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卷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9243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卷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卷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卷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卷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卷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卷Word下载.docx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卷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卷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卷Word下载.docx

在冷兵器时代,士兵的主要武器装备是长矛和刀剑,当两队士兵相遇时,他们肩上的长矛总会误伤别人。

为了避免这种伤害,两队人只好不约而同地分开,都将左边让给对方,自己紧靠右边行走。

久而久之,这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演变成了一项重要的交通规则,时至今日,我们依然遵守这一规则。

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人车分流、行人分行的国家。

先秦文献《考工记》记载:

“匠人营国,方九里,序三门。

”意思是说,王城外有三门,三门中有三途,男子靠右行,女子靠左行,车辆从中间行。

《大唐新语·

厘革》亦载:

“城门入由左,出由右。

”意思是说,进城的人必须靠左行走,而出城的人必须靠右行走。

这一规定既方便了守城官兵对行人进行检查,又避免了行人间的拥挤和碰撞,后人称之为“公私便焉”。

有了交通法规,但如果人们不遵循怎么办呢?

对此,古人自有应对的方法。

《唐律疏议·

违令》中记载:

“令有禁制,谓《仪制令》‘行路贱避贵、去避来之类,此是‘令有禁制,律无罪名,违者得笞五十。

”《杂律》中亦载:

“诸违令者,笞五十,别式减一等。

”由此可见,古代对交通违法的处理十分严厉,虽然不会被扣分,但屁股通常会被打开花。

想想就让人害怕,谁还敢去肇事,难怪杜甫会留下“忆昔开元全盛日,九州道路无豺狼”的佳句。

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的交通法规”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于唐朝,盛于宋朝的《唐律·

仪制令》是指导交通和礼仪的文书,里面记载了我国最早的交通规则。

B.“凡行路巷街,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这些交通法规表明了古代十分重视礼让和文明出行的礼节。

C.古代交通法规对行车做了靠右行走的规定,这一规则可能是来源于军队的队列,今天我们依然在遵守。

D.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人车分流的国家,先秦文献《考工记》和《大唐新语·

厘革》对此均有明确记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太宗李世民颁发的《唐律·

仪制令》在南宋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时的人们必须遵守交管部门刻在木牌上的《仪制令》。

B.贱避贵就是指奴仆及百姓等要给主人、官吏等让路,这是带有封建等级色彩的交通法规,对于今天的我们没有多少借鉴意义。

C.靠右行走的交通规则可能是在冷兵器时代逐渐形成的,为避免士兵肩上的长矛误伤别人,两队人行进时都将左边让给对方。

D.“忆昔开元全盛日,九州道路无豺狼”这一诗句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交通违法的处理很严厉,人们不敢随意去肇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没有汽车,但有体现尊老爱幼和“礼让为先”思想的交通法规,从而能够有效避免交通事故,减少交通伤害。

B.所谓“行人分行”在先秦是指男子靠右行,女子靠左行,在唐代是指进城的人必须靠左行走,而出城的人必须靠右行走。

C.从《唐律疏议·

违令》以及《杂律》中记载的“违者得笞五十”和“笞五十”等条令中可以看出唐代十分完善的处罚制度。

D.本文引用了很多古代交通法规的条文,一方面让全文的内容更加充实,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中国的居里夫人

她是中国的骄傲,曾跟居里夫人学习镭学,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上世纪40年代他们夫妻铀核三分裂的发现震惊世界,……她是“三钱”之一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的夫人,叫何泽慧,中国实验物理学家、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两渡人。

1913年山西灵石声名显赫的何家在苏州的“灵石何寓”落成。

第二年,何泽慧出生在苏州园林式的大宅院。

灵石何家清朝先后考取15名进士,29名举人,何泽慧的父亲何澄是山西首批留日学生,在陆军土官学校第四期学习,后加入同盟会,同时还与阎锡山等一起加入了同盟会的“铁血丈夫团”。

辛亥革命时期,何澄在陈其美沪军都督府任二十三师参谋长(师长为黄郛,蒋介石、张群为团长)。

后来不堪军阀的乱局和官场的黑暗,崇尚傅山,性情刚烈的何澄解甲归田,退隐寓居苏州,办实业,兴教育。

何澄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何泽慧八个兄弟姐妹,共出了4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一位植物学家、一位医学家。

何泽慧自幼机灵敏捷,酷爱读书,成绩优异,深得父母宠爱。

她的小学、中学时代是在振华女校度过的。

18岁时,何泽慧在3000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清华大学物理专业,不满叶企孙女孩不能学物理的观点,坚决不换专业的她于1936年以论文分数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6年在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出于抗日爱国热忱,她毅然选择了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并被破格录取,成为该专业第一位外国学生和第一位女生。

她给大姐的信中说:

“国内的消息一天比一天坏。

我们也许立刻都要回国也未可知,我学的弹道学,也许军工署就要来电报请我回去服务,不是中国兵发炮发不准,放枪放不准吗?

