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财务预算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20820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1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财务预算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商业银行财务预算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商业银行财务预算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商业银行财务预算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商业银行财务预算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财务预算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

《商业银行财务预算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财务预算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业银行财务预算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

商业银行财务预算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

商业银业预算管理若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资源配置角度

第1章绪论

1.1课题来源

近年来商业银行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首先就是随着全球一体化的逐步深入,全球经济环境朝夕即变,在这种环境下,人民银行多次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利率、存贷款利率,这给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二是外资银行大举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加剧了国内银行业市场的竞争。

2006年11月15日,我国金融市场向外资银行有条件全面放开。

拥有更先进的管理方法,更丰富的金融产品,更雄厚的资本实力的外资银行与我国本土商业银行开始在同一个时空竞争。

外资银行与我国本土商业银行相比,突出的优势在于,外资银行是以获利丰厚的中间业务为发展基础的。

在国内利差空间收窄和外资银行挑战的现实情况下,我国本土商业银行亟需寻求改革之道,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水平和规模。

第三是国内企业间接融资的渠道逐步拓宽,除了上海和深圳两大证券交易所外,将在天津成立为达不到上市要求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的OTC市场,银行不再是唯一的筹资渠道,信贷市场中出现了新的竞争因素。

此外还有,银行盈利水平下降导致银行业股市表现不佳,各个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竞争加剧等。

这些新现象新问题表明: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赖以生存的传统的利息业务的发展遭遇挑战,现实的状况急切要求银行寻找新的利润增长方式,重新配置内部资源,以提高银行经营绩效。

资源是确保商业银行战略得以执行的保证,而资源配置是分配资源的原则,是战略计划的保障。

从关系上看,资源配置是原则,而财务预算是根据资源配置原则作出的短期、长期计划,预算做不好,则资源配置就不会到位,资源配置不到位,业务很难得到较好的发展。

目前,国内金融市场已经逐步开放,外资银行已经登陆中国,银行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各大银行都面临着业务发展的压力,因此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时保证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有力保障。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预算管理机制较为普遍的还是财务指标式单一计划管理方式:

商业银行总行制定全行年度总体经营目标,并简单量化为计划财务指标(如利润指标、中间收入指标、存贷款规模、存贷比率、费用总额指标等定量财务指标);分行则对总行下达的总体计划指标加以细化分解,并依次下达到支行级分支机构,作为支行级单位具体年度任务目标。

这种管理方式强调目标控制,但疏于过程控制,形成了对财务和经营活动过程控制力较弱和计划指标事实上软约束的状态,加大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难度;而且由于计划目标过于强调数字上的增长和繁荣,使得分支机构对于银行未来发展的长期战略重视不足,加大了银行稳定经营和可持续经营的风险。

由于计划目标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行业务发展定位混乱,使得分支机构往往没有明确的经营重心和方向,银行营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分别由各项相对孤立的指标来体现,造成无法对“三性”进行有机统一的管理,预算管理的这些问题都使得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效率比较低下,不能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

长期的计划财务工作实践,使对笔者国有商业银行预算管理问题特别是预算管理中反应出的资源配置问题有着较为强烈的研究欲望。

计划财务部门,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一个主要部门,直接从事着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

现实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信贷计划如何分配,费用计划如何核定,利润计划如何下达,营业网点如何设置,新业务如何投入,各级行经营成果如何考核等等属于资源配置范畴的问题,事实上,要做好这些工作,没有理论作指导是不行的,而且,在现实工作中,有许多问题在理论上并不能找到现成的答案,况且这些问题都是大问题,不是一两篇论文就能解决问题的。

本文从资源配置角度对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做些研究,希望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些帮助。

1.2研究目的和内容

国有商业银行自改革上市以来,内部治理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但是距离国际一流银行还有段距离。

本文拟就笔者熟悉的领域——预算管理,展开相关研究,以期能为商业银行提高内部治理能力,特别是财务预算方面,有所帮助。

本文拟展开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第1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

主要是从资源配置角度分析目前商业银行预算制定、执行、控制等方面存在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对目前国内外研究情况做理论综述

第2章介绍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

介绍了企业预算管理的相关概念,分析商业银行经营特点、预算管理特点以及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职能分析。

介绍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理论的内涵,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范围。

