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引桥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92720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引桥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一语文引桥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一语文引桥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一语文引桥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一语文引桥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引桥Word格式.docx

《高一语文引桥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引桥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引桥Word格式.docx

注意或然、可能性是否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是否变成现实性,将来时是否变成了完成时。

另外,还要对比选项之间的异同,找出和题干准确对应的选项。

排——排除干扰。

确定、选择的过程,就是排除干扰选项的过程。

每道题虽然都设有若干干扰项,但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忠实于原文是答好题的关键。

验——验证答案,检验是最后一道关口,一定要注意“回头望”,要从原文中全面权衡、验证、审核,最后确定,真正做到审题清晰,解题准确,答题规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舜文化

①《尚书》云:

“德自舜明。

”《史记》载:

“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虞舜)始。

”舜帝是“德”的化身,简言之,舜文化就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造的道德文化,它是一种原生性的道德本体文化。

因此,舜帝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

②舜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

在这个时期,东夷集团与华夏集团的融合已经完成,亦即炎、黄民族的融合已经完成,在部落联盟的体制沿袭了数千年后,国家已经初步形成;

作为个体的人,也已经进入了由部落联盟——诸侯国组合起来的“古国”大社会。

因此,在社会生产之中,需要有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关系和双方都能接受和遵守的准则,才能维护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和谐。

作为诸侯国联盟首领的舜,正是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身体力行地创造、想方设法地推行了这些准则,并使整个社会都遵守这个“道德”规范,成为人类由文明产生阶段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我们说孔子是儒文化的创始人,然而,孔子的功绩在于集文化之大成;

儒家文化实际上只是孔子对舜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纵使是儒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仁”,也只是孔子在总结商周文化基础之上的画龙点睛。

儒学三重道德——人伦道德、社会道德、宇宙道德的源头来自于舜帝的道德文化。

楚简中的《唐虞之道》写道:

“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

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

”由此可以证实,儒家三重道德的基本构架就是发轫于舜帝所创建的道德文化。

④各民族的文化都以本民族的特有形式发展起来,形成本民族的传统。

舜文化产生在炎、黄民族融合之后,所以,它代表的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利益,这也是舜文化得以继承和不断弘扬的原因。

舜帝虽然居“三皇五帝”之末,但是,舜帝开创了“德治”文明的崭新时代,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和历史意义。

⑤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帝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三块里程碑。

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

又特别以舜文化为博大精深,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其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艺、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

舜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

唐代著名思想家韩愈在他的《原道》一文中梳理儒家的传授关系时说,是“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孔孟传之于后人。

⑥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脉是舜文化。

舜文化是儒家道德价值之根脉。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舜文化这个道德文化的源头,就不可能使中华民族保持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民族亲和力;

没有舜文化的润泽,就不可能培养出国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没有舜文化的熏陶,就不可能造就出以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为己任的一批又一批国家精英。

(1)下面对“舜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文化是炎、黄民族融合进程中产生的具有原生性特征的道德文化。

B.舜文化是在社会转型期为适应社会发展由当时的舜帝创造的文化。

C.舜文化是中华民族由文明产生的阶段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志。

D.舜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

(2)对文中“舜文化是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

B.儒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

C.儒家文化脱胎于舜帝所创造的舜文化。

D.儒家文化是舜帝创造的舜文化的核心。

(3)下面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舜文化是为了适应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而应运而生的和谐文化。

B.舜文化得以继承并且发扬光大,其原因是它代表了炎黄子孙的共同利益。

C.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其中道德文化最重要。

D.舜文化的滋养和润泽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保持国家强大凝聚力的根本保证。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①在轰动一时的影片《盗梦空间》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

梦境世界可由人随意操控。

而英国《每日邮报》发表的一篇报道指出,现实情况正逐渐向这一步迈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清醒梦”的体验,人类对梦的控制能力正在飞速增强。