其实只要我一算,一定百发百中!

”1940年,以论文《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何泽慧不得已在德国滞留下来,于1943年开始在柏林西门子工厂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又到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在玻特教授直接指导下开始了核物理的最早研究工作。

1945年,她利用礠云室研究锰52的正电子能谱时,从上千张照片中敏锐的注意到一种近似于S形状的奇特径迹。

经过仔细分析,她首次发现正负电子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并开始研究,被英国《自然》杂志称之为“科学珍闻”。

1946年春天,她从德国到法国巴黎,和在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的大学时期的同学钱三强结婚,开始了共同的科学生涯,他们一起在约里奥•居里夫妇领导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和居里实验室工作凭借细致和耐心,她与钱三强等一起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不久又独自发现了铀核的四分裂。

这项发现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因为三分裂出现的概率是三百分之一,四分裂出现的概率是万分之一。

约里奥•居里于1947年春在巴黎召开的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会议上宣布了这项发现,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物理学上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1948年夏,何泽慧与钱三强一起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历尽艰辛回到祖国,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科研事业中。

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后,何泽慧主持开展了制备原子核乳胶的研究课题。

她领导的研究小组在20世纪50年代成功研制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为开拓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和中国的科教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何泽慧和她的合作者以“原子核乳胶制备过程的研究”获得1956年颁发的首次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

在筹建“两弹一星”研究团队时,人选名单里原本有何泽慧,但因为她是钱三强的家人,又是女性,最终与研究团队擦肩而过。

1955年初,领导建立了中子物理和裂变物理实验室,完成了大量的核参数测量任务并开展了相应基础学科的研究,使我国快中子实验工作、中子源强度和中子通量标准都达到了国际水平,利用建立起来的实验条件,何泽慧领导完成了一系列基础核数据的测量工作,培养了一批具有基础科学研究素质的人才。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不久,她又亲自主持了系统测量若干轻核反应截面的紧急任务。

她身先士卒,带领30来人,经过4个半月的苦战,攻克了一系列实验技术难关,完成了两个轻核的入射粒子能量从20keV到600keV六个反应道的截面数据的系统测量工作,为我国早期氢弹技术路线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她还为解决武器研制与现场测试中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了大量组织和指导工作。

1973年,何泽慧重返科研岗位,担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积极推动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开展。

在她的倡导与扶持下,高能物理研究所宇宙线研究室通过国内、国际合作,在西藏巴拉山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山宇宙线观察站;

充分发挥和利用中国特有的有利条件(山高地广),花少量的经费,在高能天体物理、宇宙线物理和超高能核物理等领域,取得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成果,使中国成为当时少数几个能生产核乳胶的国家之一,推动了中国高能天体物理的研究工作。

何泽慧一生坚持严谨求实而又勤勉的学风,直到耄耋之年,仍然坚持每天挤公共汽车上班。

她满腔热情地培养、爱护和保护年轻人,在她的带领和影响下,一批年轻人迅速成长为我国原子核科学和空间科学事业各个方面的骨干力量和带头人。

在人们都开始用名牌武装到牙齿的时代,老人依旧提着一个人造革书包,那书包带子已经断了,用绳子系着,革裂开了,用针线缝了起来。

自钱三强1992年6月28日去世后,家里的东西几乎没有变过,都尽可能地保持着钱三强生前的样子。

1994年国家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大辞典》,她坚决不同意立传。

2011年6月20日7时39分,何泽慧院士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7岁,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发来唁电,居里夫人的外孙女也发来唁电,对何泽慧院士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泽慧在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选择了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成为该专业第一位外国学生和第一位女生。

