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90941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历史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提问:

这表现了丘吉尔怎样的心情?

这表明了当时的国际主要政治力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建议:

课本内容也可以重新整合为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三个部分。

2.学习“从盟友到对手”一目

正如丘吉尔所感叹的一样,在二战后期的一系列会议尤其是在雅尔塔会议上,虽然英国也和美国、苏联一起参加了会议,但是在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问题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美苏两国。

以此为基础,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确立,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出示表现美、苏、英、法、德等国二战后初期的基本状况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美国称霸全球的野心、战后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两者矛盾逐渐尖锐,关系由盟友逐渐成为对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118最后一段~119前三段,学生探究:

①什么是“冷战”,其双方分别是谁?

(略)

②为什么出现会“冷战”?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国家利益矛盾冲突)

③为什么要采取“冷战”的方式?

(人心厌战,渴望和平;

美苏双方势力相对平衡,战争均不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核武器的制约作用;

④美国在冷战初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有哪些重大的举措?

教师点评并指出答案,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表格,并进一步理解冷战的内容和实质。

美国冷战的具体政策、措施

内容

目的

政治

经济

军事

表现之一的杜鲁门主义:

教师简述背景,出示杜鲁门国会演讲的图片和部分演讲词:

“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征服企图。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国会的咨文

设计问题:

①杜鲁门所说的“极权主义”和“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各是指什么?

②杜鲁门这次演讲表明了美国什么样的根本目的?

表现之一的马歇尔计划:

引入资料:

二战后废墟上的欧洲、描述“马歇尔计划”的材料。

在荷兰,我在一家面包店看到一张荷兰政府关于马歇尔计划的招贴画,上面写着:

“每天吃的面包有一半是靠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烤出来的”。

奥地利为旅游业添置的各种设施,也归功于马歇尔计划。

但是总的看来,无论我们怎样努力,还是难以使一般欧洲人理解我们当时提供援助的规模有多大,以及我们在提供援助时所持的无私精神。

不错,我们曾希望欧洲国家繁荣起来,并从我们美国购买东西,但这不是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宗旨。

它的主要宗旨是,给予我们在苦难中生活的朋友、盟国和先前的敌人以帮助,从而阻止共产主义乘人之危向前推进。

——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副局长弗农·

阿·

沃尔特斯的回忆录《秘密计划》

引导学生思考:

①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它真的就仅仅帮助复兴欧洲吗?

②它包括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复兴”吗?

③“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表现之一的北约建立:

可结合课本内容、地图和北约章程: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每一缔约国按照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所承认之单独或集体自卫权利之行使,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协助被攻击之一国或数国以恢复并维持北大西洋区域之安全。

……”

──《北大西洋公约》

①北约成立的目的和北约的性质是什么?

②提问:

地图上可以看到希腊、土耳其并非是大西洋沿岸国家,为什么被吸收入北约组织?

针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气势,苏联和东欧国家有何回应?

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成立经互会和华约,并最终造成了欧洲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正式对峙和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4.学习“‘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一目

看书归纳有哪些具体表现?

德国、朝鲜、越南和中国分裂状况;

古巴导弹危机。

给当今世界还留下了哪些阴影?

哪些已经基本解决?

越、德已统一;

中朝还没有统一;

古巴还受到美国的封锁。

在学习完上述内容之后。

有人提出:

两极格局之下,美苏的冷战造成了世界长期不得安宁,所以这个格局的主要影响是消极的;

也有人观点正好相反,认为它的主要影响是积极的。

分组讨论,分析两极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请你们小组选择自己的观点并充分利用课本资料和课外知识中所知道的史实加以说明。

5.升华:

出示:

柏林墙、越战中的屠杀等图片。

学生探究:

①究竟哪些力量应该为这些灾难负责?

②在这样的一种国际环境之下,其他的国家如中国应该如何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6.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冷战双方的措施和对世界的影响。

强调这种对于多数国家不公正的体系并不牢固,随着多种力量的变化,它最终走向了瓦解,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五、教学资源建议

书籍: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1945~1992》

金重远主编《20世纪的世界》(上、下卷)

王斯德等主编《世界当代史1945~1991》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

网络:

历史课程网、中学历史教与学

杂志: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中学版)》

六、学习评价建议

1.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根本的目的是

A.帮助欧洲各国恢复经济B.借此扩大美国的国际市场

C.稳定世界资本主义秩序D.控制西欧,维护美国霸权

2.关于二战后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的“冷战”政策的造成了中国的分裂

B.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学说,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开始

C.马歇尔计划实施的范围仅仅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

D.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3.“冷战”的影响不包括

A.在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

B.导致了德国的分裂

C.导致了朝鲜半岛的长期分裂

D.避免了战争的爆发

4.二战结束后,对“冷战”形成的责任,有一种看法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负主要责任,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也有一定的责任;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阐述理由。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1)

