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90090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1Word下载.docx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1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1Word下载.docx

五年,得疾在告。

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

疏言:

“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

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

乞革其弊,以惠小民。

”帝优诏褒纳。

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

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

并从之。

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

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

万安同在阁,结中贵戚畹,上下壅隔,时颇怀忧。

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

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

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选自《明史·

彭时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B.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C.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D.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解析:

选B 解答此题可结合文意并用排除法作答。

“退必咨之”中的“之”指代彭时,其后的“时”做“引义争可否”的主语,故“咨之”与“时”中间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

“谅直”意为“诚信正直”,是李贤对彭时品质的表述,其间不可断开,故排除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监国,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

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例如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

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B.入阁,明清时期作为宰辅的官员,他们以殿阁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事务。

C.释褐,是指脱去丧服,换上官服,即做官。

新进士及第授官亦称为释褐。

D.尊号,是指尊崇帝、后或其先皇及宗庙等的敬称。

意在歌功颂德,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

选C 释褐又称“解褐”,意谓脱去粗布衣服而换上官服,而非“丧服”。

常用来指人摆脱布衣身份开始做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彭时富有才华,深受重用。

他先是经过殿试考中了状元,后来被破例提拔,参与国家机要事务,深受皇帝器重。

B.彭时刚正耿直,力持正理。

他时常引据大义,与李贤争论是非;

当李贤被陷害时,他也能极力维护,打消了皇上罢免李贤的念头。

C.彭时关心百姓,体恤民生。

他向皇上上奏建议实行优待老人的制度。

后来他提出了革除弊端、减免税收等一系列施惠百姓的措施。

D.彭时心怀国政,奉公持正。

他在朝三十年,精诚辅政,坚持原则,不向子弟透露朝中政事;

选拔推荐人才,不让当事人知道。

选C “他向皇上上奏建议实行优待老人的制度”错,原文是李贤觉得他的建议好,随即上奏实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或传其语,时矍然曰:

(5分)

译文:

(2)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答案:

(1)有人将这话传给彭时,彭时惊惧地说:

“李公有经世济民的才能,怎么可以罢免(他)?

”于是极力为李贤申辩。

(得分点:

“矍然”“经济”“直”各1分,大意2分)

(2)闲居没有委靡不振的神情,服饰车马器用等俭省节约,没有声伎歌舞的侍奉,不合道义的东西不接受,有古大臣的风范。

“燕居”“服御”“奉”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第一名,被授予修撰。

第二年,郕王监管国事,命令(彭时)与商辂进入内阁参与机要事务。

听到继母去世的消息,(彭时)极力推辞,不被允许,才接受任命。

做官一年后就参与大政,在此之前从未有过。

天顺元年,徐有贞已经获罪,岳正、许彬也相继被罢免。

皇上坐在文华殿召见彭时,说:

“你不是朕所提拔的状元吗?

”彭时叩头。

第二天(皇上)仍然命令(他)进入内阁,兼任翰林院学士。

内阁大臣自三杨之后,升降礼仪很少。

被皇上亲自提拔的,只有彭时和岳正两人。

而皇上正趋向任用李贤,多次召见李贤单独答话。

李贤素来器重彭时,退朝后一定向他咨询。

彭时引据大义,(与他)争论是否可行,有时甚至改变脸色。

李贤刚开始有点抵触,时间长了也佩服他的诚实正直,说:

“彭公是真正的君子呀。

”慈寿皇太后增封尊号,下诏布告天下。

彭时想(请皇上)广施恩惠,李贤说一年之内不宜两次大赦免。

彭时说:

“不是要赦免,应该实行优待老人的制度。

朝廷大臣的父母七十岁赐予诰命文书,百姓八十岁赐予官服,这才是‘尊敬自己的老人,并推广到别人的老人’呀。

”李贤觉得好,随即上奏实行。

门达设计陷害李贤,皇上为此困惑,说:

“罢免李贤,将要专用彭时了。

”有人将这话传给彭时,彭时惊惧地说:

并且说:

“李贤被罢去,彭时不会单独留任。

”这话使皇上听到了,皇上此前的想法就消除了。

天顺五年,(他)患病请假。

过了三个月,皇上催促他到内阁办公,免去他上朝参拜。

(彭时)上疏说:

“光禄寺采办,各个城门抽税,搜刮民财到了百姓不能忍受的地步。

而进献珍珠宝石的人,加倍估算提高(它的)价值,将国库搜刮干净。

请革除这些弊端,使百姓得到恩惠。

”皇上发布嘉奖的诏书褒奖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京城附近、山东、河南发生旱灾,(彭时)请求免除夏税和贩卖食盐的凭证,以及让太仆寺赔偿母马。