第3章讨论商业银行预算管理及其资源配置作用。

分析预算管理的资源二次配置作用,预算控制对资源配置优化的作用。

探讨商业银行各级行之间预算目标的冲突,并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4章对当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本章探讨了两大类型问题,第一,由商业银行管理体制产生的问题——预算松弛,并深入分析预算松弛在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中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及;第二,分析了当前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预算管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第6章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做了总结,并对本文研究的不足和缺陷做了分析,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1.3文献综述

1.3.1企业预算管理研究综述

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理论的一部分,其发展总是离不开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影响,其先后受到管理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权变理论影响,90年代后,又引入了战略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本文仅对国内外对预算管理的研究做简单的综述。

1911年泰勒发表了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促进了各国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推动了预算管理进一步发展,其中,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等都成为了预算控制中常用方法,并延用至今。

二战之后战略管理发展迅速,并逐渐被世界各主要跨国集团采用,大量学者对战略管理进行了多个层面研究,并都指出:

要实现企业战略管理,并协调各因素之间关系,企业必须重视预算管理等工具的作用。

委托代理理论最早由Ross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理论对预算管理产生了非常大影响,是预算管理研究的一个重大转变。

预算管理是一种通过控制各类资源来控制企业的管理机制,可以通过预算管理将委托代理各方、各层次目标协调一致,有效降低各层次代理成本,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企业所面对机会越来越多,面对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多,因此权变理论逐渐得到发展,该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企业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需要根据企业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管理模式。

在预算控制方面,他们也认为应根据企业不同特点和所处的环境权变地选择不同的预算管理模式。

20世纪90年代,欧洲学者Hansenetal提出了“超越预算”的概念,该理论否定现行预算理论和方法,在学术界和实务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我国现有预算管理研究所遵循理论大多是对西方经济理论、管理理论及其发展的预算理论直接应用研究。

俞文青、张涛提出预算就是未来某一特定期间内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项目标及其资源配置的说明。

汤谷良提出“预算管理本质决不是数据的罗列,而是一种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涉及企业内部各个管理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安排,通过这种权利和责任安排,以及相应利益分配来实现内部管理和控制机制”。

高晨在《企业预算管理—以战略为导向》一书中,对企业预算管理理论构建的基础进行了分析,包括基于coase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现代企业理论、企业管理理论以及管理会计理论。

1.3.2国内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进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单从商业银行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有很大的不同,国外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无异,是完全自由的市场。

而在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被认为是国之根本,虽然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建立了现在企业制度,但是政府对商业银行的要求是“稳健为先”,对商业银行的运营也经常采用计划经济时代“窗口指导”,如今年各大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很大程度是为了配合国家的刺激经济计划,是配合“窗口指导”。

所以国内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本文仅仅对国内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研究做些简单的综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对于预算管理研究热情一直很高,但这些研究绝大多数集中于从一般工商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的角度进行理论阐述或实务分析,从商业银行角度研究预算管理的文献相对较少。

如果不考虑研究商业银行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问题时少量涉及的预算管理探讨,国内对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专门研究文献则更少,研究起始时间只能追溯到21世纪初。

现有研究以以下三个方面为主:

1.关于预算管理的作用和实施过程等基础问题研究。

林伟(2005)[1]认为财务预算是商业银行预算管理核心,实行中要注意预算不等于预测,要围绕年度计划、盈利目标等配置资源,要与相关管理制度结合,并开发和完善财务预算系统等。

吴圣静等(2008)[2]认为应通过建立商业银行责任预算责任体系,将商业化运行机制与责任预算相对接,使得考核更完善,从而激发组织活力。

2.关于商业银行预算管理内容的研究。

王玉珍(2006)[3]以专著的形式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商业银行预算管理问题,在对预算管理起源、预算目标、机制、特点和预算管理前提、方法和程序进行简要规范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围绕预算管理涉及具体经营管理内容进行横向展开,分别研究了各专项预算管理意义、内容和方法,包括营销预算、财务预算、资本预算、客户预算、人力资源预算、产品预算、内控预算和企业文化预算等。

张德银(2008)[3]介绍了国内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从预算编制、控制、执行到考评全过程)和专项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经营预算、财务预算),认为分支机构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预算管理组织架构体系不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确定欠科学、缺乏弹性预算编制方法、缺乏统一的预算编制大纲、预算分析考评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王南(2006)[4]认为全面财务预算管理应以全面预算为基础,建立包括财务收支预算、资金与业务预算、预算目标与结果的预算体系。

