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XXXX年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6期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92808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1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XXXX年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6期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安徽省XXXX年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6期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安徽省XXXX年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6期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安徽省XXXX年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6期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安徽省XXXX年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6期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XXXX年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6期文档格式.docx

《安徽省XXXX年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6期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XXXX年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6期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XXXX年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6期文档格式.docx

2010高考安徽卷文综历史试题之浅见

宿松中学孙伟萍

今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1.出题形式有创新。

必修3文化史部分出了大题;

选修内容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就考两个选择题。

平时我们教学总特别重视必修1和必修2,而模考也总注重对必修1、2的考查;

很多人认为要论必修3的重要性,思想比科技更重要,更有考查的价值。

可今年题目偏偏出人意外。

选修也一改往年做法,不以问答题出现,而考选择。

这给我的启示是:

任何猜题、押题都是无用的,与其那样,还不如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教材和图册,如何感悟历史。

2.题目的设计图文并茂。

选择题有5题属于图片题,第12题、17题属于实物图片题,第15题是漫画题,第16题是历史地图题,第21题是表格题。

这些图表题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捕捉图表有效信息的能力。

如第16题学生如能捕捉到图片右下角“军阀割据界”图例,马上就能判断这是北伐战争示意图,进而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应该说命题者是颇具匠心的。

一直以来,我们呼吁高考要与新课改新课标想吻合甚至理念上要超前,今年选择题一改那种死板板的单一文字叙述,是考历史知识,但更多的是考学生的能力。

在客观题设计上,有点上海卷的风格,安徽卷开始活起来了。

3.充分体现“文史不分家”。

很多题目学生需要借助语文知识特别涉及到阅读能力。

如第14题柳宗元观点、第16题对应时代主题、第20题明治政府的认识、第36题的材料一、二等,都要求学生有很好的阅读能力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

这对我们的启示是:

平时教学尽可能补充一些材料,特别是历史文选,设计一些问题,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试论结合的能力;

加强与语文老师的合作交流,文史不分家的效果就是历史学科需要语文学科做工具,扫除阅读障碍,概括问题一针见血;

语文学科需要历史学科做支撑,阅读背景需要历史知识,写作文需要引经据典。

4.巧设机关,凸现选拔性。

如第18题要求从“树立法国的国际威望方面”来考虑,而不是别的角度;

第19题需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来考虑方能选出正确答案。

若是考生对题目一略而过,不抓角度就很容易犯错。

主观题第35题第一问概括特点,分析主要原因;

第36题第3问概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这两题的两问都要求学生有很好的概括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摘抄原材料。

主观题看似容易,基本没有阅读障碍,但学生不好采点,难以操作,答案可能缺乏学科语言导致失分。

今年高分与低分可能取决于主观题答题的好坏。

试看近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考“变化”题,考概括“特点”、分析“原因”(成因)题比比皆是,体现了浓浓的“历史味”。

这种命题风格对我们教学的启示是: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基础不牢,无所谓能力;

对于历史学科,概括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重要。

我们能不能把历年高考题中的“变化”题,概括“特点”题,分析“原因”题拎出来,与学生一同研究答案,研究类似题目如何思考作答,探寻答题规律,进而研究高考?

今年历史试题继承了去年的“略显地方特色,隐性介入热点”的传统。

如果说考了安徽史,便是第12题“六安双墩汉墓遗址”4分题;

直击热点的几乎没有。

所以我们在二轮复习时,大可不必把主要精力拿来做热点专题,猜安徽名人名事名文化,每年的模拟卷真的要精挑细选啊,卷上从选择到大题几乎都热点介入,可能会误导广大师生,学生可能忽视了基础,撇开了教材,而去搞资料,钻题海;

教师可能去花大精力找资料、做热点专题、安徽史专题,最后劳命伤财而收效甚微。

可庆幸的是今年地理、政治学科几乎以热点材料介入,多少使历史教师的劳动价值有所体现。

莫非,这就是综合学科的默契配合?

沈为慧:

孙老师评卷有特色!