京城米贵,请求发放仓库中存储的五十万石粮食以平价卖出。

(皇上)都听从了。

彭时因是旧臣被依靠器重,遇到事情(他都)极力争执,毫不回避。

而这时候皇上对于政事倦怠,大臣很少能见到他。

万安同在内阁,勾结近臣外戚,君臣上下阻隔,彭时心中很担忧。

彭时在朝为官三十年,孜孜不倦地为国家效劳,保持公正,顾全大体,公事(办完)回来后从不将政事告诉子弟。

有论奏和推荐的,不让当事人知道。

闲居没有委靡不振的神情,服饰车马器用等俭省节约,没有声伎歌舞的侍奉,不合道义的东西不接受,有古大臣的风范。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樊深字文深,河东猗氏人也。

早丧母,事继母甚谨。

弱冠好学,负书从师于三河,讲习《五经》,昼夜不倦。

魏永安中,随军征讨,以功除荡寇将军,累迁伏波、征虏将军,中散大夫。

尝读书见吾丘子[注],遂归侍养。

魏孝武西迁,樊、王二姓举义,为东魏所诛。

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

深因避难,坠崖伤足,绝食再宿。

于后遇得一箪饼,欲食之;

然念继母年老患痹,或免虏掠,乃弗食。

夜中匍匐寻母,偶得相见,因以馈母。

还复遁去,改易姓名,游学于汾、晋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

后为人所告,囚送河东。

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太祖平河东,赠保周南郢州刺史,欢周仪同三司。

深归葬其父,负土成坟。

大统十五年,行下邽县事。

太祖置学东馆,教诸将子弟,以深为博士。

深经学通赡,每解书,尝多引汉、魏以来诸家义而说之。

故后生听其言者,不能晓悟。

皆背而讥之曰:

“樊生讲书多门户,不可解。

”然儒者推其博物。

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六官建,拜太学助教。

建德元年,表乞骸骨,诏许之。

朝廷有疑议,常召问焉。

后以疾卒。

深既专经,又读诸史以《苍》《雅》、篆籀、阴阳、卜筮之书。

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

撰《孝经》《丧服问疑》各一卷,撰《七经异同说》三卷、《义纲略论》并《目录》三十一卷,并行于世。

(选自《周书·

樊深传》,有删改)

[注] 吾丘子,即丘吾子。

春秋时孝子。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B.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C.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D.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选B 解答文言断句题,要注意句意及句子结构,然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往”意为“去”,与“还”相对,“常”意为“常常、经常”,做“据鞍读书”的状语,因此“往常”中间需要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

“后”意为“后来”,是“除国子博士”的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D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

B.经学,是把儒家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内容包括哲学、史学、语言文字学等。

C.六官,指周代分掌国政的六种职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的总称。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有时也指游子企盼返归故乡安度晚年。

选D “乞骸骨”没有“游子企盼返归故乡安度晚年”之意。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樊深经历坎坷,侍亲至孝。

他在避难时,宁愿自己挨饿,也要把食物留给继母;

太祖平定河东后,他归乡负土筑坟葬父。

B.樊深一生好学,至老不渝。

年轻时,他负书出门拜师,孜孜不倦讲议研习《五经》;

年老时,仍书不离身,不懈学习。

C.樊深学识渊博,但不被认可。

他讲解经书时,常常旁征博引汉、魏以来诸家学说,但学生不能领悟,都在背后讥讽他。

D.樊深精通经学,涉猎广泛。

他撰写了许多解经著作,都流行于世,也涉猎史学、阴阳学等领域。

选C C项与原文不符,原文说“故后生听其言者,不能晓悟”“然儒者推其博物”,即虽然听他讲课的学生不能理解他,但是儒生都推崇他通晓众物、见多识广。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2)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

(1)恰逢魏将韩轨的长史张曜器重他(樊深)儒学有成,招请樊深到他的家中,(樊深)因此再次得以逃避隐匿。

“属”“延”“更”各1分,大意2分)

(2)(樊深)学识虽然广博丰富,但不善于言辞辩说,因此不被当时人颂扬。

“赡”“讷”“称”各1分,大意2分)

樊深字文深,是河东猗氏人。

早年丧母,侍奉继母十分谨慎。

弱冠之年喜好学习,背着书籍跟随师傅在三河学习,讲议研习《五经》,日日夜夜不知疲倦。

魏永安年间,跟随军队出兵讨伐,凭借功劳任荡寇将军,数次升迁为伏波、征虏将军,中散大夫。

曾经在读书时读到吾丘子,于是归家服侍奉养(父母)。

魏孝武帝西迁,樊、王二姓起义,被东魏诛杀。

樊深的父亲保周、叔父欢周都被杀害。

樊深因为避难,坠落山崖跌伤了脚,两天没吃饭。

之后得到一箪饼,本想吃了它;

