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及土力学的前三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89934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的前三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的前三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的前三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的前三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的前三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的前三章Word下载.docx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的前三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地质及土力学的前三章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的前三章Word下载.docx

1.各地质作用及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自然产物。

矿物的含义2.具有相对固定和均一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质。

3.并不孤立存在而按一定规律结合形成。

二.矿物的化学成分

按照矿物的化学成分大致可将矿物分为单质矿物(一种自然元素组成,如金,石墨),化合物(岩盐Nacl,石英SiO2,硬石膏CaSO4),及含水化合物三种。

(含水化合物分为吸附水和结构水)胶体:

一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不均匀的分散体系。

三、黏土矿物

黏土矿物是一种复合的铝-硅酸盐晶体,颗粒呈片状,由硅片和铝片构成的晶包所组叠而成。

硅片的基本单元是硅-氧四面体,铝片的基本单元是铝-氢氧八面体。

黏土矿物按硅片和铝片的组叠形式可以分为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三种类型。

晶层结构式:

一个硅片和一个铝片上下组叠。

高岭石晶层结构特点即氢键联结:

晶层之间通过氧离子和氢氧离子相

(Al2O4.2SiO2.2H2O)互联结

主要特征:

颗粒较粗,不易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即亲水能力差

晶体结构式:

两个硅片夹一个铝片所组成。

蒙脱石晶格之间是氧离子和氧离子联结,联结力较弱,水分容易进入晶格之间。

颗粒细微,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及失水收缩特效即亲水能力强

蒙脱石

(Al2O3.4SiO2.nH2O)

是云母在碱性介质中风化的产物

伊利石它的晶体结构与蒙脱石相似:

两层硅片夹一层铝片构成。

(K2O.3Al2O3.6SiO2.2H2O)

晶格之间有钾离子联结且蒙脱石<联结强度<高岭石

特性也介于两者之间。

第三节岩石成因与工程性质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一,火成岩

A.火成岩的成因

火成岩由两类岩石组成:

一类是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岩(为主),二类是非岩浆岩作用形成的。

岩浆岩:

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

一部分以硅酸盐熔浆为主体,二部分是挥发组分,主要是水蒸气和其他气态物质。

岩浆化学成分(氧化物为主):

SIO2含量最大,SIO2>65%即酸性岩浆。

52%<SIO2<65%即中性岩浆,45%<SIO2<52%即基性岩浆,SiO2<45%即超基性岩浆。

越是酸性的岩浆,黏性大,温度低,不易流动。

越是基性的反之。

为什么岩浆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因为它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富含挥发组分并且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

它可以顺着某些地壳软弱地带或地壳裂隙运移和聚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最后凝结为岩石。

B.

(1)块状构造:

矿物排列无一定方向,不具任何特殊形象的均匀块体

(2)流纹构造:

岩浆流动导致不同颜色成分的隐晶质,玻璃质或拉长气孔等定向排列

(3)流动构造:

流动过程中形成

(4)气孔构造:

熔浆喷出地表,压力骤减,大量气体从中迅速溢出而形成的圆形或管状孔洞

(5)杏仁构造:

气孔被矿物质所填充,形似杏仁

构造特点

二.沉积岩

A.沉积岩的成因

三个阶段:

原始物质的生成阶段,原始物质向沉积物的转变阶段,沉积物的固定和持续演化阶段。

来源:

沉积岩主来源是母岩风化,次来源是火山喷发。

母岩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时可为沉积岩提供三大类物质:

碎屑物质,溶解物质,和不溶残余物质。

B.沉积岩的特征及结构

形成沉积岩的主要材料来源:

火成岩的碎屑,溶解物质及再生矿物。

其化学成分类似火成岩。

包括碎屑矿物(石英,钾长石,钠长石,白云母)黏土矿物(高岭石,铝土)化学和生物成因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石膏)

沉积岩的结构:

组成物质的形状大小和结晶程度分为碎屑结构(碎屑物质和胶结物质组成,母岩风化和剥蚀的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和胶结作用而成),泥质结构(极细小的黏土质点所组成的比较致密均一和质地较软的结构),化学结构(各种溶解物质或胶体物质沉淀形成)和生物结构(岩石中的生物遗体或碎片形成)。

C.沉积岩的构造

在沉积过程中,或沉积岩形成后在各种作用的影响下其各种物质成分形成特有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称为沉积岩的构造

(1).层理构造:

沉积过程中搬运过程受气候季节变化导致物质及介质的数量成分,颗粒大小,流向,水量等变化使沉积物在垂直方向由于成分颜色结构的不同形成层状构造

(2).层面构造:

沉积岩面上尝保留有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

(3).结核:

沉积岩中常含有与围岩成分有明显区别的某些矿物质团块

(4).生物遗迹构造:

沉积岩中常常保存大量生物化石

三.变质岩

什么是变质作用?

是岩石基本保持在固体状态下的一种转变过程,主要包括变质结晶,变形和变质分异三类。

岩石变质受物理条件(温度和压力)和化学条件(岩浆中析出的气体和溶液)两种因素的影响。

A.变质作用及行程的变质岩

(1).动力变质作用:

岩层受到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强烈地应力使得岩石及组成矿物发生变形,破碎,伴随一定程度的重结晶作用。

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绢云母,绿泥石),糜棱岩(花岗石,石英砂石)

(2).接触变质作用:

由于岩浆活动,在侵入体和围岩的接触带会产生变质现象(石英岩,角岩,大理岩,矽卡岩)

(3).区域变质作用:

广大面积内所发生的变质作用,范围达到数万平方公里,和地壳活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有关,所出露岩石常有不同的矿物组合和一定分布规律,从而反映形成变质的不同温度和压力等条件。

(石英岩,大理岩,板岩,片岩,千枚岩)

(4).区域混合岩化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进一步发展使变质岩向混合岩浆转化并形成混

合岩。

成因有两种:

重熔作用和再生作用

B.变质岩的特征及结构

两个特征:

岩石重结晶明显和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

三种典型结构:

变晶结构(变质岩是原岩重结晶而成的岩石,具有结晶质结构)碎裂结构(应力作用下矿物颗粒破碎形成外形不规则的带棱角的碎屑,碎屑边缘呈锯齿状并常有裂隙及扭曲变形等现象)变余结构(残留的原来岩石的结构,可以查找出变质之前的原岩)

C.变质岩的构造

(1).片理构造:

岩石中矿物定向排列所显示的构造·

·

最常见最带有特征性

(2).块状构造:

岩石中矿物颗粒无定襄排列所表现的均一构造。

如大理石,石英石

(3).变余构造:

变质作用后保留下来的原岩构造

总结三大类岩石的区别

变质岩和火山岩相比二者虽然都有结晶结构,但变质岩具有典型的变质矿物及片理构造。

变质岩和沉积岩的区别:

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且含有生物化石,变质岩没有。

同时,在沉积岩中除去化学岩和化学生物岩外一般不具有结晶粒状结构,而变质岩则大部分是重结晶的岩石,只是结晶程度不同。

四.岩石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一)岩石的密度

单位体积岩石的质量称为岩石的密度。

1.未说明含水状态均为湿密度

为岩石天然密度(湿密度)g/cm³

,W为岩石质量g,V为岩石的体积cm³

2.岩石的饱和密度是指岩石中的空隙都被水填充后,单位体积的质量,

s为岩石的饱和密度,Ws为岩石中固体质量,Vv为岩石空隙体积,

w为岩石中水的密度。

3.岩石的干密度是指岩石空隙中的水全部被蒸发后的单位体积质量

注:

岩石的密度取决于矿物成分,孔隙大小,含水量。

通常密度越大,性质越好

(二)岩石的比重及孔隙性

岩石的比重是指岩石的干比重除以岩石实体体积再与4℃水的密度相比

G为岩石比重Vs为固体物质体积。

岩石孔隙性是反映岩石中裂隙发育程度的指标,衡量岩石孔隙性的物理参数主要有孔隙率n及岩石孔隙比e.

