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行为必须用竞争团体间冲突与紧张的角度来分析。
该理论认为社会的特征就是竞争团体间永无休止的争斗。
③互动论:
符号是人类沟通最重要的手段,是一个社会中的所有成员共享符号与象征的意涵。
4.社会学研究的步骤方法
①定义问题
②回顾文献
③建立假设
④选定研究设计
⑤收集与分析资料(资料收集方法:
调查、观察、实验、现存资料)
⑥形成结论
⑦未来的研究构想
5.文化的定义
①广义: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文化是人的一切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所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这些方式所形成的心理行为。
②狭义:
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6.普世文化的定义
全球各个社会产生的一些共同的习惯与信仰。
7.文化的特性
①是人类创造的
②是后天习得的
③具有共享性
④具有复合性或整合性
⑤具有象征性
⑥具有传递性
⑦具有变迁性
8.文化的要素
①语言和符号
②价值观
③规范(习俗和道德)
④物质产品
9.文化的结构
①文化特质。
也称文化元素,它是文化里最小的基本单位。
②文化丛。
又称文化特质丛或文化集丛,是许多文化特质的一种聚合。
③文化模式。
通常指的是一个社会中各文化特质或文化丛彼此交错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系统的文化结构。
10.文化的区分
①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②主文化、次文化、反文化
11.文化的功能
①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②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
(文化的导向功能)
③文化具有整合功能。
④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⑤文化的反功能。
⑥文化震撼。
(当人们处于一种陌生的文化中时,假如他感到失去方向、不知所措、不适应、甚至害怕,那他可能就是在经历文化震撼)
12.文化的差异与共性
①文化的差异:
一个人只要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就会发现许多令人费解的文化现象和难以适应的生活习惯,这些存在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以不同的价值观为基础的社会生活习惯和文化现象就是文化差异。
②文化的共性:
尽管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世界上各种文化之间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共性。
这种文化共性表现为抽象的文化共性,几乎找不到具体的文化共性。
13.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性的优点
①文化中心主义的优点:
A、可以提高社会或团体的士气、效忠、团结,有助于国家社会之整合与认同。
B、可用来反抗社会的变迁,维持政治的稳定。
C、减少团体内的冲突,促进文化社会的整合。
D、避免个人产生脱序感或无根之失落感。
②文化相对性的优点:
A、有助于获得对他文化的“同情了解”和客观认识。
B、通过对其他文化的了解来反思自身的文化、增进“自知之明”。
C、有助于各民族之间和平共处与平等相待,促进各文化间的沟通和理解。
14.文化交流
①文化传播:
是文化的基本特性,指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模仿、传播。
②文化冲突:
指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和影响的过程中,各种文化特质之间相互矛盾且不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
③文化融合:
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特质相互接触,其中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特质,并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称这个文化变迁过程为文化融合,亦称文化涵化。
15.社会化的概念
个人通过与他人或群体的互动,学习社会规范及文化,内化社会价值观,从而获得人格并参与到社会的过程。
16.社会化的条件
①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
②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③人类具有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
④人类文化环境的存在。
17.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①社会教化
②个体内化:
A、模仿学习
B、主观认同
C、角色扮演
D、自我强化
18.社会化的内容
①基本内容:
A、学习基本的生活知识
B、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
C、掌握劳动技能
D、确立生活目标
②主要内容:
A、性别角色社会化
B、道德社会化
C、政治社会化
D、法律社会化
E、民族社会化
19.社会化理论
①库利“镜中我”: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应,通过想象他人是如何评价自我形象和所作所为的产物。
②米德“角色扮演”:
自我发展包含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系列连续交流,主我不断对变化着的客我做出反应,个人把别人的态度内化,并按照社会上其他人的一般期待来判断自己行为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包括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和群体游戏三个阶段,即社会化。
社会化的实质就是角色扮演。
③弗洛伊德“无意识”:
即在某一时间内存在着,但我们对其一无所知的一种活动历程。
建立起人格学说,即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④埃里克森“认同危机”:
A、婴儿期(0-1.5岁):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B、童年早期(1.5-3岁):
自主对羞愧和疑虑
C、学龄初期(3-5岁):
主动对内疚
D、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
E、青春期(12-18岁):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F、成人前期(18-25岁):
亲密对孤独
G、成人中期(25-65岁):
繁殖对停滞
H、老年期(65岁以上):
自我完整对失望
⑤皮亚杰“认知发展”:
将儿童思想过程的发展划分为感觉运动阶段、前思维阶段、具体思维阶段、形式运思四个阶段。
20.同辈群体的特点
①同辈群体具有非强制性,因此成员在心理上具有较高的认同感。
