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以前的语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9165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岁以前的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2岁以前的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2岁以前的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2岁以前的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2岁以前的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岁以前的语文.docx

《12岁以前的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岁以前的语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岁以前的语文.docx

12岁以前的语文

12岁以前的语文

——写给老师和家长的话

问题的提出

先从故事说起吧。

某大学教授给大学生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教授从讲台下拿出一只装满大石块的大烧杯问学生:

“请问烧杯装满了没有?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装满了。

”教授未作评价,伸手又从讲台下拿出一只装满小石子的杯子,高高举起,然后把小石子“哗哗”地全倒进了大烧杯里。

教授又问:

“烧杯装满了没有?

”学生们有的说“装满了”,有的说“没装

满”。

教授仍未作评价,伸手又从讲台下拿出一只装满细沙子的杯子,高高举起,然后把沙子“沙沙”地倒人大烧杯里。

教授笑着问:

“烧杯装满了没有?

”学生们没有声音了,他们不敢再轻率地回答。

教授微笑着又从讲台下端出一杯水,高高举起,然后把水慢慢地倒人了大烧杯里。

实验结束,教授正式发问:

“请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有的学生回答:

“看似满的东西其实没有满。

”也有的学生回答:

“人就如同这个烧杯,说明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教授接着再问:

“假如我的大烧杯里先装满沙子或者水,请问大石块还能放进去吗?

这个问题如当头棒喝,促我思考:

基础教育、学教育,小学语文教育的大石块是什么呢?

现在语文教科书里选用的一篇篇白话文是语文教育的大石块吗?

假如不是,那什么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大石块呢?

“大石块”的故事促使我对12岁以前的语文应该教什么产生了反思,在学生的童年期该为他们播下什么种子实在是太重要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啊!

我们现在种的是什么呢?

12岁以前人的智力发展特点是什么?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12岁之前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期。

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

人是自然之子,人之成长也如四季之转换。

12岁之前如自然之春天,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人的学习的春天是记忆的季节、是积累的季节。

12岁之后如自然之夏秋,夏天是生长的季节,是人的理解力生长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人在12岁之后的学习应侧重理解能力的培养。

人的智力发展特点促使我反思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问题,反思我们到底该怎么教语文?

是重记忆,重积累?

还是重分析,重理解?

这可是遵循人之智力发展规律的大问题啊。

过去的老师是怎么教语文的呢?

梁实秋先生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说:

“我在学校上国文课,老师要我们读古文,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古文释义》,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

这教学法好像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摅词练句的奥妙。

”朱自清先生也多次在文章中谈到背诵的重要性:

“中国人学诗向来注重背诵。

话说得好: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熟读不但能领略声调的好处,并且能熟悉诗的用字、句法、章法。

诗是精粹的语言,有它独特的表现方式。

学习这些方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综合,背诵便是这种综合的方法。

”中国的国学大师、文学大师是怎么产生的呢?

可以这样表述:

无一例外地在童年时期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诗文。

茅盾背过《红楼梦》、

鲁迅从小背下《纲鉴》;辜鸿铭背下37部莎士比亚原著作品、杨叔子幼年熟背“四书”“五经”、杨振宁熟背《孟子》……过去的成功经验难道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没有启示吗?

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几千年的语文教育精华彻底抛弃了吗?

以上反思,使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重构12岁之前的语文教育体系!

为了避免使自己走入一时兴起盲目轻率的误区,我慎重地阅读了相关书籍,提出了重构体系的几点理由。

重构的理由

其一,宏观教育史的视野。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生导师郭齐家教授认为:

中国的教育发展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三皇五帝一直到清朝末年。

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人文教育的阶段,重视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缺点是重道轻艺。

第二个阶段是近一百年来,鸦片战争以后,我们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教育,这个阶段叫科学教育阶段,缺点是重艺轻道,或者是学艺忘道。

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末到2l世纪,是把前两个阶段的缺失加以整合,把前两个阶段的优点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科学加人文整合的新教育阶段。

站在宏观教育史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对本民族2500多年灿烂辉煌的文化要珍惜,要传承,要纳入当下语文教学的体系。

不可采用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概摒弃。

其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张灏先生在《传统与现代化》一文中指出:

“谈到批判传统,首先我们必须澄清一些对传统的误解。

我们最需要正视的当然是‘五四’时代所产生的全盘反对传统的思想。

这种思想演发到极端,是视传统为一片非理性的黑暗,阻挠

着中国的进步,必须把这片黑暗全部扫除,中国前途才能有光明。

这种以黑暗的过去与光明的未来作简单对照,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困难频仍的刺激下,心理失去平衡后的思想产物。

因此而对传统所作的全面否定,也难免是情绪的反应多于冷静的反省,武断的曲解多于耐心的分析。

然而,不幸的是,情绪的反应和武断的结论常常是一般人所欢迎的。

这份‘五四’遗产到今天仍然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就是这个原因。

”“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它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分水岭,它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打倒孔家店,打倒文言文,推广白话文。

它无疑是近代中国文化的一场大革命。

当历史的车轮走过了一个世纪,我们今天再冷静审视,它对中国的发展走向当然功不可没,但对传统文化的一概抛弃显然失之过偏。

其实,即使是“五四”文化运动的健将,哪一个不是在传统文化中浸染成长的呢?

朱自清先生曾在文章中坦承,“五四”运动之后中学生国文水平下降了!

其三,个体学习语言的规律。

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认为:

“儿童个体智力发展史是人类种系智力发展史的缩影。

”人类种系是怎样发展过来的呢?

