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8966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黄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黄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黄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黄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黄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

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

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

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

陆终。

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

后其继任祝融。

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

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

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4、出自他姓改姓。

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5、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

①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

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②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

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6、黄渊

黄渊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云南威信谱在渊字条下明言:

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

又引《十朋谱》之语:

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

黄姓迁徙分布

1、黄姓的原始祖先黄夷的流徙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

后来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

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他许多少昊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了中原地区。

2、黄国人的迁徙

上古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

自从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

今日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就是因黄人迁此而得名。

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

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

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顽强生活。

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

后来,黄歇改封于吴(今江苏省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

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

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太尉黄琼都世居江夏,故其族人以江夏为郡号。

3、两汉到两晋的迁徙

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黄氏也是从晋代开始大批人居福建。

《闽书》载:

永嘉二年(308年),中原动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据福建早期黄氏族谱记载,两晋之际,江夏黄氏族人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

据说,后来的莆田黄氏、侯官黄氏、军城黄氏和四安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4、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

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开漳州,中原58姓将宫随其人籍漳州,漳州黄氏即为其中之一。

台湾《江夏黄氏历代世系表》亦有这方面的记载:

有名黄彦丰者,于晋永嘉年间(300年)八姓衣冠人闽居候官黄巷,垦荒致富,唐朝进士开国公谥忠义桂州刺史黄岸入莆其子孙蕃昌兴旺,为闽中著姓大族。

又有浯州牧马监陈渊,也在唐朝初期率许、蔡、张、黄等12姓入闽,定居浯州。

今福建金门黄氏,多为这支入闽的黄姓后代。

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义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

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兄弟人据八闽,中原黄姓特别是固始黄氏纷纷渡江南下入闽,前往投奔。

如宋人黄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乱,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因家焉。

后析而为三:

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垅。

再如黄振龙,九世祖黄碣(新唐书、十国春秋有传)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

5、宋元时期的迁徙

黄姓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时期,据《黄氏渊源》载,宋代,军城黄氏初祖黄中庸其先江夏人也,官至太常卿侍中兼同知枢密院使,其玄孙翰林院馆阁校勘重修《江夏军城黄氏家谱》,呈奏皇帝,得到了军城黄氏,忠孝两全(唐忠臣黄碣宋孝子黄廓),江夏无双,四代联登,簪缨世济,积学才学的御批。

宋代还有莆阳迁潮始祖黄詹(一名黄汝詹),子孙散处广东各地,居潮州者为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①金华黄氏:

始祖是黄香裔孙黄苾。

自江夏迁婺(金华府)之浦阳(今浙江金华市浦江县)。

黄苾,是东晋时人,黄香的第十代孙。

最初在兖州(今山东郓城县)做官,后来升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按察,故族谱上称他为按察公。

当时,金陵镇守长官吴英,很赏识黄苾的才干,便招他为婿。

后因金陵一带战乱频仍,黄苾夫妻便隐居于浦阳。

以后子孙繁衍兴旺,成为东南大族浦阳黄氏。

黄峭山名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实登,号十郎。

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

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

据福建《麟峰黄氏家谱旧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潮始人闽。

黄惟淡也于此时带领家族随王朝、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苎迁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迁居邵武,苎籍邵武平洒乡(今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②客家黄氏(属邵武分支)宁化客家黄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字惟枋,号从章。

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

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

公元951年邵武黄氏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

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

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

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氏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

6、明清时期的迁徙

①迁往台湾的黄姓:

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四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

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

早在明代以前就开始东渡海峡,迁徙人台。

尔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开拓宝岛,艰苦创业。

台湾的发展历史进程,将深深地铭记下他们不朽的功绩。

明朝天启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郑芝龙便舟载饥民数万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黄姓成员。

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最早迁台黄氏,是明末南安人黄正束,他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移居今台湾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

这以后,黄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断,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叶,便形成丁高潮。

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广东的嘉应、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湾各地。

他们往往成为后世台湾黄姓各支派的人迁始祖。

据《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节选《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黄毓盼,第十五世的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十六世的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十七世的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十八世的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台湾。

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即记载,该族第十一代有黄贻鼐,第十二代有黄微熔、黄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还有金墩后裔新加坡已故总统黄金辉,金墩安平黄恩瑞曾孙菲律宾前总统办公厅主任、农业部长黄严辉。

潘湖迁台湾淡水艋岬潘湖、台北龙山金湖(金墩潘湖之简称)种德堂大宗祠。

光绪《临海黄氏家谱》(抄本)所载,福建泉州临海黄氏,在清乾隆年间便有人开始迁往台湾。

此后,该族子孙多有徙居台湾淡水、基隆等地者。

如第六代有儒生黄王艺,于雍正时游学台湾邦寮浪桥,后来就落籍台湾;

