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复习提纲10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21818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生理学复习提纲1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植物生理学复习提纲1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植物生理学复习提纲1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植物生理学复习提纲1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植物生理学复习提纲1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生理学复习提纲101.docx

《植物生理学复习提纲1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生理学复习提纲101.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生理学复习提纲101.docx

植物生理学复习提纲101

植物生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代谢

本章主要名词概念:

水势、渗透势、衬质势、压力势、渗透作用、水通道蛋白(水孔蛋白)、暂时萎蔫与永久萎蔫、根压、蒸腾拉力、生理干旱、蒸腾系数(需水量)、蒸腾效率、气孔阻力与边界层阻力、水分临界期、水分利用效率、ψw、ψs(ψπ)、ψp、ψm、VPD、WUE

本章理解思考要点:

一、自由水/束缚水:

通常以自由水/束缚水比值作为为衡量植物代谢强弱和植物抗逆性大小的指标之一。

自由水/束缚水比值高,,植物代谢强度大;自由水/束缚水比值低,植物抗逆性强。

正常代谢的组织自由水含量高,原生质呈溶胶状态;代谢弱的干种子缺少自由水,原生质呈凝胶状态。

二、水势与细胞吸水:

水分从高水势处向低水势处移动。

水势差便是水分运转的动力。

1、植物细胞吸水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渗透性吸水,一种是吸胀性吸水。

未形成液泡的细胞靠吸胀作用吸水;形成液泡以后,细胞主要靠渗透性吸水。

2、人为规定纯水的化学势为零。

溶液中,溶质颗粒降低了水的自由能,所以,溶液中水的化学势(渗透势ψs)小于零,为负值。

细胞的压力势ψP是一种限制水分进入细胞的力量,它能增加细胞的水势,一般为正值。

但当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ψP为零。

处在强烈蒸发环境中的细胞ψP会成负值。

吸胀力就是一种水势,即衬质势ψm。

未形成液胞的细胞具有一定的衬质势。

3、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用质壁分离现象证明。

用质壁分离现象解决下列几个问题:

(1)说明生活细胞的原生质具有选择透性或具有半透膜的性质;

(2)鉴定细胞的死活;(3)用来测定细胞的渗透势等。

4、典型植物细胞水势由三部分组成:

ψw=ψs+ψp+ψm

成熟细胞的水势:

ψw=ψS+ψp;成熟细胞发生初始质壁分离时,ψp为零,ψw=ψs

当细胞完全吸水膨胀时,ψw=0,这时ψs=-ψp;没有液泡的细胞,ψp=0,ψs=0,ψw=ψm

三、根系吸水:

根系吸水有主动吸水与被动吸水两种方式。

主动吸水的动力是根压,被动吸水的动力是蒸腾拉力。

根系吸水和植物体水分向上运输的主要动力是蒸腾拉力。

水分向上长距离运输通过木质部导管。

根压的存在可以通过伤流与吐水两种现象证明。

根压产生的机理:

根压产生的渗透理论。

(根系主动吸水过程中如何建立跨内皮层的水势梯度?

四、气孔运动:

1、气孔的运动即气孔的开关,实际上是构成气孔的保卫细胞的膨压运动。

而保卫细胞的膨压变化是水分进、出保卫细胞的结果。

渗透势的降低是气孔开放的主要原因。

2、气孔运动的机理:

“蓝光——K++苹果酸——蔗糖”机制。

一般水分胁迫、高浓度CO2、ABA等使气孔趋向关闭或部分关闭,导致气孔导度下降,气孔阻力增加。

3、蒸腾作用的气孔调节与非气孔调节。

非气孔调节:

初干与萎蔫。

为什么CO2是较理想的抗蒸腾剂。

五、水分利用效率(WUE)的三个层次。

灌溉的生理指标:

叶片的水势、细胞汁液的浓度、渗透势、气孔开度、相对含水量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

本章主要名词概念:

膜转运蛋白、离子通道、离子载体、离子泵、单盐毒害、离子拮抗、平衡溶液、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NR、NiR、H+-ATPase

本章理解思考要点:

一、植物体内的必需元素

1、植物必需元素的三条标准。

必需元素的确定方法:

溶液培养法(简称水培法)和砂基培养法(简称砂培法)。

2、17种必需元素。

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益元素、有毒元素。

3、必需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5个方面。

4、几种重要元素的缺素症;缺氮植株矮小,叶小色淡(叶绿素少)或发红;缺钾导致缺钾赤枯病;缺钙时生长点凋萎甚至死亡;缺铁影响叶绿素合成,幼叶黄化;缺锌时IAA合成受阻,缺锌果树易得“小叶病”,玉米易得“花白叶病”。

