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域榆林理念为统领加快榆林统筹城乡发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6530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全域榆林理念为统领加快榆林统筹城乡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以全域榆林理念为统领加快榆林统筹城乡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以全域榆林理念为统领加快榆林统筹城乡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以全域榆林理念为统领加快榆林统筹城乡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以全域榆林理念为统领加快榆林统筹城乡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全域榆林理念为统领加快榆林统筹城乡发展文档格式.docx

《以全域榆林理念为统领加快榆林统筹城乡发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全域榆林理念为统领加快榆林统筹城乡发展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全域榆林理念为统领加快榆林统筹城乡发展文档格式.docx

概括起来就是“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

1、推进“六个一体化”。

一是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成都市提出了“全域成都”理念,把全市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城镇体系、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和执行监督体系,实现了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的城乡全覆盖。

二是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按照“一区一主业”,对各县区(市)产业进行规划定位和重新布局,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安排项目、资金、资源,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

三是推进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

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减少市场准入限制,建立规范的城市经营机制,组建投资公司,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投入机制,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优化配置。

四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统筹推进道路、电力、广电、通讯、信息等市政公用设施向乡村覆盖,城乡水电气供应以及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

五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户籍、社会保障制度和覆盖城乡的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

六是推进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

成都打破城乡分治的行政管理格局,对规划、市政公用、交通、农业等30多个部门进行归并调整,撤并了30%的乡镇和47%的行政村。

2、推进“三个集中”。

一是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

成都将全市116个开发区整合优化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和9个重点镇工业点,全力打造产业集群,到2010年,全市工业集中发展区聚集规模以上企业2075户,工业集中度达到74.3%.二是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

加强城市、重点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妥善解决征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就业、居住、户籍、子女教育等问题,推动农民变市民。

成都规划了由1个特大中心城市、14个中等城市、30个小城市、156个小城镇和数千个农村新型社区构成的城乡体系。

三是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坚持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土地向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全市1/3的耕地已实现规模化经营,带动67%的农户实现农业产业化。

3、推进农村“四大基础工程”。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以“还权赋能”为核心,对农民土地、房屋等进行实测确权、颁证,建立市县两级农村产权交易机构,推动农村产权规范有序流转。

设立耕地保护基金,制定了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办法,引入农业担保和保险机制。

二是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一方面由村集体把整理增加的耕地以股份、租赁等形式流转给经济组织发展规模经营,另一方面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把整理节约的农村建设土地指标平移流转到需要土地而无土地指标可用的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上。

特别是江津区探索了把整理节约的农村建设用地指标作为“地票”上市交易的办法,大幅度地增加土地级差收入,所获收益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开展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

成都建立了村级59项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标准体系,并把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每个村年均不少于20万元拨付。

四是推进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

全面推行以基层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开放“三会”、社会评价干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在农村探索推广村民议事会、监事会制度,构建了基层党组织领导、村民会议或议事会决策、村委会执行、其他组织广泛参与的村级治理机制。

(二)重庆市的主要做法

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起步于2006年初。

该市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工作着重对户籍、土地、公共财政、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改革进行探索,逐步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

1、统筹城乡规划,形成城乡一体规划框架。

以农村城市化为目标,将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叠合”编制,较好地解决了各专项规划的衔接问题。

2、突破户籍障碍,推进农民市民化。

改革户籍登记制度,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有条件、有序转为城镇居民,对有稳定非农收入来源、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和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通过产业项目带动,有序推进农民市民化,在村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基础上,妥善安置村民住房,全面覆盖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从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安居扶持、社保解忧、服务均衡、转户进城等六个关键环节入手建立“农民变市民”的新机制。

3、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加快土地有序流转。

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方式,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的试点工作,按照依法、自愿、符合规划原则,在镇成立流转服务中心、村成立流转服务站,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强化规划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引导,统一制定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和土地流转委托书格式,有序推进产业化规模经营;

同时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引导农村土地合理布局和农民集中居住、农村社区化管理。

4、推进“五位一体”。

一是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方面,每年投入数百亿元,提前建成了一批群众多年期盼的交通、水利、电力、垃圾污水处理、农村沼气、危旧房改造等项目,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在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方面,在每年城镇新增就业20多万人的同时,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0多万人,累计达到815万人,人均劳务收入已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44.7%。