第八代有黄佳和迁往基隆、黄昕移居淡水;

第九代有黄豆附徙台湾、黄牒居淡水、黄情迁鹿港;

第十代有黄公体、黄蜂、黄熙等迁居台湾,台湾黄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

②移居海外的黄姓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在建设,在创造奇迹。

越南黄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黄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了。

当时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

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姓也随之迁入越南。

不断南迁的黄姓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姓。

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

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

在历史上,还有一些黄姓中国人,由于政治避难、经商等原因迁居越南。

明亡后,许多黄姓遗民不甘事清,纷纷外逃避难。

1679年,中国龙门副将黄进与总兵杨某等,率3000余众、战船50余艘,逃往越南。

阮氏王朝迫使他们进入东浦(当时属柬埔寨)地区。

从此,这批人及其后代便在东浦定居下来。

当今,黄姓已繁衍成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国的200余个姓氏中,黄姓是人口数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国。

是中国黄姓移民较早、人数很多的国家之一。

据有关资料统计,泰国黄姓现有30余万,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有很大的影响。

泰国黄姓华侨、华人,不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还积极参加当地华侨华人的社会活动与社团组织。

南洋。

大约是在元朝末年,黄姓移居南洋。

当时一位名叫黄森屏的官员奉命出使婆罗国(今文莱)。

他到达婆罗后,便在婆罗国留居下来。

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

后来,成了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苏丹(实即国王)。

他去世后,葬在文莱,子孙世代留居于此,且极为显赫。

黄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渤泥(即文莱)第二苏丹阿合曼。

阿合曼逝世后,黄森屏的女儿便继位为文莱国王。

自此以后,文莱国王按女性血缘世系传递。

第一位渤泥女王黄氏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她与阿合曼苏丹所生之女。

至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20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

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

明代开始,迁徙南洋的黄姓大增。

公元19世纪,由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列强的大炮轰开,因而出现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

黄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数迅速增长,仅据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10万华人中,来自福建晋江、同安、南安、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

至今,菲律宾黄姓人口已发展到了5万余名。

此外,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大量的黄姓华人华侨。

近代以后,南洋黄姓华侨华人为了联络同宗,都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织。

在菲律宾,建有黄江夏堂;

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江夏公所。

此外,南洋黄姓华侨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

移居欧美澳黄姓移居美洲的历史,始于19世纪50年代。

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黄姓人数最多,主要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

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兴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地,故称四邑人。

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人数最多;

1854年由广东兴宁华侨创建于三藩市(即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的宁阳会馆中,黄姓人数在26姓中排名第一;

在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侨民在旧金山成立的合和会馆中,黄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

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黄姓宗亲人数仍然是最多的。

黄姓图腾

在远古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有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生活在这一广大地区,典籍称之为东夷。

其中有九支氏族最为强盛,组成为部落联盟集团,史书称其为九夷。

据史籍《古本竹书纪年》,这九夷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

其中的黄夷氏族,就是黄姓的最古老的族源。

黄夷是因为崇拜黄鸟而得此名。

其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

远古时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带,栖息着各种鸟类,其中有一种后人称为黄鹂、黄莺的黄鸟。

这种黄鸟,不仅小巧精灵,色泽艳丽,而且叫声清脆,婉转悦耳。

因对黄鸟的喜爱之情,转而变为尊敬,后来发展至顶礼膜拜,就把它当作自己氏族的守护神和标志,因而也就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

这个氏族就叫做黄鸟族、黄氏族,简称为黄夷、黄族、黄人,成为东夷族鸟夷的一支。

黄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带黄字。

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古代叫黄水,后来才改为潢水。

史籍《热河志》第七十一卷这样介绍:

《新唐书》始作潢字,辽金史因之。

《清一统志》原本谓别于西黄河,故曰潢。

后来,黄人由内蒙东部向东南部方向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之一的黄夷。

今山东黄县东南部有古黄城,掖县南有黄山,兴博县有黄山,黄阜、济南西南部三十公里处也有黄山。

这一带就是远古黄夷栖息活动的地区。

在东夷集团中,黄人的势力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为东夷集团中势力强大的一支,因而被推尊为部落联盟首领。

在野蛮时代中期,东夷部族集团由凤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为部落联盟大首领时,黄夷就与风夷结成了婚姻氏族,后来又加入了少昊部落。