从她给大姐的信件中可知选择该专业基于她的爱国之心。

B.因为是女性,加上又是钱三强的妻子,何泽慧错失了进入“两弹一星”研究团队的机会,深爱祖国的她没能为“两弹一星”出一点力,是她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C.何泽慧回国后率领她的研究团队取得一系列卓越成就的同时,也为中国科学界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和带头人,为中国科技的持续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D.何泽慧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八九十岁还坚持每天挤公共汽车上班。

她为人比较低调,生活简朴,不重名利,是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是中国的骄傲。

5.何泽慧在物理学上主要有哪些杰出的成就?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6.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何泽慧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西风探荷

独泊伊河

荷开一时鲜,我仔细观察过。

赏新荷要在夏日八九点钟,那时晨光明媚,雾气消散,水气刚退,燥气未足,最好。

花瓣慢慢张开,饱满张扬,肆无忌惮,香气也纯正。

到了正午,光太强,花瓣要合拢了,它要保存一点实力,留待明天。

第二天,如果天气好,它可以再开,但无论怎样,都不会达到前一天的水平,徐娘半老,不会再有十六岁的明眸。

舞台永远是年轻人的天下,很残酷。

第三天起,它就要败落了。

一天天衰老,一瓣瓣凋谢。

花瓣浮在水面,不会马上沉没,宛如一只只小小的画舫,被小鱼流波推助着,围着花柄看一遭,作一场妩媚的伤离别,而后漂走,慢慢腐烂掉。

温柔绚丽但不持久,这是荷的命运。

好在新的花蕾次第开放,观赏者并没有看到破败,因为每天都有新荷递补。

花开,没有永恒,万物都难有永恒。

品荷,让人品到人生的一丝忧伤与凄凉。

人生有涯,岁月苦短,平庸衰老是难免的。

夏日,是荷的季节,是水的季节,是眼花缭乱的季节。

我们再次相会,已是秋冬之交。

那天天气晴和,日头尚有暖意,但西风的力道明显已见冷硬。

还是那片荷塘,但已有今昔之感。

花败,篷收,叶黄,满眼是混浊的水,半枯槁的叶。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萧瑟之景可入画,但难入俗眼。

摄影家们手里的镜头在不断捕捉,我的脚步也在从容寻觅。

这一池,荷叶已全枯,叶面皱缩着,在风里瑟瑟反抖。

那一池,半绿半枯,仍顽强地拖延着衰老的过程。

这一片蒿草黄灿灿烧灼人眼。

那一片菖蒲半红半绿,尚存生机。

更有水里那些睡莲菱角水藻,全忘记季节的更替,依然青葱可爱。

水里的红色鲤鱼,凑趣跑出来,使静静的水面有了动感。

那蓦然惊飞的白鹭喜鹊水鸡鸽子野鸭,从草丛里扑棱棱飞起,搧动美丽的双翼,给荷塘增加了不少暖意和热闹。

秋日荷塘是丰富的世界,不仅仅是衰败。

丰满肉质已消去,只剩下骨架和精神。

衰老也是一种诗意。

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这是印度诗哲泰戈尔的句子。

用来写荷,恰好。

四季的荷塘各具特色,爱荷之人是执着不移从不厚此薄彼的。

荷,有君子气度,周濂溪《爱莲说》,已有定评。

荷之可人可鼻可口可用,李渔的《芙蕖》篇,列举一二。

士大夫的荷,虽然飘逸,可还是入世入堂的。

道士们爱荷,取其清洁和繁衍的能力。

莲子若丹,生生不息。

道家苦练苦修,渴望的是长生不老。

哪吒三头六臂莲花化身,更是道家出色的想象力。

佛教徒爱荷更为执着。

且看那些佛界造像,时时有荷的影子,拿着,踏着,坐着,卧着,盖着,衣着,嗅着,吐着。

虔诚的佛子,就是一枝枝柔韧的荷,出尘,坚忍,慈悲,彻悟,轮回。

荷,在东方古国里永开不谢。

我爱荷。

年少时,荷曾满足了我的肠胃需求。

成年后,那一池红红白白朴素鲜活的纷纭意象,我看它们,像欣赏一首诗一段乐,会意处欣然忘忧。

国画里的荷花,我喜欢写意,荷花本身单调,不蔓不枝,写意可以弥补画面的不足,可以渲染满池风情满纸气韵。

张大千的洒脱,潘天寿的奇崛,齐白石的厚朴,我都服膺。

但更喜吴昌硕的画作,吴画荷,喜画叶,醉墨团团,甚至不着一花;