Vv为空隙的体积,V总体积,固体体积Vs

(三)岩石的水理性质

1.岩石的含水量

是指岩石孔隙中水的质量Ww与固体质量Ws之比的百分数

2.岩石的吸水率是指岩石试样吸入水的质量与岩石试样固体质量之比,

3.岩石的软化性是指侵水后刚度和强度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的现象。

通常用软化系数来描述。

Rd是干燥状态下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Rs是饱和状态下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

软化系数是衡量岩石抗风化能力的指标。

值≤1,越小说明对岩石物理性质影响越大。

(四)岩石的力学性质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各种力学特性称为力学性质。

主要分为变形特性及强度特性两种。

变形特性:

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内部应力与自身变形之间的关系

强度特性:

岩石抵抗外部作用力产生破坏的能力。

1.岩石的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υ

A.单向拉伸或压缩条件下,内部应力σ(Pa,KPa或Mpa)和应变ε之比为岩石的弹性模量E。

(胡克定律来描述的)

泊松比υ是在单向拉伸或压缩条件下,轴向应变与侧向应变之比:

ε1为轴向应变,ε2为侧向应变。

泊松比越大表示岩石发生轴向变形过程中侧向变形也越大。

2.岩石的强度参数:

在外力作用下岩石抵抗破坏的能力,包含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及抗剪强度。

岩石的抗压强度是岩石试件在单轴压力下抵抗破坏的极限能力或极限强度在数值上等于破坏时的最大压应力,抗压强度一般在实验室内使用压力机进行加压定。

Rc是岩石平轴抗压强度,P是岩石试件破坏时的荷载,A是试件的横断面面积,根据单轴抗压程度可以分为:

硬质岩(强度>80MPa),中等坚硬岩(30-80MPa),软岩(<30MPa)影响因素:

自身:

矿物成分,结晶程度颗粒大小,颗粒联结及胶结情况,密度,裂隙特性和方向,风化程度和含水量等。

人为:

试件的形状尺寸大小和试件加工情况和加荷速率。

3.岩石的抗拉强度:

岩石试件在单轴拉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极限能力或极限强度。

抗拉强度=破坏时最大拉应力,并且抗拉强度远低于抗压强度,单轴拉伸情况下:

Rt是抗拉强度,Pt是试件破坏时最大拉力,A试件中部的横截面积。

4.岩石抗剪强度:

岩石抵抗剪切破坏的极限能力,是岩石力学重要指标之一,一般由直剪试验和三轴压缩剪切试验测定。

Τf=σtanφ+cc,φ为抗剪强度参数,分别表示凝聚力和内摩擦角。

5.岩石和岩体的区别与联系:

岩石质量指标RQD是用来表示岩体良好度的一种方法。

它们的区别就是:

岩石强调的是其本身的岩性和物理、化学特征,而岩体强调的是在地质环境下岩石作为地质体的特征,如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强度、含水情况等等,包含的研究内容比岩石更广;

它们的联系就是:

岩体是由岩石构成的,不同的岩石构成的岩体其特点是不一样的。

第四节岩层与地质构造

一.岩层的产状及要素

岩层是指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相同或近似的层状岩石。

岩石上下界面叫做层面(顶面和底面),顶面和底面垂直距离成为厚度。

岩层厚度消失的现象称为尖灭。

岩层中间厚两边薄并逐渐尖灭称为透镜体。

岩石基本均一的岩层中间夹有其他岩性的岩层成为夹层(砂岩含页岩夹层),岩层由两种以上不同岩性的岩层交互组成成为互层(砂岩,页岩互层,灰岩互层)。

夹层和互层反映构造运动或气候变化导致的沉积环境的变化。

(1).岩层的产状:

在地壳中的空间方位

(1).水平岩层:

广阔海底,湖盆,盆地中沉积的岩层的原始产状大都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如果未受侵蚀则地表只能见到最上面的新地层,切割很深的情况下才能露出下面的老岩层。

