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20046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株洲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株洲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株洲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株洲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株洲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株洲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docx

《株洲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株洲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株洲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docx

株洲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株洲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市长王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奋力跨越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

  过去五年,是株洲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围绕“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战略目标,成功抵御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沉着应对建设高峰、偿债高峰的严峻挑战,充分把握“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部崛起战略等历史性发展机遇,克难奋进,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跨越历史性的新台阶。

  这五年,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全市GDP由2005年的521.6亿元增加到1230亿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14%;财政收入由41.1亿元增加到130.9亿元,增长2.2倍,年均增长25.9%,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00亿元,年均增长36.4%。

非公经济占GDP比重由45%提高到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57.6亿元增加到25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0.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

50.5:

36.5调整为9.5:

54.5:

36。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及深加工、汽车、陶瓷、服饰等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涌现出3家过100亿元、4家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全市工业增加值由225亿元增加到620亿元,增长1.75倍,新型工业化考核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二。

园区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3.7%。

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85万吨以上,年出栏生猪达到440余万头,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700余家,加工产值超过150亿元。

醴陵、攸县连续四年稳居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81亿元增加到425亿元,年均增长18.6%。

芦淞市场群进入全国十大服饰市场和服饰物流中心。

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5件,被确定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

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体系日趋完善,新入驻股份制银行8家,获评中国金融生态城市。

此外,房地产、现代物流、会展、保险、证券等服务业都有长足发展。

  这五年,是基础设施继续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的五年。

大气魄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武广高铁客运专线、株洲西高铁站、醴潭高速、衡炎高速和长株高速竣工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速”;杭长客运专线、长株潭城际铁路、衡茶吉铁路、浏醴高速、醴茶高速、茶界高速、分炎高速、炎睦高速、炎汝高速建设顺利推进;攸县煤电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长株潭三市通信实现同号升位并网,天然气成功引入市区和醴陵。

大手笔实施城市提质扩容。

着力构筑“一体三极”格局,依托市区主体,向北打造云龙示范区,向西拓展河西新城,向南建设航空城;加快构建“一圈三环”路网,天元大桥、芦淞大桥建成通车,畅通了城市内环;中环大道东环北路开工建设,炎帝大道、时代大道、田心立交、王家坪立交等相继完工,荷塘大道开工建设,城市东西南北四张大门全部打开;体育中心、广电中心、规划展览馆投入使用,中心医院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强力实施“五改”工程,全力推进“四创四化”,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

大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新建和改造干线公路205公里,建设乡村公路7645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投入资金124亿元,兴修水利工程15万处,治理病险水库275座,洮水水库基本建成;实施饮水安全工程,37万农民彻底告别了“喝水难”;在全省率先由政府支付农田灌溉水费;新建沼气池4.1万个;新造林76.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1.5%;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61.8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2%。

炎陵县创建成国家卫生县城,并入选“中国十佳绿色城市”。

  这五年,是“两型”建设率先突破、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的五年。

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

云龙示范区完成投资45.6亿元,云峰湖国际旅游度假区、职教大学城、欧洲小镇等一批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天易示范区拉开大河西发展框架,武广新城、栗雨中央商务区、湘水湾生态公园建设进展顺利,电动汽车、风电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相继开工;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着力“两改四提”,45个项目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库,12个节能减排和5个限期治理项目稳步实施,产业正加速从“高碳”向“低碳”,从“制造”向“创造”转变。

“两型”环境加速构建。

大力开展“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行动,关停污染企业123家,拆除工业烟囱284根,新建污水处理厂7座,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空气质量良好天数由298天提高到350天,湘江株洲段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21.5%,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1%。

“两型”改革深入推进。

按市场化运作理念,组建了城发集团、国投集团、地产集团等“6+2”投融资公司,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经营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统筹改革和土地经营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率达到33%,居全省第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初见成效;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进出口总额从6.9亿美元增加到14亿美元,年均增长19%。

来株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0家,央企达到15家。

  这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230元增加到19600元,年均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3957元增加到7550元,年均增长13.8%。

新增就业25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稳定在68万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7133个,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71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开始试点;城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由每月170元提高到300元,始终保持全省领先水平;住房公积金发放贷款36.6亿元,支持城镇居民购房、建房440多万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1.5万套,新建经济适用房4545套,新建农村安居房5927栋。

