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分制改革初探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8778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学分制改革初探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校学分制改革初探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校学分制改革初探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校学分制改革初探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校学分制改革初探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学分制改革初探Word下载.docx

《高校学分制改革初探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学分制改革初探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学分制改革初探Word下载.docx

  学分制改革对学生和教师有什么益处?

对学校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一言以蔽之,推行学分制的必要性究竟何在?

要阐述清楚这个论点,了解学分制的内涵、优越性及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是其关键所在。

  

(一)、学分制的内涵及其优越性

  从现代意义上来说,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制、导师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以学分为基本单位来衡量、计算学生对某门课程(包括实践环节)学习量的柔性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其主要特点是四个“代替”。

即:

在衡量标准上,以学分代替学年来衡量学生的学习量;

在制定教学计划上,以指导性代替指令性;

在教学管理上,以弹性代替刚性;

在课程安排上,以选课代替排课。

[1]

  学分制的内涵及其特点充分地显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

因而,学分制是一种既能体现培养目标要求,又能体现管理制度功能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与学年制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优越性。

  1、推行学分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在学习基础、智能、兴趣、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成才意识、经济承受能力及家庭背景等方面客观存在着个体差异。

如果让所有的学生按同一教学进度学习同样的教材,这显然违背了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

而推行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学生享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力,可以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及学习进程,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个性发展和各自成才的空间,实现了由他人塑造向自我塑造的转化。

由此可见,学分制遵循了学生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各有所为。

  2、推行学分制有利于建立宽口径、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高度综合与分化发展,新兴学科层出不穷,各个学科相互交差和渗透程度加深,形成了所谓纵横交叉的立体网络状的学科体系,这就需要拓宽原有的专业口径,摒弃专业划分过细、课程体系过窄的观念,打破学科、专业、院系乃至校际的界线。

学分制恰恰为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学分制多规格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甚至跨学校自主选课,既做到教育资源共享,又能使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增强他们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3、推行学分制有利于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学分制赋予了学生选择的权力,同时也为教师引进了竞争机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压力传递。

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课程,还可以选择教师,这就要求教师主动打破长期垄断和只上一二门课程的局面,促使教师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想方设法开出大量的、有特色的、高质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这无疑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优胜劣汰,达到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推行学分制有利于学校各项教学改革及校内各部门改革的不断深化

  学分制不仅能够适时调整教学运行机制,促进学校教育组织的变化,而且由学分制改革所带来的竞争,也将给校内各部门的改革注入生机和活力。

因为竞争必然伴随着压力,而压力则能产生动力,从而使各教学单位、后勤管理等部门树立和强化服务教学的意识,采取措施,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学分制在教育理念上,反映了教育民主性、公正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具有“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认定功能;

在教学过程上,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功能;

在教育保障上,具有明显的激励功能;

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它加速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2]这是学分制的功能特征,也是学分制之所以能在美国高校延续一个多世纪,如今又能在中国的高校中盛行的关键原因之一。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趋势呼唤学分制改革

  高等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因此,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依据一定历史时期内培养适应教育外部环境的各类人才的需要而定。

世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使本科教学工作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如:

培养模式发生了变化,很多专业进行了调整与合并,本科教学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

教育规模也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逐年攀升,促使高校必须改变原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确保教育质量;

在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思想,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教育环境与人才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已是大势所趋,这就意味着我国教育市场的对外开放,意味着我国高等学校将面临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对我国教育市场的参与和争夺。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及时改革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才能在未来的高等教育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学分制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人为本”的学分制的推广应用已呈现出不可逆转的客观态势,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

然而,学分制的实践绝不是简单地把课程的学时换算成学分,它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很多,因而,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

其中,主要问题可归纳为:

  

(一)观念阻滞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学年制或学年学分制,各高校上至决策层、教学管理层,下至教师、学生,在人才培养、教育价值、效益竞争等诸多观念上,都已形成了学年制的思维定式,无论是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教师的教学实践抑或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均习惯于学年制或学年学分制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如在教育价值观上,学年制的管理模式过度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满足社会的需要,忽视了教育要重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自由发展及满足个人未来需要的价值。

其结果就是用统一模式培养出千人一面的人才;

再如,在效益和竞争的观念上,在学年制模式下,一切均由国家大包大揽,工作计划僵死划一,学校、教师、学生的效益和竞争观念比较淡薄,更不必说开展实质性的竞争。

此外,一些陈旧的社会观念也是学分制进程中的隐形阻力。

两年毕业的学生算不算本科生?