但想到继母年老且身患痹症,也许免于掠夺,于是没有吃。

夜晚伏地前行寻找继母,恰巧得以相见,于是把食物给了继母。

回家后又逃走,更改姓名,在汾、晋地区之间游学,学习天文及算术历法知识。

后来被人告发,俘获送至河东。

恰逢魏将韩轨的长史张曜器重他(樊深)儒学有成,招请樊深到他的家中,(樊深)因此再次得以逃避隐匿。

太祖平定河东,追赠保周为南郢州刺史,欢周为仪同三司。

樊深回到家中安葬了父亲,亲自背着泥土建成坟墓。

大统十五年,代理下邽县事。

太祖在东馆设学校,教授诸将子弟,任樊深为博士。

樊深精通经学,讲解经书时,经常引用汉、魏以来各家学说来解释它们。

所以听他讲课的学生,不能理解。

(学生)都在背后讥讽他说:

“樊生讲书所引门户太多,不能理解。

”但是儒生都推崇他通晓众物、见多识广。

(樊深)生性喜好学习,到老也不懈怠。

早晚来去,常常骑在马上读书,以至于马惊而坠地,手脚都摔折了,但最终也没有改变(这种习性)。

后来授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朝廷建立六官,任命樊深为太学助教。

建德元年,上表请求退休,下诏书同意了他的请求。

朝廷有疑问而难以决定的争论,经常召他来询问。

后来因病去世。

樊深既专于经书,又诵读诸史及《苍》《雅》、篆籀、阴阳、卜筮之书。

(樊深)学识虽然广博丰富,但不善于言辞辩说,因此不被当时人颂扬。

撰有《孝经》《丧服问疑》各一卷,另撰《七经异同说》三卷、《义纲略论》并《目录》三十一卷,都流行于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训,始名仲言,字子训。

擢进士第,补太学助教。

从父逢吉为宰相,以仲言阴险善谋事,厚昵之。

郑注佐昭义府,仲言慨然曰:

“当世操权力者皆龌龊,吾闻注好士,有中助,可与共事。

”因往见注,相得甚欢。

时逢吉方留守,怏怏不乐,思复用,知与注善,付金币百万,使西至京师厚结注。

注喜,介之谒王守澄。

守澄善遇之,即以注术、仲言经义并荐于帝。

仲言持诡辩,激卬可听,善钩揣人主意,又以身儒者,海内望族,既见识擢,志望不浅。

始,宋申锡谋诛守澄不克,宦尹益横,帝愈愤耻。

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安无伏节死难者注阴知帝指,屡建密计,引仲言叶力。

仲言数进讲,至阉寺,必感愤申重,以激帝心。

帝见其言纵横,谓果可任,遂不疑,而待遇莫与比,因改名训。

训本挟奇进,及大权在己,锐意去恶,故与帝言天下事,无不如所欲。

挟注相朋比,务报恩复仇,尝所恶者,悉陷党中,迁贬无阕日,班列几空,中外震畏。

帝为下诏开谕,群情稍安。

训一岁至宰相,谓遭时,其志可行。

训时时进贤才伟望,以悦士心,人皆惑之。

尝建言天下浮屠避徭赋,耗国衣食,请行业不如令者还为民。

既执政,自白罢,因以市恩。

始,注先显,训藉以进,及势相垺,赖宠争功,不两立。

然方事未集,乃出注使镇凤翔,外为助援,内实猜克,待逞,且杀之。

训既败,乃奔凤翔,为盩厔将所执,械而东。

训恐为宦人酷辱,祈监者曰:

“得我者有赏,不如持首去。

”乃斩之。

(选自《新唐书·

李训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安/无伏节死难者/

B.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安/无伏节死难者/

C.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安无伏/节死难者/

D.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安无伏/节死难者/

选A 文言断句,要通读大意,运用排除法做题。

“弑”字指臣杀君,子杀父母,此处主语为“宪祖”(皇帝),应是宪宗被杀,“未得”意为(凶手)没抓到,故“罪人未得”不可断开,排除B、C两项。

“伏节”意为“为维护某种事物或追求理想而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A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宰相是古时辅佐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行政长官,正式官名在各朝多有不同。

