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92483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Word下载.docx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Word下载.docx

这也为发达国家乃至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与此相比,中国利率市场的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但经过一批批学者们的不懈努力,终于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理论,并指导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1.利率的内涵

  利率到底是什么?

这是在研究利率市场化理论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的一个问题。

而事实上,我们,很难对利率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它包含的范畴实在太广了。

从微观来看,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是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从宏观来看,利率是调节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枢纽,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在这里,我们将利率定义为:

对于金融债务所支付的利息占债务本金额的比率,它是衡量利息高低的指标,也是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具体表现1。

正是由于利率隐藏着非常复杂的经济关系,利率历来是经济学家们探索和研究的经济领域,也是各国政府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利率决定理论

  利率市场化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

古典利率理论、新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以及新古典综合派利率决定理论的长期争论,分别从不同侧面讨论了“利率是由什么决定的?

”这一问题。

  古典利率理论的理论核心在于储蓄和投资共同决定实际利率,并且利率具有自发调节经济失衡的作用。

由此可见,其实质是一种市场化的利率决定理论,是现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理论的雏形。

但这一观点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凯恩斯提出了他的流动偏好理论。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认为,利息是对人们放弃流动性追求收益性的补偿,而利率则是衡量人们的流动性偏好的指标。

利率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他决定于人们意愿持有的货币量与现实中的货币存量相等,也就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之时。

利率水平的失衡会通过人们对于货币和债券的选择来自发进行调整。

基于对凯恩斯观点的分析,有的学者认为,凯恩斯强调利率是由货币需求决定的,而货币需求是受政府操纵的,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赤字或货币扩张来扩大投资,影响利率,并把利率保持在低水平。

于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成为了各国利率管制的理论渊源,世界各国纷纷以此为指导思想对经济和金融进行严格管制。

但与此同时,他将利率视为纯粹的货币现象,这一点受到了诸多批评。

  在凯恩斯之后,他的学生罗伯逊等人又提出了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其将利息视作是借贷资金的代价,因此,利率应当由可用于贷放的资金的供求来决定。

可贷资金的需求主要包括投资和货币的窑藏,而供给主要来源于储蓄、货币供给增加的反窑藏。

可贷资金市场的供求达到平衡时,均衡的利率水平也就随之确定。

其实质也是强调利率是由整个社会的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也即利率由市场决定。

但是他在兼顾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却忽略了两个市场各自的均衡。

  为弥补上述缺点,许多学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中希克斯和汉森的IS-LM模型分析是相对最为成功的一种。

IS-LM模型认为,应当以投资需求函数、储蓄函数、流动性偏好函数和货币供给为基础,借鉴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和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综合考察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情况,考察收入和利率的相互决定关系。

其强调利率由市场决定,另外又要求控制利率上限,便于央行进行控制。

  上述传统的利率决定理论贯穿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背景是不同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来源于不同阶段的发展的矛盾与问题。

虽然最终认为利率由供求关系决定,从而实现利率市场化。

虽然,上述理论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但对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上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麦金农和肖的利率抑制与利率自由化理论

  麦金农和肖是最早关注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经济学家,在其1973年的着作中,他们指出金融抑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典型的特征。

其中利率抑制2是金融抑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金融抑制的环境里,一方面,过低的存款利率抑制了人们的储蓄愿望,造成资本供给不足。

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利率的限制,借款人可以按照很低甚至是负的利率得到贷款。

但这同时也降低了金融机构为投资分配储蓄能力。

麦金农和肖主张,为了刺激金融增长,应该实行利率自由化的金融改革措施。

他们认为,利率自由化提高了国内私人部门的储蓄的报酬,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分散持有国内金融资产。

储蓄率的提高扩大了金融机构的规模,给更多的物质资本投资者提供了资金的支持。

  4.赫尔曼、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约束与利率控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成就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很多经济学家分析了在信息不完全的前提下金融领域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赫尔曼、斯蒂格利茨等人于1998年提出了金融约束论3。

金融约束理论与金融自由化理论针锋相对,主要从信息不对称、监管的角度强调政府适当控制利率上限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其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金融市场最有可能存在市场失败。