②“清醒梦”也被称为清晰梦,即所说的“知道自己在做梦”的梦,意指人在睡眠时,大脑中掌管语言和运动的部分处于半清醒状态,甚至拥有清醒时候的思考和记忆能力。

这种意识清醒时所做的梦,并非常见的“白日梦”。

“白日梦”属于冥想或幻想,不进入睡眠状态中;

但在“清醒梦”里,梦主自己能控制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者说,将表层意识中一直念念不忘的愿望在梦中实现,因此多数有过这种体验的调查对象,会因在梦中实现愿望而具有莫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③一项早年间的统计显示,能多次且自然经历“清醒梦”的人少之又少,普通人须经由训练,如清醒再入睡法、周期调校技巧等,才能被引导进入“清醒梦”。

不过最近研究发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中做过“清醒梦”的人数增加了10%~40%。

到现在,做出一个“清醒梦”已不是什么稀罕之事,约每8个人中就有1个人曾体验过它的奇妙。

④构建了大热银幕影片《盗梦空间》的概念就是“清醒梦”。

主角在自己或他人的梦境中穿越游走,制定匪夷所思的场所,捏造梦的发展情节,甚至“一梦套一梦”以达到影响梦中人潜意识的目的。

人的梦乡中竟可有巴黎市区翻转折叠、海边高楼接踵坍塌等场景。

⑤据《福布斯》杂志报道,目前通过名为“大脑起搏器”的设备植入脑细胞,向大脑具体部位发送电脉冲信号,就能将非常原始的信号注入大脑。

该方式中,“大脑起搏器”能以脉冲影响特定的神经元,医学上用于减轻类似帕金森氏症的症状,但至少在现阶段,靠它植入较高指令思想还纯属虚构。

⑥人们不能轻易进入他人梦乡,但控制自身梦境的过程却与影片描述相似,可以引导梦中的行为,或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赏梦境的幕布缓缓开启。

只不过,现实中的“清醒梦”情形没那么华丽。

美国哈佛大学给出的结果表明,大脑在做“清醒梦”时正在努力工作,大脑一些区域的活动程度与清醒时完全类似,正如影片中人可在梦境里按计划完成任务。

有趣的是,研究还指出,易做“清醒梦”的人拥有类似的性格特征:

他们比较富有创造性,同时注重个人责任而不是让社会承担责任。

其实早在1968年,西利亚·

格林所著、世界第一本承认“清醒梦”具有科学研究潜质的书就已出版,但至今人们仍对它模棱两可。

而不要说“清醒梦”,人们甚至还不十分清楚普通梦的活动。

(1)下列有关“清醒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醒梦”是“知道自己在做梦”的梦,指人在睡眠时,大脑中掌管语言和运动的部分处于半清醒状态,甚至拥有清醒时候的思考和记忆能力。

B.“清醒梦”让大脑在睡眠时还在努力工作,大脑一些区域的活动程度与清醒时完全类似,甚至可以完成一些计划中的工作。

C.“清醒梦”是一种睡眠状态,做梦的人能控制梦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以此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D.“清醒梦”最佳的例子就是影片《盗梦空间》中主人公营造的巴黎市区翻转折叠、海边高楼接踵坍塌等场景,在自己或他人的梦境中穿越游走的奇幻梦境。

(2)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英国《每日邮报》指出,现实情况正逐渐向这一步迈进,越来越多的人早已经有过“清醒梦”的体验,人类对梦的控制能力在飞速增强。

B.据统计,近年来能多次且自然经历“清醒梦”的人少之又少,普通人须经由训练,如清醒再入睡法、周期调校技巧等,才能被引导进入“清醒梦”。

C.据《福布斯》杂志报道,目前通过名为“大脑起搏器”的设备植入脑细胞,向大脑具体部位发送电脉冲信号,就能将非常原始的信号甚至较高指令思想注入大脑。

D.虽然全世界有许多人声称做过“清醒梦”,但要真正让人们认识到“清醒梦”具有科学研究潜质,仍有很多的困难。

(3)下面对“清醒梦”和《盗梦空间》中的梦境相同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盗梦空间》的梦境就是清醒梦,主角在自己或他人的梦境中穿越游走,以旁观者的身份观赏梦境的幕布缓缓开启。