B.宦官,是供皇族役使之人。

因与权力中心接近,常有宦官专权的情形。

文中的“宦尹”即指宦官。

C.班列,文中指朝议时官吏的行列位次,依资历、声望在位置上有前后左右的区别。

D.浮屠也称浮图或佛图,是梵语(古印度语)音译,可以指佛、佛教徒或佛塔。

选C C项,在文中“班列”指朝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训善于谋事,受到逢吉厚爱。

他听说郑注喜好士人,且宫中有人相助,于是前往攀附;

李逢吉知道二人交好,送他百万金币,让他以厚礼结交郑注。

B.李训言词中听,切中皇帝心意。

他有诡辩之才,言词慷慨激昂,为皇帝讲解诗书文史时,谈到宦官都会感慨愤怒,借此打动皇帝,从而得到皇帝的信任。

C.李训官至宰相,笼络天下人心。

他常引荐有声望的贤才来取悦士人,人们都受到迷惑;

他曾提议让所有浮屠都还俗为民,执政后又主动请求停息此事。

D.李训赖宠争功,与郑注不相合。

他依靠郑注的帮助入宫,二人权力相当后却势不两立;

他出于猜忌之心,找借口让郑注离京镇守凤翔,想要杀死郑注。

选C C项,说法有误,原文“请行业不如令者还为民”,只是建议让那些修行道行不高的和尚还俗为民,而不是“所有浮屠”。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身儒者,海内望族,既见识擢,志望不浅。

(2)挟注相朋比,务报恩复仇,尝所恶者,悉陷党中。

(1)因为他自己是儒士,出身于天下有名望的家族,因此受到赏识提拔后,志向不低。

(2)李训倚仗郑注,互相依附勾结,致力于报恩复仇,对曾经厌恶的人,都陷害说是朋党。

李训,初名仲言,字子训。

考中进士科,补授太学助教。

叔父李逢吉做宰相后,因李仲言阴险狡猾善于谋事,厚爱他。

郑注在昭义节度使的幕府中任职,李仲言感慨地说:

“当代掌权的人都谨小慎微,我听说郑注喜爱读书人,有宦官做靠山,可以与他共事。

”于是前往拜见郑注,两人相处得很投机。

当时李逢吉正任留守,怏怏不乐,企图重新掌权,知道李仲言与郑注关系好,交给他百万金钱,让他往西到京城送厚礼结交郑注。

郑注高兴,介绍他拜见王守澄。

王守澄善待他,就将郑注的药术、李仲言的经义一起推荐给皇帝。

李仲言有诡辩之才,慷慨激昂言语中听,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又因为他自己是儒士,出身于天下有名望的家族,因此受到赏识提拔后,志向不低。

当初,宋申锡谋划诛杀王守澄没有成功,宦官更加专横,皇上更加感到愤恨耻辱。

而且宪宗被害后,凶手没有抓到,文宗虽然表面上宽容宦官,内心却实在不能容忍,想要将宦官斩尽杀绝,然而在位的大臣只顾保持禄位贪图安逸,没有人愿意为此赴汤蹈火。

郑注刺探到了文宗的心思,多次提出密计,援引李仲言协助自己。

李仲言多次进宫讲习,谈及宦官,必然感慨愤怒,反复申明立场,借此打动文宗的心。

文宗看到他言论纵横,认为确实可以任用,就不再怀疑,而且享有的权利和社会地位无人能与他相比,因此改名叫李训。

李训本来就心怀奇计入宫,等到大权在握后,专心致志铲除邪恶,因此与文宗谈论天下大事,无不如愿以偿。

李训倚仗郑注,互相依附勾结,致力于报恩复仇,对曾经厌恶的人,都陷害说是朋党,降官贬职没有停止的时候,朝中大臣几乎为之一空,朝廷内外震惊害怕。

皇帝为此下诏开导谕示,众人的情绪才稍稍稳定一些。

李训一年就做到宰相,认为时机已到,自己的计划可以付诸行动了。

李训也常常引进卓越且有声望的贤才,来取悦士大夫,人们都被他迷惑了。

他曾经建议说天下的和尚逃避徭役赋税,耗费国家的衣食,请求让那些修行道行不高的和尚还俗为民。

做宰相后,自己又禀告停止,借此来求取恩宠。

当初,郑注首先显贵,李训靠他的帮助入宫,等两人势力相当,依赖恩宠争抢功劳,势不两立。

但是谋划的事情还没有成功,郑注就被派出京任凤翔节度使,对他说是为了里应外合,实际上是出于猜忌,等到大功告成后,就杀死他。

李训事败后,逃往凤翔,被盩厔的镇将抓获,带上刑具送往京城。

李训害怕被宦官严刑侮辱,请求监看他的人说:

“得到我的首级有奖赏,不如拿着我的脑袋去领赏。

”于是被监看他的人所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