特色之一是,不是从大而空的方面谈试卷的覆盖率如何、哪些是热点问题,或牵强地往新理念上靠,而是就具体的试题进行分析。

评题远远甚于评卷。

特色之二是,评题是途径,谈对复课教学的启示是目的,是重点。

这充分体现了评题的价值。

特色之三是,无保留地谈了个人的想法,而且,这些方法值得大家学习,如“拎出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

建议孙老师继续思考下去,最好能写成文章。

何学保:

一气呵成往往能出好文章,孙老师总结的很好。

瑕瑜互见

——2010年高考安徽历史卷浅析

安徽省萧县中学祝庆松

2010年高考安徽历史试题,整体比较常规,难度适中,比09年安徽高考历史试卷稍易。

以情境材料的形式灵活地考察主干、重点知识,尽显历史的社会现实价值,试题较平稳。

综观试题,具体体现以下几个特点,我略作评析,仅供同行参考。

一、严格遵循历史学科的考纲及说明的要求,体现新课程命题“四个不变”的新传统。

1、重视材料情境创设不变。

选取了大量的新材料,而且材料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丰富而新颖,文献资料、表格、照片、漫画等一应俱全。

丰富的材料给新情境的创设和设问角度的选取提供了便利,试题做到了题题把关、处处创新,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学科能力才能顺利完成。

2、坚持能力立意不变,试题有一定综合性。

3、学科本位与社会热点有机结合不变,考查学科素养和体现史鉴功能。

如15题辛亥革命、18题,与周年、次周年大事有关;

35题与时政热点金融危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相联系。

4、体现地方特色不变(12题)。

另外,与去年相比也有两个不同(稳中求变):

一是选修内容增加了选修2部分(如18题《人权宣言》),而且采用选择题方式考查(09年放在主观题部分考查);

二是主观题分值有所变化,35、36题均为28分。

二、知识考查──注重基础,依托教材。

为了避免复习过程中脱离教材、过分依赖教辅的现象,试题注重基础性,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大都是历史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所考查的内容如郡县制、旧民主主义革命、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思想与实践、科技革命、外交等,没有冷、偏、怪的知识。

试题还注重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的考查,主观题的设问指向明确,摒弃了那种陷阱式的设问,还加了主题词和关键词,减少了审题的难度,避免了在审题上给学生人为增加难度。

三、文明史观统领全卷,重视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2010年安徽高考文综历史命题思路充分体现了以文明史观为引领。

以文明史观为主线归纳构建古今中外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历史的主干知识体系。

注意探索人类文明间的共性。

从安徽卷可以看出三个必修模块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

民主与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两大基石;

如第18题“《人权宣言》”题,主要考查《人权宣言》对世界民主化的影响;

第19题“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考查考生对近代化的理解;

第15、16题“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主化的历程等等。

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体现物质文明演进的历程,感悟不同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的共存与竞争,建立起以追求公平和效率为目的价值观念。

如17题主要考查中国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股份制;

21题,主要考查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由贸易”政策等。

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历程。

从科学技术领域发展的历程中,感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及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如第35题,本题以科技为突破口,大跨度的考察中国古代科技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影响;

科技成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世界为什么要加大科技投入,强调近代科技的成果,现代科技在社会发展中日趋重要的作用以及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

四、具有鲜明的安徽地方特色,体现本省独立命题的特点。

高考分省命题体现地方特色是近年高考试题的重要特征,安徽自主命题本土气息浓郁,体现地方特色这是新高考的一大亮点。

试题以安徽元素为情境材料,多角度考察安徽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这也是2010年安徽卷特色之一。

如第12题“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题,为试卷打上了鲜明的安徽烙印,颇为适合安徽考生“口味”,富于地域特色,该题将安徽地方古文化遗址与我国古代手工业这一基础知识有机结合,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当然瑕不掩瑜,今年安徽文综试题也留下了一些美丽的缺憾,第22题答案选A项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

该题考查上海合作组织与欧盟的不同点。

本人认为答案值得商榷,设问应该为——“欧盟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别是”,否则语言逻辑不通,因为上海合作组织没有实现促进地区政治一体化,而欧盟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在A项前面加“没有”或“是否”亦可)。

导致许多优秀考生在此题丢分,这或许是今年安徽文综试题命卷的一大败笔。

分析试卷对于高考命题者是有益的,对于我们这些中学教师来讲,分析试题可能比分析试卷更有意义。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近两年安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与高考模拟卷命制对策

安徽省太湖中学潘轼

“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

安徽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已经走完了4年的历程,已经进行了两轮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与高考。

