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货币需求理论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89926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货币需求理论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复习货币需求理论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复习货币需求理论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复习货币需求理论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复习货币需求理论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货币需求理论Word下载.docx

《复习货币需求理论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货币需求理论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货币需求理论Word下载.docx

1、IMF的标准:

M0——银行体系外的现钞、铸币;

M1——M0+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其它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政府债券)。

2、划分货币层次的意义

1)从理论上探讨和寻找在纸质货币流通的信用货币制度中能够使流通中的货币与市场运行相适应的均衡运行机制,以确保不至由于信用货币量过多或不足而引发社会经济大的震荡与破坏。

自上世纪70年代“滞胀”危机之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将控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目标。

2)从实践上为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金融调控和监督提供决策依据。

可根据不同政策目标进行重点层次调控,如控制消费物价上涨,可重点控制M0层次的货币投放量;

对企业投资增长过快,抑制生产物价上涨,可通过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调控来重点调控M1层次的存款货币量的投放;

还可以通过政府债券发行、买卖的数量规模对整个社会货币流通量进行调控等。

3、划分货币层次的理论依据是货币的流动性。

第二节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1、马克思货币需要量或必要量的基本公式。

1867年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中,马克思提出了:

金属货币制度基础上的货币需要量或必要量的基本公式:

M=PQ/V。

2、货币需要量或必要量的基本公式从根本上揭示了商品经济中决定货币流通量的本质因素,即商品流通决定了货币流通。

商品流通的规模决定了货币流通的需要量或必要量;

货币只起交换媒介作用。

在这种因果本质联系基础上建立了货币需要量或必要量的基本公式。

3、信用货币制度中纸币流通规律公式。

即:

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量+流通中金属货币的必要量/流通中纸币总额。

马克思揭示了纸币流通规律是:

1)在金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货币需要量

是由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决定的;

2)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发行总量受到制约,因为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量由金属货币需要量所制约。

4、马克思货币需要理论对当代市场经济运行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货币发行与货币流通量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5、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的局限:

A:

存款也是货币,而且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货币形态。

B:

与货币流通相对应的不仅是PQ,即反映商品流通规模的商品价格总额,还有各种劳务服务。

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现代服务业的扩张,其规模也越来越大。

除此之外,还有金融交易额、对外贸易额、跨国投资形成的商品流通与劳务等。

C:

对纸币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分析不充分。

上述理论局限源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实践的限制。

第三节古典经济学的货币需求理论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是古典经济学中最为典型、最有影响的货币数量说;

在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中产生过重要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环节。

一、费雪的货币数量说

古典经济学家一般认为:

货币本身无内在价值,货币仅仅起到方便交换的作用。

在这一点上,他们实质是在分析研究纸币制度下的货币流通数量问题,与马克思金属货币制度前提、金属货币需要量或必要量的起点、内涵完全不同。

1、“费雪方程式”

1)1911年在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费雪对货币数量说作了系统阐述,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EquationofExchange):

MV=PT或P=MV/T,又或M=PT/V。

2)在这个方程式中,费雪认为:

V与T长期不受到M变动的影响。

因为:

V是由经济中影响个人交易凡是的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决定的,而制度和技术因素只有在较长时间中才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轻微影响,因而是常数,相对稳定;

T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及自然资源供给状况和技术水平等非货币因素,在一定时期内也不会改变。

3)由于M是一个外生变量,因此M即货币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P水平的变化。

4)“费雪方程式”是研究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他立足于纸币制度下,阐述了货币数量对物价影响的这一重要经济现象以及因果关系。

5)费雪方程式与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公式在形式上相同。

将MV=PT调整为M=PT/V,与马克思的M=PQ/V看似相同。

但两个公式的分析前提与内涵却有着实质性区别:

马克思以金币制度分析为前提,货币有价值;

费雪以纸币制度分析为前提,货币无价值,只起媒介手段。

马克思公式强调的是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对商品价格,乃至货币流通的决定作用;

费雪相反,公式强调的是货币数量对商品价格的直接影响作用,因果关系不同。

马克思分析的M是货币需要量、货币必要量,是商品经济中的内生变量;

费雪分析的M本身是外生变量。

2、“剑桥方程式”

1)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剑桥经济学派在考察货币数量作用时,将人们对货币主观需求因素考虑近来。

1907年庇古根据马歇尔“余额数量说”发表了《货币的价值》一文,提出了著名的“剑桥方程式”(CambridgeEquation),M=k.PY

2)M——为名义货币需求;

Y——为总收入;

