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与文言文有关的压轴题附详细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考语文与文言文有关的压轴题附详细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与文言文有关的压轴题附详细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答案】
1.D
2.A
3.A
4.请求招募三千人,把击刺的方法教给他们,交替使用长兵器和短兵器。
因此,戚继光的整支部队特别精良。
5.善于治军,果敢、刚毅,战功显赫等(写出两点即得满分)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D项错误,D项翻译为:
俞大猷是老将,行动持重。
故断句为大猷老将/务持重。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
A项,两个“通”都是“通晓、晓得”的意思;
B项,制定/规模;
C项,守信用/相信、信任;
D项,超出、高出/发出。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辨析。
例句中的“之”为第三人称代词,他。
A项,第三人称代词,它(齐国);
B项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C项语气助词,无实义;
D项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换。
在本句中,“教以击刺法”是状语后置句,翻译为把击刺的方法教给他们,“迭用”翻译为“交替使用”,“由是”翻译为“因此”。
译文:
请求招募三千人,把击刺的方法教给他们,交替使用长兵器和短兵器。
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可以看出,戚继光善于治军;
从“(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⑨”可以看出,戚继光刚毅果敢、名声远扬。
做答时,将以上几点整合即可。
【点睛】
戚继光,字元敬,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家里贫困,喜爱读书,通晓经史大义。
戚继光到浙江时,看到卫所军队不练习作战,而金华、义乌人向来以矫捷勇猛著称,(戚继光)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从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
又因为南方多水草茂密的沼泽湖泊,不利于奔驰追逐,就根据地形编制阵法,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一切战舰、火药武器、兵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
“戚家军”驰名天下。
戚继光担任将领号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没有敢不听命令的。
他与俞大猷都是名将。
(戚继光的)操行不如俞大猷,可果敢刚毅超过了他。
俞大猷是老将,行动持重,戚继光则行如风驰电掣,屡次摧毁大倭寇,名声更在俞大猷之上。
戚继光经历了南北镇守,各处都名声显著。
在南方立下赫赫战功,在北方则专注防守。
他所写的《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谈论兵法的人都遵守运用它。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太祖①微行②至田舍,见一村翁,问其生庚。
翁告之某年月日时,皆同上。
太祖曰:
“尔有子乎?
”答曰:
“否。
”“有田产乎?
”曰:
”“然则何以自给?
”日:
“吾恃养蜂耳。
“尔蜂几何?
“十五桶。
”太祖默念曰:
“我有两京十三省③,渠④有蜂十五桶。
此年月日相合之符。
”太祖又问曰:
“尔于蜂,岁割蜜,凡几次?
”翁曰:
“春夏花多,蜂易采,蜜不难结,我逐月割之。
秋以后花渐少,故菊花蜜不尽割,割十之三,留其七,听⑤蜂自啖⑥为卒岁计。
我乃即春夏所割蜜易钱帛米粟,量人为出,以糊其口;
而蜂亦有馀蜜,得不馁。
明岁,又复酿蜜。
我行年五十,而恃蜂以饱,盖若此。
他养蜂者不然,春夏割之,即秋亦尽割之,无馀蜜,故蜂多死。
今年有蜜,明年无蜜,皆莫我若也。
”太祖叹曰:
“民犹蜂也,君人者不务休养,竭泽取之,民安得不贫以死?
民死,而国无其民,税安从出?
是亦不留馀蜜之类也。
蜂丈人之言,可以传矣,可为养民者法矣。
”
(选自明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释)①太祖: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②微行:
帝王或高官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
③两京十三省:
两京指南京、北京;
十三省指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十三省。
④渠:
他。
⑤听:
听作则,任凭。
⑥啖(dà
n):
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尔蜂几何:
______
(2)我乃即春夏所割蜜易钱帛米粟:
(3)得不馁:
(4)竭泽取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然则何以自给?
(2)割十之三,留其七,听蜂自啖为卒岁计。
3.太祖得知自己与蜂丈人生庚相同,发现______与______相当,最后联想到______与______相似。
4.文中的太祖具有哪些特点?
1.
(1)多少
(2)交换(3)气馁(停止)(4)舀干
2.
(1)既然这样,你是靠什么生活的呢?