画荷叶,又喜画破荷,大起大落,墨沉淋漓,气势郁勃。

曾题画曰:

“横塘十里破荷叶,秋雨着来点点急。

”可谓绘声绘色,意境开阔。

甲午之役,对吴昌硕的仕途理想、济世之梦是一个沉重打击。

故以“破荷”、“破荷亭”为号,以纪其悲愤。

“破荷亭”一印,可为其篆刻代表作,文字线条粗壮,大起大落,一如荷盖高擎,气势横溢。

印边画像,寥寥几笔,勾成一侧身头陀像,挺胸危坐,俨然一顶破荷。

铭赞曰:

“道日昧,步日退,面无可观,示人以背。

”风趣盎然。

边款阳文“古铁印高浑一路阿仓”。

吴终生浸淫石鼓文的临写。

中年后才开始学画,熔铸金石文字笔意入画,可谓老辣之笔创古艳斑斓之画境,成为近代艺坛巨擘。

大器晚成者,必久经磨砺。

西风属金,金者,杀也。

万物都要被西风检阅洗礼摧折选拔,存下来的必是强者。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曾言:

人们要到晚上才能看清那一天是何等美妙。

以枯槁之茎看柔嫩之叶灿烂之花,才会看出荷的大美。

破荷,不朽之荷。

西风残荷,别样的风景。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根据文意,题目“西风探荷”中“探”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西风对荷的检阅洗礼摧折选拔,富有韵味。

B.荷花花瓣凋谢时,小鱼围着花柄看一遭,作一场妩媚的伤离别,借鱼的依依不舍表达年华易逝、舞台更替的感叹。

C.黄灿灿的蒿草,半红半绿的菖蒲,睡莲菱角水藻,红色鲤鱼,惊飞的白鹭,动静结合,写出了荷塘的暖意和热闹。

D.引用索福克勒斯的话与作者提出的“赏新荷要在夏日八九点钟”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因为东西方审美观念不同。

E.作者对荷情有独钟,赏荷赏出了别样的风景,并用周濂溪的《爱莲说》和李渔的《芙蕖》两篇文章揭示了荷的高贵品质。

8.作者观荷品荷,品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9.“破荷,不朽之荷”,请结合吴昌硕的人生经历,并联系现实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覃,字申锡,汉太尉震之后。

覃少献书于嗣王俶,俶私署著作佐郎,从俶归朝,为禹城尉。

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擢第,授徐州观察推官,改著作佐郎、知戎州。

再迁太常博士,使陕西,蠲逋负。

淳化中,转屯田员外郎、同判寿州。

巡抚使潘慎修上其政绩,有诏嘉奖,就命知州事。

数月,召还,未上道,会丁内艰,州民列状乞留,转运使以闻,有诏夺情。

时田重进为永兴节度,选覃与林特同判军府事,赐覃绯鱼,仍赐御书历,给以实奉。

重进不法,覃事多抗执,重进颇不悦,形于辞色。

覃表求徙任,不许,就转都官员外郎。

时讨李继迁,调发刍粮,覃、特皆以苛急促办为务。

覃令钳手,特令即械颈,虽衣冠旧族不免,人用怨嗟。

改职方员外郎。

咸平初,迁屯田郎中、三门发运使。

吕蒙正在河南,荐其材,诏入判三司磨勘、凭由、理欠司。

咸平五年,权同知贡举,出为陕西转运使,赐金紫。

会边臣言继迁死,愿乘此时深入致讨。

覃建议:

“伐丧非礼,且其子尚在,当为之备。

请诏边臣谨守疆候,毋得轻举,俟其众叛亲离,则亡无日矣。

”时西鄙屯兵,调役甚繁,副使朱台符务有为,而覃务循旧,且言边事不宜更张。

初,寇准知青州,台符为通判。

至是,准作相,覃意台符凭恃僚旧,密以上闻,坐不协,徙知随州。

景德二年,召归。

属河北兵革之后,命覃诣澶、滨、棣、德、博州巡抚振给之。

出知潭州王师讨宜贼军须多出长沙曹利用以闻诏书褒劳加刑部郎中。

大中祥符二年,代冯亮为淮南制置发运使。

月余,改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

覃勤于吏事,所至以干济称。

南海有蕃舶之利,前后牧守或致谤议,惟覃以廉著,远人便之。

加右谏议大夫。

四年,卒,年五十四。

遣其长子奉礼郎文友乘传赴丧,诏本州护柩还其家,官给所费。

录其次子文敏为扬州司士参军。

(节选自《宋史·

列传第六十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知潭州王/师讨宜贼/军须多出长沙曹/利用以闻诏书/褒劳/加刑部郎中/

