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高二期末必背知识点算法基本语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7171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高二期末必背知识点算法基本语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数学高二期末必背知识点算法基本语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数学高二期末必背知识点算法基本语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数学高二期末必背知识点算法基本语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数学高二期末必背知识点算法基本语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高二期末必背知识点算法基本语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数学高二期末必背知识点算法基本语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高二期末必背知识点算法基本语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高二期末必背知识点算法基本语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输出语句

①输出语句的一般格式

②输出语句的作用是实现算法的输出结果功能;

③提示内容提示用户输入什么样的信息,表达式是指程序要输出的数据;

④输出语句可以输出常量、变量或表达式的值以及字符。

(3)赋值语句

①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

②赋值语句的作用是将表达式所代表的值赋给变量;

③赋值语句中的=称作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的意义是不同的。

赋值号的左右两边不能对换,它将赋值号右边的表达式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

④赋值语句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是表达式,右边表达式可以是一个数据、常量或算式;

⑤对于一个变量可以多次赋值。

注意:

①赋值号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能是表达式。

如:

2=X是错误的。

②赋值号左右不能对换。

如A=BB=A的含义运行结果是不同的。

③不能利用赋值语句进行代数式的演算。

(如化简、因式分解、解方程等)④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

5:

条件语句

(1)条件语句的一般格式有两种:

①IFTHENELSE语句;

②IFTHEN语句。

①IFTHENELSE语句IFTHENELSE语句的一般格式为图1,对应的程序框图为图2。

图1

②IFTHEN

语句

IFTHEN语句的一般格式为图3

6:

循环语句

循环结构是由循环语句来实现的。

对应于程序框图中的两种循环结构,一般程序设计语言中也有当型(WHILE型)和直到型(UNTIL型)两种语句结构。

即WHILE语句和UNTIL语句。

(1)WHILE语句

①WHILE语句的一般格式是

②当计算机遇到WHILE语句时,先判断条件的真假,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WHILE与WEND之间的循环体;

然后再检查上述条件,如果条件仍符合,再次执行循环体,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某一次条件不符合为止。

这时,计算机将不执行循环体,直接跳到WEND语句后,接着执行WEND之后的语句。

因此,当型循环有时也称为前测试型循环。

(2)UNTIL语句

①UNTIL语句的一般格式是对应的程序框图是

②直到型循环又称为后测试型循环,从UNTIL型循环结构分析,计算机执行该语句时,先执行一次循环体,然后进行条件的判断,如果条件不满足,继续返回执行循环体,然后再进行条件的判断,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某一次条件满足时,不再执行循环体,跳到LOOPUNTIL语句后执行其他语句,是先执行循环体后进行条件判断的循环语句。

分析:

当型循环与直到型循环的区别:

(1)当型循环先判断后执行,直到型循环先执行后判断;

(2)在WHILE语句中,是当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

在UNTIL语句中,是当条件不满足时执行循环.

7:

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

(1)辗转相除法。

也叫欧几里德算法,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如下:

①用较大的数m除以较小的数n得到一个商

②若R0S0和一个余数R0;

R0=0,则n为m,n的最大公约数;

和一个余数

R1R1R00,则用除数n除以余数R1得到一个商则用除数R0S1;

③若R1=0,则R1为m,n的最大公约数;

若R20,除以余数得到一个商S2和一个余数;

依次计算直至Rn=0,此时所得到的Rn1即为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2)更相减损术

①任意给出两个正数;

判断它们是否都是偶数。

若是,用2约简;

若不是,执行第二步。

②以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接着把较小的数与所得的差比较,并以大数减小数。

继续这个操作,直到所得的数相等为止,则这个数(等数)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3)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区别:

①都是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计算上辗转相除法以除法为主,更相减损术以减法

为主,计算次数上辗转相除法计算次数相对较少,特别当两个数字大小区别较大时计算次数的区别较明显。

②从结果体现形式来看,辗转相除法体现结果是以相除余数为0则得到,而更相

减损术则以减数与差相等而得到

8:

秦九韶算法与排序

(1)秦九韶算法概念:

f(x)=anxn+an-1xn-1+.+a1x+a0求值问题

f(x)=anxn+an-1xn-1+.+a1x+a0=(anxn-1+an-1xn-2+.+a1)x+a0

=((anxn-2+an-1xn-3+.+a2)x+a1)x+a0=......=(...(anx+an-1)x+an-2)x+...+a1)x+a0求多项式的值时,首先计算最内层括号内依次多项式的值,即v1=anx+an-1然后由内向外逐层计算一次多项式的值,即v2=v1x+an-2v3=v2x+an-3......vn=vn-1x+a0

这样,把n次多项式的求值问题转化成求n个一次多项式的值的问题。

(2)两种排序方法:

直接插入排序和冒泡排序

①直接插入排序

基本思想:

插入排序的思想就是读一个,排一个。

将第1个数放入数组的第1个元素中,以后读入的数与已存入数组的数进行比较,确定它在从大到小的排列中应处的位置.将该位置以及以后的元素向后推移一个位置,将读入的新数填入空出的位置中.(由于算法简单,可以举例说明)

②冒泡排序

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数,把大的放前面,小的放后面.即首先比较第1个数和第2个数,大数放前,小数放后.然后比较第2个数和第3个数......直到比较最后两个数.第一趟结束,最小的一定沉到最后.重复上过程,仍从第1个数开始,到最后第2个数......由于在排序过程中总是大数往前,小数往后,相当气泡上升,所以叫冒泡排序.

9:

进位制

(1)概念:

进位制是一种记数方式,用有限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数

值。

可使用数字符号的个数称为基数,基数为n,即可称n进位制,简称n进制。

现在最常用的是十进制,通常使用10个阿拉伯数字0-9进行记数。

对于任何一个数,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进位制来表示。

比如:

十进数57,可以用二进制表示为111001,也可以用八进制表示为71、用十六进制表示为较大时计算次数的区别较明显。

十进数57,可以用二进制表示为111001,也可以用八进制表示为71、用十六进制表示为39,它们所代表的数值都是一样的。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一般地,若k是一个大于一的整数,那么以k为基数的k进制可以表示为:

anan1...a1a0(k)(0ank,0an1,...,a1,a0k),

而表示各种进位制数一般在数字右下脚加注来表示,如111001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数学高二期末必背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