3.关于经典理论应用于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研究。

第一是平衡计分卡,姚吉(2005)[5]认为可以通过平衡计分卡将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与战略执行连接起来:

运用平衡计分卡将战略转化为一套具体目标和指标,为预算指标确定未来几年目标,根据平衡计分卡选择有潜力的投资与战略性创新并确定优先权,与资源配置和年度预算相结合等。

二是作业预算,郁新国(2006)[6]等分析了作业成本核算与预算在商业银行的应用意义,并展示了设计的量化应用案例。

三是价值链预算,吴建平等(2008)[7]探讨了基于价值链会计的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目标制定、管理体系构成及流程等问题。

第2章相关理论介绍

2.1企业预算管理

2.1.1预算的含义

预算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预算的本质是用一系列的计划来安排某一经济组织未来时期内的经济活动,所以,如何经济形态简单、业务范围较小是没有预算的内在需求的。

预算最早出现在政府组织中。

19世纪中期,在每年的财政年会上,英国财政大臣需要公布其下年度的税收需求。

这些财政大臣一般会当着议员们的面直接打开里面的公文包,公文包里面即是他所需要的下年度的财政需求。

1870年左右,“预算”一词正式出现在了英国政府的财政预算文件中。

这应该算是预算制度的最初来源了。

预算最初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层面上得到应用,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金融论文西方工业企业的经济组织形式越来越大,已经不是简单的人脑中的计划安排能够经营好的了,因此,各种经济组织都逐渐开始学习政府组织——采用预算管理。

西方学者给预算管理下了很多定义,比较典型的观点有:

预算管理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并在西方企业管理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因此,西方学者对预算存在许多不同见解,比较典型观点有:

(1)克里斯·阿吉里斯(ShirisArgyris)把预算定义为一种认为控制成本的会计技术。

(2)哈罗德·比尔克曼(HoardBiemrna)认为有两类预算:

一类是预测,告诉企业管理人员他在未来将可能处于何种地位;另一类是标准,告诉企业管理人员预定效率水准是否己经维持或达成。

(3)弗雷姆根(Fermgne)认为预算是一系列联系紧密的计划,用财务数据来表达。

(4)查尔斯·T·霍恩格里(charles.Thomgrne)认为预算是以数量表达的行动计划

(5)格伦·A·韦尔什则认为企业预算是一种涵盖未来一定期间内所有劳动活动的计划,它是企业管理者为企业及其各部门预先设定的目标、策略及方案。

在中国词汇当中有个一词和预算的含义比较接近——“预谋”,预谋的意思是指当事人对某一事件的预测和谋划,这个过程和预算是非常相近的。

预谋在中国古代军事战场上有很多实例,都是预先思考一事件的可能发展方向,并确定自己需要的发展方向,采取系列的措施使得这一事件按照自己需要的方向发展并因此而达成自己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采取的是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计划也即国家层面的预算涵盖了所有的一切,即包括政府财政预算、也包括企业的各种预算。

企业的产、销都是按照国家的计划来执行,企业并不需要预算什么,更不需要制定自己完整、独立的预算。

因此这一时期,预算在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应用的比较少,其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的发展也比较慢。

从1978年开始,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再也不受到政府预算的控制,企业需要制定自己经营活动计划,因此,西方企业的预算思想逐步被我国企业认可并采用。

特别是管理会计的引入,极大推动我国企业在预算编制、预算控制、预算考评方面的水平。

综上所述,预算应该是在科学的生产经营预测的与决策的基础上,用价值和实物等多种形态反映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及财务成果等一些列计划与保障措施。

从企业管理实践上来看,企业是一个系统性的组织,因此,预算应该是涵盖企业经营业务流程各个横向、纵向的各个方面的全面性的预算,也即企业的预算应该有多种预算。

从商业银行来讲,应该包括资本性支出预算、人力资源预算、业务预算、财务预算内控预算、企业文化管理预算,有的商业银行甚至还编制了客户预算。

2.1.2正确理解预算

预算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误区,为此,本文特作如下说明:

1.预算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中的计划活动

我国在高度计划经济下封闭运行了30年,这30年造就了一代人的认识观念。

在市场经济刚引入阶段,很多人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并不需要预算,只是需要根据企业的市场环境做及时性的应变即可。