B.清醒梦中控制自身梦境的过程与电影描述的场景完全相同,只不过,现实中的“清醒梦”情形没那么华丽。

C.两种梦境中梦主自己能控制故事情节的发展,将表层意识中一直念念不忘的愿望在梦中实现,引导梦中的行为。

D.研究表明,要做清醒梦已是轻而易举的事,人们可以像影片中人那样在梦境里按计划完成任务,利用梦境的功能。

文言文阅读(19分) 

一、翻译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

【推断】“纟”与丝织品有关。

借助句子内部语境,这里应该是“绳索”。

当他们用绳索把燕父子捆绑起来。

(2)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

【推断】“绳”是用来捆绑东西的,这里引申为约束、制裁

(3)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

【推断】“籴”由“入”和“米”组成。

整合推知,“籴”为“买入粮食”。

即使是平价,贫民也没有能力买粮。

(4)抚军亦厚赉成名。

(赏)

(5)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

(财)

(二)、通假字推断法

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

如“赢粮而景从”(《过秦论》)“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会意字,从又(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

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

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通“雇”,雇佣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通“翌”,第二天

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

通“促”,催促

(三)、句式推断法

观察下列句子,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⑵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⑶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

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或相同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

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结构和意义上相反、相近、或相同。

⑴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以”同“用”,“任用”

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与“箭”相对,为名词,意为“奔马”

⑶“党同伐异”。

“伐”,讨伐。

反义推断“党”为“偏袒”

⑷举类迩而见义远“迩”与“远”相反,意思是“近”

⑸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隙”与“周”相对,意为不周密、粗疏

(四)、语法分析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其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语法功能,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定语多由名词或形容词充当。

(1)“诚”在句中的位置?

充当什么成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推断】“诚”在主语“臣”之后,在谓语动词“知”的前面,可知,它充当状语成分。

“诚”应是副词,意为“的确、实在”。

B、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推断】“诚”在代词“其”的后面,“诚”是谓语动词“感”的宾语。

“诚”应是名词,意为“诚意、诚心”。

(2)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09年重庆卷)

【推断】“规”后带有宾语“小得”,“规”应该是动词。

结合上下文,地方官员接受贿赂的事情一旦败露,官职俸禄都被剥夺,这实在是谋求小利而失去大的。

所以,解释为“谋求”是对的。

(五)、语境分析推断法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结合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觝触”“而儿痴,竟不知怪”“……其一惧”,可推断“庶几”是“希望”的意思。

(六)、偏义复词推断法

所谓“复词偏义”,即由两个字组成的词,只用一个字的意义,另一字只作为陪衬。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昼夜勤作息。

3、以钟磬置水中。

(七)、同义复用:

所谓“同义复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义词的连用。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三国志》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4、成益愕,急逐趁之《促》

5、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小试身手】

(一)贺兰祥字盛乐。

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

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

尚太祖姊建安长公主。

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

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

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

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年十七,解褐②奉朝请,加威烈将军。

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

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

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

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

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

又攻回洛城,拔之。

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

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

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

远近蛮夷,莫不款附。

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时盛夏亢阳,样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今日:

“此岂仁者之为政耶!

”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

是岁,大有年。

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二)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资。

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

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

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

十余岁,父既卒,学贾。

晨有老人过肆②,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

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

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

母脱③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

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

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

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

……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二、文言断句方法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

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

“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

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2、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3、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4、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二)、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

夫、盖、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

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

(“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

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例子】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2、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三)、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3、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 

)四、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①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②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

“何……之有”“唯……是……”等宾语前置句式。

③其他的一些文言固定句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无乃……乎”“得无……乎”等。

还有“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何以”“于是”“然则”这些复音虚词,记住这些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五)、修辞方法断句法。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① 

顶真:

【例】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例】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②对称: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③反复: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练】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另外】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

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六)、总分关系断句法。

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例】

1、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2、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七)、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

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三、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岳正,字季方,漷县人。

正统十三年会试第一,赐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赞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