P——为价格水平;

k——为系数k,也称剑桥k,是货币形式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被假设为常数。

3)在这一公式中,剑桥学派将个人这一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的持有作为分析的重点。

认为人们的财富或收入有三中用途:

投资获利;

消费享受;

为安全和便利考虑而持有货币,这一部分的收入或财富才形成了现金余额。

根据这一分析,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

式保有自己资产的问题,如选择投资要看利率高低;

选择消费,也受通货膨胀影

响;

选择持有货币,为安全和便利等因素。

4)通常人们对货币的持有需求与人们名义的财富与收入之间保持一个比例,即系数k,这个比例相对稳定,它取决于:

个人财富的水平,利率的变动,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多种因素,或是许多有价资产中的一种,怎样选择,有“效用”观念在其中。

5)“剑桥方程式”与“费雪方程式”形式相同。

MV=PT调整为M=PT.1/V,其中1/V在公式上等同于剑桥M=kPY公式中的k。

但其内在含义存在很多明显区别:

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交易手段和功能。

“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人们的一种资产选择的功能。

对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微观角度有区别。

“费雪方程式”更多侧重货币总流量与总产出和价格水平的关系,是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

“剑桥方程式”侧重货币存量占收入的比例,是从微观经济主体角度分析入手来分析货币需求的。

有人将“费雪方程式”称为:

“现金交易数量说”,而将“剑桥方程式”称之为:

“现金余额数量说”。

强调的主客观因素有明显区别。

“费雪方程式”强调客观因素,重视货币制度中的支付过程,即这个支付手段到底需要多少。

“剑桥方程式”则更为重视的是人们主观对资产选择的满意程度,庇古说:

“剑桥方程式”的优点在于能顾及人类意志需求的原动力的作用。

D:

“费雪方程式”中的1/V与“剑桥方程式”中的k,尽管数学形式相似,但却有着不同的决定机制。

在“费雪方程式”中1/V中的V是一个常数,受制于一定的客观因素,而“剑桥方程式”中的k大与小是与微观经济主体对资产选择的行为。

除了制度与技术条件外,还取决于微观经济主体对目前和未来消费的偏好程度,人们对投资报酬的预期,人们对价格变动的预期等因素。

因此比较而言,k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第四节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流动性偏好理论

1、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系统地提出了他自己的货币需求理论,并标志着独树一帜学说形成。

2、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

A:

货币需求是指一定时期经济主体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这一点继承了剑桥学派的观点)。

当人们取得货币收入后通常作两种选择:

消费和储蓄,也称“时间偏好”选择。

储蓄有两种形式:

现金储蓄与债券储蓄,也称“流动性偏好”选择。

人们普遍存在愿意持有现金而不愿意持有其它缺乏流动性资产的心理倾向。

据此,凯恩斯提出了“流动性偏好”(LiquidityPreference)的货币需求理论。

3、货币需求取决于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

交易动机(TransactionMotives)即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包括个人消费与企业营业动机。

其交易的强度,即对货币的需求量,取决于“收入的数量以及到支出时间间隔的一段长度”。

预防动机(PrecautionaryMotives)即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对持有货币的愿望。

如个人失业、患病等意料不到的需要,企业应付突发的意外支出,和为不失时机的有利的购买机会做准备等。

投机动机(SpeculativeMotives)即为了储存价值和财富,并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预期进行持有货币,以满足从中获利的目的。

4、前两个动机是继承马歇尔、庇古的。

而投机动机则是凯恩斯独自创新的。

从这一点出发,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走上了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炯然不同的道路。

5、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认为:

A:

持有货币期间不带来收益,收益为零。

B:

持有债券有收益,但有两种可能:

一是利率上升时,债券价格就下跌,可能导致的损失大于债券利息收入,此时持有债券,收益为负;

二是利率下降时,债券价格上升,此时持有债券,收益就会增大。

正是由于人们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期,决定着人们增大或减少对债券这种生利资产持有的需求增减。

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1、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水平。

这两种动机的货币需求与收入Y之间是增函数关系变化。

2、投机动机货币需求则取决于市场利率水平r,两者之间是减函数关系变化。

3、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公式是:

M=M1(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引发的货币需求)+M2(投机动机引发的货币需求)=L1(y)+L2(r)