三是在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自然村广播电视、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

四是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养老、医疗等社保制度框架正加快建立,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民工保障制度体系,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缩小到2:

1。

五是在统筹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方面,集体林权确权面积超过90%,土地规模经营走在全国前列。

整体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组建村镇银行6家。

农村土地交易所、农畜产品交易所开辟了城市反哺农村的新途径。

二、成都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效和基本经验

成都市实施统筹城乡改革八年来,其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先后跃上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四个“千亿元”台阶,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08亿元,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8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5元,从2002年的2.66:

1变为2010年的2.54:

重庆市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78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迈上4000美元新台阶,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991亿元,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提速发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3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年均分别增长11.3%、13.1%,经济发展实现重大跨越。

一是认识到位,领导重视。

两地市委、市政府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对统筹城乡发展在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在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在力量上的高度集中、在政策上的高度倾斜是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

两地都成立了高规格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领导机构。

成都市成立了直属市委的统筹改革委员会,由市委的一位副秘书长担任主任;

重庆市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三位市委常委和一名副市长为副组长的统筹改革领导小组,对统筹改革工作进行强有力领导。

二是思路明确,一以贯之。

成都市统筹改革提出以“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和“四大基础工程”为核心、以市场化为动力、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为保障的发展思路,在推进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构想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重庆市通过全球问计、定向求策、启动调研三大举措,集思广益,形成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意见。

两地的市级部门结合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

三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成都、重庆都把科学规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引领。

成都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按照“全域成都”整体考虑城镇体系、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空间布局,形成了城乡一体、衔接配套的规划体系。

重庆每个区县都建有城市规划馆,立体展示城市规划。

四是整合资源,加大投入。

我们在考察中了解到,两地充分发挥政府投入“以小撬大”的杠杆作用,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发展,为城乡统筹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2010年成都市农业项目投资达到226.95亿元,其中投资17亿元全域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实施了农用地整理项目98个,整治规模128.03万亩。

重庆市“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用于“三农”投入超过1300亿元。

五是选择试点,以点带面。

两地选择有能力、有积极性的地方作为综合或专项改革试点,作为统筹改革的突破口。

如成都市以锦江区为试点区县,重庆市以九龙坡、垫江为试点区县,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上先行一步,带动全局。

三、成都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典型案例

考察中,成都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一些典型案例给我们的印象十分深刻。

案例一:

成都市新区龙华社区抓住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机遇,按照“农民自愿、专家指导、全民决策、股份运作、依靠两委、政府扶持”的原则,农民以宅基地使用权及部分现金入股,集体以村集体土地和集体资产作集体股,二股合一成立了全省首家新型农民股份合作社。

通过农民集中居住、产业集中发展、农业产业化集中经营,为实现农业变工商业、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市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在这里,合作社置换集中宅基地,兴建了占地130亩的农民集中居住区,龙华股民按照35㎡/人的标准免费入住新居,一律免交物业管理费和水、电、气、光纤接口及开户费,而且每人每月免费领取10斤大米和1斤食用油。

同时用40亩宅基地集中新建了4.3万㎡的商铺,人均10㎡,通过招商引资,92%的劳动力实现了稳定就业,为5060名股民购买了社保和医保,实现了股民个人“三个一”即个人固定资产10万元以上,人均村集体资产10万元以上,人均收入达1万元,农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案例二:

成都市锦江区充分利用地处大城市的优势,在该区三圣乡因地制宜打造出“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花香农居”等“五朵金花”。

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观光旅游,探索出一条不征地、不拆迁、不失业、不失利、不失权和加大财政扶持的“五不一扶持”新农村建设新路子。

在这里,城乡融为一体,村民不出村便可以享受城市化的文明成果,成为令人羡慕的“新市民”,经济也得到发展,村民户均收入达到10-12万元。

目前,“五朵金花”已成为成都市乃至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城中村”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范。

案例三:

重庆市九龙坡现代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国家级农业现代示范项目、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先行试验区,园区以“科技·

生态”立园,以“产业·

招商”兴园,依托重庆农科贸易城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大力发展农业新型科技产业、涉农物流产业和以观光休闲都市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

