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结构施工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89780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室结构施工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地下室结构施工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地下室结构施工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地下室结构施工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地下室结构施工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下室结构施工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地下室结构施工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室结构施工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下室结构施工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6)钢筋砼支撑拆除拟采用机械拆除。

2编制依据

(1)前滩企业天地三期设计图纸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上海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强制性条文》

(4)《基坑工程技术规范》(DG/TJ08-61-2010、J11577-2010)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GB50204-2002(2011年版)

(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7)《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

(8)《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9)《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

(10)《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10

(11)《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DBJ08-903-2010

(12)《其他有关的规范及规程》JGJ/T10—2011

3施工部署

3.1施工总体流程

3.2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1)本工程根据施工现场情况支撑拆除与结构回筑布置详见附图3-3。

(2)施工临时用电平面布置示意图详见附图3-4

(3)施工临时用水平面布置示意图详见附图3-5

4大型机械布置

4.1塔吊布置

(1)本工程基坑开挖前安装2台ST6015塔吊,1#、2#塔吊工作半径为60m,主要用于支撑、基础底板、部分地下室结构施工阶段的材料垂直运输详见附图4-1。

(2)待B1底板完成后,子底板上安装2台ST7030(R=70m)塔吊,(3#、4#塔吊)用于钢柱及上部结构施工材料运输详见附图4-2,安装完成后拆除2台ST6015塔吊。

(3)1#、2#塔吊基础利用栈桥,需经过专家评审及围护及专家确认;

ST7030塔吊利用底板作基础,需经结构设计确认。

(4)ST6015塔吊安装高度较低,不设附墙,ST7030塔吊根据使用说明书及现场结构情况设立附墙。

(5)各台塔吊在结构验收后拆除、退场。

(6)两台塔吊在高度上错开两个标准节,以免碰撞。

5模板排架方案

施工范围内搭设排架,立杆间距不大于800mm,在局部梁底视实际情况适当加密立杆(经计算确定),步高1800mm,底部离地200mm设置扫地杆,采用Φ48×

3.0脚手钢管搭设。

靠外围设剪刀撑,内部剪刀撑每隔五跨设置一道。

楼板结构底模采用七夹板,模板底部采用50×

100木料垫置,间距不大于300mm。

详见附图5-1。

6换撑施工方案

6.1概述

本工程存在换撑的施工部位如下:

部分楼板缺失部位、地下室车道部位、地下室外墙与围护墙之间。

6.2施工方法

(1)本工程汽车坡道、楼梯、风口等造成结构楼板孔洞,采用临时H400×

400×

13×

21型钢支撑,钢支撑通过预埋钢板与结构连接。

(2)型钢吊装采用塔吊吊装及汽车吊配合方式,综合考虑现场塔吊型号,对H型钢进行整根或两段运输。

(3)型钢支撑装配时,下边搭设钢管支撑架进行支撑,立杆纵横距为1.0m,步距1.8m,立杆设置竖向一道剪刀撑,与水平杆成45°

~60°

夹角.。

(4)地下室外墙与围护墙之间采用钢筋混凝土换撑。

(5)车道等楼板缺失处:

在车道等楼板缺失处需加设临时支撑,设置在楼板梁处,间距不宜大于6m,临时支撑采用换撑或H400×

21型钢,在型钢支撑两端设置预埋件。

必要时需增设立柱。

6.3其他事项

(1)换撑上严禁任何形式的堆载,仅承受水平力。

(2)待地下室车道板等砼浇筑结束且达到设计强度,方可拆除换撑。

(3)换撑施工应避开主体结构的主梁、柱、剪力墙等构件。

7施工测量方案

7.1测量总则

(1)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坐标控制点及标高基准点为依据使用全站仪、J2经纬仪进行平面控制,用S1水准仪进行高程引测。

(2)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坐标控制点,在施工区域内按要求设置深埋坐标点,利用深埋坐标点建立场地控制网。

利用平面控制网中的某一点作为测点(满足通视和方便的要求),用于复核场地控制网。

(3)标高以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点为基准。

其数值以建设单位最新提供数值为准。

施工高程应根据最新数据及时调整。

(4)测量平面布置图详见附图7-1。

7.2测量仪器选用

LeicaTS06全站仪;

J2经纬仪;

S1精密水准仪;

DSZ3普通水准仪;

50m钢尺;

5m塔尺;

钢卷尺及其它辅助仪器。

以上仪器均鉴定合格,在有效使用期限内。

在使用过程中,应经常检查仪器的常用指标。

一旦偏差超过允许范围,应及时校正来保证测量精度。

7.3垂准测量的方法和要求

(1)观测时间的确定:

选择有利时间如清晨、阴天和黄昏等。

(2)使用天顶仪进行,测量时仪器旋转四个方向一测回测定,致使上面标志中心移至十字丝交点为止,然后固定标板。

7.4平面测量控制网的建立

(1)结合工程特点及业主所提供的两个控制点,按测网级别的高低及具体在工程不同部位应用,本工程测量平面控制网设置二级控制网,且这二个控制网相互联系,并且遵循高级控制低级的原则。

(2)一级控制网在业主所提供的G6405、G6406二个控制点(其坐标见下表)基础上扩展,构成一个稳定可靠,且不受施工影响的闭合四边网。

点号

X

Y

标高

G6405

+979.778

-8158.606

4.250m

G6406

+812.441

-8211.193

4.900m

(3)一级控制网担当全局性的作用。

它是二级控制网建立和复核的唯一依据。

在整个工程施工时间跨度内,必须保证这个控制网的绝对不变,绝对避免前后期测量系统的不一致。

因此,该控制点的设置位置选择在稳定可靠处,且设置保护装置。

(4)单体控制网的布网依据为二级控制网,主要布置位置在地下室顶板上,其精度必须满足相对测角误差小于±

5秒,相对测距误差小于±

2毫米。

每次测量前利用一级控制网对该控制网进行自检,确定无误后方可使用。

7.5高程测量

以基准水准控制点为依据,用精密水准仪采用往返水准测量的方法,将高程引测至基坑边的临时水准点处。

在基坑边寻找一个可垂直传递高程处,搭设一固定支架,将钢尺一端固定在支架挂钩上用重锤锤吊而下。

采用两台水准仪一上一下同时测量。

上面的一台水准仪将临时水准点的高程传递至钢尺上。

下面的一台水准仪将钢尺上的高程传递至施工层上。

7.6测量精度主要保证措施

(1)使用全站仪、应进行加常数、乘常数、温差修改值的修正。

(2)经纬仪工作状态应满足竖盘竖直,水平度盘水平;

望远镜上下转动时,视准轴形成的视准面必须是一个竖直平面。

(3)水准仪工作状态应满足水准管轴平行于视准轴。

(4)用钢尺工作应进行钢尺鉴定误差、温度测定误差的修正,并消除定线误差、钢尺倾斜误差、拉力不均匀误差、钢尺对准误差、读数误差等等。

(5)测角:

采用三测回,测角中误差±

l0秒。

(6)测距:

采用往返测法,取平均值。

(7)所有测量计算值均应立表,并应有计算人、复核人签字。

(8)在仪器操作上,测站与后视方向应用控制网点,避免转站而造成积累误差。

(9)对易产生位移的控制点,使用前应进行校核。

8脚手架方案

8.1工程概况

(1)本工程地下室外墙结构及防水施工时采用落地脚手架的方式。

(2)电梯井道内均采用落地脚手架的方式。

(3)所有落地脚手架均在完工后由上而下进行拆除。

8.2落地脚手架

(1)落地脚手架采用Φ48×

3.0钢管,扣件搭设,立杆横向间距为1050mm,纵距1500mm,每步高1800mm。

(2)脚手架采用硬拉结,水平间距3000mm,垂直间距3600mm。

每个硬拉结点位置在梁面,硬拉结用Φ48短管,一头与梁面预埋钢管扣接,一头与脚手架扣件联接。

(3)外脚手架施工面满铺竹笆,登高设施在脚手架外侧搭设登高斜道。

(4)脚手架施工面以下3步在外侧设置200mm高挡脚板,落地脚手架外围满挂防尘网,以保证施工人员及下方人员的安全。

并实行验收挂牌制度。

(5)脚手架立脚于地下室顶板、楼层悬挑板或塔楼屋顶上,立杆下槽钢铺垫,以平衡受力;

