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临床诊断学补充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7808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临床诊断学补充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兽医临床诊断学补充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兽医临床诊断学补充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兽医临床诊断学补充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兽医临床诊断学补充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兽医临床诊断学补充资料文档格式.docx

《兽医临床诊断学补充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临床诊断学补充资料文档格式.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兽医临床诊断学补充资料文档格式.docx

由于体液丢失,耗能增加(体温每升高1℃,其基础代谢水平增加12.6%),导致机体代谢障碍,神经、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的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三、临床表现

1.热候:

又称为发热综合征,是动物机体在体温升高的同时出现的一系列临床体征。

主要表现精神沉郁,低头耷耳,甚至呈昏睡状态;

食欲减退或废绝;

呼吸和心跳频率增加,体温每升高1℃,心率增加4~8次;

肠音减弱,反刍动物表现前胃弛缓,反刍减少或停止;

粪干小,消化紊乱;

皮温增高,末梢冰凉,多汗,恶寒;

尿量减少,有的出现蛋白尿;

腺体分泌减少。

2.发热的程度:

由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机体的反应性不同,发热程度也不一样,一般可分为微热、中热、高热和过高热四个等级。

了解发热程度可判断疾病的范围、性质及严重程度。

(1)微热: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0.5~1.0℃的发热,常见于局限性炎症和病情较轻,如感冒、鼻卡他、口炎、胃卡他和消化不良等。

(2)中热: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1~2℃的发热,见于消化道和呼吸道的一般性炎症以及某些亚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如胃肠炎、咽炎、喉炎、支气管炎、牛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慢性马鼻疽等。

(3)高热: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2~3℃的发热,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和实质器官的广泛性炎症,如猪瘟、猪肺疫、牛瘟、牛肺疫、牛出败、流行性感冒、马腺疫、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急性弥漫性胸膜炎和腹膜炎等。

(4)过高热: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3℃以上的发热,见于某些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如猪丹毒、炭疽、马胸疫、马传贫等,也见于日射病和热射病。

3.体温曲线和热型

在诊疗疾病时,每日早晚各测一次体温,并按时记录在特制的表格内,然后连成曲线进行分析,称为体温曲线。

当动物患发热性疾病时,体温曲线可呈现出各种形状有规律的变化,称为热型(fevertype)。

热型对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nuedfever):

特征是高热(40~42℃)持续数天,昼夜温差在1℃以内,临床上常见于猪瘟、猪丹毒、炭疽、牛肺疫、马胸疫、马传贫、流行性感冒、大叶性肺炎等。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

特征是体温升高后波动范围较大,昼夜温差超过1℃,但不易恢复到正常范围。

常见于小叶性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结核病、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病等。

(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

特征是体温突然上升,达到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无热期和高热期在短时间内反复交替出现。

主要见于血液原虫病及马传染性贫血。

(4)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

特征是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的规律性,多见于非典型经过的疾病,如布氏杆菌病、渗出性胸膜肺炎、慢性结核病等。

四、伴随症状

1.腹泻:

常见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梭菌性肠炎、牛病毒性腹泻、牛衣原体性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猪瘟、猪流行性腹泻、猪痢疾、犬和猪细小病毒病、犬传染性肝炎等。

2.呼吸系统症状:

常见于流行性感冒、马胸疫、牛肺疫、牛恶性卡他热、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出败、猪肺疫、猪喘气病、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犬疱疹病毒病、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支气管炎等。

3.皮肤和黏膜病变:

常见于口蹄疫、牛恶性卡他热、痘病、炭疽、气肿疽、伪狂犬病、蓝舌病、羊链球病、猪瘟、猪丹毒、猪水泡病、马腺疫、犬传染性肝炎、蜂窝织炎、药物疹等。

4.神经症状:

应考虑日射病、热射病、乙型脑炎、传染性脑脊髓炎、李氏杆菌病等。

5.黄疸、贫血和血尿:

主要见于血液原虫病、附红细胞体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6.流产:

主要见于布鲁氏菌病、衣原体病、马沙门氏菌病等。

7.淋巴结肿大:

常见于马腺疫、猪链球菌病、马流感、白血病、淋巴结结核,血液原虫病等。

五、鉴别诊断思路

发热是动物众多疾病的共同反应,也是机体对病原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就其症状而言不难识别,但因发热的原因繁多,伴发的临床体征复杂,使其诊断意义难以确定。

如何通过发热去理清鉴别诊断思路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复杂问题。

下面介绍几条发热的鉴别诊断思路。

1.首先排除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体温升高。

众所周知,动物的体温受诸如年龄、性别、品种、生产性能、生理状态、外界环境气温以及昼夜变化的影响。

例如,幼龄动物的体温高于成年动物;