回顾总结两年来安徽高考的自主命题,有利于探寻新课改背景下安徽高考的走向,为今后安徽广大师生备战2011年高考理清思路、指明方向。

笔者在此以历史学科试题为例谈谈自己的拙见,以期抛砖引玉。

两年来安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以下简称“安徽历史试题”)总体上较为平稳,既平稳实现了由大纲版高考向新课改高考的过渡,又稳步推进了新课改背景下高考的纵深发展,真可谓“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一、两年来安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比较

两年来安徽历史试题“稳”字当头,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体现了高考命题思路的连贯性。

其具体表现如下:

1、试题题型、题量、选修比重基本不变,学科色彩突出。

这两年安徽历史试题都是以12个选择题和2个非选择题的方式呈现,选择题分值、选修比重、非选择题总分值均未发生变化。

题目选材十分广泛,但这些选材都有浓浓的历史味,使得这两年安徽历史试题学科色彩突出。

2、都侧重对中国史的考查。

这两年的安徽历史试题都以对中国史的考查为主,对中国史的考查都有65分之多。

3、都重视挖掘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而且材料形式、来源多元化。

09年安徽历史试题一改以前大纲版高考全国卷I那种比较单一的风格,在选择题的素材中广泛收集包括历史地图、实物图片、统计表(图)、漫画、人物言论、著作、文告、历史小故事等各种历史材料,非选择题主要是就所摘取的著作、历史资料或者统计表(图)设问,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与题目中提供的素材结合起来,实现了选择题选材的多元化。

这种多元化特征同样在10年安徽高考试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对人物言论的考查的题目增加。

伴随选材多元化的是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高要求,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课改,有利于引导其走出课堂,不再局限于教材本身的说教,进而真正去关注社会的方方面面,真正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升华。

4、都着力挖掘安徽本土史料,将地方史与主干知识结合起来考查。

09年安徽历史试题第12题通过地图考查了安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要求学生排列其先后顺序。

10年安徽历史试题第12题考查了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出土的文物,要求学生分辨出题干所列文物哪些不会出现在这一遗址中。

这些试题都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看得出命题者意在通过这种命题引导安徽本地学校在教学中要重视本土史教学,要转变观念,着力做好校本教材的编撰与教学。

5、都注重主干知识考查,并通过主干知识隐性考查社会热点。

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主干知识一直为历年来高考命题者所重视,这一点在安徽的高考中也不例外。

09年安徽历史试题考查了行政区划、儒学、古代文艺、社会习俗、抗战、民主、科学、国际关系、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日近代化比较、中外贸易,契合了社会上行政体制改革、儒学走向世界、价值观、民主化、大国关系、贸易摩擦等热点。

10年安徽历史试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经济、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中国80年代股票、《人权宣言》、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关税率、上海合作组织、古今中国科技、古今中国外交等,契合了前不久曹操墓的发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武汉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活动、国共两党共同推进两岸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民主理念传播、俄国农奴制改革150周年、“国进民退”之争、外国对华贸易壁垒、中国在世贸组织框架内维权、一年一度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科教兴国、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等热点。

这种对社会热点的隐性介入考查,没有“单刀直入,就点考点”,而是通过一系列材料“软切”社会热点,可以起到多重积极作用:

使得猜题越来越难,可以有效避免猜题,正确引导中学历史教学;

在考查热点的同时,并未过多直接涉及热点,确保历史试题的本学科特色;

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尤其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全面准确认识社会热点,进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6、都坚持能力立意不变,尤其要求学生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

这两年安徽历史试题选材的多元化,决定了试题不会仅仅局限于考查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或者教材观点的记忆程度,而是重点考查建立在平常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养成的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

这与安徽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要求如出一辙。

7、都强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09年安徽历史试题中第12题关于安徽行政区划的考查、第14题关于中国绘画的考查、第36题关于外贸的考查等,都要求学生具备“古今贯通”的通史素养。

第16题关于抗战的考查、第19题关于相对论的考查、第35题关于中日近代化的考查、第36题关于外贸的考查等都鲜明体现了中外历史关联的特点。

2010年安徽高考考试说明中,特别强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这一点在10年安徽历史试题中得到充分体现。