(2).倾斜岩层:

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有一定交角(0°

-90°

)的岩层,多数情况是岩层受到构造运动发生变形变位,形成倾斜的产状,如果一定范围岩层产体一致则为单斜岩层(褶皱一部分)

(3).直立岩层:

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直交或近于直交即直立起来的岩层。

强烈构造运动挤压下形成

(4).岩层翻转,老岩层在上而新岩层在下的岩层。

强烈挤压下岩层褶皱倒转形成。

(2).岩层产状要素是指确定岩层产状的三个数值:

走向(走向线两段延伸的方向,同一层面上相等高层的两点连线),倾向(岩层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方向),倾角(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表示倾斜程度)

(3).整合接触:

地壳相对稳定下降,形成连续沉积的岩层,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没有出现缺失岩层。

特点:

岩层互相平行,时代连续,古生物特征递变。

不整合接触:

形成时代不相连续,分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不整合面上下岩层平行,但不连续沉积)和角度不整合接触(上下岩层成角度相交,上覆岩层覆盖于倾斜岩层侵蚀面上)

(4).褶皱:

岩层在构造运动或地应力作用下,原始产状会发生改变,其中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倾斜或形成各种各样的弯曲。

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成为褶曲,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5).断层:

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的几何要素包括断层本身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与断层空间位置和运动性质有关的几何要素主要有断层面,断层线,断盘和位移四要素。

断层面:

岩层断开后,两侧岩体沿着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

大规模沿着一系列密集的破裂面或破裂带位移称为断层带或断层破碎带,大多都是倾斜的。

断层线:

断层面和地面的交线。

形状取决于断层的产状和地形起伏条件。

断盘:

断层面两侧发生显著位移。

倾斜断层面,位于断层面以上的叫上盘,以下叫下盘。

直立断层么,如断层线走向为东西则可称为南盘和北盘。

位移:

断层两盘的相对移动。

(6).断层的分类:

根据断层走向和两盘岩层产状关系分为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角断层,顺层断层。

上盘下降下盘上升即正断层,反之逆断层。

(7).断层的组合类型

阶梯状断层:

两条以上倾向相同又互相平行正断层,上盘依次下降,在地形上表现为阶梯状下降或上升的块状山地。

叠瓦状断层:

两条以上倾向相同又互相平行逆断层,上盘依次向上推移,形如叠瓦,断层线走向和褶曲轴走向大致平行,相当于纵断层。

地堑:

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下降盘,两侧为上升盘。

地垒:

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上升盘,两侧为下降盘。

环状断层与放射状断层:

常出现在平面上呈环状或放射状的断层,性质一般以正断层为主

第五节第四纪沉积物及地貌

一.第四纪沉积物是指第四纪时期因地质作用所沉积的物质,一般呈松散状态,伴有各种动植物化石。

沉积物可以分为残积物(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而残留原地的土),坡积物(经水流搬运顺坡移动堆积而成的土),洪积物(山洪带来的碎屑物质在山沟的出口处堆积而成的土层),冲积物(流水将两岸基岩及上部覆盖的坡积,洪积物质剥蚀后搬运沉积在河流坡降平缓地带形成的沉积物)及风积物(由风作为搬运动力将碎屑物由风力强的地方搬运到风力弱的地方沉积下来的土)。

三.地貌的分类

地貌形态类型是指根据地表形态划分的地貌类型

(1).陆地地貌形态: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2).外营力作用方式:

流水地貌,湖成地貌,干燥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等等。

(3).内应力作用方式:

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等等。

第二章地下水与不良地质现象

第一节地下水质作用

一.地表水地质作用

地表水分为面流,洪流和河流三大类。

面流和洪流是在降雨或降雨后的一段时间内才有的暂时性流水,面流是雨水和冰雪融水在地表斜坡形成的薄层片状细流因此又叫片流,片流增大到一定程度就会自动在斜坡低洼处汇集成线状较强洪流。

