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拳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90960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太极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关于太极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关于太极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关于太极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关于太极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太极拳Word文件下载.docx

《关于太极拳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太极拳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太极拳Word文件下载.docx

初学时由于对这些问题没有理解和注意,加上功力浅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上述毛病。

可通过增加练拳遍数放低身法,加大运动量,并且做一些单腿或双腿下蹲运动及站桩功来克服上述毛病。

同时注意松胯、曲膝、圆裆,保持立身中正。

随着腿部力量的增长,身法的放松,可使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自然下沉,体内的气机升降协调,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强,其毛病就会消除。

  这一阶段练习,需有3至4个月时间。

届时,身法已得到调整,姿势已基本正确,并且随着练习质量的提高,已有内气活动的感觉。

  (三)疏通经络引动内气  经络遍布周身,内联脏腑,外系肌表,从而沟通人体上下表里,是调节机体和内气运行的通道。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极其微小的物质微粒,很难直观察觉,只能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而体现它的存在。

人体的气,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禀赋于先天父母之精气,二是饮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气,以及存在于人体内的精气,通过脾、肺、肾三脏的生理功能综合作用而生成。

“气者,生之本,经者,气之路,经不通则气不行。

”又说:

“以吾本身自有之元气,运行吾身”,“以气运形,一气贯通”。

说明气是本身固有的本元物质,只有在经络畅通无阻的情况下,才能引动与鼓荡,达到一气贯通,从而产生防病健身和技击效果。

  前面已经说过,在“调整身法,周身放松”阶段后期,体内已有内气流动的感觉,练拳也有兴趣。

但是这个感觉如波浪起伏,时有时无,时隐时现。

经过一段时间,甚至会全然无有。

这是经络之气通流不畅,气机运行不利,内气引动不力之故。

因此,在这一阶段练习中必须重于意念引导,在大脑意识的指挥下,以意运形,使内气节节贯穿。

如有不顺之处,可以自行调整身法,以得劲为准。

练习速度宜慢不宜快。

一招一式要精力专注,活泼无滞。

外形尽量与内气意识保持一致。

这样进一步练习一段时间,内气就会自然畅通,僵劲拙力也会慢慢克服,逐渐达到周身相随,连绵不断,内气会按拳势要求,产生有规律的鼓荡,达到一气贯通。

(四)形气结合如环无端  所谓“形”是指形体,也就是拳式动作的外在表现。

“气”即指内气。

从医学角度讲,“形”、“气”是统一的,是相互依附,相互为用的。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及能收敛入骨”。

又说: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

”就是要求每招每势,都要注意以意引气,以气运身,顺其自然,催动外形。

通过形气结合的反复练习,使内气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在体内运行。

努力做到,周身一致,内外合一,外形在内气的催动下,一动则周身全动,一静则周身全静,动静开合,起落旋转,无不顺其自然。

在练习过程中,身与手、内与外某一部位不够协调,某一部位即产生矛盾,就会影响内气的贯通,从而使意气与形体难以结合。

如动作运行速度的快慢,以及身法位置角度掌握不够,难以适得其中,在套路架式的练习中,就会产生身慢、手快、眼不随等散乱现象,不能身手一家,动作协调。

谚云:

“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

手到身也到,击敌如摧草”。

说明形气结合,身肢顺随的重要性。

这一阶段的练习,要注重于意念与形体姿势的结合,也就是心到、意到、气到、形到,使内气一气贯通。

同时应当理解,某一部的开合,是全身整体开合的局部表现,全身总的毛病,也可以从局部反应出来。

因此,凡是调整局部姿势时,务必注意整体的调整,从而达到意气合一。

这一阶段的具体表现为:

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足跟发重,丹田有发沉之感。

  (五)周身相随内外一致  “周身相随,内外一到”的意思,是指全身形成一完整的运动体系。

陈长兴在《十大要论》云:

“太级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

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

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此段论述,具体阐明了周身相随、内外一致,以及一气贯通的整体表现。