(2)我割三成的蜜,留下七成的,让蜜蜂自己吃,以保证它们一年都有吃的。
3.民蜂取蜜税收
4.太祖亲民,体恤民情;
太祖善于学习,接地气。
1.试题分析:
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几何”:
多少。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然则”“何以”“啖”“卒岁”等字词的翻译。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试题分析: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太祖得知自己与蜂丈人生庚相同,发现民与蜂相当。
可分析“我有两京十三省,渠有蜂十五桶。
此年月日相合之符”一句。
最后联想到取蜜与税收相似。
可分析“竭泽取之,民安得不贫以死?
是亦不留馀蜜之类也”一句。
268.试题分析:
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
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太祖能与村翁交流,说明太祖亲民的一面。
如“民犹蜂也,君人者不务休养,竭泽取之,民安得不贫以死?
蜂丈人之言,可以传矣,可为养民者法矣”的语言描写可见太祖体恤民情的优点。
翻译:
明太祖朱元璋微服私访,到一乡村,见到一个村里的老者,问老者的生辰八字。
老者告诉明太祖他出生的年月日时,与明太祖的生辰八字一模一样。
明太祖问老者:
“你有子女吗?
”老者答:
“没有。
”明太祖问:
“你有田产吗?
“那你靠什么养活自己啊?
“我靠蜂来养活自己。
“你养了多少蜂?
”明太祖自己默念道:
“我有南京,北京外加十三个省,他养了十五桶蜂,数量上竟然一致的。
生辰八字和我的也一模一样。
”明太祖又问老者:
“你养蜂,每年卖蜜几次啊?
”老者答道:
“春季和夏季的时候,花多,蜂比较容易采蜜,也容易酿蜜,我就每月收割蜜(现在取蜜多采取搅桶方式)。
秋季过后,花就比较少了,所以菊花蜜不能够全部收割了,只能收割30%,留下70%,让蜂自己来靠这些余下的蜜来度过冬季。
我用春季和夏季所收割的蜜来换钱币、布帛、大米和小米,依卖蜜的收入,来养家糊口;
然而蜂有剩余的蜜,它们不会饿死。
到了第二年,它们就又可以酿蜜了。
我活到现在五十岁,就是靠着这些蜂而存活下来的。
”明太祖感叹道:
“国民就像这蜂一样,国君如果不懂得休养生息,只一味的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般的榨取国民,国民怎么能够不贫穷而死啊?
国民都死了,国家连国民都没有,税自然也就没法再收了?
这就是不留多余蜜的原因啊。
蜂丈人今天所说的这些话,我要好好记着,这就是休养生息的办法啊!
”我从乡里老人那里听到的这些传闻,就写了这篇《蜂丈人》,想知道这名老者的姓名,时代久远,名字都遗忘了,所以在这篇文章里就省略了蜂丈人的姓名。
3.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又何间焉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①忠之属也②属引凄异
C.①战则请从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①故逐之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肉食者谋之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①可以一战②以君之力
C.①战于长勺②所患有甚于死者
D.①登轼而望之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2.B
3.
(1)大大小小不同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判。
(2)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
4.B
160.鲁国取胜的原因有:
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
③有曹刿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
A.参与/夹杂;
B.种类/连接;
C.请(允许我)/请教;
D.所以/所以。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代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B.凭借/凭借;
C.在/比;
D.表示承接关系/表示转折关系。
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狱,案件;
虽,即使;
情,实情。
(2)鼓,击鼓;
再,第二次;
竭,尽。
4.B.有误。
“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是错误的。
曹刿知道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
战争中准确把握进军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5.考查对全文内容的理解,首先结合当时背景来看:
鲁国能以弱胜强,重要原因就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其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体现了鲁庄公的取信于民,因此得到人民的支持;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写出了曹刿在战场上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这也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
“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
“您凭借什么作战?
”鲁庄公说:
“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
“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
“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
“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4.杜祁公衍①,越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
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自泛。
公一手扶竿,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②河阳钱氏。
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
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③上,出血数升,仅而得免。
乃诣河阳,归其母。
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④以自资。
尝至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
举进士,殿试第四。
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
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为之婚嫁。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释)①杜祁公衍:
杜行,別称祁公,北宋名臣。
②适:
女子出嫁。
③重橑(lǎo):
房屋重叠处的夹层。
④佣书:
受雇抄写书札。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父早卒,遗腹生公故余虽愚,卒获有所
B.会山水暴至闻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D.尝至济源尝贻余核舟
2.结合你的感受,写一则批注,评价杜行。
3.能否认为本文是杜行的传记?