10年安徽历史试题第12题关于遗址出土文物的考查、第13题关于茶叶的考查体现了“古今贯通”的要求,尤其是第12题这种以古显新考查的考查方式在新课标高考中并不多见,具有标杆意义。

第22题关于上合组织与欧盟区别的考查体现了“中外关联”的要求。

第35题对科技的考查、第36题对外交的考查同时体现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要求。

这是对09年这种做法的充分肯定,也意味着今后安徽历史试题还会特别关注这一点。

在求“稳”的同时,这两年安徽历史试题也在求“变”、求“新”。

笔者仔细研究这两年安徽历史试题后,发现10年安徽历史试题较之09年安徽历史试题发生了如下变化:

1、图片(表)题全部集中在选择题部分,且有三题图片(表)题连在一起排列

09年安徽历史试题一共有5道图片(表)题,其中4题集中在选择题部分。

10年安徽历史试题也一共有5道图片(表)题,全部集中在选择题部分,其中15、16、17三题图片(表)题连排。

2、题目总体篇幅大幅减少,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

09年安徽历史试题总体字数有2600余字,10年安徽历史试题总体字数仅仅2300余字,使得学生的阅读量大为降低。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可以视作是为学生减轻负担。

3、特别强调学生准确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10届安徽历史试题第13、14、15、18、20、21、35、36等题,都要求必须在正确分析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出或者答出正确答案,改变了过去那种“问从教材出”的做法。

这些试题的材料非常广泛,观点也五花八门,其中某些观点不一定与我们教材上的观点完全一致,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同时这些题目也渗透对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及其历史观的考查。

这种做法特别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冲出教材的束缚,真正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去进行日常教学,更好地实现新时期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4、增加了一道素养题的考查。

10年安徽历史试题第13题考查的并非课本上的具体知识点,而是对学生学科素养的一种考查。

这一题咋一看是考查茶叶,似乎属于必修2的内容,细一看绝非如此。

这一题考查的是学生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原则与基本方法。

5、必修3个模块、选修模块、中外史所占分值变化较大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选修1

选修2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09年安徽历史

20

38

31

11

22

43

35

10年安徽历史

44

12

32

8

4

28

37

6、选修考查内容、考查方式发生明显变化。

09年安徽历史试题中选修部分的考查只涉及选修1的考查,并且是把选修1中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与必修内容糅合在一起考查。

这种选修与必修糅合在一起考查的方式有利于教学中形成整体意识。

可惜的是这种考查方式“浅尝辄止”,10年安徽历史试题中已经找不到这种考查模式的踪影。

10年安徽考试说明中出人意料地把选修2也纳入高考范围内,当时在安徽本地引起很大反响。

安徽各地中学在考试说明出台后,纷纷加开选修2的课程。

估计是从平稳过渡考虑,选修2内容在10年安徽历史试题中仅仅涉及1道选择题。

同样出人意料的是选修1的考查方式发生变化。

在10年安徽历史试题中对选修1的考查是通过2道选择题来考查的。

这种以选择题方式考查选修内容的做法在新课改省份中原本不多见,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在10年高考中天津、浙江、广东等省也采取以选择题方式考查选修内容的做法。

二、安徽高考模拟卷命制对策

前文所述“变”与“不变”,都是我们在命制模拟卷过程中所必须关注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高质量的模拟卷。

通过对近两年安徽历史试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打造出高质量的适用于安徽的模拟卷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认真研读安徽本地的考纲。

安徽在新课标改革中没有走在最前列,但是其高考命题中紧扣本地考纲,贴近本地高考说明,尤其是其特别关注“贯通古今,中外关联”。

这一理念必须贯穿于模拟卷命制的始终。

另外安徽考纲这两年对选修部分的考查内容、考查方式调整较大,更需要我们及时了解安徽考纲,按照考纲要求命制安徽高考模拟卷,更好更快地适应高考的要求,使得平常的模拟卷更具针对性。

2、扩大选材的范围,要做到选材来源多样化,同时注意提高图片(表)题所占的比例。

这两年安徽高考都设计了5道图片(表)题,占据总题量的40%左右,这表明安徽高考重视这种题型的考查。

在安徽各地模拟卷中也特别重视这种题型的考查。

这就要求我们在命制适用于安徽的模拟卷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这一点。

3、试题总体篇幅要有效控制。

正如前文所述,10年安徽历史试题总体阅读量较之09年呈大幅下降趋势,尤其是选择题明显比去年更为简洁,题干大多数集中在20-60字,以40字左右居多。

以前不少地方的模拟卷为了创新全部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但结果有一个普片现象,那就是选择题题干过长,有的题干甚至超出了120个字。