缺硼引起甘蓝型油菜“花而不实”、黑龙江小麦不结实。

钼是NR和固氮酶的组分,对氮素代谢有重要作用,缺钼时易表现缺氮症状。

与叶绿素合成有关的元素其缺素症常常是失绿,如氮、铁、镁、硫、铜、锰等易表现失绿症。

二、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转运

1、植物细胞跨膜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为三种类型:

被动吸收、主动吸收、胞饮作用。

2、细胞膜转运蛋白、离子运输蛋白或离子运载体的概念。

离子运输蛋白对离子吸收转运都是有选择的,即具有专一性。

3、离子由离子通道进行的转运是被动的,扩散速率非常快,没有饱和效应。

离子扩散的动力决定于浓度梯度和电势梯度,合称电化学势梯度。

4、载体参与离子运输有两方面的证据:

饱和效应和离子竞争。

由载体进行的转运既可以是被动的(顺电化学势梯度),也可以是主动的(逆电化学势梯度);

5、离子泵是一些具有ATP水解酶功能的载体蛋白,是逆着电化学势梯度进行离子跨膜转运的一种载体,需要水解ATP提供能量。

ATP酶造成膜内外正、负电荷不一致,形成跨膜的电势差,所以也将ATP酶称为致电离子泵。

H+是这种方式转运的最主要的离子,故也将转运H+的ATP酶(H+-ATPase)称为H+泵(质子泵)。

由H+-ATP酶将H+主动运输到细胞膜一侧建立的跨膜质子电动势(pmf,即质子梯度与电势梯度的合称)的过程称为初始主动运输;而由H+-ATP酶活动所建立的跨膜质子电动势所驱动的其他离子或分子的跨膜运输过程称为次级主动运输,也被称为次级共转运。

共转运(共运输、协调转运)有两种类型:

同向共转运和反向共转运。

三、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1、植物吸盐和吸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既有关,又无关。

……

2、离子的选择吸收:

对同一种盐的不同离子吸收的差异——生理酸性盐、生理碱性盐、生理中性盐。

3、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条件。

土壤pH状况对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影响。

离子竞争作用与离子协助作用

4、植物地上部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根外营养。

途径:

通过细胞壁中的外连丝进入。

根外施肥的优点。

5、根系吸收的无机离子主要通过木质部向上运输,同时可从木质部活跃地横向运输到韧皮部。

6、参与循环的元素(移动性强的元素)都能再利用。

缺素症状先发生在老叶上,如氮、磷、镁;

不参与循环的元素(移动性差的元素)不能再利用,缺素病症都先出现于嫩叶,如硫、钙、铁、锰、硼。

五、硝酸盐还原为氨基本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在硝酸还原酶(NR)作用下,由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这个步骤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

二是在亚硝酸还原酶(NiR)作用下,将亚硝酸盐还原为氨,这个步骤是在叶绿体(质体)中进行的。

硝酸还原酶是一种钼黄素蛋白,Mo在酶促反应中起电子传递体的作用。

NR是一种诱导酶,受底物NO3-诱导。

受光促进,光对硝酸还原的促进受光敏色素的调节。

光照为什么能促进硝酸盐还原过程?

六、施肥增产的实质在于改善光合性能,通过光合形成更多有机物,获得增产。

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

本章主要名词概念:

光反应和暗反应、原初反应、光合链、光系统、希尔反应、红降现象与双光增益效应、聚光色素与反应中心色素、反应中心、光合作用单位、量子产额(量子效率)、量子需要量、光合磷酸化、PQ穿梭、Mehler反应、光呼吸、C3循环与C2循环、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抑制、CO2补偿点、CO2饱和点、光能利用率、光合生产率(净同化率)、光合性能、PSⅠ、PSⅡ、OEC、Rubisco、RuBP、PEPC、PQ、CAM

本章理解思考要点:

一、光合作用要点:

光合作用原料—CO2和H2O;产物—CH2O和O2;反应场所—叶绿体;动力—光能。

光合作用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过程,该过程有以下几个反应特点:

①H2O被氧化成分子态的氧;②CO2被还原成糖;③在反应过程中完成了光能到化学能的转变

二、叶绿体与叶绿体色素(光合色素)