生产性能较高的品种体温较高;

动物在兴奋、运动和使役后体温升高;

外界环境气温升高时体温随之上升;

清晨体温较低而傍晚较高等。

但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体温升高往往是暂时的,而且不伴有热候,容易与病理性发热相区别。

因此,发现体温升高的动物,必须先排除各种生理性的影响因素。

2.发热在畜群中是群发还是散发。

散发性发热常见于组织损伤、免疫反应性疾病和一般的炎症性疾病,没有传染性。

群发性发热一般见于全身性感染、环境温度过高和注射疫苗以后。

如果能排除外界高温或烈日暴晒以及给畜群免疫接种的病史,则可认为是由某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全身性感染,首先应考虑传染病或血液寄生虫病。

3.考虑发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根据发热程度,可以提示疾病的性质、范围和严重性,从而缩小考虑范围,如微热提示病程轻微或是局限性炎症,而过高热见于某些重剧的急性传染病,也见于环境高温,或是某种药物反应(如肾上腺素用量过大,常可发生超高温,体温可达43℃以上)。

根据发热程度可以推断疾病是急性的还是慢性的,如急性发热多提示急性传染病,而慢性发热常表示慢性疾病。

4.注意热型。

热型是某些疾病发热规律的表现形式。

如出现间歇热首先应考虑血液原虫病,出现稽留热应考虑急性烈性传染病和大叶性肺炎。

5.观察退热效应。

退热效应,是指动物体温降至常温及其降温后的反应状态,对临床诊断、判断疗效及预后都有重要意义。

在疾病的经过中,退热效应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自发退热:

这是一种疾病经过中的定型退热效应,如大叶性肺炎在稽留7~9d高热后,体温骤降或渐降至常温,不再升高。

(2)间歇热的无热期:

严格说来,这种退热效应也是一种自发退热,但在体温自发退至常温后一段时间会再度发热。

(3)药物退热:

使用解热镇痛药等退热药后,可以出现数小时的退热效应,但在药效过后可再度发热。

(4)特异性退热:

在全身性感染、血液原虫病时使用特异性抗生素及抗原虫药后,病原体被抑制或杀死,炎症被控制并消散,则体温自然下降,不再升高。

6.有无温差倒转:

健康动物的体温清晨最低,傍晚最高,昼夜温差在0.5~1℃之间。

在某些疾病(如慢性马传贫)经常出现上午体温高,下午体温低的现象。

7.注意发热时的伴随症状。

注意发热时的主要伴随症状,并与其联系进行综合分析,常可提示比较明确的诊断方向。

第二节水肿

动物机体组织间隙内积聚过多液体,称为水肿(edema),如过多液体积聚在皮下结缔组织,则称为皮下水肿(subcutaneousedema)。

根据液体在体内的分布状态,一般把液体在体内组织间歇呈弥漫性分布的水肿称为全身性水肿(anasarcaedema),把液体在局部组织间歇积聚的水肿称为局部性水肿,发生于体腔内称积水(hydrops),如胸腔积水、腹腔积水、心包积水。

根据水肿的程度,通常将外观上无明显表现的水肿称为隐性水肿,将外观上有明显表现的水肿称为显性水肿。

一、原因与发生机理

健康动物的体液容量和组织容量是相对恒定的,这种恒定依赖于机体对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和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的完善调节。

当平衡失调时,就为水肿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1.血管内外液体的交换平衡失调:

正常情况下,组织间液和血浆之间不断进行液体交换,使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保持动态平衡。

临床上导致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的原因主要有:

(1)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降低:

血浆的胶体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血浆清蛋白的含量,含量减少时胶体渗透压降低,平均实际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加,超过淋巴代偿能力时即可发生水肿。

常见于严重的营养不良、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片吸虫病)、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

(2)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正常时毛细血管可滤过微量的蛋白质,导致毛细血管内外形成很大的胶体渗透压梯度。

当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时,血浆蛋白从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壁滤出,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和微静脉内的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上升,促使溶质及水分滤过。

临床上见于各种炎症,包括感染、烧伤、冻伤、昆虫叮咬等。

(3)淋巴回流受阻:

淋巴回流不仅能把组织液及其所含的蛋白质回收到血液循环,而且在组织液生成增多时还能代偿回流,具有重要的抗水肿意义。

当淋巴管被堵塞,淋巴回流受阻,含蛋白的水肿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即可形成淋巴性水肿。

临床上常见于丝虫病及恶性肿瘤侵入并堵塞淋巴管等。

(4)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主要是静脉压增高,使平均实际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