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列高端A型地铁车辆;投入运营电动公交车达420台,是全国推广数量最多、运营里程最长的城市;第七次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大力推广“快乐德育、人文智育、阳光体育”,免费义务教育覆盖城乡,创建合格学校326所,新建城区中小学塑胶运动场52个,救助家庭贫困学生25万人次。

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疾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4%,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圆满承办省第十届体育运动会和2009年省艺术节。

应急管理工作全面加强,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

获评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模范城市,荣获“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称号,连续两年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民意测评居全省第一,连续三次荣获“长安杯”,连续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连续五次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与此同时,信访、妇女儿童、计划生育、广电、气象、市志、档案、国防、红十字、助残、老龄等事业都有新进步。

  这五年,是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效能有效提升的五年。

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共办结人大代表建议1317件,政协委员提案1436件,办结率、见面率均为100%,满意率99%以上。

率先开展“法治株洲”创建,“大普法”、“大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大力推进项目审批代理制、限时办结制、项目代建制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事项减少69项。

“数字株洲”建设步伐加快,政府信息公开深入推进,“12345”市长热线、市长信箱全面开通,妥善处理市民建议、投诉等事项5.2万件。

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廉政建设也取得新成效。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我们按照“目标提高、标准提升、发展提速”的总体要求,紧扣转方式、促“两型”这条主线,着力打好“三大战役”,突出了四个重点。

  一是突出打好“三大战役”。

城市提质战果显著。

四大精品工程完成投资35亿元,湘江风光带河西城区段、神农城广场对外开放,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一期工程进展顺利,职教大学城已有7所院校入园。

“四创四化”纵深推进,新增绿地面积481公顷,提质改造道路路面及人行道66条,亮化小街小巷33条,美化建筑物88栋,改造地下管网96处、老旧小区8个、门店橱窗200余栋,被列为国家数字化城管试点城市。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6项指标已有21项达标。

创建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一举成功,获评“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园区攻坚来势强劲。

全年启动园区项目259个,固定资产投资达238亿元。

南车株机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南车株洲所公司、株冶销售收入过100亿元。

北汽集团南方基地年产20万辆整车项目成功下线,投资40亿元的变流技术产业园、投资50亿元的中航湖南通用航空发动机项目已经签约,山河智能通用航空产业项目正式落户。

天桥起重成功上市,唐人神集团上市获批。

旅游升温成效明显。

旅游总人数达到1220万人次,实现总收入78亿元,增长30%;包装策划35个重点旅游项目,总投资578.7亿元,神农城、湘江风光带、荷塘月色、神农福地、酒埠江4A景区创建等项目全面启动,鹿原镇、酒埠江镇获评省特色旅游名镇。

  二是突出推进“两型”建设。

云龙、天易示范区和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园规划编制全面完成。

云龙示范区开发重大项目100余个,合同引资近1000亿元。

云峰大道建成通车,迎宾大道基本建成,云龙大道全面开工。

天易示范区高塘村完成土地改革试点,实现了“村组变社区、村民变居民、集体变国有”的历史性转变。

完成霞湾港水变清一期工程、株冶总废水零排放工程,启动建设重金属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两型”环境建设初见成效。

  三是突出统筹城乡发展。

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0家;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扩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8家,新改建农贸市场21个,农家店600个;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48个。

基本完成网株公路等4条干线公路改造,建成农村公路1135公里;建设生活垃圾处理系统356个,20万农户用上清洁能源;整理土地80多万亩,农业机械化率达60%。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万人;1.8万名农村“五保”老人得到供养,10.5万农民领到低保救济金。

  四是突出改善民生民利。

新增城镇就业5.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6万人。

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20所,市区新建学校3所,新增学位4860个,资助家庭贫困学生3.57万人。

在城市四区及株洲县实现药品零差价销售,就诊药品费用下降38%。

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新增参保人数26.1万人,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8.8万人。

新增廉租住房7115套,新建公共租赁房470套,新建农村安居房1100栋。

全市1.3万户、67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全面启动。

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见附表)。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始终坚持“保二争一、科学跨越”的战略目标不动摇,致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我们始终坚持“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质量全面提升;我们始终坚持“内提外拓、统筹发展”的城市发展格局不动摇,“一体三极、一圈三环”城市框架初步构建,城市空间全方位拓展,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实施惠民行动,想群众所忧,急群众所盼,解群众所难,切实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造福人民,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五年风雨,五载耕耘,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注重统筹兼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民生民利;必须坚持激情工作,做到规范管理;必须坚持勤政廉政,严格依法行政。