一面读书一面打工算不算正式大学生?

推迟毕业是否意味着学习能力有问题?

用人单位产生的诸如此类的质疑常使很多学生困惑无奈。

  

(二)教学资源匮乏

  教学资源匮乏是国内高校推行学分制的实践中遇到的普遍性困难。

具体表现为:

  1、教学软件资源不足。

如课程体系不完善、课源不足、选修课质量不高、师资水平偏低、教学计划弹性不够等。

灵活多样的选课制理应是学分制的精神内核,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这方面普遍显得不足。

正如北大教务部负责人所言: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校的大多数教师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不具备不断开出新课的能力,导致学校没有足够多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学分制的灵活性受到限制。

因而,学分制往往给人一种仅仅是“对学年制进行修补”的感觉。

  2、教学硬件资源不足,后勤管理与学分制不相适应。

教室、实验室的配置及住宿、膳食等生活保障不够完善是其不足之表现。

  (三)、缺乏科学化、信息化的教学管理

  有些高校学分制的推行步履维艰。

其中,管理跟不上是其重要原因。

主要表现为学籍管理制度、选课管理制度、考试管理配套制度不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不完备。

三、应对之策

  

(一)破旧立新,转变观念――推行学分制的首要前提

  制度变革与观念变革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而观念变革往往是制度变革的先导[3],因此,要推行学分制改革,就必须推陈出新,倡导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育观念。

具体而言,怎样才能转变旧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呢?

  首先,先进的教育理论是攻克旧教育观念堡垒的良戈利剑。

因此,加强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学生的学分制理论学习是更新教育观念的重要措施;

其次,学校应加大实施学分制的宣传力度,如印发学分制宣传手册,消除广大师生的各种疑虑;

再次,各种传媒要加大对教育改革精神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学分制的认识程度。

  

(二)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构筑科学的课程体系,完善选课制――学分制成功实施的基础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离开数量充裕、质量上乘的选修课,学分制将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

没有灵活又系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则是失败的学分制。

因此,要成功地推行学分制或完善学分制,学校应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要千方百计多开设选修课,增加选修课程门类,加大选修学分的比例,充分考虑学生的志趣与爱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各种规格人才的需求;

  其次,在上述基础上,要科学地设计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合理结构和比例,以保证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和严密性,保证学科专业有完整系统的结构。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讲究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确立课程之间是先修后续关系、同修关系、排斥关系抑或是独立关系。

例如,所谓排斥关系是指两门课程内容极为相似,如果一个学生同时选修这两门课程,学校又<

学分制是区别于学年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是以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的量,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不是教育方式或教学方法,并不拥有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方式或结果的能力。

从表现形式看,在学分制下,不论学习时间长短,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数量即可毕业,但它实质上是一种能够配合学生对所学科目进行自由选择的管理制度。

  一、学分制的主要特点

  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分代替学年,即不是以学习年限衡量学生的学习量,而是根据各门课的分量以及教学的时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量,包括质量和数量。

一般以一学期内每周上课1小时,课外复习、作业2小时为1学分;

如果有的课程没有课外学习比例,则每周上课2小时为1个学分;

如果有的课程难度大,属A类课程,课外学习比例大,则每周上课1小时为1.5学分。

  

(二)以指导性代替指令性。

在学年制的状况下,学校按专业编班组织教学,每个学生有一个班级、一张课表、一个教学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教学。

而学分制是对学生进行指导性的学习,如为了搞好选课,首先制订各种类型、多种系列的课程,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

  (三)以弹性代替刚性。

学年制是刚性教学管理制度,一切由学校规定好,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

学分制是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选课,可以自由安排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的年限,如原定四年制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在三年内学完,也可以在五六年内学完,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四)以选课代替排课。

学年制是由学校统一排课,一个班级的学生必须按统一的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和教室去上课。

实行学分制后,由学生自己根据教学计划、教学要求,到“选课中心”或在网络上选择课程和教师及上课时间、教室,改变了过去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二、实行学分制的优点

  

(一)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

学年制只有必修课和统一的教学计划,学生学的是统一教材,不能组合自己所要求的知识结构;

学分制以开设大量选修课为前提,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就业需要、个人发展需要来选课,实行文、理渗透,理、工、管结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组成最优化的知识结构。

  

(二)有利于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

即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有特色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改变了过去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统一的模式、统一的知识结构,从而满足社会各方面对人才的需要。