正如邓小平主席曾说的“市场经济并只属于资本主义”一样,预算也并不只属于计划经济。

计划和预算存在本质的却别,计划是人对以后的活动作出一种主观的安排,而且仅仅是安排,不涉及任何财务数据。

而企业管理中的预算含有计划的功能,但它更多的是以财务数据或者货币资产的形式对企业以后的经营方向、经营目标进行预测并确定各项目标,确定保障措施的行为。

企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经济系统,但从商业银行来讲,在组织结构上,商业银行遍布全国各个大街小巷(甚至海外市场),员工也来自全国各个角度;在业务发展,随着金融领域的不断开放,商业银行的竞争不断加强,各个银行都在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在财务资源配置上,商业银行的单品利润率不断下降,为了提高利润率,需要各家银行不断地控制成本。

这一切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有一套完善的预算为被全体员工所接受,让全体员工按此标准去严格执行才能稳步商业银行各项战略决策。

正如前文所讲,从西方预算的发展历程来看,预算是企业组织不断发展中自然而然出现的东西,他是有效提高大型经济组织内部管理、控制的有效措施。

可见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照样需要预算管理。

2.预算不等于财务计划

计划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也涵盖了预算。

但正如前文所讲,预算是包含很多方面方面的预算,而不仅仅只是财务预算,这也是现在的全面预算多倡导。

(1)从内容上看,预算涉及企业的各个经营层面,而财务计划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随着西方管理实践的提高,预算已经逐步贯穿到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中,形成一个闭环系统。

以商业银行为例,应该包括资本性支出预算、人力资源预算、业务预算、财务预算、内控预算、企业文化管理预算,有的商业银行甚至还编制了客户预算。

客户预算是业务预算的基础,商业银行在对自己的客户、市场做出充分的研究预测的基础上做出自己业务预算,并根据一定的比率测算出完成各项业务预算的费用(包括业务费用、人事费用、资本资产支出等),再根据预定的单品利润率在确定各项收入预算,此基础上编制企业各项财务预算。

企业文化管理预算和内控预算有利于企业预算的执行和控制。

很明显,从全面预算的角度来说,财务预算仅仅是预算中一部分,用财务预算的概念来代替整个企业预算显然是不合理的。

(2)从形式上看,预算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样,可以用货币形式,如人事费用预算,也有用实物数量预算形式,如,计划开通多少个人网银数量。

而财务计划很显然只能以货币来表现。

(3)从企业管理以及预算控制范围看,以商业银行为例,预算是协调商业银行各级分支行、各业务条线的纲领性文件,而且预算的执行、控制、考核都涉及到了商业银行各个分支行、各个业务条线以及后台管理部门。

预算的管理范围是涵盖整个商业银行的,而财务计划主要是在财务部门内部编制并执行的,其涉及的范围一遍仅限于财务部门内部。

3.预算不能与预测相混淆

(1)预算与预测功能作用不同,预测仅仅是在一定事实、科学推定的基础上对某一事物的发展方向做科学的猜测。

而预算是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发展方向做预测,并提出措施以保证实现自己的经营计划,它需要预测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业务的发展做预测,第二是对企业面临的风险做预测,这些风险都是会影响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风险,如市场风险、行业风险以及企业内部风险等等。

做完预测之后,企业管理层需要根据这些风险提出具体执行计划和控制措施以保证经营计划的实现。

如今,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不断加大,竞争压力不断加强,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预算管理的原因。

(2)预算是建立在预测的基础上的,要制定预算就必须先进行预测。

预算管理存在的基础是因为未来经济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未来经济活动是确定的,就不需要进行预算。

预算首先应该预测未来经济活动可能出现的多种可能,并针对性的执行行动计划以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

(3)事物的发展不可能完全按照预测者事先预测的那样发展,也即预测具有不准确性。

未知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预测前的调查研究做得越仔细、运用的方法越科学,预测的结果就越准确;未知因素越少,预测结果也就越准确。

因此预算前,需要做两方面的功课,第一,尽量减少未知因素;第二,下功夫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可以说预测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决定来预算质量的高低。

预算的整个过程都是针对预测的结果采取的一系列活动以及差异控制。

因此,预测的结果越确定,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就会越简单,预算的执行效果也就会越好,反之,如果预测的结果带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预算编制就会比较麻烦,预算的执行就会比较盲目,预算的控制系统机会比较复杂,预算的完成情况也不一定会很好。