  发展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影响深远。

这是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参政议政的结果,饱含了各位代表和委员的智慧力量,凝聚了全市人民的辛勤汗水。

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驻株部队官兵和全市人民,向关心、支持、参与株洲建设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解放思想的力度还不大,实现“两型”改革率先突破的办法不多;经济总量不够大,产业结构不够优,转方式、调结构任务依然繁重;制约经济增长的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瓶颈有待破解,环境保护的压力仍然较大;项目策划和包装水平不高,推动跨越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发展后劲有待增强;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农民增收渠道有待拓宽;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需解决,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较大;政府自身建设需要继续加强,执行力、创新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

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奋勇前行科学谋划“十二五”宏伟蓝图

  “十二五”时期,是株洲大有作为的机遇期,是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攻坚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期。

未来五年,国内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发展难度不断加大,但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实施和全省“四化两型”战略的推进,为株洲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们既要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要应对挑战、战胜挑战,以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争创新优势,推进新跨越。

  “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定位,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深入持久打好城市提质、园区攻坚和旅游升温“三大战役”,大力实施科教先导、产业转型、城镇带动、民生优先战略,努力建设智慧株洲、实力株洲、绿色株洲、幸福株洲,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两型”社会示范区。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两个基本建成、三个翻番、两个明显下降”,即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建成“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全市GDP、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万元GDP能耗下降1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0%。

GDP年均增长13%,达到2500亿元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5:

55:

40;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260亿元;居民消费率达到4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努力建成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创业型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我们将紧扣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突出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按照“两型”理念、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务本求实的要求,转方式、促“两型”、保增长、惠民生,纵深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深入持久打好“三大战役”,大力实施“四大战略”,努力建设“四个株洲”,全面推动经济社会新跨越。

  

(一)实施科教先导战略,建设智慧株洲

  加快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现代教育体系、信息应用体系,形成强劲的创新发展能力、教育支撑能力、智慧管理能力,打造智慧株洲。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抓好科技平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努力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力争在轨道交通、电动汽车等领域实现科技攻关的重大突破。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争取实施50项以上国家“863”计划,新建10个以上国家级和省级工程实验室,力争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

  实施教育提升工程。

深入推广“人文智育、阳光体育、快乐德育”,抓紧实施《株洲市建设教育强市行动计划》和《株洲市城区基础教育三年攻坚计划》。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

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加快职教大学城建设步伐,积极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努力把株洲打造成为“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创新之都”。

重点发展高等教育,支持湖南工业大学做大做强。

统筹发展学前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构建较为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市。

  实施信息应用工程。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高速宽带城域网覆盖全市,推进“三网融合”,抓好电子商务、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建设与推广,构建信息高速网络平台。

加快建设新一代“数字株洲”电子政府,打造全市统一的政务网络平台和公众信息服务平台。

继续完善数字城管、治安电子防控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抓紧建设城市规划、医疗、社保、环保、统计、计生、民政等信息管理子系统,构建高效、现代化的公共管理指挥平台。

不断完善智慧服务系统,建立集住房、教育、水电气供应、应急处置、社会治安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应用体系。

  

(二)实施产业转型战略,建设实力株洲

  做强传统产业,做优新兴产业,做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形成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优质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构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两型”产业体系,打造实力株洲。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继续实施“5115”工程,支持南车株机公司、南车株洲所公司、南车电机公司、株冶集团、株硬集团、北汽集团、中航南方、唐人神等企业继续做大做强,真正成为具有强劲引领和带动力的旗舰企业。

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着力搭建融资、配套协作、技术创新和信息服务平台,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难题。

持续打好园区攻坚战役,进一步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瓶颈,优化园区管理和服务,加速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特色发展。

突出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园区建设,着力培育汽车千亿产业集群,推进八大特色专业园区建设,构筑工业高速发展的坚实平台。

建成1个总产值过100亿元、4个总产值过50亿元的县域工业园区。

认真落实“6+1+4”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改造提升交通装备制造、有色冶炼、化工、食品加工、陶瓷、烟花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成“四城三基地”,即轨道科技城、航空城、汽车城、服饰城和有色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中药现代化和健康食品产业基地,再造一个株洲工业。

