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康复治疗与护理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93534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康复治疗与护理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第四章康复治疗与护理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四章康复治疗与护理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四章康复治疗与护理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四章康复治疗与护理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康复治疗与护理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四章康复治疗与护理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康复治疗与护理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康复治疗与护理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5)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

主动运动可以促进糖代谢,减少胰岛素分泌,维持血糖水平;

增加骨组织对矿物质(如钙、磷)的吸收。

(6)预防长期卧床所致的并发症:

长期卧床常影响机体的各种功能,如关节挛缩、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心肺功能降低等废用综合征;

血液循环不良导致的深静脉血栓形成;

肠蠕动减弱,影响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便秘等,运动疗法可有效预防或改善以上症状。

(7)调节精神和心理:

运动可以提高内啡肽释放,改善患者情绪和心态,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

低中强度运动锻炼可以促进大脑皮质、尾状核、下丘脑和小脑等处的内啡肽分泌增多,产生镇痛作用;

运动中机体代谢活动增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和由此而产生的欣快感,可以缓解精神和心理压力,打断抑郁或焦虑情绪与躯体器官功能紊乱之间的恶性循环,改善情绪、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提高适应能力;

增强社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等。

【临床应用】

1.适应证

(1)神经系统疾病:

脑卒中、颅脑外伤、脑肿瘤、小儿脑瘫、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疾患、帕金森氏病、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硬化症。

(2)骨科疾病:

骨折、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全髋、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截肢与假肢。

(3)内脏器官疾病:

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气肿、哮喘、疡病、内脏下垂、习惯性便秘、糖尿病。

(4)肌肉系统疾病:

肌营养不良。

(5)体育外伤后功能障碍及其他障碍:

体育外伤后功能障碍、烧伤。

2.禁忌证对需要选用运动疗法的患者要注意进行身体检查,有如下禁忌证存在时,不宜施行运动疗法操作。

(1)患者病情不稳定,处于疾病的急性期或亚急性期。

(2)有明确的急性炎症存在,如体温超过38℃,血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等。

(3)全身情况不佳、脏器功能失代偿期,如:

①脉搏加快,安静时脉搏大于100次/分;

②血压不正常,患者临床症状明显,高血压患者舒张压高于120mmHg,低血压患者收缩压低于100mmHg;

③有心力衰竭表现:

呼吸困难、全身浮肿、胸水、腹水等;

④心脏疾病发作在10日以内者;

⑤严重心律失常;

⑥安静时有心绞痛发作。

(4)休克、神志不清或明显不合作者。

(5)运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者,如动脉瘤破裂。

(6)有大出血倾向者。

(7)运动器官损伤未作妥善处理者。

(8)身体衰弱,难以承受训练。

(9)患有静脉血栓,运动有可能脱落者。

(10)癌症有明显转移倾向者。

(11)剧烈疼痛,运动后加重者。

【运动处方】

接受运动治疗的患者在康复医师对其进行功能评定后,由康复医师和老师为其选择治疗项目、设计运动量、运动时间等称之为运动治疗处方。

运动治疗处方应包括运动治疗项目、运动治疗量和运动治疗的注意事项。

1.运动治疗项目总体根据运动疗法的目的可分为耐力性项目、力量性项目、放松性项目、矫正性项目等;

具体针对病人可分为关节活动度运动训练、恢复步行能力训练等治疗项目;

再进一步细化,如关节活动度运动训练,可详细至肩、肘、腕、手、髋、膝、踝等关节的被动或主动运动训练等小项目上。

另外还可包括是否应用器械设备等。

2.运动治疗量运动治疗量与运动治疗的强度、时间、频度有关。

在运动治疗处方中,这三方面内容都应标明。

运动强度最为重要,确定的指标有心率、机体耗氧量、代谢当量和主观感觉,心率应标明允许达到的最高心率和适宜心率。

治疗时间是指一次运动治疗的总时间,可分为准备、练习和结束三个部分。

频度是指每周、每日进行运动治疗的次数。

3.运动治疗的注意事项首先要掌握好适应证,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运动治疗方法才能保证疗效;