请运用传记的知识阐释。
2.示例1:
杜衍命运多舛,是遗腹子,又遭遇母改嫁、祖父卒、二兄索财追杀等悲惨之事。
但与生俱来的刚强、坚忍,帮助他渡过劫难,赢得贵人相助,获取功名。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
杜衍这段渡尽劫难修成正果的经历,实在是人间一段佳话。
示例2:
杜衍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幼年时,他在洪水中漂流很久得救,手中的帽子竟不被打湿;
十五六岁,被二兄用剑伤脑,出血数升,却能幸免于难;
无依无靠,佣书自资:
富贵后还能以德报怨,帮助曾经伤害他的人。
这一系列传奇的经历,既是他天性纯良、仁义的体现,也是命运之神的垂怜。
杜衍超越常人之举,令人感佩。
3.示例1:
能。
传记强调真实性,杜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杜衍人生的重要经历。
传记用事实说话,作者将情感隐藏在叙述中,不加评论。
传记表现人物言行,本文杜衍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因此,可以把本文作为杜衍的传记。
(言之成理即可)
不能。
真实是传记最基本的要求,虽然本文的形式、内容及写法和传记这种文体很接近,但文中所写之事的时间不具体。
本文的出处一—《涑水记闻》没有证据表明记录的是真实信息,也不能据此判定本文所写之事是真实的。
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本文就是杜衍的传记。
1.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A死/最终;
B遇到/聚集;
C认为/把……当作……;
D均为“曾经”的意思。
2.考查学生写批注的能力。
首先明确批注是表达自己意见、见解和感悟的词语,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所表达的情感。
本文写了杜衍的一生,虽然经历了艰难,但最终克服困难取得了成功。
据此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即可。
3.考查对传记问题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是,先表明的自己的态度,“同意”或者“不同意”,然后从传记的基本要求作答,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表述,本文所写的人物-杜衍是历史上出现的人物,所以由真实可考查;
但是根据具体时间去考究,这个时间又是不真实的,所以也可以认为不是传记;
不管从哪个角度去分析,结合传记的要求和文章的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
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
;
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
杜祁公衍,越州人,父亲去世早,是个遗腹子,他的祖父很喜爱他。
小时候,祖父摘下帽子,让他拿着,恰逢山洪暴发,家里人四散逃跑,他的姑姑投入一竿给他,让他夹持着在洪水中漂流。
他一手扶持竿,一只手拿着帽子,漂流了很久,得到救助才幸免于难,而帽子竟一点没有沾湿。
他的前母(继室所生的子女对父亲前妻的称呼)有两个儿子,不孝顺友爱,他的母亲改嫁到河阳钱氏。
祖父去世时,他十五六岁时,他的两个哥哥认为母亲藏匿自己的财产来满足他,就公然向他索要,没有得到,就用剑砍他,伤到了他的头部。
(后来)去投奔他的姑姑,姑姑让他隐匿到房屋重叠的夹层处,流了很多血,才免于一死。
于是到河阳,回到他的母亲身边。
继父不怎么待见他,只好在孟、洛等地流浪,过得很穷苦,靠给人抄书来养活自己。
曾经到达济源,富民相里氏对他感到很惊奇,就把女儿嫁给他,因此经济上才宽裕一些。
后来考中进士,殿试第四。
等到他显贵后,他的大哥哥还活着,他待大哥哥很有礼节。
两兄弟和钱氏、姑氏的子孙,受他恩荫而被补授官职的有好几个人,并且都为他们操办婚姻大事。
5.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
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
夫妻相敬如宾。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
“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
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
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
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
”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表指而问曰:
“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
”庞公曰: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表叹息而去。
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节选自《后汉书·
逸民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B.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身孰若/保全大下乎
C.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D.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公是一位避世隐居的高人,自食其力,从没有进过城府。
B.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
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
C.庞公不愿做官,运用比喻给刘表讲了一番人各有志的道理。
D.庞公的妻子也是一位不慕荣华富贵的人,与庞公志趣相投。
1.A
2.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3.B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为A,即: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译为:
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刘表便亲自出面去见庞公。
刘表对庞公说:
“仅仅保全自己,那里比得上保全天下呢?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111.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遗”:
留下。
“独”:
只有。
“未为”:
不是,并非。
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B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原文只是说“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没有说到“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
庞公是南郡襄阳人。
住在岘山向阳的一面,从不去城中,夫妻之间相敬如宾。
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刘表便亲自出面去见庞公。
”庞公笑着说:
鸿鹄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息的地方,鼋鼍(大鳖)在深渊下面晚上也可以休息,我住的房子小舍也不过只是人的巢穴,(我们)都各得了栖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