就是靠口耳相传,就是靠不断地背诵民族的史诗、民族的经典、民族的语言、民族的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

人类的童年就是这么过来的,靠不断地背诵发展他的记忆力来促进他的智慧,促进他的脑结

构的发展。

所以靠背诵,人类传承了自己的文明;靠背诵,人类发展了自己的脑神经、大脑,发展了自己的智慧。

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结论:

12岁以前是人类记忆力的高峰,15岁以后人的理解力慢慢上升,记忆力慢慢退化。

根据这一规律,语文学习在小学阶段应以记忆为主,而不是以理解为主!

这一规律应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规律。

叔本华在《论教育》

一文中论述:

“相比之下,记忆力在青少年时期是至为旺盛和坚韧的,所以,我们要特别发挥它的作用,但是这需要我们经过谨慎、周密的考虑以后作出一定的挑选。

在年轻时学到的东西永远都会黏附在记忆里,所以,人的这一宝贵功能应该得到充分利用,以便得到最大收获。

……既然每人只有不多的年轻岁月,并且,记忆的能力总的来说相当有限,那么,把每一学科知识最基本和最关键的东西灌输给孩子,而其他的一概免去,就成为至为重要的事情。

”重诵读、重记忆、重积累,应是12岁之前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则!

其四,当代实验的有益启示。

当代小学语文界,一些有识之土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陈琴老师的“素读”实验,让孩子从小“素读”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取得了有益的成效。

韩兴娥老师两周教完一本教科书,她重诵读,重背诵,轻理解的做法给人有益的启示。

她挤出时间干什么?

就是带领学生“课内海量阅读”。

她所谓的阅读,就是三大块:

第一为读熟,第二为背诵,第三为运用。

我曾经带着我校语文组的8位骨干教师专程赴山东潍坊听了韩老师的两节语文课。

一节课她让学生背诵120多个成语,方法是熟读成诵,用各种方法读,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记诵。

另一节课她用半节课给二年级孩子上苏教版三年级语文课文《槐乡五月》,通读课文后,即背诵优美句段,随后提问了一两个问题,一篇课文就过去了。

然后让我们听课教师每人上黑板写一句名言警句,她带领学生读一句然后让学生背诵和名言相近的成语、诗句、警言。

二年级学生口若悬河,张口即来,学生丰富的积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韩老师从语文教材中突围的尝试给语文教学改革投入了一缕希望和曙光。

重构的体系

现在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

什么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大石块”呢?

“这需要我们经过谨慎、周密的考虑以后作出一定的挑选”(叔本华语)。

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一文中指出:

“传统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字的教学,采取的办法是集中识字。

儿童入学后,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认两千多字,以后集中识字课文逐渐形成‘三、百、千’那么一套,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本合起来正好是两千多常用字)……再者,‘三、百、千’音节整齐,押韵,也不太艰涩,便于学童记诵。

这个办法不失为一个好的经验。

正因为如此,集中识字使用‘三、百、千’做教材,这个办法通行上千年。

鉴于此,我认为,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一块“大石块”是国学经典。

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家文化,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主脉。

什么是经典?

《现代汉语词典》上说:

“经典,就是历史留传下来的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著作。

”那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就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5年赵朴初、冰心等九位老人,在政协开会的时候提出一个016提案。

在这个提案里,他们呼吁要建立幼年古典学校:

我们的“经典”一直没有中断,如果现在再不重视,我们就面临着中断的危险。

“经典”的意义在哪里?

它是我们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

它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依据。

它也是几千年来,我们民族屡遭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

这几位老人呼吁,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是民族的罪人、历史的罪人!

从小诵读国学经典意义重大。

首先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延续。

其次在于“蒙以养正圣功也”。

蒙童时期应该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造就圣人君子的气质。

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境界。

再次,“读书变化人的气质”(朱熹)。

读国学经典能改变每个人的气质。

一代人的气质变化了,就影响社会风气。

“五四”时期把传统文化经典解构了,我们失落了它;现在我们再把它重新找回来,在当今现代文明的背景下重建它,重建新的文明秩序。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二块“大石块”是诗歌经典(我把诗歌作为韵文单独列出)。

有人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教育的核心是诗教。

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教育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在广大中国民间,孩子牙牙学语,首先背诵的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些朗朗上口的五言绝句。

小学诗歌怎么筛选,我个人认为应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主,以现代中外诗歌为辅。

一二年级可以以历代著名绝句为主,约80首;三四年级可以以唐诗为主,约80首;五六年级可以以《诗经》、《古诗十九首》、《楚辞》、《宋词》节选为主,大约80首。

现代中外诗歌可以名家短篇为主,精选冰心、泰戈尔、普希金等名家适合小学生诵背的名篇约60篇。

这样,小学阶段古诗加现代诗约300首,真正达到了古人所讲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使人灵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通过诗教涵养我们民族的气质,培养有高贵气质的一代新人。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三块“大石块”是儿童文学经典。

如果说国学经典、诗歌经典更多的是面向过去、面向历史的话,那儿童文学经典就是面向现代、面向儿童。

因为儿童文学是专门写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它充满幻想、充满想象力、充满情趣和童心。

张志公先生在《汉语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中说:

“文学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学教育,同时又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智力开发的教育。

学文学有助于发展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

文学和科学绝非没有关系。

”我很认同这句名言:

“很难说牛顿和莎士比亚谁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点。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天生的作家、天生的诗人、天生的哲学家,因此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重要的基石。

我认为小学阶段的儿童文学可大致分为:

低年级以阅读绘本为主,中高年级以童话和儿童小说为主。

当然,教师要给学生精选名家名篇,在激发阅渎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共享阅读、亲子阅读。

重构后怎么教

我提出在小学阶段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