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可是这些清国留学生对辫子的态度如何呢?
(他们十分珍视这根辫子……)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标致”,“标致”的本意是什么?
(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
(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
(丑陋)──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
(就是说反话,字面的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事实上,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同学们很可能会举出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提问:
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
(赏樱花)指读第二段:
他们又在干什么?
(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
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给补充一些历史资料:
鲁迅去日本留学是什么年代?
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
(鲁迅于1902年去日本留学,1904年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当时正是中国积贫积弱受列强欺侮的时候……腐朽的满清政府与列强鉴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补充资料和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
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板书:
鲁迅: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暗线)
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师生总结板书: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
讨论之后在第二部分后板书:
1.添改讲义;
2.纠正解剖图;
3.关心解剖实习;
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
结合讨论幻灯展示藤野先生的照片及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时的课堂笔记(内有藤野先生修改的笔迹)。
藤野先生: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
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解释一下?
(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从鲁迅小时候他父亲的病说起……说到鲁迅讲的关于中医的过分的话:
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说到他学医的两个目的:
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时间允许的话,教师也可在这里给补充资料:
日本的维新确是从医学的引进开始的:
一个叫前野良泽的人根据一本来自荷兰的《解体新书》的指导去解剖尸体,结果让他感到震惊的是,书中的插图竟与人体构造分毫不差。
从此日本人逐步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开辟出一条通向近代学术的道路,使日本迅速成为一个强国)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
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
第二课时
1.分析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关注中日当前面临的问题。
4.分析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一、找一个同学回忆一下鲁迅先生去日本学医的原因……那么作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
主要是因为两件事,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是两件什么事,并准备复述。
二、一边复述一边分析。
第一个事件我们给它命个名可以叫它什么事件?
(可以叫“匿名信事件”,也可以叫它“漏题事件”)……“终于这流言消灭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鲁迅到底是不是得到藤野先生泄漏出来的题目?
那些爱国青年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们对弱国国民的无端歧视)在这里可指读“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也无怪他们疑惑”句,使学生认识这种逻辑的荒谬,体会作者当时极度愤慨的感情。
另:
在这里教师也可给学生补充一些资料:
事实上日本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有崇华倾向,在从隋代开始活跃的中日交往中,日本一直是甘当小学生的。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此时日本才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后来日本也遭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扰。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超过中国,从此又对中国采取极端鄙视的态度。
称当时的中国人为“戴猪尾巴的家伙”,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很多类似“爱国青年”的人……
接着复述第二个事件:
我们可以叫它什么事件?
(电影事件)在这里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当时的日俄战争是怎么回事?
…………(战争本身就是令中国人屈辱的事)鲁迅为什么听得“这一声特别得刺耳”?
……(再次体会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为什么“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教师幻灯展示下面这段话并指读: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在讨论这句话的同时,为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可用幻灯展示一张1905年摄于中国东北开原城外的照片:
一个中国人被当作俄国侦探,被日军斩首。
围观的中国民众神情麻木。
此时教师可问:
那个被斩的人健壮吗?
围观的人健壮吗?
……可这种健壮的躯体在这里只用做什么?
(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些看客是什么心理?
(看热闹,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民族耻辱。
可见改变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
现在我们来看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定,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吗?
展示幻灯片: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过他的这个决定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真是一件幸事,从此中国少了一个高明的医生,却多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多了一个唤醒民族的文化巨人。
三、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这两件事都和“爱国青年”有关,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这种爱国性:
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国主义?
这种爱国主义是否可取?
经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这种所谓爱国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爱国主义,是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达到了蔑视仇视别的国家和民族的程度。
比如侵华时期,他们认为大和民族是最优秀的种族,其他民族(如中华民族)都是劣等民族;
法西斯德国也宣扬大日耳曼主义,残酷迫害犹太人。
他们这种扭曲了的爱国主义,这种不正常的民族情绪是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基础。
那么我们应有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呢?