  在周身内外相随一致这一阶段,内气虽已贯通,但很薄弱。

在练拳时,稍不注意或运动不当(如疲劳过度或精神欠佳),都会影响内气的贯通和运行。

在前一阶段,如身、手、内、外产生了矛盾,可以用调整身法的办法去解决,使姿势顺随,内气贯通。

而在这一阶段,就不许用调整身法的办法去解决。

这一阶段,要求周身相随,以内气催外形。

气不到,外形寂然不动;

气一到,外形随气而动。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每招每势,气由丹田发起,内走五脏百骸,外行肌肤毫毛,运行周身而复归丹田,缠绕往来,圆转自如。

动作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驭,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

“缠丝劲”发源于肾,起于丹田,遍布全身,处处有之,无时不然,衍溢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间,达四梢通九窍,增长内气无穷,使内劲收敛入骨。

伸筋壮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祛病延年,皆缠丝内劲之功效。

“缠丝系劲”为陈氏太极拳之精华。

  此段时间,每天除坚持练架式套路以外,可以结合练习推手,从而体会沾连粘随,挤按的劲别,校正拳势运动的正确与否。

每天还可以增加练习几遍炮捶,用来增强耐力和爆发力;

练习刀枪剑棍等器械,以检验手眼身法步的配合。

从而使在练拳时,能够做到不加思索,不犯疑意,不期而然,内外一致,周身相随的程度。

完全掌握太极拳的要求和运动规律。

  通过这一阶段练习,已经有了自我纠正的能力,可以脱离老师的指导,不走弯路。

继续深入研究,就可逐步进入奥妙境界。

陈鑫说:

“理不明,延明师;

路不清,访良友;

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

”  (六)稳固根基充实内气  所谓“稳固根基,充实内气”,意思是指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扎稳下盘,以促使内气的充实和饱满。

《拳论》云:

“根本固而枝叶荣。

”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

练习拳架,就是培根润源的方法。

这里所指的“根”,具有根其之意,也就是下盘。

“下盘稳固,上肢自然轻灵”。

所说的“下盘”,就是指体的下半部分“腿”而言,靠腿的撑力,以两足为基础,裆劲圆活自然、沉稳。

另一咱说潮“根本”指元气。

元气藏于肾、肾气足则精力充沛,即为“根本固”。

所谓“润其源”,源指根源,即本源。

元气为诸气之本,根源于肾通于丹田,禀赋于先天,又称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

肾藏元阴元阳,元阴以养五脏之阴,元阳以养五脏之阳,周身之阳得以温、阴得以养,故生机旺盛,则又反过来益助肾气,充盈丹田。

这样相互资益,周而复始,从而使根本固,源流润。

  经过以上几个阶段,练拳时周身已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

但在配合呼吸上不能恰当自然和细腻。

在第一至四阶段,由于动作姿势的僵硬不协调,及内气外形不结合,要求动作配合呼吸是做不到的。

到了第五阶段,虽然周身相随,内外结合一致,但在动作加速、疾变,或者快慢相间时,动作与呼吸就难以配合。

在这一阶段的练习时,随着练拳质量的提高,动作与呼吸必须严密配合。

  要特别指出,此阶段的腹式呼吸形式与医学上的腹式呼吸恰恰相反,就是要做逆式呼吸。

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人们的呼吸方式和过程,是由肺、胸膜、肋间内外肌、隔肌等来参与完成的。

主要表现以胸式呼吸为主,同时在腹肌配合下完成。

在胸腔脏器病变时,由于胸式呼吸受到限制,则代偿性地使腹式呼吸加大加强。

这咱腹式呼吸的运动表现为:

吸气时膈肌收缩,腹腔脏器下移,腹内压升高,腹部向外突出;

呼气时膈肌舒缓,腹腔脏器上移回位,腹壁收敛。

  太极拳中的“腹式逆呼吸”与上述情况恰好相反。

其表现为吸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丹田之气由小腹上升,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扩张,肺活量加大;

