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文全398 教材提纲顺序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7621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条文全398 教材提纲顺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伤寒论条文全398 教材提纲顺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伤寒论条文全398 教材提纲顺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伤寒论条文全398 教材提纲顺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伤寒论条文全398 教材提纲顺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论条文全398 教材提纲顺序Word文档格式.docx

《伤寒论条文全398 教材提纲顺序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条文全398 教材提纲顺序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论条文全398 教材提纲顺序Word文档格式.docx

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15.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

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

57.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複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53.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

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

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54.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

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2、桂枝汤禁例

16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17.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9.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3、兼证

14.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43.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18.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支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1.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62.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二)伤寒表实证

1、麻黄汤证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51.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52.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37.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

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36.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46.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

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麻黃湯主之。

47.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55.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2、麻黄汤禁例

83.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84.淋家,不可發汗,汗出必便血。

85.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痙。

87.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而振。

89.病人有寒,複發汗,胃中冷,必吐蚘。

49.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

何以知然?

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3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

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39.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40.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41.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

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龍湯主之。

(三)表郁轻证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48.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

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

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

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

何以知汗出不徹?

以脈澀故知也。

二、太阳病腑证

(一)蓄水证

71.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74.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127.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

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

(二)太阳蓄血证

106.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

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124.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

抵當湯主之。

125.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

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126.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

當下之,不可餘藥,宜抵當丸。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一、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

16上.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11.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120.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饑,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122.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

數為客熱。

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70.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

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60.下之後,複發汗,必振寒,脈微細。

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75.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發汗後,飲水多,必喘;

以水灌之,亦喘。

90.本發汗而複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

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56.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

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91.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

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

救裡,宜四逆湯;

救表,宜桂枝湯。

92.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四逆湯方。

二、证候分类

(一)热症

76.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

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

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

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77.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78.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

梔子豉湯主之。

79.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80.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81.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63.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162.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

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二)虚症

1、心阳虚证

64.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118.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112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117.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2、阳虚兼水气证

65.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67.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28.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3、脾虚证

66.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102.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163.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

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4、肾阳虚证

61.下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69.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82.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5、阴阳两虚证

29.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

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

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複其陽。

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複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68.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177.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三)结胸证

128.問曰:

病有結胸,有藏結,其狀何如?

答曰:

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

131上.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

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134.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

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

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135.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136.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複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

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137.太陽病,重發汗而複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131下.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138.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141下.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132.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133.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四)脏结证

129.何謂藏結?

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藏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130.藏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167.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人陰筋者,此名藏結,死。

(五)痞证

1、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151.脈浮而緊,而複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

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2、热痞证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164.傷寒大下後,複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155.心下痞而複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3、寒热错杂痞证

149.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複與柴胡湯。

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157.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158.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幹嘔,心煩不得安。

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複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4、痞证类似证

161.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複代赭石湯主之。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159.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

服瀉心湯已,複以他藥下之,利不止。

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

複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六)上热下寒证

173.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注:

黃連湯即半夏瀉心去黃芩加桂枝)

(七)火逆证

110.太陽病二日,反躁,反(凡)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

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

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

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111.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

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

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

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撚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13.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114.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

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

115.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

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

116.微數之脈,慎不可灸。

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複也。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欲自解者,必當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

脈浮,故知汗出解。

119.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八)欲愈候

58.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59.大下之後,複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93.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複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

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裡未和,然後複下之。

94.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

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

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

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第四节太阳病类似证

152.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幹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裡未和也。

十棗湯主之。

166.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

當吐之。

宜瓜蒂散。

第五节太阳病欲解时

9.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附:

备考原文

30.問曰:

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幹,兩脛拘急而譫語。

師曰:

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

後如師言。

何以知此?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

厥逆,咽中幹,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

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

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105.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

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

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

調胃承氣湯主之。

108.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109.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121.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123.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

若不爾者,不可與。

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139.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

反下之,若利止。

必作結胸;

未止者,四日複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140.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

脈浮者,必結胸,脈緊者,必咽痛;

脈弦者,必兩脅拘急;

脈細數者,頭痛未止;

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

脈浮滑者,必下血。

141上.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

若不差者,與五苓散。

153.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複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

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複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

膚瞤瞤者,難治。

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160.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174.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175.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阳明病辨证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180.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179.問曰:

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

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

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181.問曰:

何緣得陽明病?

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185.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188.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三、阳明病脉证

182.問曰:

陽明病外證雲何?

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183.問曰:

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

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184.問曰:

惡寒何故自罷?

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複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186.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第二节阳明病本证

一、阳明病热证

221.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

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228.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176.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

219.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

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268.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168.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69.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70.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22.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23.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224.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

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二、阳明病实证

(一)承气汤证

207.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248.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249.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213.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

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複服。

214.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

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

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

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250.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238.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

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15.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

241.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

宜大承氣湯。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255.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212.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

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

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252.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

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53.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54.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17.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

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

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裡實故也。

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220.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