1、叶绿体可随光照方向和强度而运动。

弱光下叶绿体以扁平面向光以接受较多的光能;而强光下叶绿体扁平面与光照方向平行,不致吸收过多强光而引起结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

叶绿体由叶绿体被膜、基质和类囊体三部分组成。

2、叶绿体色素(光合色素)存在于类囊体膜上,类囊体是光能吸收与转换的场所,所以,类囊体膜也称光合膜。

3、类囊体膜上主要有四类蛋白复合体,即光系统Ⅰ(PSI)、光系统Ⅱ(PSⅡ)、Cytb6/f复合体和ATP酶复合体(ATPase),它们参与了光能吸收、传递与转化、电子传递、H+输送以及ATP合成等反应。

4、叶绿体色素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胆素三大类。

阴生植物的叶绿素a/b较阳生植物低,叶绿素b有阴生叶绿素之称。

5、荧光现象和磷光现象。

叶绿素的荧光和磷光现象都说明叶绿素能被光所激发。

叶绿素荧光被称为光合作用的探针,为什么?

6、高等植物叶绿素的生物合成以谷氨酸与α-酮戊二酸为原料,然后合成δ-氨基酮戊酸(ALA)。

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主要条件;营养元素、温度、氧气和水等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三、原初反应

1、根据需光与否,将光合作用分为两个反应─光反应和暗反应。

光反应在类囊体膜(光合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2、从能量转化角度,整个光合作用可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①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为电能的过程(通过原初反应完成);

②电能转变为活跃化学能的过程(通过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完成);

③活跃化学能转变为稳定化学能的过程(通过碳同化完成)。

3、原初反应是指叶绿素分子受光激发到引起第一个光化学反应为止的过程。

在原初反应中,受光激发的反应中心色素分子发射出高能电子,完成了光→电转变,随后高能电子将沿着光合电子传递链进一步传递。

4、反应中心是发生原初光化学反应的最小单位,它由反应中心色素、原初电子受体、次级电子供体等电子传递体,以及维持微环境所必须的蛋白质等组成。

四、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光合作用的最初电子供体是水,最终的电子受体是NADP+。

1、电子传递的结果:

引起水的裂解放氧和NADP+还原;建立跨膜的质子动力势,启动光合磷酸化形成ATP。

结果:

把电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

能量贮存在NADPH和ATP中。

2、NDAPH和ATP中的能量作为还原力用于CO2同化,所以NADPH和ATP又称为“同化力”。

3、光系统:

完成光能吸收、传递和转换成电能的所有色素分子及其蛋白结构合称为一个光系统。

包括反应中心和捕光色素复合体。

红降现象和双光增益效应启示存在两个光系统串联协同完成光合电子传递。

光系统Ⅱ吸收短波红光(680nm),其主要特征是水的光解和放氧;

光系统Ⅰ吸收长波红光(700nm),其主要特征是NADP+的还原。

4、水的光解和放氧反应是植物光合作用的特有反应。

Mn直接参与放氧复合体状态的转变,而Cl和Ca可能起间接作用。

5、光合链:

由一系列电子传递体组成,保证光合电子定向传递的总轨道称为光合链。

又称为“Z”链或“Z”方案(“Z”scheme),各种电子传递体按氧化还原电位高低排列组成“Z”形电子传递链。

6、质醌(PQ)也叫质体醌,PQ在膜中含量很高有“PQ库”之称。

PQ是双电子、双H+传递体,它既可传递电子,也可传递质子,在传递电子的同时,把H+从类囊体膜外的基质中带入膜内,在类囊体膜内外建立跨膜质子梯度以推动ATP合成。

PQ的这种在类囊体膜内外进行电子和H+转移的作用称为“PQ”穿梭。

7、光合电子传递分为三种类型:

(1)非环式电子传递,电子从H2O经PSⅡ和PSⅠ一直传到NADP+;

(2)环式电子传递;(3)假环式电子传递,氧作为电子受体,生成超氧自由基(O2-)。

8、光合磷酸化与电子传递相偶联,通过ATP酶联系在一起。

ATP酶又叫ATP合成酶、偶联因子或CF1-CF0复合体。

光合磷酸化的三种类型: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环式光合磷酸化、假环式光合磷酸化。

光合磷酸化机理—化学渗透学说。

五、碳同化:

利用光反应中形成的ATP和NADPH,将CO2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的过程,称为CO2同化或碳同化。

1、碳同化的三种类型:

①C3途径、②C4途径、③CAM(景天科植物酸代谢)途径

2、C3途径又称为卡尔文循环,过程可分为羧化、还原、再生三个阶段。

CO2受体为RuBP,在Rubisco催化下,产生的第一个产物为PGA。

还原阶段消耗光反应中产生的同化力(ATP和NADPH)。

把光、暗反应联系起来。

C3途径的调节:

(1)自动催化调节作用、

(2)光调节作用、(3)光合产物输出速率调节。

3、C4途径也称为C4-二羧酸途径,C4途径固定CO2最初的受体为PEP,形成的第一个产物为OAA,催化反应的酶为PEPC。

C4植物的碳同化有C3、C4两条途径结合完成。

叶肉细胞(MC)中含有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进行C4途径,固定CO2,并将含四个碳的二羧酸运到维管束鞘细胞(BSC)中;而BSC中含有Rubisco等参与C3途径的酶,进行CO2的同化。

C4二羧酸从叶肉细胞转移到BSC内脱羧释放CO2,使BSC内的CO2浓度比空气中高出20倍左右,相当于一个“CO2泵”的作用,能抑制Rubisco的加氧反应,提高CO2同化速率。

4、CAM植物气孔主要夜间开放,吸收CO2。

具有较高的PEPC活性,在夜间由PEPC催化羧化反应,积累苹果酸。

白天,苹果酸脱羧释放CO2,再由C3途径同化。

苹果酸和葡聚糖呈相反的昼夜变化(pH变化)。

5、C4植物是同一时间(白天)在不同的空间(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将CO2的固定(C4—cycle)和还原(C3—cycle)两个过程分开(空间隔离);CAM植物是不同时间(黑夜和白天)在同一空间(叶肉细胞)将这两个过程分开(时间隔离)。

6、常见C3植物如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等;常见C4植物如玉米、高粱、甘蔗等;常见CAM植物如景天、仙人掌、大戟等

六、光呼吸:

1、光呼吸进行的场所是在叶绿体、线粒体、过氧化体3个细胞器协同作用下完成的。

O2的吸收发生在叶绿体和过氧化体内,CO2的释放发生在线粒体内;光呼吸的底物是乙醇酸,乙醇酸的生成是在Rubisco催化下由RuBP生成。

2、C3植物与C4植物光合特征的比较(叶结构、CO2补偿点、固定CO2途径、CO2固定酶、CO2最初受体、羧化酶活性、光呼吸、最大净光合速率、蒸腾系数等)

七、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光强-光合曲线(需光量曲线):

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的光-光合曲线分析;C3植物与C4植物的光-光合曲线分析。

光抑制现象与光保护机制

2、CO2—光合曲线:

C3植物与C4植物CO2—光合曲线分析;强光和弱光条件下植物CO2—光合曲线分析

3、光合“午睡”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

八、光合作用与农业生产:

多数作物实际光能利用率最大值为3%~5%。

作物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

光合性能是指光合系统的生产性能,它是决定作物光能利用率高低及获得高产的关键。

光合性能包括光合能力、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光合产物的消耗和光合产物的分配利用。

第四章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名词:

呼吸商(呼吸系数,RQ)、伤呼吸、盐呼吸

二、1、长时间无氧呼吸(如受涝)致使植物受害甚至死亡原因:

(1)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引起原生质蛋白质变性;

(2)无氧呼吸产生能量少,物质消耗多;(3)没有丙酮酸氧化过程,许多中间产物不能合成。

2、作物栽培中保证呼吸作用正常进行的措施如:

温汤浸种、中耕松土、排水晒田等。

3、保证种子或粮食安全贮藏的含水量称安全含水量。

4、果蔬贮藏期间不能降低水分。

果实贮存通常采用降低温度(温控法)和降低O2浓度、提高CO2浓度(气调法)的方法相结合。

第五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分配与信号转导

本章主要名词概念:

转移细胞、有机物装载、有机物卸出、协同转移、代谢源、代谢库、源-库单位、生长中心、压力流动学说、P-蛋白

本章理解思考要点:

一、1、蔗糖是植物体内有机物质运输的主要形式。

此外还有棉子糖、水苏糖、毛蕊花糖等,它们都是蔗糖的衍生物。

研究有机物运输形式的方法是同位素示踪法和蚜虫吻针法。

2、有机物长距离运输的途径为韧皮部,可双向运输。

研究有机物运输途径的方法是环割法。

3、有机物运输的方向:

从源到库。

源-库关系的相对性。

二、有机物运输的机理

1、有机物在源端的装载:

指同化物从合成部位,通过共质体和质外体进行胞间运输,最终进入筛管的过程。

装载的机理:

是主动的分泌过程,受载体调节。

用糖-质子协同转运模型解释。

2、有机物在库端的卸出:

同化物的卸出是指同化物从筛管-伴胞复合体进入库细胞的过程。

3、有机物运输的动力:

渗透动力(压力流动学说)和代谢动力(细胞质泵动学说、收缩蛋白学说)

三、有机物的分配

1、同化物分配的方向可以纵向(向上、向下),也可以横向。

取决于库的位置。

2、有机物分配的特点:

①总是由源到库;②优先分配给生长中心;③就近供应,同侧运输;④功能叶之间无同化物供应关系。

3、影响有机物质运输分配的三个因素:

①源的供应能力,②库的竞争能力,③运输系统的运输能力。

4、作物品种特性三种类型:

①源限制型,②库限制型,③源库互作型。

四、矿质元素N、P、K、B影响有机物运输分配;植物激素IAA、GA、CTK促进同化物运输。

第六章植物体内信号转导

本章主要名词概念:

信号转导、G蛋白、激发子、钙调素、信号受体、初级信使(第一信使)、次级信使(第二信使)、双信号系统、CaM、IP3

本章理解思考要点:

环境刺激-细胞反应偶联信息系统:

感受环境信号→转化为体内信号→作出适应环境的生理反应→调节生长发育进程。

信号分子传导的途径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胞间信号的传递、②膜上信号转换、③胞内信号转导、④蛋白质可逆磷酸化。

细胞的信号分子分:

胞间信号分子(初级信使、第一信使)和胞内信号分子(次级信使、第二信使)

一、胞间信号的传递:

胞间信号可分两类:

化学信号和物理信号。

一般认为植物激素是主要的胞间化学信号。

ABA是水分胁迫时根系产生的正化学信号,而CTK是水分胁迫时负化学信号。

植物体内的一些活性物质如寡聚糖、水杨酸、茉莉酸、多胺、乙酰胆碱等具有信号分子的功能。

物理信号如电波和水力学信号等。

二、跨膜信号转换:

1、信号受体和信号物质的结合是细胞感应胞外信号,并将此信号转变为胞内信号的第一步。

质膜表面的受体有三种类型:

①G-蛋白偶联受体;②酶联受体;③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2、植物体至少存在三类光受体,它们是:

①对红光和远红光敏感的光敏素(Phy);②对蓝光和紫外光A敏感的隐花色素和向光素;③对紫外光B敏感的紫外光B受体。

3、激发子结合蛋白(受体):

激发子是指能够激发或诱导植物寄主产生防御反应的因子。

4、G蛋白—全称GTP结合调节蛋白,此类蛋白由于其生理活性有赖于GTP的结合以及具有GTP水解酶的活性而得名。

它在膜上受体接受胞外信号与产生胞内信号之间起着膜上信号转换的作用,所以又称为偶联蛋白或信号转换蛋白。

三、胞内信号传导

1、由胞外刺激信号激活或抑制的、具有生理调节活性的细胞内因子称为信号传导过程中的次级信号或第二信使。

植物细胞的第二信使系统主要是钙信号系统、磷酸肌醇信号系统和环腺苷酸(cAMP)信号系统。

2、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是信号传导过程中重要的第二信使。

当一种刺激使胞外或者内Ca2+库即使少量的Ca2+进入细胞基质时,就会引起细胞质中Ca2+浓度的大幅度增加,达到一定阈值后引发生理反应,从而起到传递胞外信号的作用。

胞内Ca2+信号通过其受体—钙调蛋白传递信息。

钙调素(CaM)是最重要的多功能Ca2+信号受体。

CaM分子有四个Ca2+结合位点。

当外界信号刺激引起胞内Ca2+浓度上升到一定阈值后,Ca2+与CaM结合,引起CaM构象改变。

而活化的CaM与靶酶结合,使其活化而引起生理反应。

3、以肌醇磷酸代谢为基础的细胞信号系统,在胞外信号被膜受体接受后,以G蛋白为中介,由质膜上的磷脂酶C水解PIP2而产生肌醇-1,4,5-三磷酸(IP3)和二酰甘油(DG或DAG)两种信号分子。

因此该信号系统又称为双信号系统。

四、蛋白质磷酸化:

是对蛋白质进行共价修饰的过程。

胞内信号通过调节胞内蛋白质的磷酸化或去磷酸化过程进一步传递信息。

蛋白质磷酸化是胞内信号的效应器;其逆向过程是蛋白质脱(去)磷酸化,它是信号传递的终止信号或逆向调节。

第七章植物生长物质

本章主要名词概念

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生长素极性运输、激素受体、三重反应和偏上生长、生长延缓剂、BR、JA、JA-Me(MJ)、SA、PA

本章理解思考要点:

植物激素的特点:

内生性、可运性、微量调节性

一、1、生长素即吲哚乙酸IAA,是最早发现的植物激素。

生长素生物合成的前体是色氨酸,通过色氨酸途径可经多条路线合成。

生长素酶促氧化降解在IAA氧化酶的作用下分解。

IAA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即IAA只能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这是一种需能的主动运输。

2、生长素作用具有浓度效应,即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较高时则会转化为抑制作用、高浓度杀死植物。

生长素作用还有器官敏感性差异,即根>芽>茎

3、生长素生理效应:

促进伸长生长、促进根分化、促进结实、防止器官脱落、影响性别分化(促进黄瓜多开雌花)。

4、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机理:

一方面,酸生长学说IAA;另一方面,IAA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5、生长素生物鉴定法:

燕麦试法:

在0-20°范围内,燕麦胚芽鞘的弯曲度与生长素的含量成正比。

胚芽鞘切段法:

将胚芽鞘切段放在含有生长素的溶液中,切段长度的增加与生长素的浓度成正比。

豌豆劈茎法:

将黄花的豌豆茎劈成两片,放在水中两臂向外弯曲;而浸在生长素溶液中则向内弯曲,弯曲程度与浓度成正比。

二、1、赤霉素(GA)是研究水稻恶苗病时发现的。

已发现了120多种,其中活性最强的GA3。

GA生物合成前体是甲羟戊酸(MVA)。

2、GA生理效应:

促进茎的伸长生长(节间数不变、克服遗传上的矮生性状)、打破休眠、促进抽苔开花(代替低温和长日照,促进冬性长日照植物开花)、促进黄瓜多开雄花、促进座果、诱导单性结实。

3、赤霉素作用机理:

赤霉素调节生长素的水平、赤霉素诱导酶(α-淀粉酶)的合成。

4、设计实验证实GA诱导大麦种子糊粉层细胞淀粉水解:

大麦种子去胚后淀粉不分解(不产生GA),去胚后加GA处理淀粉水解;去糊粉层淀粉不水解,去糊粉层加GA处理,淀粉不水解(缺少靶细胞)

5、GA生物鉴定法:

利用GA诱导α-淀粉酶的形成的性质特点;促进矮生型植株的生长。

三、1、细胞分裂素(CTK)是腺嘌呤(即6-氨基嘌呤)的衍生物。

CTK生物合成前体物:

甲羟戊酸(甲瓦龙酸)。

2、CTK的生理效应:

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诱导芽的分化、延迟叶片衰老、促进侧芽的发育打破顶端优势、促进气孔的开放(与ABA相反)、刺激块茎的形成、促进叶绿素的合成。

3、细胞分裂素生物鉴定法:

叶片保绿法、萝卜子叶生长法(去根加CTK)

四、1、脱落酸(ABA)是倍半萜化合物,又称为“应激激素”或“胁迫激素”。

2、ABA合成前体物质是甲羟戊酸(MVA),合成部位是根冠和叶片。

合成途径有类萜途径(直接途径)和类胡萝卜素途径(间接途径)

3、ABA生理效应:

促进休眠、提高抗性、加速衰老(与CTK相反)、促进脱落、促进气孔关闭(与CTK相反)。

4、ABA生物鉴定法:

诱导气孔关闭

五、1、乙烯(ETH)是正在成熟果实和即将脱落的器官中含量较高。

逆境条件诱导乙烯合成,称为逆境乙烯。

2、乙烯生物合成的前体是蛋氨酸(甲硫氨酸),ACC是乙烯合成的直接前体。

ACC合成是限速步骤,ACC合成酶是关键酶,ACC氧化酶(乙烯形成酶)也起重要作用。

IAA和CTK可在转录水平上促进ACC合成酶的合成。

成熟、衰老、高IAA、伤害、逆境胁迫、乙烯自我催化等促进乙烯形成。

AVG、AOA、Ag+、Co2+、缺氧、解偶联剂、自由基清除剂等抑制乙烯形成。

3、乙烯生理效应:

三重反应和偏上生长、促进果实成熟、促进脱落和衰老、促进开花和雌花分化、促进次生物质排泌。

4、乙烯作用机理:

叶片衰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