常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2.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钠、水潴留:

健康动物钠、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从而保持体液量的相对恒定。

这种平衡的维持依赖于排泄器官正常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体内的容量及渗透压的调节。

临床上导致钠、水潴留的原因主要是急性肾小球性肾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等。

二、临床表现

1.水肿的一般临床表现:

隐性水肿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显性水肿时组织的体积增大、紧张度增加、弹性降低、局部温度降低、颜色苍白。

皮下水肿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皮肤紧张,弹性降低,指压留痕(如捏粉样变),除炎性水肿外,一般无热痛感。

2.水肿的类型及其特点

(1)心源性水肿:

多在躯干下部发生对称性水肿,伴有心脏病的症状。

(2)肾源性水肿:

多发生于眼睑、颜面、阴囊等皮下疏松部位,伴有蛋白尿和尿圆柱等尿液异常。

(3)肝源性水肿:

全身性轻度水肿,但以四肢明显,严重者有腹水,伴有贫血及肝功能指标异常。

(4)血管神经性水肿:

多发于颈、胸、腹部,突发突散,水肿部皮肤苍白或有蜡样光泽,水肿的中央部微凹下,边缘无明显界限。

(5)营养不良性水肿:

水肿从四肢开始,然后扩展到全身,伴有贫血、消瘦和虚弱。

(6)炎性水肿:

局部有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伴有机能障碍。

(7)妊娠性水肿:

仅发生于妊娠后期的母畜胸、腹下,运动后减轻或消失,伴有腹围增大。

三、伴随症状

1.肝肿大:

见于右心衰竭、肝硬化的失代偿期、高度消瘦。

2.颈静脉怒张:

见于牛创伤性心包炎、各种心脏疾病的失代偿期。

3.腹水:

见于肝硬化、右心衰竭、犊牛白肌病等。

4.呼吸困难和发绀:

应考虑心脏病、牛出败、猪肺疫等。

四、鉴别诊断思路

1.注意水肿的发生特点。

如水肿出现的时间、急缓、开始部位和蔓延情况,全身性或局部性,是否有对称性,有无心、肾、肝、内分泌疾病的病史,发生与饲料及使用药物有无关系等。

2.根据肿胀特点与其他皮肤肿胀相区别。

(1)气肿:

触压柔软,稍有弹性,并有气体向邻近组织外窜之感,伴有捻发音。

由感染引起的气肿尚有红、肿、热、痛等表现。

(2)血肿、脓肿和淋巴外渗:

常为圆形隆突,进行间歇性触诊时有波动感。

必要时可局部穿刺,取抽出物检查。

(3)疝:

多发于腹壁、阴囊和脐孔。

触压柔软,听诊可闻肠蠕动音,肿胀物有回纳性,可摸到疝轮。

(4)肿瘤:

触压坚实,甚至坚硬,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乳头状,有的表面破溃。

(5)骨质增生:

触压如骨样感觉,坚硬。

3.判定水肿的类型,推断发生原因。

(1)根据水肿的发生部位和前面所述的特点,判定水肿是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营养不良性、还是炎性、过敏性或妊娠性,缩小考虑范围。

(2)区分全身性水肿或局限性水肿:

全身性水肿,常由心、肝、肾的疾病引起,或是营养不良的结果,应根据心率、心音、静脉压、有无肝肿大和腹水、肝功能指标及尿液检查等区分皮下水肿的类型。

局限性水肿,应注意有无发热,局部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皮肤划痕试验等加以区分。

4.根据伴发的症候群,考虑引起水肿的疾病。

(1)咽喉、颈、胸前、腹下、乳房等局部皮肤炎性水肿,初有热痛,后热痛消失,发生坏死和溃疡,伴有高热,应考虑炭疽。

(2)外伤感染,病初伤口周围弥散性炎性水肿,坚实、热痛,后变柔软,指压留痕,并有捻发音,无热痛,伴有高热和严重的全身症状,提示恶性水肿。

(3)牛或猪的咽、颈和胸前迅速发生炎性肿胀,有热痛,伴有高度呼吸困难和高热,常提示牛出败或猪肺疫。

(4)断奶仔猪头颈部水肿,尤其是眼睑和结膜,伴有共济失调、惊厥、麻痹、叫声嘶哑,应考虑猪水肿病。

(5)牛、羊渐进性消瘦、贫血、结膜苍白略带黄染,下颌间隙出现不热不痛的水肿,可蔓延到胸前和腹下,常提示肝片吸虫病。

(6)马出现“河马头”及“象腿”,应考虑血斑病。

(7)牛的颈静脉如索状、颈垂、胸前和腹下水肿,伴有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或拍水音,提示牛创伤性心包炎。