一定程度的政策干预不仅使市场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也有助于提高各部门的经济绩效。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论研究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但在宏观层面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学术理论,从而指导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开展。

  

(1)关于利率市场化的界定

  由于利率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利率市场化改革自然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

李扬认为4利率市场化改革至少包括如下四个要点:

①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变革融资活动的风险②由于融资活动的多样性,“一步到位”的方案很难找到,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利率“双轨”并存不可避免。

③通过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来促成基准利率形成,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④由市场放任自流决定的利率水平并不能自动保证国民经济达成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因此,货币当局始终都必须保持对利率的控制权。

在市场化条件下,主要表现为拥有足够且有效的市场手段,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利率走势。

  

(2)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时序与条件研究

  大部分学者都不赞同激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路径,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被认为是一种更为稳妥的方案。

之所以激进的方式不可取,钱小安认为5,这是因为全面放开利率后可能造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冲击:

①由于长期存在的资金缺口,投机因素和与其因素的影响会推动资金的需求,从而加大资金缺口。

②利率的大幅波动,从而产生对金融资产保值的要求,并出现金融衍生工具,导致投机的出现,投机因素进一步加剧利率的波动。

③利率的上升会给国有企业的经营带来困难,社会资金可能从产生领域流向流通领域或虚拟领域。

  也有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要遵循一个特定的顺序。

①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市场化;

②是国债利率的市场化;

③是确立市场化的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④是开放贷款利率,紧接着放开存款利率。

  二、利率市场化的实践

  利率市场化是经济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需要。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西方国家大多出现了政府放松利率管制、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更多地由市场决定的利率市场化趋势,形成了一股国际范围的利率市场化倾向。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金融杠杆,利率自由化的步伐明显加快。

在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实施产生了不同的效应,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率管理体制都朝着国家管理日益放松、市场自由决定的范围和程度日益加深、利率日益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率在市场化实施过程中的差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利率自由化,但二者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在发达国家,市场机制比较健全,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对利率和金融实施管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率管制和对金融机构的管制都要放松,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没什么大的障碍,其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开放的时机选择。

如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就经历了较长时间,从1970年开始到1986年才结束,但在抑制“金融脱媒”6、增强利率敏感性及银行业间竞争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这类国家的利率开放对总体经济产生的震荡较小,成熟的市场能较为迅速地吸收利率市场化的负面效应,而使利率市场化的正效应较为突显。

  而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情况就较为复杂,利率自由化以后会大大地提高实际利率水平与货币的真实收益率,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由于可能不够完全具备其他的配套改革措施,而使得金融自由化的进一步推行变得困难,带来总体经济的不稳定。

因此,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利率自由化之前必须首先培育实施利率自由化的前提条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注重防范风险与宏观经济不稳定性的发生。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和改革思路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确定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央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其改革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本外币利率政策的协调关系,逐步淡化利率政策承担的财政职能。

确定改革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

先贷款、后存款;

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7。

  通过整理几十年来央行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中国已为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了漫长而充分的准备:

  1996年6月,我国放开了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揭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序幕。

此后我国利率管制逐步放松,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陆续出台。

  1997年以后,我国先后开放债券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

放开了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

试办人民币长期大额协议存款;

逐步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

  2004年1月1日,央行再次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3月25日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

10月29日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

  2005年1月31日,央行发布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

同年3月16日,央行再次大幅度降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并完全放开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

允许金融机构自行确定除活期和定期整存整取存款外的其他存款种类的计结息规则。

  2006年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

2006年,央行将一如既往地遵循渐进原则,采取一系列措施,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具体包括:

适当简化贷款的基准利率期限档次,推进长期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

研究推出利率衍生产品;

完善中央银行利率体系;

提高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能力等等。

  从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央行为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于06年1月24日起允许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

同年4月27日央行更是10年来首次将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调高至%8,在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的同时,也改善了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

联想到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公开坦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相较其他改革慢了一些,央行希望这个过程走得快一点,并且正在积极推动商业银行朝这个方向发展;