从现在的高考形势来看,模拟卷命制中我们确实要注意这一点。

试题篇幅减少就是为学生“减负”,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地学”。

当然试题篇幅减少并不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篇幅减少的情况下,我们就更需要琢磨围绕考查点哪些信息必须保留,哪些无用信息可以删去,另外在设问、设置选项上要下更多的功夫,要确保题目不由于篇幅减少而降低试卷应有的难度、效度、信度。

4、注重安徽地方史与主干知识结合起来考查。

这两年安徽历史试题的第一题就考查的是安徽地方史。

这种以地方史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史主干知识的命题方法,其作用远不在于题目本身。

当大家做历史第一题接触的是本省的、身边的信息和事物,一定会在紧张的高考氛围下放松很多,无疑是考场上的一颗定心丸。

纵观安徽各地的模拟卷也大多数是这么做的。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形式上考查安徽地方史,并不是考查真正的地方史。

高三模拟卷是为学生适应高考服务的,高考动向就是高三模拟卷命制变化的方向。

在模拟卷中适当考查安徽地方史,可以提高模拟卷对高考的模拟度,也可以更有效地训练学生,使其更好更快地适应高考。

5、注意设问与材料的紧密结合,提高设问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这两年安徽历史试题都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运用与创设,我们的适用于安徽的模拟卷也一如既往地这么做了。

从10年安徽历史试题注重“答案从材料中得出”,这就要求我们要深挖材料的相关信息,尽量从材料提供的相关信息去设问,尤其是碰到材料中观点与教材观点相左或不完全相同的时候,设问的角度紧扣材料本身,打破学生的思维束缚,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思想认识。

如此看来,在安徽模拟卷命制中解放思想,大胆运用这些新材料,提高与这些新材料相关设问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是大有必要的。

当然笔者也不是完全无原则求新,只是说在不违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大胆采用不同史学观点,一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有效训练学生甄别材料、独立判断的能力,这对学生备战高考大有益处也有利于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这是两年来安徽高考历史试题的特征,也是两年来安徽高考历史试题的灵魂所在。

在备战高考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贯穿这一灵魂,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备考更具针对性、高效性,才能真正为广大师生肩负,真正实现“老师轻松地教,学生有效地学”。

作者简介潘轼,1969年5月生,中学高级教师,从教二十年,现于安徽省太湖中学任教。

曾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2007年其学生黄一舟获安徽省文科总分第二名。

专家论道

什么是一堂好历史课?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张桂芳

好的历史课、好的历史老师能影响学生的志向。

不少中学历史老师谈到,他们选择历史专业缘起于中学时爱上历史课。

我也是这样。

我中学时的历史老师是一位不苟言笑的男教师,有点谢顶,在学校联欢会上表演过列宁在1918的讲话,所以我们偷偷叫他“列宁”。

他总是在腋下夹着历史课本迈着方步踱进教室,把课本放在讲桌上,就再也不会去翻动一下。

他若有所思地用目光寻视全班同学,等我们静下来,不知道抓住一个什么话题便开讲了,然而这个话题却总是和我们有关,以至于给我一个感觉,好象我们想什么,我们遇到的什么事都能与他要讲的历史联系上。

我上高中时正是“回潮”也就是邓小平搞整顿时,老师同学都以为会有高考,都很认真。

可才过了一年,就出了个交白卷的张铁生,又“反回潮”。

一些同学兴奋起来,开始给老师帖大字报,像解放了似的。

更多的同学是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于不知道该想什么。

记得期末考试前的历史复习课,历史老师又来了,照旧是不怒而威――他从不发脾气,但连最淘的学生也从不跟他捣乱。

“该不会还考历史吧?

”大家心里嘀咕。

“历史跟往常一样考试,”老师平静地说,“没人告诉我不让出题考试,但学校通知――开卷。

”有同学开始喜形于色,老师顿了一下,说“但是,我让大家选择。

你们已经是大人了。

我们历史上学了许多大人物,大人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有追求的人都不会盲目地按别人给定的方式行事。

所以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