其次是注意循序渐进,内容由少到多,程度从易到难,运动量由小到大;

三是持之以恒,运动疗法大部分项目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显效,只有坚持治疗才能积累治疗效果;

四是运动治疗实施过程中要定时评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然后继续实施,再评定、再实施,直至方案结束,达到预定目标为止。

【运动治疗方法】

常用的运动疗法有:

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增强训练、协调性训练、平衡训练、呼吸训练、体位转换训练、步行训练、医疗体操、易化技术等。

1.关节活动度训练

关节活动度即关节所能达到的活动范围,有主动和被动之分。

由肌肉随意收缩产生的关节活动范围是主动关节活动度;

肌肉无随意收缩、在外力作用下达到的关节活动度范围是被动关节活动度。

关节活动范围的维持和改善是运动功能恢复的前提和关键,是恢复肌力、耐力、协调性、平衡等运动要素的基础,也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职业训练、使用各种矫形器、假肢、轮椅的必需条件。

(1)主动运动(activemovement):

整个运动的动作需要通过患者自身肌肉收缩来完成的身体活动称为主动运动。

通常与肌力训练同时进行。

根据患者关节活动受限的方向和程度,做针对性的动作训练。

根据运动时有无外力参与可分为三种基本形式:

①助力主动运动:

患者在外力的辅助下,依靠主动力量进行运动。

助力运动适用于肌肉已能开始收缩,但力量不足以移动肢体的自重或对抗地心引力的情况。

②自主主动运动:

患者在不依靠助力,也无外部阻力情况下,主动用力完成的运动。

适用于肌肉能够移动肢体自身的自重和抗地心引力进行活动。

③抗阻主动运动:

患者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克服康复治疗师或运动器械施加的阻力所进行的主动运动。

适用于肌肉的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

(2)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passivemotion,CPM):

CPM是针对间断活动而言,即患者无任何主动肌肉收缩,被动活动在设计好的活动度内、在一定时间内不间断地进行。

因为活动是被动的,活动过程中不会产生肌肉疲劳。

通过持续的被动活动促进循环来改善关节营养状况,减少渗出、减轻伤口肿胀,促进伤口愈合,促进关节软骨的愈合和再生,快速恢复关节活动度,预防挛缩和粘连的形成。

本疗法在术后可立即用于患肢,术后当天可根据情况在20°

~30°

内活动,以后可视病情改善程度每日或每次训练时对活动度进行调整,逐步增大活动范围。

关节活动度训练护理要点:

①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注意重要体征、皮温、颜色、关节活动度的变化,有无疼痛等。

②运动出现疼痛时,酌情调整运动范围并记录治疗效果,改进训练方法。

③实施关节松动技术及软组织牵伸技术前,应向患者进行宣教,宣教内容包括本项训练重要性、心理护理等,使患者作好治疗前心理准备,特别是关节松动技术实施中,可能会加重疼痛,实施后也会有一过性疼痛加重的现象。

此时,酌情给予止痛药物,或给予局部物理治疗以缓解疼痛。

④熟悉每一种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⑤帮助患者做好治疗部位的准备:

如局部创面的处理,矫形器、假肢的处置。

2.肌力增强训练

肌力即肌肉收缩时能产生的最大力,与肌肉收缩时张力有关。

为增强肌力,肌肉收缩时必须负重或抗阻,以使所收缩肌肉的张力增加,故肌力增强训练也称抗阻训练。

常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萎缩、瘫痪,或需矫治的某些疾病如慢性腰痛等。

根据所训练肌肉现有的肌力水平,所给的负荷阻力应略高于现有的能力,即所谓超负荷原则。

肌力训练的类型:

①等张性训练:

肌收缩时,长度有变化而张力不变。

可分为向心性与离心性收缩,阻力可加在肌肉拉长或缩短时,二者的应用取决于病人的肌力和功能需要。

②等长性训练:

肌收缩时,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

用于关节疼痛和关节不允许活动情况下。

③等速性训练:

训练只能在专门的等速训练器上进行。

主要特点是由仪器限定了肌肉收缩时肢体的运动速度,使受训练的肢体在运动全过程中始终保持角速度相等,从而使肌肉得到更有效的锻炼。

肌力增强训练护理要点:

①肌力训练应从助力活动、主动活动、抗阻活动逐步进行:

当肌力在二级以下时,一般选择助力性活动,当肌力达到三级时,让患肢独立完成全范围关节活动。

肌力达到四级时,按渐进抗阻原则进行肌力训练。

②肌力训练后应观察患者全身心血管反应以及局部是否不适:

如有酸痛情况时,可给予热敷或按摩等,以助消除训练后的局部疲劳。

若疼痛显著,应及时联系治疗师,以便调整次日训练量。

3.协调性训练

是以发展神经肌肉协调能力为目的的练习,常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协调性障碍的患者。

协调性障碍包括深感觉性、小脑性、前庭迷路性及大脑性的运动失调,帕金森病及由于不随意运动所致的协调性障碍。

协调训练是利用残存部分的感觉系统以视觉、听觉和触觉来管理随意运动,其本质在于集中注意力,进行反复正确的练习。

协调训练的顺序是:

先易后难、先卧位、坐位再立位;

先单个肢体、一侧肢体(多先做健侧或残疾较轻的一侧),再双侧肢体同时运动;

先做双侧对称性运动,再做不对称性运动;

先缓慢,后快速;

先睁眼做,再闭眼做。

上肢着重训练动作的准确性、节奏性与反应的速度,下肢着重训练正确的步态。

协调性训练护理要点:

①可指导患者利用一些生活动作来辅助强化协调动作,如可采用作业疗法、竞赛等趣味性方法进行训练。

②操练时切忌过分用力,以避免兴奋扩散,因为兴奋扩散往往会加重不协调。

4.平衡训练

平衡训练指改善人体平衡功能的训练,用以锻炼本体感受器、刺激姿势反射,适用于治疗神经系统或前庭器官病变所致的平衡功能障碍。

训练内容主要包括静态平衡及动态平衡。

自动动态平衡指患者自己取坐位或立位时,自己改变重心的平衡功能,他态动态平衡指患者在外力破坏其平衡条件下,仍能恢复平衡。

平衡训练护理要点:

①训练时要求患者放松、消除紧张及恐惧心理。

②训练必须由易到难,注意保护,并逐步减少保护。

③训练时所取的体位:

应由最稳定的体位,逐渐过渡到最不稳定的体位。

身体的重心由低到高,由注意保持平衡到不注意也能保持平衡,由睁眼训练保持平衡过渡到闭眼的平衡训练。

5.呼吸训练

呼吸训练是运动疗法的基本治疗方法之一,常用于呼吸系统疾患、心肺手术后及脊髓损伤(T5以上损伤者)。

呼吸训练还用于体弱患者早期康复时练习。

呼吸肌在呼吸运动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呼吸肌强化训练为呼吸训练的内容之一。

对于只能取卧位的患者,由治疗师用手法揉提、按摩肋间肌;

对于可以起坐的患者,进行缓慢起坐练习和侧方起坐练习以加强腹肌。

除膈肌、肋间肌和腹肌外,呼吸运动增强时胸肌、腰背肌都参与呼吸运动,故进行肌肉牵张法牵张和锻炼躯干肌也很重要。

可取坐位,以前屈辅助呼气,以后伸辅助吸气;

也可取立位,双手持体操棒,双足开立,上举时吸气,放下时呼气;

双手斜上举体操棒,向右侧屈时吸气,向左侧屈时呼气,双手持体操棒向后转时吸气,转回原位时呼气。

呼吸训练护理要点:

①注意不可在饭后或空腹时练。

②避免过深呼吸,以防引起一过性的呼吸停止。

③胸式呼吸和胸式分节呼吸训练:

适用于胸腹部手术的术前和术后,有助于胸肌肌力的恢复和残存肺的强化。

④心肺手术者,应于术前1周开始预备训练。

6.体位转换训练

体位转换训练包括卧位的翻身训练(仰卧位与侧卧位的相互转换)、由卧位到坐位的转换及由坐位到立位的转换。

仰卧位→侧卧位的翻身训练:

治疗师辅助下仰卧位→侧卧位的翻身训练:

患者仰卧,治疗师跪或坐于患者要转向的一侧,先转动患者的头部,使其面向治疗师,再转动其上肢及上半身,然后转动其下半身及下肢,再帮助患者转向另一侧。

独立的仰卧位→侧卧位翻身训练:

患者先将头转向要翻的一侧,再将对侧的上下肢跨到要翻的一侧,然后翻身转过去。

体位转换训练护理要点:

①注意每次训练时仅给予最小辅助,并依次减少辅助量,最终使患者独立翻身。

②向患者分布解释动作顺序及要求,以获得患者主动配合。

7.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的对象主要为下肢有疾患的患者,如偏瘫、截瘫、截肢及下肢损伤或术后的患者。

(1)步行训练前必须进行的训练和准备:

①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②健侧及上肢的肌力的维持和增强。

③耐力训练。

④平衡及协调训练。

⑤下肢承重练习。

⑥合理选用辅助用具:

矫形器、助行器、拐杖、手杖和轮椅等。

(2)步行基本动作训练:

步行的基本动作训练通常利用平行杠、拐杖、手杖在训练室中进行。

其顺序为:

平行杠内步行→平行杠内持杖步行→杠外持杖步行→弃杖步行→应用性步行。

步行训练护理要点:

①提供必要保护,以免跌倒。

②掌握训练时机,不可急于求成,如偏瘫患者在平衡、负重、下肢分离动作训练未完成时不可过早进入步行训练,以免造成误用综合征。

③凡患者能完成的动作,应鼓励患者自己完成,不要辅助过多,以免影响以后的康复训练进程。

8.医疗体操

医疗体操是针对一些伤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症状、功能障碍以及患者的全身情况所编制的专门性体操训练。

可根据病情需要,有针对性地合理选用呼吸运动、加大关节活动范围练习、增强肌力练习、协调练习等主动运动动作,组编成为成套的体操操节。

每套体操分为三部分:

以3~5min轻量的预备活动开始,然后过渡到有若干操节、持续10~30min的基本活动,最后逐渐减小活动量,以整理活动结束。

每个操节要规定活动方式和重复次数,每日练习1~2次。

根据患者的体质、运动素质与功能,确定每次的运动强度和时间、循序渐进。

注意实施治疗时血压应平稳,治疗后无过度疲劳感。

医疗体操护理要点:

①注意实施治疗时血压应平稳。

②治疗后无过度疲劳感,如仅有治疗后疲惫感,不伴其他异常时,可给予热水浴,以配合治疗。

9.易化技术

易化技术又称神经生理疗法、神经发育疗法、促进技术或粗通技术,是根据神经生理与神经发育的规律,应用促进或抑制方法改善脑病患者功能障碍的系列康复技术。

适用于偏瘫、脑瘫及神经精神发育迟滞者。

常用易化技术有:

Brunnstrom法、Bobath法及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法。

易化技术护理要点:

①由于感觉对运动的重要性,训练中一定要患者主动注意训练的过程,更好地体验到运动觉和视觉的反馈信息,有助于动作的完成的改进。

②强调重复学习的重要性,要求患者尽可能在日常动作中反复练习。

③有顺序地组合其它方法。

④在动作进行过程中和完成后给予患者适当鼓励。

二、物理因子疗法

1.定义物理因子疗法是应用人工或天然的物理因素作用于患病机体,引起机体内一系列生物学效应,达到消除或减轻疼痛,预防和治疗伤病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物理因子包括电、光、热、声、磁、冷、热等。

【常用物理因子疗法】

(一)直流电及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直流电疗法系应用方向恒定不变的低压电流(50~80Ⅴ)来治疗疾病。