B.出知潭州王/师讨宜贼军/须多出长沙/曹利用以闻/诏书褒劳/加刑部郎中/

C.出知潭州/王师讨宜贼/军须多出长沙/曹利用以闻/诏书褒劳/加刑部郎中/

D.出知潭州/王师讨宜贼军/须多出长沙曹/利用以闻/诏书褒劳/加刑部郎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及第者的称谓,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选拔进士的考试由礼部主持,是全国最高级别的考试。

B.博士:

最早是一种官名。

秦汉时期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来是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丁内艰:

即母忧,旧时指母亲去世。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参与吉庆之典等活动,称“丁忧”。

D.牧守:

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

州牧管理一州人民,李密《陈情表》中“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的牧伯就是州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覃年轻时曾经向钱俶献过书,后来跟随钱俶投降了宋朝,考中进士后,又做了宋朝的著作佐郎。

B.杨覃与林特在田重进手下同位判军府事时,因讨伐李继先,两人督办事情苛刻急切,故招人怨恨。

C.杨覃任山西转运使时,反对趁敌办丧事时讨伐对方,在西部边境屯兵时,他严格按过去的方法办事。

D.杨覃做官特别勤政,所到的地方他都凭借能干且易成功而著称,在南海任职时因为廉洁受到称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重进不法,覃事多抗执,重进颇不悦,形于辞色。

(2)覃意台符凭恃僚旧,密以上闻,坐不协,徙知随州。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4~15题(11分)

满江红·

咏竹

【明】陆容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

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

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

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问华胄,名淇澳。

寻苗裔,湘江曲。

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

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

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注】①华胄:

贵族的后裔。

②淇澳:

淇河岸的弯曲处。

历史上以盛产竹而闻名。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用“池”“亭”点出了竹生长的环境,“几竿”表明竹的数量不多,“相映带、一泓流水”描绘了竹周边的景物特点。

B.“风动仙人鸣佩遂”是写竹的动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雨余净女添膏沐”是想像雨后竹子的情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C.“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化用了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中“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一句,抒发内心的情感。

D.下片从竹的渊源写到竹的秉性和竹的可人,作者用阿娇金屋的典故,意在表明竹可以消除人的烦暑,使人内心清净。

E.本词综合运用了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用典等表现手法,从多个角度描写竹,收到了含蓄深厚、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15.这首词写出了竹怎样的特点?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回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观刈麦》中“ 

 

, 

”描写一家人收麦时的情形,他们双脚收到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2)《赤壁赋》中“ 

”两句写苏子与客在浩瀚无涯的茫茫江面上,乘着一叶扁舟,随波任意飘荡的情形。

(3)固时俗之工巧兮, 

(屈原《离骚》)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盲目地跟随当下 

的“读书无用论”,我们就无法突破社会底层的“天花板”,短视、功利的“读书无用论”只会带来单一化宿命。

(2)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对人们产生了 

的影响,由此衍生出了很多谚语、歌谣、诗文,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民间文化。

(3)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传承、保持的现状堪忧,而大多数语言极速衰变的程度及后果不堪设想,时不我待,抢救工作 

A.满城风雨 

潜移默化 

迫不及待 

B.甚嚣尘上 

迫在眉睫

C.满城风雨 

耳濡目染 

迫在眉睫 

D.甚嚣尘上 

迫不及待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景海鹏、陈冬两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内开展了为期30天的驻留,创造了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

B.江西丰城发电厂“11·

24”特别重大坍塌事故的原因是建设单位压缩工期、突击生产、施工组织不到位、管理混乱等引起的。

C.2016年“马云乡村教师奖”评选结果揭晓,合江县尧坝镇上湾村小李青老师榜上有名,她将获得总额为10万元的现金奖励。

D.各级医院要在新一轮深化医改中,通过改革创新激发医护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做出贡献。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科技改变生活,但所谓的改变不应 

① 

产生了“低头组”现象。

 

② 

人们的生活品质并未因科技而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并没有因科技而提升, 

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