②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这些特殊的价值标准作为一种亚文化在群体中存在。
③同辈群体可以满足个人的社会需要,主要包括社交、安全和地位。
21.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①积极作用:
A、提供大量信息,推动社会化的发展。
B、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C、规范了社会规章。
②消极作用:
A、麻醉负功能。
(只的是媒体提供大量的信息,而导致观众的麻木及对信息无反应)
B、“守门人”的存在。
(守门人里的大众传媒,倾向于传播主导意识形态,即一套能够维持优势社团社会、经济及政治利益的文化信仰和惯例)。
C、可能创造出错误或者刻板的影响。
22.再社会化和逆向社会化
①再社会化:
指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个体改变原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建新的以代之的适应过程。
生活因素的显著变化是再社会化的前提。
再社会化可分为强制社会化和非强制社会化两类。
②逆向社会化:
也叫反向社会化,是晚辈对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称“文化反哺”。
23.社会互动理论
①米德“符号互动论”:
也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②戈夫曼“拟剧论”:
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
③加芬克尔“本土方法论”:
又称常人方法学或俗民方法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
④霍曼斯“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是人们交换报酬和惩罚的互动过程。
24.角色扮演与角色失调
①角色扮演:
A、角色期待
B、角色领悟
C、角色实践
②角色失调:
A、角色紧张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失败
25.社会互动的类型
①合作与竞争
A、社会竞争的根源:
资源的稀缺性。
B、社会竞争的基本条件:
(1)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2)双方必须争夺同一个对象。
(3)双方中一方获得成功,即足以剥夺另一方成功的机会。
②互助与冲突
A、互助行为的分类:
(1)助人行为
(2)利他行为
B、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异同:
(1)相同点:
它们都是以救助他人为目的而不带有通过救助他人来获取某种酬赏的有意识的企图,都是自觉自愿做出的。
(2)不同点:
利他行为极有可能带来不利自己的后果,使个体自身蒙受损失或伤害,因此往往要付出较大代价;
助人行为则极少可能带来不利自己的后果。
C、冲突的结果:
(1)妥协
(2)和解
(3)新的不平等分配格局的形成
③交换与掠夺
26.越轨行为的定义
指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又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
27.越轨行为的特点
①具有相对性。
②必是违反重要的规范。
③是多数人不赞同的行为。
④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
⑤越轨的程度以及受到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触犯规范的严重性。
28.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
①积极功能:
A、促进社会的发展创新。
B、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
C、可以从反面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D、可以成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预警器。
②消极功能:
A、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稳定。
B、破坏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
C、降低群体和社会的凝聚力。
29.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
①埃米尔·
涂尔干“社会失范理论”(莫顿提出了对社会失范的困境做出的五大反应:
遵从、革新、仪式主义、隐退主义、反叛)
②道格拉斯“亚文化理论”
③埃德文·
雷梅特“标签理论”
④萨瑟兰“差异交往理论”
30.社会控制的定义
社会依靠自身的力量,运用社会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31.社会控制的类型与手段
①类型:
A、制度控制与非制度控制
B、积极控制与消极控制
C、硬控制与软控制
D、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②手段:
A、舆论
B、道德
C、法律
D、纪律
E、宗教
F、习俗
32.防止越轨行为的有效途径
①改变社会规范。
②消除产生越轨行为的社会条件和形成原因。
③加大越轨行为的成本。
33.社会群体的定义
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34.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
①有一定的分工和相互依赖关系。
②有共同的归属感。
③形成特定的结构,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④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
35.社会群体的分类
①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②内群体和外群体
③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④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⑤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
36.社会惰化的定义及影响
①定义:
只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②影响:
A、会使群体活动产生过程损失,降低工作效率。
B、在极端的情况下,导致一大批人袖手旁观,无动于衷。
37.群体凝聚力的定义及作用
指群体吸引其他成员,使成员固守在群体之内的全部力量。
②作用:
A、正向社会功能:
(1)高凝聚力的群体能使成员获得较大的满足。
(2)高凝聚力的群体对成员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3)高凝聚力的群体完成社会任务的效率比较高。
B、负向社会功能:
(1)排斥和否定成员的不同意见。
(2)高凝聚力的群体常常对其他群体抱有敌意。
(3)高凝聚力的群体常常会阻碍成员的自由发展。
38.群体领导