呼气时小腹外突,膈肌下降,内气下沉至丹田,胃部与胸廓自然平复。

由于腰肾旋转,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结合一致。

发劲时呼吸的配合,是用短促的一吸一呼来完成的。

  在呼吸配合一致以后,除了正常的套路练习外,还要加练些辅助功。

如:

练站桩,采用大马步、弓步、丁步都行,练拳前后坚持20分钟,练习稳固桩步,呼吸行气,发展力量和耐力;

练抖杆子,用后尾直径6--8厘米,长3米的白蜡木杆,每天用拦、拿、扎的方法抖100下。

另外还要把拳式内的单势发劲分别抽出练习,以增加在根基稳固、内气充实情况下的蓄发力。

(七)触觉灵敏知已知彼  这一阶段,主要是练习全身空灵,身体皮肢感受的灵敏性,也就是接受信息传递采取行动的应激反射。

练习太极拳的人,随着功夫的加深,这个应激反射过程也随之加强,直至接受信息传递如闪电,应激反射如雷霆。

人体的反射活动基础称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部分:

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简单地说,反射过程的进行,是由一定的刺激被一定的感受器接受,感受器发生兴奋,兴奋由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通过神经中枢的分析综合活动产生兴奋。

兴奋又经过特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

这一阶段主要是练习加强加快这个反射过程。

练好这种功夫,必须以充实的内气做中流砥柱,使内气充盈丹田,贯注全身,内至脏腑经络,外至肌肤毫发,周身各部如电充身,触觉极其灵敏。

格斗时才能做到: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彼微动,已先动,后发先至”。

这一阶段,仍应按前段练习套路和辅助功,还应经常练习推手竞技,在实践中,锻炼听劲、灵劲,周身上下结合劲。

在练习拳时,功应内收,气行于外的表现和缠丝劲的外形动作,也庆内收与缩小。

也就是由大圈到中圈的练习方法。

拳架练习,应缓慢柔和,平稳舒展。

陈复元说:

“学时宜慢,慢不家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

快后复缓,是为柔,柔外刚自在其中,是为刚柔和济。

”  这段练习,就是“快后复缓”阶段。

积功日久,就可做到静如山岳,急如闪电。

就象射箭一样,慢拉弓弦开满月,力聚弓背,松弓弦,矢疾出,威力大,其快无比。

  这一阶段后期,可以做到:

眼神如捕鼠之猫,动作如翱翔这鹰,身形轻灵矫健,意识反应及皮肢触觉十分灵敏,运动出于无心,鼓舞生于不觉。

  (八)得机得势舍已从人  “得机”就是利用最恰当的时机。

“得势”就是得到已顺人背的形势。

“舍已从人”意思是舍掉自己,以顺从别人,随顺化解,不顶不抗。

对方控制住我的手(梢节),我以肘肩来化解;

控制住肘肩,我以胸腰来化解;

控制住胸腰,我以裆劲与手臂来化解。

陈鑫在“单鞭”一势中写道: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中间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形象地说明要周身相随,蓄发相变,舍已从人,顺随化解。

所谓“借力打人”或“四两拨千斤”,就是利用杠杆、滑轮、离心力、向心力、摩擦力等力学原理,使对方之力又加于对方之身,以我之小力击倒对方。

  这一阶段,是由中圈到小圈时期。

“要想拳练好,除非圈练小。

”  在这一阶段练习时,外形要求轻松自然,舒展大方。

内劲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应用时劲由内换,一般人难以看出。

这些内劲在体内的表现,象是一股热流发于丹田,随着意识的引导,由根到梢;

由内到外,绵绵不断地遍布全身。

每时每刻都有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脚跟发重、拳顶发悬、丹田发沉,膀胱发热的感觉。

对敌时得机得势,舍已从人,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九)身如火药一动即发  “身如火药,一动即发”是内气充实饱满阶段技击的形式表现。

