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三中高二语文集备组《唐诗宋词》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8456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7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三中高二语文集备组《唐诗宋词》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青岛三中高二语文集备组《唐诗宋词》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青岛三中高二语文集备组《唐诗宋词》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青岛三中高二语文集备组《唐诗宋词》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青岛三中高二语文集备组《唐诗宋词》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三中高二语文集备组《唐诗宋词》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青岛三中高二语文集备组《唐诗宋词》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三中高二语文集备组《唐诗宋词》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三中高二语文集备组《唐诗宋词》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初读全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将进酒( )  莫使金樽空对月( )

烹羊宰牛且为乐( ) 岑夫子( )

钟鼓馔玉不足贵( ) 斗酒十千恣欢谑( )

呼儿将出换美酒( ) 千斤散尽还复来( )

2.再读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高堂明镜悲白发( )②会须一饮三百杯( )

③钟鼓馔玉不足贵( )④斗酒十千恣欢谑( )

⑤径须沽取对君酌( )⑥与尔同销万古愁( )

⑦但愿长醉不复醒( )⑧主人何为言少钱( )

二、看一看,了解相关文化知识与创作背景。

1.解题:

《将进酒》是乐府古题名,属于《鼓吹曲》中的《桡歌》,原是汉乐府短萧铙歌的曲调,题意为“劝酒歌”,这里是李白按照旧题写作的新词,属于古体诗。

将,请、愿之意。

2.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了,这时候他已经出蜀五年,漫游了长江中下游,遍干诸侯,向各地的达官贵人,投递自己的文学作品,申诉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却未遇知己,一直没有获得他人的引荐。

这一年的夏天,他决定不再在地方上找出路了,而是直奔当时的京都,长安而来。

这是李白第一次入长安,到了长安之后,他“历抵卿相”,到各个王公贵族府上投递自己的作品,却有志难伸,徘徊魏阙之下,望其门而不得入,心中苦闷。

在苦闷之中,他又和长安的市井少年厮混到一起了,他说自己是“误与五陵豪”交往,险些遭人毒手,因此大失所望,败兴而归。

因他无颜再回安陆,乃泛黄河而下,到汴州、宋州、洛阳等地。

到开元二十二年的时候他又出游襄阳,拜访了当时享有盛名的荆州大都督府长史韩朝宗,在书中说自己“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希望韩朝宗举荐自己,但也没有结果。

到开元二十三年时他又应自己的朋友的邀请,北游太原及雁门,第二年又返回河南,与他的朋友元丹丘、岑勋等人在嵩山南麓颖阳山置酒高会,其名作《将进酒》即此时所作。

阅读感知

结合注释,诵读品味诗句内容,请同学们思考:

《将进酒》由起兴开篇,入题接着写举杯劝酒和自己的劝酒辞,随着内容的变化,作者的情感大起大落,作者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

其感情的基调是什么?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

鉴赏探究

再读诗歌,品味诗情,与同学一起探讨如下问题:

(一)自古以来,酒徒多多,圣贤历历,作者为何偏要举出“陈王”?

(二)台湾学者散文家颜昆阳《想醉》中有一句话:

“非醉不可的理由尽管很多,但眼泪与笑声便可以说明一切,因此人们非醉不可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

有情。

”那么请问这首诗中诗人的情到底包含哪些呢?

(三)诗人是如何来表现他的情感的呢?

质疑交流

通过学习,你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

结合自己理解,请写下来与同桌一起交流。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人生得意须尽欢径须沽取对君酌

B.千金散尽还复来但愿长醉不复醒

C.请君为我侧耳听主人何为言少钱

D.将进酒杯莫停呼儿将出换美酒

2、下列粗体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烹羊宰牛且为乐 且,暂且

B.与君歌一曲歌,唱歌

C.径须沽取对君酌 取,拿取

D.与尔同销万古愁 销,消除

3、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

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

因为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耗入海,一去不复返,因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4、对下面的诗句翻译正确的一项各是:

①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A.可悲的是从高大厅堂的明镜里看到自己的头发已变白,早晨还像青丝一般黑,傍晚已成了雪白。

B.可叹那明镜里父母的头发已经变白,早晨还像青丝一般黑,傍晚已成了雪白。

C.可叹那明镜里父母的头发已经变白,早晨还是一根根的青丝,傍晚已成了白雪。

D.可悲的是从高大厅堂的明镜里看到自己的头发已变白,早晨还像一根根的青丝,傍晚已变成了白雪。

②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A.陈王曹植从前设宴时非常的平和与欢乐,喝一斗酒赏十千钱,纵情地欢乐。

B.陈王曹植从前设宴时非常的平和与欢乐,喝着千钱一斗的名贵酒,纵情地欢乐。

C.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观设宴,喝着千钱一斗的名贵酒,纵情地欢乐。

D.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观设宴,喝一斗酒赏一千钱,纵情地欢乐。

5、对全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鹅了施展抱负的愿望。

“钟鼓撰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C.诗中起兴夸张的手法运用颇具特色。

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抓风海雨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千金裘”、“万古愁”表现了豪迈诗情,略给人空浮之感。

D.诗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锌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

正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所写: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平衡。

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

“菜来一碟乎,两碟乎?

酒要一壶也,两壶也?