讨论总结后幻灯展示:
爱国青年:
极端、狭隘、扭曲的爱国主义:
蔑视、仇视其他民族和国家。
正确的爱国主义:
既热爱本民族,又对其它国家民族抱一种友善的态度。
四、现在我们再来看藤野先生,他除了我们分析过的具有“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特点外,和“爱国青年”比,他还有哪点精神是更为可贵、更让鲁迅为之感动的?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国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
此处教师幻灯展示一段文字资料:
(再幻灯展示藤野先生送给鲁迅的照片及后面的题词)。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的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
所以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
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选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从这段文字(及照片)中我们也可看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态度与爱国青年有多么大的不同,同时从中我们还能看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深情厚谊。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
我们相信在日本还是像藤野先生这样对中国人民抱友好态度的人的人占多数,像“爱国青年”那样的极右分子占少数,在今天也应是如此。
我们也可从文中找出一段鲁迅对藤野先生给以高度评价的话。
齐读“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这段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如“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句要读出重音、读出深情;
同时对“小而言之”“大而言之”句还要做理解分析)
五、寻疑解难。
从文中找出有疑问的话或有深意的语句,提出来发表评论或供大家讨论。
(为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此处的问题由学生自行找出,讨论解决。
应该说,本课的篇幅较长,知识点众多,难理解的语句也有很多,学生找出哪句话来评论和讨论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在课上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都处理完。
教师采取的策略就是,学生提什么问题就讨论什么问题,不求课上把所有的问题都讨论完,至下课时为止。
──事实上事关对内容和人物理解的重要问题都已处理过了,所以此处可以灵活处理。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以下这些:
1.对“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一句的理解及“正人君子”这一反语的运用。
2.如何理解在仙台医专所受到的“优待”?
写这件事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3.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印象深刻?
4.如何理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句话?
5.本文的写法特点。
……
六、总结、延伸拓展(幻灯片展示)
1.课下读鲁迅的作品。
2.从写作的角度看,本文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3.当前的中日关系现状被称为“冰点”。
查找资料看中日关系中有哪些具体问题?
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应该怎样做?
附:
第二课时板书
教学后记:
2《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1.了解作者情况,记重点字词。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一、导入(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1.课件展示体现母爱亲情的画面,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鸣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
2.师:
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用笔抒写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著名学者胡适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去了解一下这位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母亲有怎样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课件展示重点字词)
文绉绉穈先生掷铜钱庶祖母翳病舔去侮辱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文绉绉”“侮辱”造句。
三、了解作者(课件展示胡适形象及个人主要情况,并给学生推荐《胡适自传》)
生自由读,了解胡适相关情况。
四、探索新知
㈠整体感知
师生合作朗读文章(播放歌曲《母亲》),生思考问题: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课件展示母子亲情的画面并出示问题)
师生读文后,生回答明确:
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㈡合作探究
师:
这篇文章作者主要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这是几件什么样的事?
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
请速度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
由此,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读文后,生分组讨论交流,推举代表回答,师生共同明确:
1.共写了以下几件事:
(1)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
(2)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我、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3)我说轻薄话,手重重责罚──教之严。
(4)新年之际,大哥的债主讨债,母亲从不迁怒别人──宽容、温和、仁慈。
(5)忍受两个嫂子给她的气,不可再忍时,便以痛哭解心中之苦──宽容忍让。
(6)受“辱”后,非常生气,讨回公道──有刚气。
由此可看出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对子严格,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有刚气的人。
2.作者对母亲怀有敬爱和怀念之情。
㈢质疑、解疑(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疑)
师根据生提问情况适当补充,课件出示下列主要问题:
1.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影响?
2.课文前三段看似与写“母亲”无关,为什么还要写?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生结组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答案。
1.我学到了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优秀品质。
2.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同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3.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
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五、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问题)
1.母亲教育儿子是非常严格的,你是怎样看待母亲的教育方法的?
2.文章结尾写道: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
回忆一下,与同学们交流。
生思考后,互相交流。
六、总结
同学们,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永不受污;
母爱犹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
热爱我们的母亲吧!
让我们用歌曲《懂你》来表达我们的这份心意。
(播放歌曲《懂你》)
七、推荐阅读
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板书
1.品味饱含感情,讲究分寸的语言。
2.理解母亲,体会真挚的母爱,完成本单元写作实践。
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1.划出文中饱含感情的语句并体会。
2.搜集、查询歌颂母亲(包括动物世界)的诗歌、名言、故事、文章、歌曲等。
一、师揭示主题
同学们,胡适的母亲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她们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日夜劳碌,为家人做无尽的奉献。
如今,我们的母亲不再仅仅是一个家庭妇女,她们也踏上了社会的舞台,她们不仅要照顾孩子,照顾家庭,还要工作,作为儿女,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这堂课我们就为母亲献上一首心中的歌。
师板书:
我的母亲
──献给母亲的歌
二、教学过程
㈠自主合作探究
本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生速读文章,找出语句独立分析或结组讨论,明确本文语言质朴、真切,讲究分寸的特点)
例句: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母亲爱子之深,平时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
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可以看出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几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之大。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
“如果”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已经具备了这种美德,表现了作者的谦虚的品格。
文章的选材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后明确:
选取生活中平凡的小事)
㈡写作链接
1.师:
《我的母亲》一文,作者通过回忆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给我们的关心是最多的,你和母亲之间有哪些令你难忘的亲情故事呢?