此段是太极拳的基本成功阶段,功夫已基本达到刚柔相济,周身肌肤充满了内气,已具有强大反弹力。

只要对方之力一加我身,犹如火药见火,烘然而发。

达到了这层功夫,周峰内外已成为混圆一体,犹如太极这象。

在这个充盈的太极圈内,有纯厚的真气为根基,有旺盛的机能之气为动力,有十二经络联系内外,在意气鼓荡的作用下,使一切外业之力无法加于自身。

不但不能使这个混圆的太极整体遭到丝毫破坏,反而由于太极内气的无穷威力,产生强大的反弹作用,使进击者得到相反的效果。

这好象去击打充满气的皮球一样,用力越大,它跳得越高。

另一种是太极混圆一体的球形圆滑作用,遇有外力接触其身,就会象旋转着的圆球将它引化落空。

如陈发科在北京教拳时,弟子们纷纷传说,陈老师背部有弩弓(所说的弩弓即是反弹力)。

有一天,发科公便对几个好奇的弟子爽快地说:

“来,你们一摸便知。

”说着面壁而立,让两个身强力大的徒弟,分别按住背部,只听“哈”的一声,将二人发出2米多远。

发科公则屹然而立,脚步丝毫未动。

接着又叫徒弟们往他身上撞,不但丝毫不能撞动他,反而被他在两脚未动的情况下,将徒弟们发了3米多远。

这说明太极内气充盛了,就可以“遭到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在这一阶段练习时,除了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外,主要以培养本元为主,陈鑫说:

“心为一身之主,肾为性命之原,必清心寡欲,培其根本之地,无使伤损。

根本固而枝叶荣,万事可作,斯为至要。

”所谓“清心寡欲”,“培其根本”,“无使损”等,都说明在此阶段,更应注意:

心静、神安、精固。

只可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恬瞻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病安从来。

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十)变化无方神鬼莫测  “变化无方,神鬼莫测”,是形容拳术已达到炉火炖青,登峰造极的境界。

运动变化及技击表现难以看出,难以意测。

玄奥渊博皆在其中。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练拳到此阶段,功夫已经成熟,出神入化,奥妙无穷,举手投足,皆能阴阳平衡,八面支撑;

内气已达皮肤之外,毫毛之间,外力虽未接触皮肢,动触毫毛即有感觉,随即化劲发出,威力无穷。

陈鑫有诗赞云:

“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混沦,虚灵具一心,万象藏五蕴,寂然不动若愚人,谁知道阴阳结合在此身,任凭他四面八方人难近,纵有那勇过人,突然来侵,倾者倾,跌者跌,莫测其神,且更有,去难去,进难进,如站在圆石头上立不稳,实在险峻,后悔难免陨。

岂有别法门。

只要功夫纯。

全凭一开一合,一笔横扫千人军。

 

初学太极拳十三字诀

(一)静:

就是安安静静、平心静气的意思。

学太极拳首先要求我们排除杂念,专心练拳,这样就能意识集中,思路专一,心无二用。

其次是需要一个安静的场所,方可细心揣摩,对一招一势的姿势和虚实的转换、开合的变化等基本要领都要用心领悟,力求打得姿势正确,较快进入所谓太极意境。

用前人的话说,就叫做:

“去其轻浮刚猛之气,入于清静无为之域。

   

(二)意:

太极拳是“以意行气”,练意不练力的内功拳。

这就是说太极拳的一招一势、一举一动都是以意来领先的。

什么是意?