而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学会对自己的存贷款价格做出决策。

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正在渐行渐近。

  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我国在“入世”协议中承诺,利率在三年内逐渐开放,对外资银行在五年内开放全部市场。

利率市场化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无论是利率市场化,还是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都将面临更为激烈、严峻的竞争和挑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完善市场体系的同时,也必将重塑中国的银行业。

  1.利率市场化为我国商业银行创造良好发展机遇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为我国商业银行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可以扩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可以促进商业银行从粗放的经营模式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降低金融风险和促进金融创新,从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1)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创造规范的经营环境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过程,而国外改革的经验也告诉我们,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和完善得益于金融的自由化,其中利率市场化功不可没。

2006年2月,央行为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对利率互换交易进行试点“开闸”,其为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提供了工具,也满足了贷款客户债务利率风险管理的需要。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冯国勤表示上海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建设于2006年力争突破9。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必将最终促进完善金融市场的形成:

融资工具品种齐全、结构合理;

信息披露制度充分;

赋有法律和经济手段监管体制;

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富有竞争意识。

这些都将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变革

  利率市场化改变了以往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商业银行预算的软约束,有益于落实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确立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位,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同时,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间、乃至金融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只有银行的预算约束强,内部风险、成本控制制度健全,定价科学合理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这将促进银行的经营机制发生根本性变革。

  (3)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

  在利率市场条件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预测市场趋势,建立负债组合,提高主动负债比重等,对利率水平做出控制并及时调整,通过差别定价,利用风险补偿机制,获取更多利润;

也可以利用利率的价格杠杆作用,使一些效率低的项目知难而退,从而达到降低金融风险的目的。

  (4)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利率市场化提高了银行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有利于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

在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商业银行能逐渐适应新的金融环境。

减少在大批外资金融机构涌入时,由此带来大量新的经营方式和对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工具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有利于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利率市场化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留给中资银行的过渡期将尽,而能否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银行资金,是中资银行能否在未来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利率市场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时,它又加大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挑战。

  

(1)市场化改革导致利率风险使利率管理的难度加大

  利率风险是市场化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的变化和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给商业银行带来净利息收益损失的可能性。

目前,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有以下表现:

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利率结构风险和客户选择利率风险。

  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即成熟期不匹配风险。

它是指在某一时期内银行需要重新调整利率的资产与需要重新调整的负债数量不相等,两者存在一定缺口时,银行再吸收存款或再贷款时所蒙受的利率风险。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是严重失衡的,存款中定期存款和储蓄占了相当的比重,而贷款中,短期贷款则占了绝大多数。

这表明,我国银行业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风险的暴露部位偏大,在市场化的环境下,易受到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的影响。

  利率结构风险。

这种风险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指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利息收益减少的风险;

②在短期存款利差波动与长期存款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

1996年以来,央行连续八次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但是每次调整时各种期限档次间利率变化的幅度不同,总体上存款平均利率的降幅大于贷款利率的降幅,中长期贷款利率的降幅大于短期贷款利率的降幅。

如最短期的6个月贷款利率由1996年初的%降到2006年4月前的%,降低了50个百分点;

最长期的5年期贷款利率从1996年初的%降到2006年4月前的%,降低了62个百分点,不同期限存贷款利率波动的差异,带来了商业银行经营上利率的结构性风险10。

  客户选择利率风险。

这种风险是指随着利率的波动,银行将由于客户行使存款或贷款期限的选择权而承受的利率风险。

当利率趋于下降时,客户将以该期低利率获得的新贷款提前偿还该期以前高利率获得的贷款;

当利率上升时,他们会提前支取定期存款,再以较高的利率存入新的定期存款。

尽管商业银行可以对提前还款或提前取款设定一定的限制条款,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各商业银行为了稳定自己的存款大客户和优质客户,很难采取相应的政策阻止客户提前还款或取款。

  根据先前国外经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极有可能上升。

那么商业银行必定会遭受利率上升带来的资产收益的损失,这便向商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2)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减小,主营业务收入缩水,生存压力增大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主营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