当时,东夷集团都普遍崇拜鸟。

由于东夷集团大首领少昊氏族的图腾是凤,因此凤便成为百鸟之王,成为了神鸟。

凤鸟中有一种雌性的鸟,叫做皇(后写作凰)。

这种鸟与黄鸟一样,通身都鲜艳亮丽的黄色羽毛,而且这两种鸟名的读音完全相同。

皇鸟是凤鸟的配偶,恰巧黄夷又是凤夷的婚姻氏族。

这些相同、相似、相通之处,黄人便自然地用凰鸟来取代原来作为氏族图腾的普通小黄莺,崇拜的对象改成了凰鸟。

这样,黄鸟变成了皇(凰)鸟,黄夷的图腾由黄鹂鸟变为金凤凰。

当历史进入到野蛮时代中期,大约是炎黄之世时,东方黄夷部落部分成员陆续内迁到了华北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尽是一片黄色:

黄色的平原,黄色的山峦,还有横穿北部中国的黄色的大河,人们便崇拜起大地和大河并把这条河叫做黄河。

由于黄人内迁中原,用原本是黄鹂鸟的颜色黄字来指称大地的颜色,所以才有了《说文解字》的注释:

黄,地之色也。

黄氏人加入东夷集团后,与少昊氏结成了婚姻氏族的关系。

后来,少昊氏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少昊就成为东夷部落集团的大首领,这样,黄夷降而为少昊部落的附属氏族,它与少昊凤鸟族的关系也由婚姻氏族变为父子氏族。

因此,黄夷便以少昊为本族始祖。

《宋学士集》说:

少昊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他被封于汾川,后世尊其为汾水之神。

春秋时台骀的后裔建立了沈、姒、蓐、黄等国,后被晋国一一灭掉,其中黄国的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的一支,晋国的黄渊便是其后裔。

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湖北境内,及福建入闽始祖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有的在楚国做了官。

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

黄国历史

黄夷南下中原,东夷少昊的后裔--黄夷的后代建立了黄国。

《竹书纪年》载:

(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

商代黄夷已在淮水之滨建立国家,与商王的关系不是十分和谐,卜辞中有伐于黄尹的记载。

周人灭商后,黄人归服,得以保留。

从出土的东周时期黄国及相关的青铜器看,嬴姓黄国与姬姓曾国等一直保持婚姻关系。

黄国故城位于河南潢川县西北6公里处的隆古乡。

城址长方形,周长6700米,城墙残高5米-7米,时代为西周到春秋时期。

在黄国故城西南约20公里的光山县宝相寺一带,发现黄国贵族墓地。

1983年发掘出黄君孟夫妇墓,1988年发掘出黄季佗父墓。

在黄国疆域内的罗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贵的黄国文物,时代多为春秋早期。

黄国史实见于《左传》者,始于桓公八年(前704年)。

这时楚国方兴,在楚地约会诸侯,黄、随二国都没参加,结果,汉阳的随国受到讨伐,淮水的黄国由于相距较远,躲过一劫,但也遭到楚国的斥责。

鲁庄公十九年(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黄。

面对势力已扩张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国,黄国采取了依靠强齐抵御强楚的策略。

鲁僖公二年(前658年),黄国参加了在宋地举行的谋划伐楚的齐国、宋国、江国、黄国等四国会盟。

第二年,四国又在山东阳谷盟会。

前655年秋天,黄、江二国伐陈。

随着齐国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诸国纷纷叛楚附齐。

极力北上争霸的楚国当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将黄国的姻亲小国弦国灭掉,弦子逃奔黄国。

6年后,即前649年冬,楚国借口黄人不归楚贡,出师由伐黄。

半年后,即前648年夏,黄国终于被楚成王消黄国[待考公元前648年],原始社会晚期至夏朝商朝和西周时期称黄邑,东周列国时期称黄国。

夏襄王四年癸酉(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地名依然称黄邑。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称光州,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潢州川县隆古乡境内,黄国都城的遗址成了河南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帝的第八代孙,颛顼帝的曾孙南陆公受封黄邑,食邑黄城,以地为姓,成了黄氏的肇基始祖,成为黄邑的统治者。

黄氏宗族就是以贵族的地位在黄国的土地上一代传一代地繁衍分支,发展起来的。

到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被楚国吞并以后,黄氏宗族结束了一两千年的贵族地位,变成了平民百姓,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融合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走上新的生活旅程。

黄国都城旧址建在今河南潢川县城以西约十公里的隆古乡南面,故城略呈长方形,周长为6720米,城墙用灰沙夯土筑成,墙高5-7米,基宽5.9米,现尚存三处城门豁口,是目前河南省东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