(8)眼睑等皮下疏松部位水肿,少尿或无尿,肾区压痛,高血压,尿中有蛋白质和尿圆柱,应考虑急性肾炎。

第三节脱水

脱水(dehydration)是机体摄入水分不足或丢失过多,导致循环血量减少和组织脱水的综合病理过程。

在脱水过程中,水分丢失的同时,都伴有不同程度的钠丧失。

根据水与钠丢失的比例不同,临床上可将其分为以丢失水分为主的高渗性脱水(hyperosmoticdehydration),以丢失钠为主的低渗性脱水(hypoosmoticdehydration)以及水与钠都大量丢失的等渗性脱水(isosmoticdehydration)。

在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魏氏梭菌病、猪痢疾、牛病毒性腹泻、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等传染病以及急性消化不良、胃肠炎、幼畜消化不良、某些中毒病时经常发生重剧腹泻,导致大量水分丢失。

2.胃肠道大量积液:

液性胃扩张、肠便秘、瓣胃阻塞、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皱胃变位、皱胃阻塞等疾病,都影响肠道吸收水分,致使大量液体潴留在胃肠道内而引起重剧的脱水。

3.吞咽障碍:

主要见于咽炎、食道阻塞、破伤风,也见于咽麻痹、食道狭窄及脑病,因水分不能摄入而发生脱水。

4.呕吐和出汗:

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和出汗,均使大量水分丢失而发生脱水。

5.流涎:

有机磷农药中毒、砷中毒、汞中毒等疾病过程中,因唾液分泌过多,大量流涎而引起急性脱水。

6.尿量增多:

肾病、糖尿病、尿崩症、大量使用利尿剂等,因排尿量增多而引起脱水。

7.体腔积液:

胸、腹腔大量积液也可继发脱水。

8.其他:

发热性疾病,伴有呼吸频率加快的疾病,常因不显性失水量异常增多而发生脱水。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脱水,均导致体液总量和血容量越来越少,血液浓缩,黏稠度增高,同时由于电解质平衡紊乱,进而引起微循环障碍,最终因各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动物死亡。

1.脱水的一般临床表现:

皮肤干燥而皱缩,皮肤皱褶试验恢复延迟,皮肤弹性降低,眼球凹陷,黏膜潮红或发绀,尿量减少或无尿,体重迅速减轻,肌肉无力,食欲缺乏。

轻度或中度脱水时,体温与心率无明显变化,严重脱水时心率超过100次/min,体温升高。

2.脱水性质:

判定脱水性质,是实施补液疗法时选择液体种类的基础。

临床上主要根据脱水的原因和脱水症状判定脱水性质。

根据水和钠丢失比例不同,可分为高渗性、低渗性和等渗性三种类型。

(1)高渗性脱水:

又称缺水性脱水,系以水分丢失为主,钠丢失较少的脱水,其特征为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相对增高,渗透压也增高。

凡由饮水不足,吞咽障碍以及呼吸频率加快等原因引起的脱水,且伴有口干舌燥,饮欲增加,血液黏稠度稍增高等临床表现者,多为高渗性脱水。

此时血清钠离子浓度高于正常范围的上限。

治疗时应以补充水分为主,可静脉滴注5%葡萄糖溶液,或二份5%葡萄糖溶液加一份生理盐水。

(2)低渗性脱水:

又称缺盐性脱水,是一种以丢失钠为主的脱水,其特征为细胞外液的钠离子浓度降低,渗透压也降低。

凡由中暑和重剧劳役等使动物大量出汗,随后仅给大量饮水而不补充食盐的脱水,且伴有血液黏稠度增高,渴感不明显,饮水量不增多等临床表现者,多为低渗性脱水。

此时血清钠离子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

治疗以补充钠为主,可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二份生理盐水加一份5%葡萄糖溶液。

(3)等渗性脱水:

又称混合性脱水,系水分和钠的丢失大致相似的脱水,其特征为细胞外液的钠离子浓度和渗透压均无明显改变。

凡有腹泻、大出汗后饮水不足所致的脱水,伴有饮欲增强,饮水量增多,血液黏稠度增高的动物,多为等渗性脱水。

此时血清钠离子浓度在正常范围内。

治疗宜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3.脱水程度及脱水量的估算:

临床上检查动物眼球凹陷和皮肤皱褶试验是确定脱水的最好指标,一般根据体重减轻的百分率来评价机体脱水的程度和确定补液量(表2-1)。

 

表2-1脱水的严重程度以及评价指标

体重减轻(%)

眼凹陷及皮肤皱缩

皮肤皱褶试验持续的时间(s)