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系通过电流将药物导人机体来治疗疾病,所用电流以直流电为主,也可采用各种单向低频脉冲电流或经过整流的半波中频电流。

借助直流电将药物离子经皮肤、黏膜或伤口导入组织内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1.直流电疗法的作用与用途当直流电作用于机体时,可引起直流电场中的组织内正负离子的定向流动,带点胶粒的电泳和水分子的电渗,因而引起组织兴奋性、细胞膜结构与通透性、酸碱度和组织含水量等的一系列变化。

这些变化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以及感觉神经末梢均可产生影响,并可引起电极下局部皮肤血管扩张和血液循环量增加。

直流电疗法具有镇静、止痛、消炎,促进神经再生和骨折愈合,调整神经系统和内脏功能,调整肌张力等作用。

特别是阳极下,止痛效应显著。

2.直流电药物离子导人疗法的主要特点:

①兼有药物与直流电的双重作用。

②导人的是药物的有效成分,为组织和器官所吸收后可直接发挥药理作用。

③病灶局部浓度高,对表浅病灶的应用特别有利。

④药物离子在体内蓄积时间较长,发挥作用的时间亦较长:

该疗法的缺点是导入的药量少,透人表浅。

本疗法的治疗作用除电流作用外,取决于所用药物的药理特性。

本疗法适应证很广泛,是直流电和导人药物适应证的相加。

主要有神经炎、神经损伤、慢性溃疡、伤口和窦道、瘢痕粘连、角膜浑浊、虹膜睫状体炎、高血压和冠心病等。

禁忌证主要有:

急性湿疹、出血倾向疾病、恶病质、心衰、对直流电过敏者、高热、昏迷、局部有植人金属异物、安装心脏起搏器等。

此外,局部皮肤有破损者慎用。

直流电疗法护理要点:

①护理过程中应了解治疗的感受和反应,并向患者说明,做好心理护理,解除患者思想疑虑、恐惧。

②做好治疗部位皮肤的清洁护理,保持皮肤完整,以免造成皮肤灼伤。

根据治疗部位选择适宜的电极,衬垫要分别消毒,单独使用,以免离子竞争导入。

感染伤口药物离子导入时,应按无菌操作。

正极下组织含水量减少,皮肤较为干燥,疗后局部可用润肤剂。

如有皮肤过敏,而治疗必须进行时,疗后局部用氟轻松软膏涂覆。

(二)低频电疗法

应用频率1000Hz以下的脉冲电流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

常用的低频电疗法有: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ES)、功能性电刺激疗法(FES)。

1.用法与用途低频脉冲电流的生理和治疗作用主要有:

①兴奋神经肌肉组织;

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③镇痛,特别是软组织损伤疼痛。

TENS可用于各种疼痛,如偏头痛、幻肢痛、关节痛、术后切口痛及骨不连患者。

NES可用于肌肉痉挛疼痛等,神经失用症、各种原因所致的费用性肌萎缩、肌腱移植术后、姿势性肌肉软弱等。

低频电疗法禁忌症有:

出血倾向疾病、恶性肿瘤、局部金属植入物者、意识不清等。

2.低频电疗法护理要点:

①疗前做好宣教,告知病人治疗中应用的感觉。

②帮助患者做好治疗部位的准备,如局部创面的处理,支具、托、假肢的处置。

③治疗部位如有创伤、或遇其他又创检查(局部穿刺、注射、封闭等)之后24小时内应停止该项治疗。

(三)中频电疗法

医用中频电流的范围为1000~10000Hz。

医用中频电流有以下特点:

①无电解作用;

②可以克服机体组织电阻,作用较深;

③兴奋运动神经;

④增加治疗效应。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中频电疗法有音频电疗法、干扰电疗法和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3种。

1.音频电疗法也称等幅中频正弦电流疗法,常用频率为2000Hz。

由于幅度无变化,易为人体所适用。

治疗作用:

①镇痛作用;

临床可用消炎、消肿;

③分解粘连,软化瘢痕。

适应症:

各类软组织扭挫伤疼痛、关节痛、神经痛等,瘢痕、肠粘连、注射后硬结等。

禁忌症:

急性炎症、出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2.干扰电疗法同时使用两组频率相差0~100Hz的中频正弦电流,交叉地输入人体,在交叉处形成干扰场。

本组电流作用于人体后,可在深部组织产生有如低频电的治疗作用,因而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治疗时电极下输入的是中频,干扰场产生低频。

这种“内生”的低频调制的脉冲中频电刺激克服了低频电流不能深入组织内部的缺陷,且可应用较大的电流强度,兼有低频和中频电的特点。

①改善周围血液循环;

②镇痛作用;

③对运动神经和骨骼肌的作用;

④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

可促进内脏平滑肌活动,提高其张力,改善内脏血液循环,调整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

各种软组织创伤、肩周炎、肌痛、神经炎、皮神经卡压性疼痛。

特别适于各种内脏疾患等症,如胃痉挛、尿路结石、肠功能紊乱、肠痉挛、胃下垂、习惯性便秘、术后尿潴留、胃肠功能紊乱等。

急性炎症病灶、深静脉血栓形成、带有起搏器者、孕妇下腹部、心脏部位、出血倾向者、结核病灶、恶性肿瘤等。

3.正弦调制中频电流疗法该疗法使用的是一种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其载波频率为2000~8000Hz,载波波形有正弦波与梯形波,调制频率为1.5~150Hz,调制中频电流疗法的主要特点有:

兼具低、中频电疗的特点,减少人体的电阻,增大治疗用的电流量,增加电流的作用深度,不同波型和频率的交换交替出现,可以克服机体对电流的适应性。

本疗法适应症及禁忌症同干扰电疗法。

4.三种中频电疗法止痛作用的比较即时止痛效果以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最好,其次干扰电疗,再次音频电疗。

音频与其他中频电疗比较,即时止痛作用稍差,但仍优于直流电和感应电的止痛作用。

止痛持续时间,以干扰电疗和音频电疗较好,而干扰电疗持续时间最长。

5.中频电疗法护理要点同低频电疗法

(四)高频电疗法

在医学上把超过100kHz的交流电称为高频电流。

1.高频电流特点①对神经肌肉无兴奋作用;

②内生热作用;

③无电解作用;

④多种能量输出方式。

2.高频电的内源性温热的特点为①热的作用深;

②热的强度可达到很高;

③只要电流强度不变,热强度可保持恒定;

④通过高频输出的剂量调节可控制热量;

⑤通过频率与治疗技术的变化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器官或组织,使其热量最大。

此外,高频电流尚有热外效应,亦可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变化。

3.作用于用途①止痛;

②消炎;

③解痉;

④高频电刀可治疗表浅癌肿。

在康复治疗中最常用的高频电疗法为短波疗法、超短波疗法、微波疗法。

采用中、小剂量的高频电流可治疗各种特异或非特异性慢性、亚急性或急性炎症等。

恶性肿瘤(中小剂量)、妊娠、有出血倾向、高热、急性化脓性炎症、心肺功能衰竭、装有心脏起搏器、体内有金属异物、颅内压增高、活动性肺结核等。

妇女经期血量多时应暂停治疗。

4.高频电疗法护理要点:

①发热患者,当天体温超过38℃者,应停止治疗。

②女性患者经期、下腹部不宜进行高频电疗。

③治疗部位如有创伤、或遇其他有创检查(局部穿刺、注射、封闭等)之后24小时内不宜进行。

④治疗部位伤口有渗出者,应先处理伤口后,再行治疗;

⑤治疗中注意特殊部位的保护(眼、生殖器、小儿骨骺端等)。

(五)光疗法

光疗系利用日光或人工光线(红外线、可见光线、紫外线、激光)来作为防治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重要方法。

光疗法包括红外线疗法、可见光疗法、紫外线疗法。

1.红外线疗法红外线对机体的作用基础是热效应,应用红外线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红外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