4、两条货币需求曲线值相加就构成了一定时期的L,即货币总需求曲线。

三、“流动性陷阱”假说

1、在分析货币需求过程中,凯恩斯提出了著名的“流动性陷阱”假说。

当利率降到极低时,人们会产生相反的预期。

即利率将上升,债券价格将下跌,此时持有的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

此时人们无论增加多少货币收入都会被储存起来,而并不愿增持债券的投资。

2、日本在本世纪初实行零利率政策长达六年之久,而经济依然毫无起色,可以说对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假说是一种实践验证。

四、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政策意义

1)剑桥学派以及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只是关注了货币作为媒介手段数量问题;

2)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则进一步注意到了货币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作为储藏手段,也即投资数量的变动问题。

这一货币数量随市场利率变动而反方向变动。

3)因此,凯恩斯得出:

利率影响投资(储蓄);

货币影响就业的结论。

进而,凯恩斯由货币需求的数量分析引向或推向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政策意义在于:

M——r——I——Y。

五、后凯恩斯学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补充

1、对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鲍莫尔(W.Baumo美)认为与利率也有关,即当利率极高时,用于交易需求的“持币”也有弹性。

如何将手持用于交易的货币维持在一个最佳保存量、“保有量”,以减少机会成本,提出平方根定律。

2、对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美国经济学家惠伦(Whalen)认为同样与利率有关。

预防性支出也有一个最佳持币量,减少机会成本的问题,根据三个影响因素,建立了一个立方根定律。

3、托宾对投资动机在货币与债券资产的选择中提出“托宾曲线”,指出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与债券的选择,并非是非此即彼的选择,一要考虑预期收益,二要考虑投资风险。

托宾提出货币与债券“最佳组合”及“无差异曲线”理论。

第五节费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1、1956年发表《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的表述》标志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诞生。

2、费里德曼一方面基本承袭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长期结论,即非常看重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因关系;

另一方面也接受了剑桥学派和凯恩斯以微观经济主体行为作为分析起点,同时将货币量看作是受利率影响的一种资产的观点。

3、费里德曼的货币学派最大贡献是:

提出了“货币数量说”不是关于产量、收入、物价的理论,而首先是货币需求的理论;

是明确货币需求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

4、货币需求函数公式(略)

5、货币函数中影响货币需求的三大因素:

1)收入水平Y、w;

2)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rm、rb、re、1/P.dp/dt;

3)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u。

6、根据函数公式对美国百年统计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具体结论:

1)w——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对货币需求不会产生大起大落的影响,可视为常数;

2)rm,rb,re——直接受市场利率影响与制约,但是实证分析表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差,其利率弹性很低(-0.155),因此对货币需求影响很弱;

3)1/p.dp/dt——只有在变化很大,延期很长时,才能直接影响货币需求,短期内其影响力很小,因此也可从公式中略去;

4)u——短期内货币的效用及影响此效用的因素,如偏好等不会剧烈变动,也可从公式中略去;

5)Y——货币需求函数公式(根据上述分析)只剩下“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

现期收入会有所波动,但将历年收入加权平均为“恒久性收入”后,这种波动趋于稳定。

实证分析结果是:

经济繁荣时期,“恒久性收入”上升幅度小于实测收入;

经济衰退时期,“恒久性收入”下降又小于实测收入;

只有当货币供应的变化导致当前的实测收入更大幅度变化时,才会引起“恒久性收入”的变化,使货币供求达到新的均衡。

6)结论是:

货币需求的数值大致可以用“恒久性收入”Y作为代表性指标。

由于“恒久性收入”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幅度小得多,而且货币流通也相对稳定,因而货币需求也是比较稳定的。

7)费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的独到之处:

其一:

结论独特性。

以“恒久性收入”作为财富的代表,不是当前收入,这种分析使公式本身有了稳定性基础,具有理论创新意义。

影响实际货币需求的最重要因素是“恒久性收入”,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价格水平、利率水平也是其影响变量,但长久分析考察,其重要性处于“恒久性收入”之下。

“恒久性收入”波动较小,因而实际货币需求是高度稳定的。

其二:

政策独特性。

根据对实际货币需求高度稳定性分析结论,货币学派反对国家干预,认为私营部门具有内在稳定性。

虽然收入会有所波动,但失业水平将是可以接受的,通胀也是轻微的,因此政府应放弃干预。

主张经济自由化。

其三:

方法独特性。

费里德曼实证分析方法突破了前人纯粹从理论上研究问题的局限,给整个经济学界开启了一条暂新而又实用的思路。

这是费里德曼在经济学方法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

第六节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

1、1:

8公式的产生及现实指导意义

2、转轨时期的增量模型:

M‘=Y’+P‘

3、货币需求分析中的宏观角度与微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