学生与社会之间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大的选择余地。

  (三)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

实行学分制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多选修一些课程。

有专特长的学生可以选修自己喜爱的课程,从而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从实际出发安排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进度,如减少选修课程,另选其他课程,延长学习时间。

总之,可以使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各有所为。

  (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可以在学习上(除必修课外)做到“四自主”,即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学习进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参与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

  (五)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

实行学分制后,广大学生可以自由选课,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

在学年制条件下,有些教学设备,有些教师及其开设的课程仅为少数院(系)的学生服务,有些短线专业的教师教学任务不足。

实行学分制后,可以为全校学生开设选修课、双专业等,教师有了“用武之地”。

  (六)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可以自主地选课、选教师,对教学质量不好的教师、内容陈旧的课程,学生可以不选,教师感到压力很大。

这对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内容有积极意义。

对学习潜力大的优秀学生,选学双本科、一本一专或一主一辅,可以多选修几门课程,学校奖励他多学几个学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推进学分制改革,必须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等深层次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一)多元化的、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多元化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是指:

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育的多样性是社会对人才多样的需求的必然结果;

⑵教育质量的判断标准取决于其教育成果,即培养出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否能实现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换言之,教育质量的好坏是看学生是否满意、用人单位是否满意。

学年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以学年,以完成固定的课程来计量学习量,培养统一规格的学生。

  在学年制下,人们的教育质量观也是单一的、一元化的,是以“知识掌握的多少”这个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各类专业、各类人才,因此对人才的考核都是采取知识考查的方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呈现多元化,统一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而对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需求,对教育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从这个意义上讲,那种单一的、一元化的教育质量观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也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二)“以人为本,以学为本”的教育观

  从1972年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以及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到1989年北京会议通过的《学会关心》宣言,再到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发表,终身教育、学习社会化成为新的教育发展方向,教育界普遍认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受教育者身心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下,教学中强调“教育的核心就是对人进行完全的人的教育”,即人才全面培养的理论。

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日益激烈,知识更新加快,人才流动灵活,人们面对更为复杂的挑战,教育界要树立变“人才对口”为“人才适应”的观念,变单纯智育和狭窄专业教育为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

  传统的学年制总是与计划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培养规格、教学计划、学习年限以及学生的毕业分配都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与某一专业方向对口的专、精人才。

因此学生的课程体系必然针对性很强,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造成学生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单一,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而学分制的教育目的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其课程体系设置灵活,内容宽泛,一般分为必修、限修和任选三大块,其中必修课体现专业基础知识,限修课体现本专业不同方向的专业知识,任选课则体现素质全面发展的跨专业、跨科类的各类知识,这种课程体系较好地解决了专业性和全面性的矛盾,有利于培养多类型、复合型的人才。

  “以学为本”是“以人为本”思想工作在教学上的具体体现,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主体。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学生交费上学、自主择业,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学校的办学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学分制的实施与课程体系设置显然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去选择学什么、怎么学。

  (三)“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教育观

  由于学生的个性和志趣存在明显差异,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法和同样的学法,对不同的学生也必然出现根本不同的效果。

因材施教的理论正是提倡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给学生选择最佳的自我发展道路的机会和权利,主张人的特殊才能都应当在教育中受到尊重,为社会培养“合格+特色”、“通才+特长”的人才。

  学年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僵化,学生千篇一律,过分强调均衡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过分重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分强调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习结果,忽视了学生在不同方面的特殊才能。

这些都不利于因材施教,培养有个性、有特色、出类拔萃的学生。

学分制的教学安排灵活,课程设置宽泛,学生有较大的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自由;

主辅修制、一本一专制、双学分制等制度的实行有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学分制承认考试及格即可获得学分,承认科研、特殊才能和贡献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这将充分地发挥学生个人独立研究能力并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四)“智能竞争,适者生存”的教育观

  知识经济时代是竞争的时代,有竞争的存在,社会才有前进的动力和活力。

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出有竞争实力和竞争意识的人才,我们的教学管理制度就是要创造出一种激励机制、竞争机制。

智能竞争包括学生之间“学”的竞争,也包括教师之间“教”的竞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智能竞争,适者生存”。

  学年制首先是不利于学生之间的智能竞争。

学年制要求全体学生以相同速度学习同一专业,因此,学业突出的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不能更快、更多、更深入地掌握专业知识,而在本专业学习吃力的学生也一直陷于疲于追赶的境地,惟恐被淘汰,几乎没有重新选择的可能性。