2.1.3预算管理的含义

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是组织、计划、控制、协调、激励等一系列活动。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早就不再以传统的职能方式来看待一个企业,而是以系统的角度讲企业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的协调管理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

加拿大的明茨伯格教授在其名著《组织理论与设计》中提出了企业协调的三个阶段:

相互调整、直接监督、标准化。

标准化是指(************************),从这点看,预算管理的思想和明茨伯格教授的标准化协调方式是一致的。

这是因为,第一,预算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导下优化配置企业的资源,使企业的资源能发挥最大经济效用,并对资源的使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

另外一方面,企业的预算管理能涵盖企业整个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以商业银行为例,预算管理明确了各级分支行之间的相互这人,明确了各条线的相互责任,明确了前台、中台、后台的责任,成为了商业银行员工的行为导向书。

这可以充分调动全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全行长期增长目标的实现。

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表明:

预算管理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增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预算管理,反过来则是管理预算,顾名思义预算管理肯定是采用一系列活动来保证预算得到实现。

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这一主线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控制、反映和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并借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

预算管理具有综合性特征。

企业的目的就是利用自身掌握的经济资源为自己谋划经济利益,因此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预算管理也不例外。

预算管理是通过一系列的业务活动计划,将企业利润目标分解到企业的各个经济活动中,优化配置企业资源,使得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预算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取得最大经济效益,而其直接目标是优化配置企业资源,因为只要企业资源配置得当,就一定会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从全面预算管理的角度来说,预算包含了很多方面的预算,这些也就构成了预算管理的内容体系。

全面预算是个内容相关关联的完整系统,图2.1展示的是一个典型制造企业的预算内容。

这也算预算管理的内容。

从图中可以看出,预算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编制、控制、执行及考评三个方面内容。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第一步,是对企业各项业务目标和资源配置方案的说明。

预算控制是指企业为保证预算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所采取的一些管理控制活动。

预算执行的本质是通过资源配置、权利分配实现预算目标,其过程就是组织和协调企业生产过程。

预算考评是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个人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与评价。

2.2委托代理理论

本文的很多分析是建立在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的,因此有必要简单介绍下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简单的合同关系。

合同的基本内容规定代理人为了实现委托人的利益应采取何种行动,委托人应相应地向代理人支付何种报酬。

代理人与委托人的关系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首先是因为代理人的效用函数并不总是和委托人相一致。

委托代理理论问题的要点是委托人如何通过一套激励机制促使代理人采取适当的行动,最大限度地维护委托人的利益。

从信息非对称性的角度,我们可以将代理问题分为两类。

一类是逆向选择问题,在逆向选择时,合同的某一订立方在订立合同时就已经掌握非公开信息,即只有他自己知道对方不知道的信息。

例如,买卖二手车情景,车主掌握着许多有关车的实际质量的私有信息。

另一类是道德风险问题,其特点是,合同一方是在订立合同之后才掌握非公开信息的。

如,股东与管理者签定了薪酬合同后,管理者在工作中的实际努力程度成为他的非公开信息。

随着企业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及资本的不断积累,企业规模也跟着扩大,企业的股东完全独立地控制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受到其专业知识、时间、精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限制,从而客观上要求有一个专业化层次高、高效率的管理团队取代过去个人或合伙企业的简单管理组织,即委托他人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决定其企业营运并监控企业,这就形成了一种合同约束下的委托代理关系(PrinciPal一ganetReatloin)。

即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通过严格明确的合同条款约定,规定代理人为了保障委托人的利益应采取何种行动,委托人相应地向代理人支付何种报酬。

正如前文所讲,委托人与代理人是两个不同的个人,而者的效用函数不可能总是一致。

委托人总是希望代理人从企业长远、整体的利益出发,做出正确的决策,以达到利润最大化,从而为股东创造更多的投资回报和剩余收益。

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讲,委托人的这些“愿望”并不一定会成为代理人的个人目标,代理人期望的是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如寻求更舒适的工作环境、更大的物质回报、拥有更高的社会信誉等。

因此,摆在委托人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代理人采取适当的行动最大限度地增进委托人的利益。

企业预算管理作为企业内部一种合同契约机制,代理人与委托人以完成预算目标(即受托目标)为基础而订立合同。

把预算的实现与否及实现的程度作为考核代理人业绩的标准,并以此来支付代理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