由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沟谷流动从而形成河流。

被河水开凿和改造的线状谷地称为河谷,河谷两侧的斜坡称为谷坡,由谷坡所限定的平坦部分称为谷底。

谷坡,谷底和河床统称为河谷要素。

(1).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流的垂直侵蚀作用(下蚀作用):

在水流作用下垂直向下切割岩石并使河道不断加深的过程。

河流从坚硬完整的流程流过松软岩层时,松软岩层受水流侵蚀作用容易形成一定落差的跌水陡坎称为瀑布。

河流的向源侵蚀作用:

河流对河床的侵蚀由下游逐渐向上游发展的过程。

侵蚀能力较强的水系可以把另一侧侵蚀能力较弱的水系的上游支流劫夺过来称为河流袭夺,被夺河的下游因上游改道,源头截断称为断头河。

河流侧向侵蚀作用:

连续弯曲的河谷称为河曲,极度弯曲如蛇的河床称为蛇曲,蛇曲河代表河流侧向侵蚀到达晚期,水流冲溃曲径并径直流入下一喝完称为河流的裁弯取直,出现形如牛轭的湖泊称为牛轭湖。

(2).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1.结合水:

是指受松散岩石颗粒表面及坚硬岩石空隙壁面的静电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的那部分水。

接近固相表面的结合水称为强结合水(不能流动但可以转化为气态水移动),强结合水外层的水称为弱结合水(排列不如强结合水规则和紧密,溶解矿物质能力较低并且能够被植物吸收利用)。

2.重力水:

距离固相表面较远的那部分水分子,重力影响大于固体表面的静电引力,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运动。

紧靠弱结合水的那部分水仍然受固体引力影响呈层流状态。

远离固体表面的重力水不受固体引力影响只受重力控制,在流速较大时转为絮流运动。

岩石或土壤孔隙中的重力水能自由流动。

比如井,泉中取用的地下水都是重力水。

3.毛细水:

存在于地下水面以上松散岩石或土壤细小孔隙中的水

4.气态水与固态水:

随空气流动而流动,空气不流动可以从水汽压力大的地方向小的移动。

低于0℃,孔隙中的液态水转化为固态水。

(3).地下水的基本类型

一.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1.包气带水:

储存于包气带中的地下水。

2.潜水:

埋藏于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并且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潜水的自由表面叫潜水面。

3.承压水:

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承压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称为隔水顶板,下部的隔水层称为个税底板,两者之间的距离为厚度。

承压性是承压水的重要特征,埋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属承压区,两端出露于地表部分为非承压区。

二.按含水介质不同:

1.孔隙水:

赋存于松散沉积物颗粒构成的孔隙中,并且通常以连续的层状分布,水量分布均匀并构成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层状含水层。

2.裂隙水:

贮存于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分布不均匀,裂隙水运动受裂隙展布方向及连通程度的制约并受补给条件影响,在不同部位的富水程度相差很大,与孔隙水比表现出强烈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

3.岩溶水:

贮存于可溶岩石中的溶蚀裂隙,溶穴,暗河中的地下水,分布比裂隙水更不均匀,相对集中且流动迅速,可能承压也可能不承压,但水量丰富可以作为大型供水水源。

分布在矿层顶板或底板时会成为采矿的障碍可能造成矿洞塌落。

第二节岩溶

岩溶作用:

由地下水对岩石矿物等的溶解所产生的破坏作用称为地下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国外称喀斯特作用,我国称岩溶作用。

一.岩溶发育条件

地下水流动是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在水停滞的条件下,随着CO2的不断损耗,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水成为饱和溶液后则完全丧失溶蚀能力,只有地下水不断流动,水中溶蚀的物质被带走,富含CO2的地下水不断补充更新,才能保持侵蚀性,溶蚀作用才能持续进行。