请说一说。
(生思考后,互相交流)
2.在学生回忆亲情故事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几个问题:
(1)你过生日吗?
你的母亲过生日吗?
你知道母亲的生日吗?
(2)你知道母亲的心愿吗?
你做过令母亲欣慰的事吗?
(3)你知道母亲喜欢什么吗?
(4)你给母亲使过脸色、顶过嘴吗?
以上问题会让不理解、不体贴父母的学生感到惭愧,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表达一下他们对母亲的感谢之情。
3.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
(班内选出一名主持人)
(1)主持人开场白。
(2)生展示歌颂母亲的歌曲、诗歌、文章、故事、名言等。
4.学生写作
同学们,让我们用笔记录下我们和母亲在一起的感人瞬间。
可以为母亲做传记;
也可以给母亲写一封信;
还可以写关于母亲的任何文章。
三、总结
同学们,每一天我们都沐浴在母爱的阳光下,每一刻母亲的心都牵挂着我们,让我们由衷地热爱母亲,感谢母亲吧!
3我的第一本书
1.识记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把握人物心情。
引导学生从人物思想中受到启示。
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围绕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在特定条件下人物的精神世界。
抓住重点语句把握人物心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高尔基说: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人的一生都离不开书,从小到大同学们已读了不少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
在你记忆中,哪一本书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学生自由回答讲述自己读的第一本书或印象最深的书)。
(师总结)许多同学对自己读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因为第一本书并没有让你难忘的故事,但是作者牛汗的第一本书却让他难忘,为什么原因呢?
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此环节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
牛汗,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
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2、文章时代背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贫穷、饥饿、寒冷,读书在当时是有钱人的事情等。
(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老师补充)
1、查字词:
(投影)
酷(kǜ)似掺(chān)和脊(jǐ)背枉(wǎng)读
幽默:
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
凄凉悲惨。
奥秘:
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
一次又一次;
多次重复。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五分钟内默读课文,准备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复述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流畅自然。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2、再次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作者围绕第一本书记叙了哪些事情?
(分组交流)。
生回答,师整理板书:
(投影)引出第一本书最初的启蒙,介绍父亲追问“书”的故事追问“书”的另一半,父亲灯下补书转学再次回顾上课趣事人物后话总结:
人不能忘本。
四、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学生合作讨论,解决下面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是指那半本课本吗?
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答: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书,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本书。
这人生的第一课,蕴涵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暖,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作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敬重、珍爱“第一本书”,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因为那本书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环境,也反映那个时代的人们的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可贵的乐趣和温情。
2、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
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五、品味语言:
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最喜欢的语句朗读,并讲讲喜欢的理由。
(生)自由发言。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是生活的艰苦和沉重,但童年毕竟是天真、好奇和淘气的,和小伙伴、小动物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是快乐的,童年玩起来什么苦都会忘记,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枉”:
白白的,无价值,无意义。
作者的第一本书不仅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不写出来,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诗就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就意味着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人不能忘本。
“本”是双关语,既指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过程中最初的有价值的东西。
六、拓展练习:
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父亲,通过什么能够看出来?
设想父亲夜晚为“我”修补书的情景,展开合理的想象,把它扩写成一段完整的文字。
要写出父亲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
七、本课总结。
课文通过“第一本书”回忆了父亲对“我”的爱以及朋友间的友谊和20世纪初艰难中的温情,告诉我们“人不能忘本”,我们应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八、布置作业。
书后“研讨与练习三”。
〖附〗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借书”:
同情心、乐于助人;
生活的艰辛
“补书”:
深爱孩子,无私善良
“趣事”:
狗与读书
“后话”:
遗憾与同情
总结:
人不能忘本
4《列夫·
托尔斯泰》教案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