指在群体内部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并能对群体其他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角色。
②分类:
A、工具性领导(任务型领导)
B、表意性领导(社会情感性领导)
③群体领导的作风类型:
A、权威型(独裁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39.群体决策转移的原因
①责任扩散论
②文化价值论
③领导者影响论
④社会比较轮
40.群体压力产生的原因
①人天生就有一种害怕被社会孤立的恐惧感,只有与群体保持一致才能消除个体的不安全感。
②群体为人们的个体行为提供了参照,人们倾向于相信大多数人的选择。
③群体给予个体的归属感和自我同一性使得个体产生维护群体形象的心理,因此个体的行为表现为与心目中的归属群体的标准保持一致。
41.社会初级群体
指群体成员相互熟悉、了解,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②特征:
A、成员交往富有感情
B、规模小,成员有限
C、面对面的直接互动
D、成员交往涉及各自完整的人格特征
E、成员角色的不可替代性
F、依靠非正式制度实行控制
③功能:
A、正功能:
(1)社会化功能
(2)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的功能
(3)社会稳定和社会整合的作用
B、负功能
42.社区的定义及要素
社区是居住于某一地理区域,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及服务体系的一个人群。
②要素:
A、人口
B、地域要素
C、社区的文化与组织
D、公共服务设施
E、社区意识
43.社区的基本类型
①按对社会所发挥的功能分类:
A、经济社区
B、政治社区
C、文化社区
D、军事社区
E、特殊社区
②按社区内部组织形式的完整性分类:
A、整体社区
B、局部社区
③按社区成员的互动类型分类:
A、具体社区
B、抽象社区
④按经济结构、人口密度和人口聚集规模多元标准分类:
A、乡村社区
B、集镇社区
C、城市社区
44.小城镇社区的作用
①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为农村工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使小城镇在城市和农村经济网络中的纽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②以乡镇工业为支柱的小城镇正有力地促进工业化的全面发展。
③小城镇的发展还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速度。
④小城镇的发展,能为城乡双向提供信息,对工农业生产起到调节作用,促进城乡间各方面的交流。
45.城市社区的分类
①特大城市:
人口超过100万
②大城市:
人口在50万-100万
③中等城市:
人口在20万-50万
④小城市:
人口低于20万
46.社会分层的定义
①客观定义: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因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现象或过程。
②主观定义:
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方法。
47.社会分层的测量
①不平等指数:
它用最高收入者和最低收入者的比例之和表示社会的不平等程度。
②基尼指数:
G=A/A+B(G:
基尼系数;
A:
实际收入分配线与绝对平均线之间的面积;
B:
实际收入分配线与绝对不平均线之间的面积),能够较为准确、全面地反映了财产、收入等分配不平等程度。
③恩格尔系数:
它是指食物支出额与全部生活消费支出额的比率。
④社会经济地位量表:
它是用来测量社会地位的综合状况的,它以经济收入地位、社会教育地位和职业地位的综合值为指标,反映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高低。
⑤五等分法:
它是把总人口分为五等份,考察每一部分在社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48.社会分层的有关理论
阶层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必然存在,每一个社会都会因需要整合、协调和团结而产生社会阶层。
(涂尔干、戴维斯、摩尔、帕森斯)
阶层虽然是普遍存在的,但并非不可避免的,竞争、冲突和征服产生社会阶层,并因此阻碍了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马克思、达伦多夫)
③交换论。
(布劳、爱默森)
49.社会流动
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想另一种职业的转变。
②特点:
A、社会流动是不同社会地位之间的变动。
B、社会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地位的变化。
C、社会流动是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D、合理的社会流动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
③类型:
A、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B、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和结构性流动
50.集体行为的特征
①集群性
②自发性
③展示性
④非组织性
⑤反常性
51.集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条件
①原因:
A、感染理论
B、会聚理论
C、紧急规范理论
D、对弈理论
E、控制转让理论
②条件:
A、环境条件
B、结构性紧张
C、概念化信念
D、催发因素
E、行动动员
F、社会控制机制
52.流行时尚的功能
A、从个人层面看,它可以满足人们一定的心理需求。
B、从社会层面看,流行时尚是一种社会普遍情绪的表达,它形成一种社会风气,增加了社会的同质程度,传播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控制,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建构等。
A、流行时尚讲究新奇和变化,这往往给社会财富带来很大的浪费。
B、流行也会刺激人们的攀比心理,使一些人不顾自身的主客观条件盲目的去赶时髦。
C、流行时尚还常常被商家所利用,从中牟取暴利,盲目的消费者往往成为被宰割的羔羊。
53.社会运动的特征和类型
①特征:
A、社会运动具有全新的观点和目标。
B、参与社会运动的成员一般具有某种相同的信念或一致的意识形态。
C、社会运动的参与者一般都具有强烈的信奉行动主义的倾向。
D、社会运动具有坚强的组织结构。
②类型:
A、革命运动
B、改革运动
C、抵抗运动
D、表意运动
54.社会变迁的类型及原因
A、渐进的社会变迁和突发的社会变迁
B、整体社会变迁和局部社会变迁
C、正向社会变迁和负向社会变迁
D、无计划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②原因: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自然环境
D、人口
E、意识形态
F、文化传播
55.现代化的内容
①经济现代化
②政治现代化
③人的现代化
④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