  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坚持“两跳”方针,跳出“农”字抓农业,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园区,培育一批年产值过100亿元、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五年内产值翻一番;跳出农业抓农村,以城镇化的理念建设新农村,切实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加大城镇投入,做大城镇规模,提高城镇品位。

强化“两调”举措,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重点,不断调低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生态、休闲、体验、观光等现代农业,努力调高现代农业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

加快“两转”步伐,加速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农业产业向规模发展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集中;实施“百万农民进城工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向产业工人转变。

  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

继续打好旅游升温战役,加强策划宣传,深化区域合作,打造精品线路,加快“一廊两片”、“一城三湖”、“一江八镇”建设步伐,推进炎帝陵创建国家5A景区、湘江风光带、云峰湖国际度假区、云阳山、酒埠江、荷塘月色等重大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精心打好“炎帝牌、红色牌、生态牌、工业牌”等特色旅游品牌,努力把株洲建成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力争旅游业产值占GDP比重达到7%以上。

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组建一批大型专业物流企业,建成长株潭国际物流园、芦淞现代服饰物流仓储配送中心、荷塘生活用品商贸城,努力构建面向全省、辐射中南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手抓存量扩张,一手抓增量引进,在做大做强现有企业的同时,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

推进芦淞服饰市场群提质改造,扶持大型商业超市连锁经营,完善商贸流通体系,提升消费水平。

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政银企交流对接,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积极发展信息咨询、会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新型服务业,打造一批服务业品牌。

  (三)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建设绿色株洲

  科学制定城镇规划,调整优化城镇布局,加快城镇提质扩容步伐,增强城镇集聚和辐射能力,致力形成城镇相连、交通便捷、生态宜居的“两型”城镇体系,打造绿色株洲。

  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中心城市按照“两型”理念和“一圈三环,三环七射”的战略构想,强力推进云龙示范区、天易示范区、航空城建设,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

加快建设武广新城、金山新城、新马片区、白井片区,实施“一江八镇”城市拓展建设工程,力争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

深入持久打好城市提质战役,纵深推进城市创建工作,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抓好城区污水处理、停车场所、公交站场、消防设施、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完善电力、自来水、燃气、新能源等供应保障设施,强化城市功能。

按照“一主两次、两轴四带”的发展构想,以株洲市区为主中心,以醴陵市区、攸县县城为次中心,沿106国道、S211省道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着力提升县城在县域经济中的首位度。

  加快构建交通能源体系。

构筑大交通,建设大枢纽,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相互衔接、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建成沪昆高速客运专线、衡茶吉铁路株洲段,加快长株潭城际铁路株洲段建设,改造提升醴茶铁路。

建成岳汝、泉南、分炎、炎睦、长株潭南环等高速公路,完成京港澳高速株洲段和左权大道等拓改工程,力争建成长株潭高速东环线,形成市域2小时高速通勤圈。

建成洞株路、铜霞路等城际干道;开工建设湘江大道、长株攸快速路株洲段,完成芷渌公路、G106、S320等7条干线公路改造。

完成湘江株洲段航道改造工程,建成铜塘湾新港区,使湘江主航道常年达到2000吨级航道标准。

建成株洲通用机场,形成比较完善的区域立体交通网络。

加快攸县煤电一体化项目、茶陵洮水电站、攸县桐坝电站等新增电源点的建设。

完成“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构建稳定、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

  加快构建绿色生态体系。

按照“人在林中、城在园中、路在景中”的目标,扎实推进湘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三边”造林等项目建设,确保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2%以上。

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抓好城区生态园林建设,增加城市绿化量,构建立体化的城市绿化系统,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

  加快构建环境保护体系。

继续开展“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行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治理工业污染源。

加强“一江四港”综合治理。

推进清水塘地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加快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和综合利用,加快建成重金属污水处理厂,彻底改变清水塘地区面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落实国家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跨区域占补平衡;严厉打击非法开采、乱采滥挖矿产资源行为,深入推进矿区环境综合治理。

加强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工作,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力度,倡导绿色消费,打造低碳示范城。

扎实推进城镇、农村治污工作,构建生态宜居家园。

  (四)实施民生优先战略,建设幸福株洲

  高度关注民生,切实改善民生,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构建幸福株洲。

  实施收入倍增工程。

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根本举措,努力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带动就业,实现城乡比较充分就业。

完善收入分配统筹机制,稳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和离退休人员工资水平。

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工资增长机制,不断提高企业职工劳动报酬。

加强市场价格监控,努力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加强农民就业培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