一、教材分析

《开创外交新局面》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内容。

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我国70年代的外交成就以及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建树。

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在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基础上,中国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得到提高。

本课内容是对前一课内容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外交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

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理解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影响。

探究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中国新时期全方位外交之间的联系。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图表掌握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打开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师生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历史事件的实质。

由历史材料和图片引出历史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难点: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从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奋点多集中在直观教具和生动的历史事件上,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阶段。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五、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选择与依据

一体二辅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多媒体为辅导的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学习方法选择与依据

探究学习法:

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教学手段选择与依据:

幻灯片:

图片;

录像;

音乐

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直观性强,实用性大,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效果好。

六、课前准备

1、提前布置学生从教科书、互联网,课外读物中搜集整理资料。

2、师生共同整理相关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进入到70年代,中国外交局面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这个时期究

竟取得了哪些成就?

怎样取得的?

原因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和探究的主要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合作探究】1:

“为什么是‘恢复’而不是‘加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将在国际舞台上有什么影响,国际关系将有什么变化和发展?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1971年,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

2、恢复: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3、原因:

设问:

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2)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

联合国中,亚、非会员国逐年增加,和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赞成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国家也在逐年增加,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联合国中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

(3)是中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

(4)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4、意义:

(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过渡:

中国外交在70年代所取得的第二件重大成就,就是中美关系正常化,而在此间发生的一件大事实现了中美关系的突破,这就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五、六十年代的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国希望美国从台湾海峡撤走它的武装力量,缓和中美关系。

但美国继续敌视中国。

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

美国不仅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还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断绝。

尼克松总统到访时曾对周总理说“Iamveryhappy”。

美国从最初不愿意同中国交往到现在为什么又愿意同中国交往呢?

对于中国来说,为什么想同美国这个宿敌改善关系呢?

2、缓和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合作探究】2:

指导学生阅读:

P113“学思之窗”及思考题

原因:

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1)从美国方面看

①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

⑤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2)从中国方面看

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3、缓和的过程

(1)试探之旅--“乒乓外交”

中美关系“解冻”当时正需要一个契机。

毛泽东和周恩来得知庄则栋和美国队员交往的事后十分重视,当即拍板,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由此开始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2)旋风之旅--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但却成了20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3)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

1972年2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

《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

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中美联合公报》

内容:

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意义:

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合作探究】3:

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双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什么?

中国在此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怎样的?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否表示中美关系已经完全正常化?

(1)双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是:

台湾问题。

(2)中国的基本立场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在台湾问题上,虽然在《中美联合公报》中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但是美国并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美国仍然与台湾保持着“外交”关系,美国在台湾还驻有军队并与台湾维持着1954年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

这种状态下的中美两国关系,不能说是完全实现了正常化。

(4)建交:

1979年,中美发布建交联合公报

4、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及条件

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美国谋求同

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政府,这种“越顶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

②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

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

③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应周恩来邀请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5、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进入到70年代末期,我国外交政策有什么调整吗?

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新的建树?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依据: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1)国际: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2)国内: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这就需要一个和平安静的国际环境;

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保持和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有利于在国际事物中团结战斗,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③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形成,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闭关自守。

2、目标: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新时期外交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阅读P114“历史纵横”)

【合作探究】4:

中国的多边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来展开的原因是什么?

1、联合国的宗旨、基本原则与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相一致;

2、有助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主持公道、伸张正义;

3、有助于稳定国际和地区形势,维护联合国权威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xx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时间:

xx年10月

地点:

上海

与会者: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京等19位领导人

成果:

与会成员形成了“上海共识”。

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成立并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

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 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

文件: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性质:

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开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原因、时间、历史意义

外2、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原因、过程、影响

局3、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目标、成就

十、教学反思

知识层面:

学生能够弄清本课四个子目的内容,并明确了它们的内在联系及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能力层面: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

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如分析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中国在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等,用祖国茁壮成长的史实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但是对于时间的分配不太合理,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学校:

临清实验高中学科:

历史编写人:

吕本龙审稿人:

王明强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

2、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二、预习内容

一、打开外交新外局面(20世纪70年代):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

2、中美关系正常化(外交局势转变的关键):

中美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进程: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建交三原则)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改善:

中美关系改善/日本国内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

1972田中角荣访华和中日建交

1978《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党和政府改变了对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

①战争的根源:

霸权主义;

②和平的力量:

有了可喜的发展;

③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和平与发展;

(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重视维和(3)促进裁军(4)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1)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2)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的关系(如:

1997年双方确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3)与欧盟保持良好关系(如:

中法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

xx年中国与欧盟就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

(4)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如:

xx年中国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说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概括70年代中国外交的成就。

2、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学习重难点: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及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二、学习过程

“为什么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