机械的管理模式和刻板的学习要求很容易形成“60分万岁”的不良学风。

其次学年制不利于教师之间的智能竞争。

传统意义的的学年制有这样一种观念误区,即同样的教学内容任何一个教师来教,其效果都是一样的。

因此只注重教师工作量的完成,缺乏教学的竞争机制与动力,忽视了充分调动科研与教学的积极性。

其实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以及人格魅力都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极大的影响,而且同一个学生从不同的教师那里学到的知识是不同的。

  学分制打破固定的学习年限,采用弹性学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竞争积极性:

一方面促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帮助落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学分制允许学生可在学习期间灵活转换主修专业,而不必从头开始,只需完成另一主修专业所必需的课程即可,这给了学生重新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找到真正适合自身的发展的方向,发扬个性。

  总之,学分制的实施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所以,对学分制的改革完善一定要在理性、客观地分析、研究其自身规律的基础上,彻底摒弃与学分制管理不协调的陈旧观念,大胆创新,才能探循并构建最适合学分制优点发挥的教学管理系统。

  转自:

中国知网

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学分制改革,可推行学分制仍存在诸多障碍,不容忽视。

1月20日,在黑龙江大学召开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教务处长联席会议上,如何搞好学分制改革,成为与会100多所大学教务处长的中心议题。

北京大学较早实行了学分制,该大学教务部负责人李克安认为,学分制充分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积极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但是在目前的教育状况下也存在诸多制约学分制发展的因素。

比如:

课程体系不完善,选修课比例偏低,课源紧张,教师工作不到位,学校内外环境的影响使学习年限的弹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等都受到制约。

“灵活多样的选课制是学分制的精神内核,而目前我国高校在这方面普遍缺乏,因而学分制给人一种‘对学年制进行修补’的感觉”。

李克安强调,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校的大多数教师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不具备不断开出新课的能力。

学校没有足够多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学生选课自由度不大,学分制的灵活性受到限制。

这就使得学分制改革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成效不大。

选修课发展不充分不成熟,严重地制约着高校学分制的有效实施。

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长陈桂明认为,教育教学的硬件资源不足,也是制约学分制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分制的实施使得学生上课时间不再整齐划一,学生们要求延长计算机房、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辅助部门和餐厅、浴室等后勤服务部门的开放时间,特别是要有充分的教室资源,包括教室的数量和规格,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会严重影响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另外,大多数高校无力给太多学生提供学制规定年限以外的食宿生活条件和教学条件,床位不足对于容留延期毕业的学生也形成障碍。

此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对学分制实施的指导性意见。

北京语言大学教务处长杨建国说,学分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实施弹性学制,而社会上对既定的学制已形成了“惯性思维”,比如专科二年制或三年制、本科四年制或五年制。

而当高校实行了弹性学制以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却没有相应的文件对弹性学制进行规范,导致社会用人单位对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的学生产生误解,对学生就业及社会评价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实行学分制不是高校一家的事情,必须与社会各个部门的政策措施同步发展。

学分制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

在黑龙江大学校园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未离校的大学生,他们都认为学分制为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调动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据了解,这所大学早在1996年就试行了学分制,但学生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是教师开出的选修课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以至于有些想选的课程“抢不上”。

黑龙江大学教务处长吕其诚说,学分制就好比一个教育超市,前提是你必须为购买者——学生提供数量充足、质量上乘的“物品”。

内蒙古大学教务处长孙炯认为,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主选择课程,这样学校首先必须科学、合理地设计出既符合教学的内在规律,同时又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课程体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状况。

而这一点又要求必须有足够的教师资源可供配置。

实行学分制后如何收费的问题,成了此次会议讨论的焦点。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由于现阶段不同专业收费存在差异,因此,即便在学校内部,学分与学分之间在价格上也是不等值的。

跟校外相比,情形就更加复杂。

比如,现在提倡高校之间尤其是相邻高校之间资源共享,一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按选修的课程收费,那么,学分的收费问题又会给校际资源共享及其开放程度带来障碍。

虽然我国高校推行学分制在现阶段尚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但是来自100多所大学的教务处长认为,学分制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高校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学校自身的条件,逐步探索适合自己的学分制改革,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孙娜周欣宇)

中国青年报2003年1月22日

对我院“学分制”改革所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及对策

王涛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