血细胞压积(%)

血清总固体物(g/L)

恢复脱水需要补充的液体量(ml/kg体重)

4~6

+

40~45

70~80

20~25

6~8

++

2~4

50

80~90

30~50

8~10

+++

6~10

55

90~100

50~80

10~12

++++

20~45

60

120

80~120

判定脱水量是治疗时确定补液量的依据,但在兽医临床实践中,虽然可通过临床表现大致判断脱水量,但要准确确定脱水量具有一定困难。

某些方法如由失体重量计算脱水量虽然有敏感、准确、可靠的优点,但往往无法知道动物在脱水前的体重而限制了应用。

另一些方法如红细胞压积、血浆总蛋白含量、中心静脉压等脱水指标能反映出血容量的改变,敏感可靠,但它们往往受动物种类、品种、地理环境等的影响而有较大的变动。

因此,在估计脱水量时必须在考虑脱水程度的基础上,结合脱水指标进行综合评定。

(1)红细胞压积和血浆总蛋白含量:

这二个指标与脱水量呈正相关,随脱水量增多而平行地增加,是反映血容量改变的敏感指标,尤其是血浆总蛋白含量。

据对马的测定,红细胞压积每增高0.01L/L,脱水量为0.377L;

血浆总蛋白含量每增高1.0g/L,脱水量为0.317L。

(2)血浆比重:

血浆比重也与脱水量呈正相关。

马血浆比重每增高0.001,脱水量为1.543L。

(3)中心静脉压:

中心静脉压与脱水量呈负相关,随脱水量增多而降低。

马脱水试验结果表明,中心静脉压每降低9.80665Pa(1mmH2O),脱水量为0.958L。

(4)血浆碳酸氢根离子与血钾:

这二个指标与脱水量呈负相关,随脱水量增加而降低。

马血浆碳酸氢根离子浓度每降低1mol/L,脱水量为1.734L,血钾浓度每降低1mol/L,脱水量为9.242L。

(5)尿量:

尿量是反映体液量,尤其是血容量的敏感而可靠的指标,往往与红细胞压积平行变动,即脱水时,尿量迅速减少,红细胞压积迅即增高;

当补液至血容量基本恢复正常时,立即出现排尿,红细胞压积恢复至正常水平。

因此,尿量可以作为指示脱水量和补液效果的可靠间接判定指标。

应从传染性、寄生虫性、中毒性、营养性腹泻等方面加以鉴别。

2.呕吐:

多发于猪、犬和猫,应从感染、胃肠道炎症、消化不良、神经系统疾病等做鉴别诊断。

3.流涎:

主要考虑口炎、有机磷农药中毒、汞中毒、砷中毒、狂犬病等疾病。

4.多尿:

应注意糖尿病、肾病、尿崩症、应用大量利尿剂等的鉴别。

1.脱水仅是许多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脱水的程度是疾病过程中体液损失多少的标志。

严重脱水最常见的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和呕吐(主要是犬猫),另外在动物肠阻塞、肠变位及反刍动物的瘤胃积食、瓣胃阻塞、皱胃阻塞及过食谷物性酸中毒等疾病过程中均可发生严重的脱水。

因此,应根据全面系统的临床资料,结合疾病的特点和脱水发生情况进行鉴别诊断。

2.在临床上确定脱水的存在并不困难,关于脱水程度也可根据临床表现和测定血细胞压积和血清总固体物做出评价。

然而,在临床上对大多数类型的脱水而言,损失严重和需要补充的不仅仅是液体,更重要的是电解质,但对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的程度进行临床评价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对严重的脱水性疾病应通过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蛋白、钠、钾、氯化物、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及血液pH等进行准确评价,为临床补液提供依据。

3.脱水的预后判断:

脱水尤其严重的急性脱水,往往会导致酸中毒、休克等而危及动物生命。

因此,对于脱水动物,应根据以下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出准确的预后判定。

①脱水原因和体征:

重剧腹泻、肠变位等引起的脱水,伴有体温升高或低下、持续无尿、心率显著增加、皮肤皱褶试验恢复时间超过20s者,一般预后不良;

②红细胞压积:

大于0.60L/L,表示重度脱水(在高海拔地区生活的动物除外);

达到0.80L/L者,预后不良;

③血液乳酸:

超过7.77mmol/L者,预后慎重;

④血压:

脱水病马血压低于10.7kPa者,多预后不良。

第四节休克

休克(shock)是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环障碍、重要生命器官血液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由此引起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一、病因和分类

休克原因很多,分类方法不一,常用的是按其发生原因和血液动力学特点进行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1.失血性休克(hemorr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