞、物价持续猛涨的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调整”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B.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C.扩大“福利国家”规模D.放弃凯恩斯主义理论

24.美国史学家阿基拉·

艾里依在《20世纪史》中写到:

如果说,20世纪为下一个世纪留下某些遗产的话,国际主义便是其中之一。

由此判断“国际主义”是

A.美国凭借实力控制世界B.冷战后世界的紧张动荡

C.国际间的合作日趋密切D.多极格局下的大国竞争

25.当前正在兴起的一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从纯粹的民间非主流呼声变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说法。

这些现象表明

A.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B.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C.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D.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

二、材料解析题:

(本部分共3题,第26题18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

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

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

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摘编自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

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二《临时约法》的失败固然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但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乃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由于《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所以在内容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其内容虽然是先进的,但从其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

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

——摘编自音正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主要缺陷》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现宪政的原因。

(6分)

 

27.(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东晋以来随着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江南的开发速度日益加快。

宋朝时期形成了“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局面。

农业的进步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民营手工业在宋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制茶业和制瓷业最出色,成为了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这些行业的繁荣带动了农业商品化的扩大。

当时的海船载重大大增加,在泉州出土的宋船重量约为250吨,属于中等船。

宋朝在当时国际军事舞台上远逊于汉唐,其政治弱势地位使它缺乏胸怀世界、吞并八荒的政治抱负……十字军东征、塞尔柱突厥人的兴起迫使阿拉伯商人把海外贸易视线转移到东方,向东方开辟新商路。

北宋中叶,西夏控制了河西走廊,宋政府规定只许“自广州路入贡,更不得于西番出入。

”从大食来访的使节“贡赋不绝”,宋代海外贸易直接和间接地扩及欧洲、中东、东非、印度、东南亚,以及日本朝鲜等地。

——摘自王树伟《宋代海外贸易研究》

材料二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和最重要的两件事。

这两件事把世界上最遥远的部分联结在一起,让它们能够互通有无,能够增加彼此的快乐,能够促进彼此的工业。

其中,这些发现的一个主要的影响就是将商业体系提升到了一个壮观和光荣的程度,如果没有这些发现,商业体系要达到这一程度是不可企及的……两个新世界对欧洲的工业打开了大门,它们两个都比旧世界更巨大、更广阔,其中美洲市场还每天都在成长得更巨大。

——摘自亚当·

斯密《国富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件事对世界贸易的影响,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葡萄牙、西班牙海外贸易与宋代海外贸易的不同。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历史资料

15-17世纪

原产美洲的烟草、西红柿、花生、玉米、马铃薯等作物

传入欧洲、亚洲、非洲,小麦、水稻、甘蔗等物种由欧洲传入美洲

1839年

英国工厂工人总数为419560人,其中女工为242296人

1919年

从巴黎到布鲁塞尔的国际民航客运航线开通

2017年

中国“双十一”全球狂欢节总交易额为1682亿元

美国“黑色星期五”当天网购销售额为33.4亿美元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世界市场与社会生活”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释须史论结合)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返校考历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C

B

D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参考答案】

(1)表现:

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

赋予总统较大的行政权;

构建“分权制衡”机制。

意义: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通过分权与制衡防止了专制独裁,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2)原因:

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自身存在缺陷;

宪政确立的长期性;

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

(6分,三点即可)

27.【参考答案】

(1)原因:

经济重心南移;

商品经济的发展;

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步;

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

陆上丝绸之路交通不畅;

有利的国际环境。

(8分,答到4点给8分)

(2)贸易范围扩大;

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促进世界经济交流和发展。

(6分,两点即可)

不同之处:

西、葡海外贸易是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产物;

西、葡海外贸易具有全球性;

西、葡的海外贸易具有扩张性。

(6分,每点2分)

28.【参考答案】

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社会生活变迁;

社会生活变迁推动世界市场向纵深发展.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初具规模,推动玉米、小麦等作物在世界范围内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交往习惯等发生很大改变,中美等国的大型网络购物活动,促进了全球化市场的发展.

综上所述,世界市场与社会生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题干所提供的内容,进行历史信息的分析归纳,首先紧扣“世界市场与社会生活”,确定自己的观点,可以从世界市场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分析归纳,其次结合新航路开辟、科技革命的影响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