”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

在夸张的语言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

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越人语天姥()天台一万八千丈(  )

送我至剡溪()渌水荡漾清猿啼( )

熊咆龙吟殷岩泉(  )水澹澹兮生烟( )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虎鼓瑟兮鸾回车()

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

烟涛微茫信难求(  )  云霞明灭或可睹(  )

天姥连天向天横(  )  势拔五岳掩赤城(  )

我欲因之梦吴越(  )  渌水荡漾清猿啼(  )(  )

迷花倚石忽已瞑(  )  栗深林兮惊层巅(  )(  )

水澹澹兮生烟(  )  失向来之烟霞(  )

恍惊起而长嗟(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不拘一格。

此外,还有“歌”“行”等。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

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

天宝元年 

(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玄宗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只得到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东鲁的友人,所以这首诗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1.这是一首记梦诗,作者围绕“梦”是如何展开诗歌内容的?

2.诗歌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自己这种情感的呢?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作者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除了瀛洲外,诗的第一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

这样写有何作用?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3.作者在现实世界遭遇的这种痛苦直接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不好吗?

为什么要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这种痛苦呢?

学习中你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呢?

请写下来与同桌一起交流。

1.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海客谈瀛(yí

ng)洲越人语天姥(lá

o)

B.对此欲倒东南倾(qīng)送我至剡(shà

n)溪

C.渌(lù

)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jī)

D.千岩万转(zhuǎn)路不定熊咆(pá

o)龙呤殷岩泉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对此欲倒东南倾(倒:

倒下。

)    

B.栗深林兮惊层巅(栗:

使……战栗。

C.列缺霹雳(列缺:

指闪电。

列,通裂。

D.忽魂悸以魄动(悸:

心惊,心跳。

3.对下列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势拔五岳掩赤城”是说天姥山的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

赤城是南方一座山城的名字。

B.“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意思是一夜之间就飞过了倒映着月影的镜湖。

镜湖又名鉴湖,“镜”“鉴”同义。

C.“谢公宿处今尚在”句中“谢公”是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地方住宿。

D.“身登青云梯”一句的意思是自己登上了直上云霄的山路。

梯,指山路上的石阶。

4.对这首古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游历了天姥山之后而写的一首留赠友人的诗歌。

B.这首诗随诗人情感与思绪的变化,句式与节奏也在不断变化。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四句连用四字句,节奏紧凑,生动描绘出洞天石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

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

作者性格傲岸,却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所以在诗中既表现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又有无力回天的感伤。

请阅读李白这首《古风(其十九)》,与同学们一起研讨诗歌后面的问题吧!

《古风》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

1.这首诗的前十句描写了怎样的太虚幻境?

请你用简单的语句进行概括。

2.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两首诗的主旨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盛唐现实主义诗作大师——“诗圣”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怒号()三重茅()

长林梢()飘转()丧乱()广厦()

俄顷()大庇()见此屋()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布衾多年冷似铁()长夜沾湿何由彻()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歌,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2.背景:

唐代的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

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

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

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是一首通过记事进行抒情的诗歌。

作者在这首诗中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请你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吧!

明确:

这首诗中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的?

请你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吧!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些什么收获?

又存在哪些疑问呢?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正确读法是: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秋天漠漠向昏黑”的正确译文是:

()

A.秋天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天色渐渐暗下来。

B.秋天灰蒙蒙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C.秋天时节云烟密布,天色渐渐暗下来。

D.秋天的傍晚,天空逐渐暗下来。

3.以下各句加点的词语,其意义与现代汉语一致的是:

A.铁骑突出刀枪鸣B.秋天漠漠向昏黑

C.明年秋,送客湓浦口D.似诉平生不得志

E.凄凄不似向前声F.汝岂得自由

4.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词意义与备选项中哪一项相同?

()

①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

C.他们是一对破镜重圆的夫妻

D.舴艋为家东复西,今朝破晓下前溪

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A.曹刿请见B.冀君实或见恕也

C.风吹草低见牛羊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③八月秋高风怒号

A.(区寄)因大号,一虚皆惊B.故自号曰醉翁也

C.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D.狂号犬自惊

5.下列各句中的“恶”字按读音分类,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

②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③娇儿恶卧踏里裂

④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

⑤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⑥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A.①⑤/②/③④⑥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④/③⑤⑥

6.下面各句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于受权贵排挤离开长安之后,故诗中弃满了对权贵的蔑视。

B.杜甫字子美,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现实,所以被称为“诗史”。

C.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

他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也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D.唐以前的诗被唐人称为古体诗,唐人的诗被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

它的特点是要格律的严格限制,《唐诗三百首》都是近体诗。

()

7.古代常用官名、籍贯、谥号和字号来称呼。

下面各项所指的人是谁,请分别写出他们的姓名。

①靖节先生——②杜工部——

③香山居士——④柳泉居士——

⑤王右丞——⑥文山先生——

⑦王临川——⑧昌黎先生——

⑨六一居士——⑩柳泉居士——

1.关于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

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

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

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

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

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

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

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

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

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2.请你阅读杜甫的《江村》,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1)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

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来;

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景物,又选取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病所需惟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写作“但有故人来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车辚辚( 

)哭声直上干云霄( 

) 

声啾啾( 

生男恶( 

)陇亩( 

归来头白还戍边( 

千村万落生荆杞( 

)()

哭声直上干云霄( 

) 

行人但云点行频( 

去时里正与裹头( 

) 

 

汉家山东二百州( 

禾生陇亩无东西( 

县官急索租( 

生女犹得嫁比邻( 

行人弓箭各在腰( 

役夫敢申恨( 

武皇开边意未已( 

耶娘妻子走相送( 

)信知生男恶( 

二、看一看,了解相关创作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天宝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

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天宝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