存贷款利差是其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平均占主营业务收入90%以上。

中间业务品种少,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

据统计,2001年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平均占比仅为%。

利率市场化后,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家银行为增加存款,存款利率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

同时,为抢夺优质大客户,贷款利率却不会有什么显着提高甚至还可能出现下降。

这将大大影响商业银行现有的资金平衡关系和利率配比关系,利差空间也随之减小。

在我国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占利润构成的绝大部分情况下,成本增加,息差缩小,势必影响经营效益。

不仅如此,利率的市场化必将带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一部分原有储蓄者将不再看重含有低风险价值的储蓄利率,风看重含有高风险价值的货币或资本市场的收益。

传统的存贷款与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相比不再具有竞争力。

这些都将是商业银行现有的主营业务受到巨大冲击,生存压力日益增大,原有的盈利模式必须调整。

  (3)利率市场化加大“逆向选择”风险的产生

  利率自由化进程中,利率水平的上升使对贷款合约违约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借款人的“逆向选择”。

这是因为在信贷活动中,不同借款人违约拖欠的可能性是不同的,但银行无法知道谁的违约可能性更高,随着实际利率的升高,更高比例的喜欢冒险(收益很高)的借款人将更愿意向银行借款,而风险较小的安全借款人则可能退出申请者的队伍,这也就是所谓的借款人的逆向选择。

经验表明,随着对任何一类借款人所收取的实际利率的增加,对贷款合同违约的可能性也增大。

有两点原因:

①更多的喜欢冒风险的借款人可能出来接受贷款人的出价,而那些不喜欢违约、较安全的借款人则可能退出申请人的队伍;

②任何借款人都倾向于改变自己项目的性质,使之更具风险。

这就是所谓“逆向风险选择”。

由于存在这样的“逆向风险选择”,银行的实际预期收益率11就可能低于其实际贷款利率。

尤其是那些预算约束软化的国有企业,当它们在资金的成本和收益性上作权衡时,首先考虑的是收益,而不是成本的大小。

如果这种企业在市场占主导地位,利率市场化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麻烦。

  

  四、就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所提出的几点建议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也日益显露。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

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及开拓金融创新两大方面入手。

  1.切实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本文先前已指出市场化改革导致的利率风险使商行利率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那么,如何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

结合国外先进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为此开展以下工作:

  

(1)建立和完善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利率市场化加剧了银行的所面临的风险,利率风险成为银行生存和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对利率风险的各种管理技术的应用意味着需要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各商业银行也应该成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部门12。

西方商业银行利率决策机构大多数为资产管理委员会,其任务包括进行全面的利率敏感性管理;

定外部及内部利率;

确定总行对分行机构的利率授权。

如汇丰银行在其本部和各分行均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整个集团和各个分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西方银行的经验表明,利率风险管理对于资产负债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监测、并预测利率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调整资产负债管理方案,从而大幅度提高组织分析效率,最大限度地优化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

我国目前有一部分银行已经成立了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可以对利率风险进行适当的管理。

但其职能分散、专业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与资金计划职能重叠,缺少对利率风险管理的专业化职能。

对此,国内商业银行应该采取措施成立专门的职能机构:

一部分是利率预测组织,其作用主要是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产业改革及国际国内时事来准确预测利率变动趋势;

另一部分是利率风险控制组织,其作用主要是用来评价商业银行所承受的利率风险暴露,确定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程度,并通过缺口管理方法13等对银行资产负债的调换或购买相关金融衍生产品来减少利率风险。

  

(2)建立合理定价机制以提高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影响即为使其获得了对存贷款的定价权。

然而,经过多年的利率管制,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习惯了利率管制体制下利率的定价机制,这便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定价机制的建设,加快存款定价机制、贷款定价机制、服务定价机制和授权定价机制等的完善。

例如,在管理机制上,可以由总行公布或规定适于全行的基准利率,分支机构在总行基准利率基础上,通过受权,在规定的浮动范围内,根据各自的成本情况、不同客户的资信差别、同业竞争程度以及目标利润水平等因素进行确定。

在定价策略方面,可以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