由于它在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经过2650多年的改朝换代和灾荒战乱,时过境迁,古城荒废倒塌,今天的黄国都城已经荡然无存,已经掩埋在一片田野百植之中。

今天到黄国都城能够看到的古迹,只有黄国宫殿池和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春申君歇公祖墓。

  在黄国都城故址的一个小山岗上有一个小水池,池边竖着一块石碑,石碑上边刻着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黄国宫殿天池,潢川人民政府立。

在黄国都城的西面,有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黄歇公的坟墓,是公元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其余的古迹荡然无存。

解放后发掘黄国都城时的700多件青铜器的历史文物,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

黄氏宗族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来到黄国当统治者,过着统治者的贵族生活。

夏、商、周历代王朝,遵循先祖帝王分封制度,承认黄国的王侯地位,世袭相传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之后,黄氏宗族结束了统治者的地位,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谋生存,共谋发展。

随年代的向前推移和黄氏宗族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多,历代分支繁衍,必须采取分支迁居的方式,来维持宗族的繁衍与发展的局面。

因此,黄氏宗族根据中华民族的留长迁幼的方式,各房留长子往黄国继承祖业,次子以下的兄弟外迁移居他乡,另创基业,各自立自强,兴旺发达。

经过四千多年的历代迁移传播,大江南北,黄河之滨,长城内外,海内国外,五洲四海,处处都有黄氏宗亲在居住,在创业,在发展。

黄氏子孙,勤劳智慧,遵纪守法,艰苦创业,处处繁荣昌盛,丁财日炽,人文蔚起,形势喜人。

黄国是黄氏宗族的发祥地,是黄氏宗族的祖宗乡。

黄国人民勤劳朴实,民风民俗清雅,令海内外每一个到潢川县寻根访祖的游子十分佩服。

潢川县当地政府和人民正在积极发掘黄氏的文化品牌,正在筹建黄都古迹旅游景点和相应的旅游设施,吸引海内外黄氏宗亲到祖宗乡投资置业,观光拜祖,为黄都增添光彩。

由于黄国被楚国所灭和都城的倒塌,黄氏宗族地位的改变,黄氏宗族逐步迁居外地他乡,另谋发展。

今天的黄国都城旧址,几里路内尽是田野,没有乡村,更没有一户黄姓人家,十几里路内的乡村,黄氏乡亲少之又少。

国内外新编的有关黄姓的志书族谱中,对黄国都城的美好描写提请改写,不要盲人说瞎话,不要舞蹈海内外乡亲。

等到海内外乡亲同心协力,共建黄都旅游胜地完成之日,我们黄氏宗族开心之时。

潢川县城地处中原腹地,城市规模不大,城市布局合理,城市规划恰当,街道纵横有序,街路清洁整齐,令人心旷神怡。

潢川县的父母官,对于寻根访祖的黄氏乡亲十分热情,带领你到黄国都城实地参观。

隆古乡是黄都所在地,乡政府官员每年接待着一批又一批的海内外黄氏宗亲,黄国的父母官的行为令人钦佩,黄国的人民令人可敬。

黄姓名人

黄歇游学博闻,楚考烈王以之为相,封为春申君。

相楚二十余年,食客三千多人。

娶李园之妹,知其有孕,纳于考烈王,生幽王。

后李园用事,忌春申君,遂伏死士于棘门刺杀之。

黄霸(前170~前51)字次公,西汉淮阳阳夏人。

少学律令,武帝末,补侍郎谒者,历河南太守丞,时吏尚严酷,而霸为政宽和。

尝从经学家夏庚胜治尚书。

官至丞相,封建成侯,卒谥定。

黄香(18-106年)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

他为官的品位并不高,最高职务是魏郡太守,大约也就是一个四品官员。

但他生命历程中有两个亮点:

一是他9岁时,母亲去世,他对父亲格外孝敬,夏天他将床枕扇凉,冬天用身体把被褥温暖后,才让父亲安睡;

二是他很小的时候,便广泛阅读儒家经典,精心钻研道德学术,能写文章,当时京师称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汉章帝还曾特许他到宫中藏书之所东观读书。

孔子曾说: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

尊敬长辈,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

黄香的这种品行正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

旧传元代郭守正挑选了历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辑成《二十四孝子》一书,作为做人的楷模,黄香名列其中。

因此,自明清以来,黄香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

工诗,为江西诗派的开创人,并擅行、草书。

着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词等。

黄巢(820~884)唐曹州人。

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

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沉重,加上连年发生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