二.岩溶形态

1.溶沟(槽),石芽和石林

容沟槽是发育在石灰岩表面上的沟槽,是地表水流和岩面浅表部裂隙中的地下水流共同对可溶性岩石表面进行溶蚀和机械冲刷的结果。

沟槽之间凸起的石脊称为石芽。

石芽形态高大直立,发育成群,远观如林称为石林。

2.落水洞

地表水沿岩石的垂直裂隙入渗并向下溶蚀,形成的直立或抖倾的洞穴

3.溶斗和溶洼:

溶斗的形成是由于地表水流沿垂直裂隙向下渗流,溶蚀,裂隙不断加宽扩大发展为空洞,同时常伴有壁面及上部土体的垮落,塌陷。

溶斗的侧向扩大,合并和加深可形成小型的封闭洼池称为溶洼。

4.盲谷:

地表河流流至石灰岩地区水流流进落水洞而形成的没有谷口的死胡同或河谷。

一般是在非岩熔化地区发育的地表河流,流到强岩熔化地区后水流消失在河谷末端陡崖下的落水洞而转为地下洞形成。

盲谷下游一般是高于现代河床的谷地。

5.丘丛,峰丛,峰林和孤峰:

基部相连的一些溶丘为丘丛,基部相连的一些溶蚀峰为峰丛,山峰上部挺立高大并且基部几乎不连接时称峰林,耸立于岩溶地区平原上的孤立山峰称为孤峰。

6.溶洞与地下河: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层的层面,节理面或断裂面进行溶蚀和冲刷而成的地下洞穴,初期以溶蚀作用为主,溶洞连接为地下河。

7.溶蚀盆地:

四周为山环绕且没有地表排水口,长宽几千米至数十千米的地形。

8.溶洞沉积物:

地下水滴至洞底形成向上增长的笋状沉积物称石笋。

地下水在洞顶渗出后Caco3沉淀形成悬挂的锥状沉积物称石钟乳。

两者连在一起称为石柱。

三者统称钟乳石。

若地下水沿洞壁渗出可形成帷幕状的沉积物称为石幔。

三.岩溶地质灾害

形式主要是岩溶塌陷:

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顶板失稳产生坍落或沉陷的现象。

地面表现形式:

局部范围内的地表岩土体的开裂,不均匀下沉和突然陷落。

岩溶坍陷的成因类型有自然坍陷和人为因素导致坍陷。

治理方法如下:

1.填堵法:

适用浅部土洞塌陷,将块石片石填入,上覆黏土即可。

2.跨越法:

采用跨越土洞或塌陷区域的方法。

如铁路和告诉公路的旱桥。

3.强夯法:

将10-20t重的夯垂提升至10-40m高度自由下落夯实地基土层。

4.灌注法:

灌注材料通过钻孔或岩溶通道灌入岩溶区域。

材料一般是水泥,碎料,速凝剂等

5.深基础法:

对于深度较大且不适宜修建跨越结构的塌陷坑,采用深基础加固。

一般使用预制桩,钻孔灌注桩,旋喷桩,沉井等。

6.疏排围改治理方法:

对于洪水泛滥地区。

7.钻孔充气法:

设置通风调压装置,破坏岩溶封闭条件,减小冲爆塌陷发生的机会

8.综合治理。

第三节滑坡与崩塌

一.滑坡

1.滑坡的形态要素:

斜坡上的岩土体。

沿着贯穿的剪切破坏面产生以水平向为主的运动称为滑坡。

滑坡体,滑坡床和滑动面是最主要的滑坡形态要素,其次是滑坡周界,滑坡后壁,滑坡裂隙,滑坡台阶及滑坡舌等。

识别滑坡方法:

利用遥感资料,通过地面调查(主要方法)与测绘解决,采用勘察方法来查明。

研究斜坡和滑坡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稳定性,也是研究滑坡和斜坡的中心内容之一:

包括稳定性影响因素和稳定性评价

2.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

一类为主导因素,即长期起作用的因素,其中有岩土体类型和性质,地质构造和岩土体结构,风化作用,地下水活动。

另一类,即临时起作用的因素,如地震,洪水,暴雨,人类工程活动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