若周边有未封闭的后浇带,则在后浇带两侧用钢管排架予以加固直至地下室底板,外脚手架下部在地下室内进行排架加固。

8.3脚手搭设要点

(1)所有脚手用钢管必须用油漆标识过,与结构排架钢管区分开。

(2)剪刀撑搭接要求统一划线,搭接不小于1m(两扣件间)。

(3)脚手管露头要求长短一致(小横管、大横管等)。

(4)围护外围设置密网,挡板、竹笆等严格按规范及一建有关文件设置。

9电梯井脚手架方案

(1)电梯井内脚手架采用Φ48×

3.0钢管搭设,脚手自重及施工荷载通过斜撑管传至电梯井剪力墙上。

(2)斜撑管支撑点,用钢凿凿一个40mm深槽,防止支撑点滑移,减少电梯井补洞工作。

(3)电梯井脚手每隔四排设一道竹笆隔离。

电梯井内进行电焊时,特别注意做好防火措施和监护工作。

10地下室结构方案

10.1钢筋工程

10.1.1钢筋工程说明

(1)采用场外成型钢筋。

如果结构局部钢筋过密,难以保证施工质量时,应事先提请设计部门作相应的代换修改及采取技术措施,确保施工质量。

(2)为保证钢筋保护层的正确性,钢筋垫块拟采用定制专用尼龙钢筋垫块。

(3)所用的钢筋应具有出厂质量保证书,对各钢厂的材料均应进行抽样试验,并应附有抽样报告,不得未经试验盲目使用。

(4)与埋件或其它设施相碰时,应会同有关人员研究处理。

(5)墙、柱竖向主筋接头采用机械和搭接接长。

钢筋接头型式的错开距离、搭接长度等必须符合设计规定和规范要求。

(6)本钢筋工程施工要求规范按《11G101-1》(包括修正内容)施工。

10.1.2柱钢筋

(1)柱钢筋绑扎的工艺流程

套柱箍筋→搭接绑扎或焊接竖向受力筋→画箍筋间距线→绑箍筋

(2)套柱箍筋:

按图纸要求间距,计算好每根柱箍筋数量,先将箍筋套在下层伸出的搭接筋上,然后立柱子钢筋,在搭接长度内绑扣不少于3个,绑扣要向柱中心。

如果柱子主筋采用光圆钢筋搭接时,角部弯钩应与模板成45°

,中间钢筋的弯钩应与模板成90°

(3)柱纵筋连接:

当纵筋直径d≥22时,宜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优先采用机械连接,接头等级为I级。

10.1.3剪力墙钢筋

(1)剪力墙钢筋绑扎的工艺流程

立2~4根竖筋→画水平筋间距→绑定位横筋→绑其余横竖筋

(2)剪力墙水平筋及竖向筋在搭接处要求错开搭接,同一断面处的钢筋搭接率必须≤50%,同一位置处双排筋的搭接也应相互错开面错开净距应≥500mm,搭接长度应≥Lie

(3)墙身拉结筋:

砼墙两侧外皮钢筋网之间应设置φ8@600拉结筋,拉住最外层钢筋。

(4)人防墙身拉结筋:

人防砼墙两侧外皮钢筋网之间应设置φ8拉结筋,间距≤500,拉住最外层钢筋。

(5)暗梁截面及配筋,如下表

砼墙宽b(mm)

200-250

300-350

400-450

500-800

暗梁尺寸b×

h

350

400

450

500

纵筋As上下各

216

318

420

522

箍筋Av(肢数)

8-200

(2)

10-200

(2)

8-200(4)

(6)暗梁高度范围内原砼墙的水平筋,依旧设置;

梁顶板标高同楼板面标高;

暗梁的纵筋全长贯通、机械或焊接接长;

连梁范围内,暗梁与连梁的面筋两者取大者配置,暗梁的底筋贯穿连梁,箍筋取连梁的箍筋配置,即暗梁的箍筋不在重复配置,但应设置水平拉结筋。

10.1.4梁钢筋

(1)梁钢筋绑扎的工艺流程

a模内绑扎:

画主次梁箍筋间距→放主梁次梁箍筋→穿主梁底层纵筋及弯起筋→穿次梁底层纵筋并与箍筋固定→穿主梁上层纵向架立筋→按箍筋间距绑扎→穿次梁上层纵向钢筋→按箍筋间距绑扎

b模外绑扎(先在粱模板上口绑扎成型后再入模内):

画箍筋间距→在主次梁模板上口铺横杆数根→在横杆上面放箍筋→穿主梁下层纵筋→穿次梁下层钢筋→穿主梁上层钢筋→按箍筋间距绑扎→穿次梁上层纵筋→按箍筋间距绑扎→抽出横杆落骨架于模板内

(2)梁纵筋连接:

当梁的纵筋直径d≥22时,宜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优先采用机械连接,接头等级为I级,且同一连接区段内机械连接的数量≤25%的总量,相邻连接区段的长度≥35d、且≥1.2Lae时,其纵筋接头部位不作限制。

(3)梁的腰筋:

当梁的腹板高度(梁高扣除板厚)hw≥450mm时,应在梁的两侧沿高度各设置间距≤200mm的纵向构造筋,其每侧纵向构造钢筋的面积不应小宇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