意就是心意,就是意识,意到哪里,手足就运行到哪里;

心里怎么想,四肢百骸就怎么动。

这动是愈轻灵愈好,而决不是凭力气驱使手足运动。

用意则轻灵自如,用力则僵硬迟滞。

拳论说:

“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意发自大脑。

    (三)柔:

是轻柔、柔软。

柔并不是轻而浮飘,软而无神,而是“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的柔软。

这里所说的坚刚,不是笨拙的力、僵硬的力,而是指先天发自丹田——实际是腰脊(发自人身中之大中极之中的内劲)之力。

又说:

“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要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哪怕是轻微的劳动,在劳动中用惯了局部的拙力,每当不能胜任时,还要有意识的使出硬劲,使胳膊、腿非常僵直。

因此在初学太极拳时,手足的一举一动总不免带些僵劲滞气,没有一点绵软的味道。

轻灵就更谈不上了。

这种僵硬之力不除去,体内自然之刚劲就无从发出。

其道理就像封闭的炉火,不能生焰发热一样。

所以初学太极拳的人,一定要在柔字上下功夫。

若未经过极轻灵极柔软的习练,急于追求“刚柔相济”、“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等高深技术,就必然误入歧路。

所以初学者应该从极松、极轻、极柔开始,极柔而至刚,万法而归一。

老子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柔的目的就在于使它去僵,僵去则刚生,硬去则刚发。

运用柔软以迎刚,可以化刚为乌有。

这是“有心求柔,无心成刚”的道理。

周身柔和了,也就轻灵圆和了。

练习日久,自会趋于“刚柔相济”的境界。

(四)慢:

有两层意思。

   1.学拳不能性急。

一般学拳的人,往往迫切要求很快地学会、学完全套拳。

殊不知快慢不当,反而有弊无利。

俗语说:

“欲速则不达”,“慢功出细活”。

初学时,要树立一个慢慢学的思想。

这就是说,学拳必须循序渐进,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一招一势地学。

一招熟练后,再学下一势,决不可粗枝大叶、不求甚解地学。

慢慢学才能对手足的运行法则、架子定式及其运用的原理了解得比较透彻,对上下承接、虚实转换等基本要领领会得比较清楚。

看得多,听得多,领会也多,练起来进步也快。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吸收、记忆、消化、巩固的过程,也是反复实践、纠正谬误的过程。

这个过程宁可放长点,学到的姿势架子也就比较正确,而且不会出现“走样”和遗忘的情况。

反之,如果初学时太马虎,日后打拳必然要手足错乱,运行呆滞,对行气运转等要领更是茫然无所知,天长日久,姿势谬误,校正起来就困难了。

常言道:

“宁磨千遍,不改一着”,学得虽慢实际是快,表面学得快,实际是慢,这就是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2.在锤炼时应自始至终顺其自然,慢慢运行。

动作不宜太快,也不宜过慢。

动作衔接要清楚。

过快过慢或时快时慢都会形成前后衔接不清或上下脱节的现象。

而在姿势趋于正确、定型,动作运行纳入正规以后是可以适当加快的。

动作变快时,各种转折、衔接的地方都必须做得十分认真,不可含含糊糊,一带而过。

动作由快变慢时也是一样,总之必须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散。

  (五)真:

就是认真。

学拳要“一丝不苟”、“锲而不舍”。

对一招一势都要循规蹈矩。

对眼、手、身、步的基本要求,必须毫不含糊。

每一个姿势都力求自然舒展,合乎规范,这样久而久之,就不会走形变样了。

(为此,我自己是经常以澄甫先生和微明先生的拳照对照着练的。

  有人问我:

“你打拳的姿势是不是一定正确呢?

”我说:

“所谓正确不正确,要看用什么标准来衡量。

我学的、教的是杨式太极拳,我自信按杨澄甫、陈微明两位先生的拳式,是不敢稍有大意的,是循规蹈矩的。

”在个别地方,例如“弯弓射虎”这个动作中,我是把长拳(又称藏拳)中的一些动作揉和进去,其目的是增加这个动作的对称性,可更舒展顺畅。

  (六)正:

就是端正,立身中正的意思。

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

头要“顶劲”,好像头上有绳子悬着,做到悬头竖颈,松腰沉肩。

腰脊无凹凸弯曲之形,身躯不俯不仰,不歪不斜,手足肘膝肩胯,上下互相对应,身体就自然形成上下一条垂线。

身正则上下通达,气血运转就畅通无阻。

这不仅有利于气沉丹田,而且有利于腰脊旋转,使立身稳健,不失重心,做到既“无过”也无“不及”的不偏不倚之神态。

  微明老师教拳时常说:

“为人之道,必须中正,有了中正,安舒也来了。

”他还常用老子的话来讲解拳理:

“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尤字作过失解)。

”微明先生把这番道理用到拳术上来,他说:

“居善地者,得机得势;

心善渊者,敛气敛神;

事善能者,随转随接;

动善时者,不先不后;

太极之无敌,唯不争耳。

  (七)连:

连续的意思。

练拳时运行自始至终如抽丝,绵绵不断如圆环,处处无折断。

动是外形表现出来的,手足的运行转换也是如此,特别是前后转动,不仅要有承上启下之意,而且要有连贯无隙之形。

着着势势自然紧密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所谓“一气呵成”、“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八)匀:

就是均匀、匀称。

练拳时动作不能忽快忽慢,必须匀和而稳健。

呼吸更宜匀和自然。

运行的忽快忽慢,自会引起气血运转得忽弛忽张,从而破坏了匀和平衡,以至出现呼吸急促、动作散乱、不协调等背离杨式太极拳要求的现象,这身体都是有害无益的,特别是对康复者更为不利。

  (九)圆:

圆就是圆圈、圆体。

前人都用太极图的原理来解释太极拳的原理。

太极乃无极而生,太极亦圆,但是有阴阳之别、动静之机。

所以太极拳的运动就离不开一个“圆”字。

从它的外形上看,四肢的上下左右前后运动,从不直来直往,而是做圆环或者弧线运动。

“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圆”,圆弧运动则柔和自如,弹性自生。

腰脊旋转,催动四肢千变万化;

四肢变化带动腰脊旋转,那就自然形成气血协调,神志舒畅。

太极之圆其外无边,其内无点。

内外虽然有别,但不是分裂或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由外向内,以内催外,内外一致,紧密配合,两者的关系如此,不可顾此失彼。

太极拳的一举一动始终不离一个圆字。

(十)松:

就是放松、松净。

“松”不是单指放松某一部分、放松某一关节,而是指周身肌肤骨节处处松开。

前面已说过,练太极拳是以“意”为引导的。

所以练拳时要有放松的意识。

用意识来引导全身的肌肉和关节,四肢百骸由僵变柔,运转也就轻灵圆和,劲力发放时自然无坚不摧。

所谓松沉不同于松垮,不同于散乱,而要松而不懈,松而不散。

懈则飘浮,散则无根。

松沉则轻灵稳固而有劲。

身躯形成上虚下实、胸宽腹实状态。

--太极拳网

  (十一)随:

就是跟随、相随的意思。

也就是上引下随,下引上随,左右协调,周身一体,互相贯通。

练拳时切不可左引右停,上动下滞,各不牵连。

四肢百骸必须做到:

“一动无有不动”和“一静百静”。

形成习惯后,就不至于产生顾此失彼,瞻前不顾后的现象了。

眼神和动作的关系是“眼神领先,各个关连”;

脚步和身躯的关系是“步随身换”、“身随步移”。

“上若动,则下自随之;

下若动,则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

   (十二)谦:

就是谦虚、虚心。

在练拳时,要虚心学习,不要浅尝辄止。

因为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是没有止境的,学拳也不例外。

拳术的一招一势,机智灵活,千变万化。

入门后,虽然有所理解,而其深奥之处,还有待于长期反复实践,才能逐步理解。

另外,应有自知之明,常以“满招损,谦受益”为座右铭,经常鞭策和激励自己。

 (十三)恒:

就是坚持,从不停顿。

我们不论做什么,只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顽强不懈的学习态度,并能反复不断的实践,那么再大的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学拳也是如此。

但多数人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