(4)梁顶设有立柱(LZ)的梁,全长加密至100mm。

(5)主次梁相交处,当工程图中未注明附加箍筋及吊筋或仅注明吊筋时,应该主梁中次梁两侧,各设置3道附加箍筋、间距60mm,直径及肢数同原梁中的箍筋。

(6)井字梁或截面高度相等(相近)且宽度相等(相近)的梁,在其交接处每边各设置3道附加箍筋、间距60mm,直径及肢数同原梁中的箍筋。

10.1.5板钢筋

(1)楼板钢筋绑扎的工艺流程

清理模板→模板上画线→绑板底受力筋→绑板负弯矩钢筋

(2)板钢筋构造:

板面筋一般可在跨中搭接,端部应伸至梁或钢筋混凝土墙等支座的外边缘、并同时满足锚固长度≥La的要求,且末端应做成直钩;

板底筋可在梁或钢筋混凝土墙等支座处锚固,且应伸至梁或钢筋混凝土墙等支座的外边缘、并同时满足锚固长度≥15d的要求,当钢筋为HPB235级钢时,末端应做成180°

的弯钩。

(3)当300mm<

h(D)≤800mm、且洞口板上无集中荷载时,洞口每侧加强底筋截面面积不少于被切断钢筋之全面积、且ž3™12,当为圆孔时应在洞边上下各另加110环筋(同时配置8@200U形箍筋、长≥200且应伸进加强筋内或梁内),洞口加强筋应伸过洞口1.6La长,并尽可能延伸到附近梁、墙等支座上。

(4)板面高差处构造:

当板的高差≤梁宽的1/6、且≤50时,支承处板面筋可连续弯折布置。

(5)人防混凝土板拉结筋:

人防顶板、人防楼梯的梯段板及休息平台、防倒塌棚架的顶板等凡与人防有关的混凝土板,上下钢筋网之间应设置梅花形布置、间距≤500mm的8拉结筋,拉住上下最外层受力钢筋。

(6)建筑隔墙下无梁处,底板需附加钢筋216,两端锚入墙或梁12d。

洞口周边无梁处,洞边需附加底筋216,两端锚入墙或梁12d。

10.1.6钢筋工程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1)钢筋由钢筋翻样按设计图纸提出配料清单,同时应满足设计对接头形式及错开要求。

搭接长度、弯钩等符合设计及施工规范的规定,品种、规格若要代替时,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并办妥手续。

(2)所有钢筋应具有出厂质量证明,对各钢厂的材料均应进行抽样检查,并附有抽样报告,不得未经实验盲目使用。

(3)绑扎钢筋应由钢筋翻样向班组进行交底,内容包括绑扎顺序、规格、间距、位置、保护层、搭接长度与接头错开的位置,以及弯钩型式等要求。

(4)为了有效的控制钢筋位置的正确性,在钢筋绑扎前必须进行弹线。

(5)注意满足砼浇捣时的保护层要求。

按设计的保护层厚度事先做好预制砼制块,垫块设置的间距宜控制在每平方米1块。

(6)弯曲不直的钢筋应校正后方可使用,但不得采用预热法校直,沾染油渍和污泥的钢筋必须清洗干净方可使用。

(7)加强施工工序质量管理,在钢筋绑扎过程中,除班组做好自检外,看工、技监、技术应随时检查质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为防止返工,钢筋可采取安工序分阶段验收,未经隐蔽工程验收合格,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8)在钢筋绑扎过程中,如发现钢筋与埋件或其它设施相碰时,应会有关人员研究处理,不得任意弯、割、拆、移。

(9)为了保证砼浇灌时顺利下料和振捣,钢筋在绑扎过程中必须注意钢筋的排列布置。

特别是在门洞边有暗柱和暗梁的情况时,对暗梁的水平筋布置应尽量预留出下料串管的间隙大于15厘米,若不能按设计要求排列时,应会同技术部门协商统一并经设计认可。

10.2模板工程

10.2.1模板安装工艺流程

配制模板→搭设梁板脚手架支撑→安装楼板、梁底模板→安装剪力墙、柱模板(需剪力墙、柱钢筋验收合格)→安装梁两侧模板→验收模板

10.2.2模板施工

(1)剪力墙模板

采用七夹板,竖向内楞采用50×

100木方,间距300mm;

水平围檩采用双拼Φ48×

3.0脚手钢管,间距450~600mm,板面上第一道水平围檩距底板面不得大于200mm;

对拉螺栓Φ12,纵檩间距450~600mm。

(2)柱模板

a小截面柱(边长<800mm)模板采用七夹板,竖向(内)龙骨采用50×

100木方,横向(外)龙骨采用双拼Φ48×

3.0脚手钢管,间距400~600mm,采用Φ12对拉螺栓。

b大截面柱(边长≥800mm)模板采用七夹板,竖向(内)龙骨采用50×

100木方,间距250mm,横向(外)龙骨采用10槽钢,间距400~600mm,采用Φ12对拉螺栓。

(3)梁模板

a梁高<700模板采用七夹板,梁侧模板采用50×

100木方作内楞,水平纵向布置,间距300mm,钢管采用Φ48×

3.0脚手钢管竖向布置,间距<500mm。

b梁高≥700模板采用七夹板,梁侧模板采用50×

100木方作内楞,水平纵向布置,间距250mm,双拼钢管采用Φ48×

3.0脚手钢管竖向布置,间距<500mm,采用Φ12对拉螺栓。

(3)施工范围内搭设排架,立杆间距不大于800mm,在局部梁底视实际情况适当加密立杆(经计算确定),步高1800mm,底部离地200mm设置扫地杆,采用Φ48×

(4)楼板结构底模采用七夹板,模板底部采用50×

(5)地下室各层结构模板施工时,应在与后期施工的结构连接处预留插筋。

(6)对钢筋密实处和预留洞口处,当预留孔的长度或宽度超过1m,应在预留孔中间设置混凝土的浇灌和振捣通道,确保混凝土浇捣密实。

也可以采取在墙模边开设门子板和孔底模留设观察孔的方法,作为观察混凝土浇捣时流动情况及振动棒插入补振之用。

(7)竖向结构的柱、墙与水平结构的梁、板由于砼设计强度不同,前后二者的交界面在砼浇捣前要用双层钢板网进行隔离。

(8)拆模在结构达到设计要求强度后进行。

模板表面均需涂刷脱模剂,以便拆模。

拆模时应设立警戒区,在底模未拆前禁止非操作人员入内。

拆模时注意不得碰壁,猛敲,以免混凝土损伤。

10.2.3模板安装质量要求

(1)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偏差应符合表10.2.3-1的规定。

表10.2.3-1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允许偏差

项目

允许偏差(mm)

预埋钢板中心线位置

3

预埋管、预留孔中心线位置

插筋

中心线位置

5

外露长度

+10,0

预埋螺栓

2

预留洞

10

尺寸

(2)模板安装的偏差应符合表10.2.3-2的规定。

表10.2.3-2现浇结构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

允许偏差(mm)

轴线位置

底模上表面标高

±

截面内部尺寸

柱、墙、梁

+4,-5

层高

垂直度

不大于5m

6

大于5m

8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表面平整度

10.2.4模板拆除

(1)模板拆除流程

墙柱模板拆除→梁侧模板拆除→楼板及梁底模板拆除→悬臂构件模板拆除

(2)底模及其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表10.2.4-1的规定。

表10.2.4-1底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

构件类型

构件跨度(m)

达到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

≤2

≥50

>

2,≤8

≥75

≥100

梁、拱、壳

≤8

悬臂构件

(3)墙模板拆除:

先拆除支撑、纵横檩条及对拉螺栓,然后自上而下逐块拆除模板。

(4)楼板模板拆除:

先放低支架,拆除部分楞木,然后逐块拆除模板。

(5)梁模板拆除:

先侧模后底模。

侧模的拆除先拆下侧模支撑和对拉螺栓,再拆除模板;

底模的拆除先降低支架,然后逐块拆除模板。

(6)楼梯模板拆除:

先拆除梯级板,再拆除楼梯侧板,最后拆除楼梯底板。

10.2.5模板工程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1)模板在每一次使用前,均应全面检查模板表面光洁度,不允许有残存的砼浆,否则必须进行认真清理,然后喷刷一层无色的薄膜脱模剂。

(2)模板的拼缝有明显的缝隙者,必须采用油腻子批嵌。

拆除模板必须得到有关技术人员的认可后,方可进行拆模。

(3)模板在校正或拆除时,绝对不允许用棒撬或用大锤敲打,不允许在模板面上留下铲毛或锤击痕迹。

(4)对木模本身的质量应认真检查:

钢围檩挠曲不直者不得使用;

木模表面有脱皮,中板有变质者不得使用;

木围檩及木搁栅挠曲不直和有变质者不得使用。

10.3砼工程

10.3.1砼等级

构件位置

混凝土等级

地下室

地下室外墙

C35(P8)

框架柱(含人防柱)

C35

梁、板

核心筒

C60

人防其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