园区为解决农民的后续保障问题,积极探索出六种模式,一是建设农民安置小区,在清河村、高峰寺村各选一个点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对园区内搬迁农民进行集中统一安置;

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区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承包地可享受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等政策,目前已有3个村、19个合作社全面开展此项工作;

三是壮大集体经济,将建设用地指标拿出一部分支持村社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村集体和农民自愿入股,增加农民投资收入;

四是量化处置集体资产,引导村集体资产量化为股份落实到每个农民头上;

五是培训指导农民就业,先后培训农民近5000人次,就业率达87%,消灭零就业家庭;

六是引进城市资本促进产业发展,协议引资金额超过50亿元。

四、对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

榆林市历经西部大开发十年来的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目前,我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151亿元,而农业增加值只有78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45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113元;

“三化”中,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问题相当突出;

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发展不协调,越来越成为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因此,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全市各级各部门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快观念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路径,是榆林加快实现经济转型的突破口。

我们要通过学习宣传、理论培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对统筹城乡发展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的认识,努力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就城抓城、就乡抓乡、就工抓工、就农抓农的城乡分治、工农分割的状况,真正把城乡统筹作为推动榆林突破发展的关键,自觉地用城乡统筹的理念引领发展、谋划工作、推动落实。

(二)坚持全域理念,科学编制规划。

围绕“两基地一中心”的发展目标,遵循“城乡一盘棋”、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全域榆林”理念为引领,因地制宜,把全市看作一个整体来科学谋划城乡建设、村庄布局、人口分布、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市域全局上推动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市域总体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分布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规划等的衔接配套,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三)力促“三个集中”,实现“三化”同步。

借鉴成渝经验,首先,把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作为推动“三化”同步的主动力,培育壮大一批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以榆神、榆横工业园区以及县域工业园区为支撑,推动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和城镇功能配套;

其次,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作为实施“三化”同步的总抓手,围绕“一城三区、组团式发展”、“一主三副”城镇体系建设和“三沿三型”的思路,加快构建中心城市、小城镇、农村新型社区三级城镇化体系。

以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千村建设”工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加快农民向城镇集中,优先建好城镇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建设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完善就业、户籍、社会保障政策,率先把进城务工农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第四,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动“三化”同步的支撑力,积极推进土地向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农业、农村中转移出来,为工业发展、城镇建设提供土地资源和人力支撑。

(四)积极创新体制,推动四项改革。

一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对农村集体土地、农户承包地、宅基地、房屋、林地逐村逐户进行实测登记、确权、颁证,落实农民的财产权,出台促进农村产权流转的系列文件,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制度,成立榆林农村产权交易所,建立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

二是推动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探索建立农村闲置宅基地置换、流转、退出机制和农村闲置宅基地综合治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偿使用机制,努力在土地资源自由流动、集约使用方面积极突破,把土地资源变为土地资本。

借鉴成渝经验,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上成立土地流转服务站,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依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将土地经营权入股,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三是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激活市场、拉动投资上解放思想,探索创新农村投融资机制,试点组建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和农村产权融资担保公司,搭建城乡资源自由流动的平台。

四是推动城乡统筹改革。

按照“六化三变一增”(“六化”就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同城化、土地利用集约化、社会管理社区化、优势产业集聚化;

“三变”就是集体土地变国有、村镇变社区、农民变市民;

“一增”就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制定和完善城乡统筹改革方案,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改革工作。

(五)实施分类指导,抓好试点示范。

按照市上确定的“133599”总体思路,打造长城沿线无定河流域“人”字形、黄河流域青银沿线反“人”字形城镇双发展轴和“三沿三型”新农村发展轴、“一城三区、组团式发展”和打造神木、绥德、靖边“一主三副”市域城镇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每个县区都也要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产业集中度较高、土地流转力度较大的地方启动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鼓励和支持县区结合各自实际,探索相应的推进模式。

要坚持市县联动,统筹资源,倾力支持,努力在“三个集中”、“三化”同步、政策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积极探索、创新突破,为推动全局工作探好路子、积累经验。

(六)成立领导机构,建立推动落实机制。

市县(区)应成立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机构,牵头组织编制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统筹城乡发展政策,指导统筹城乡发展实践。

整合市县(区)资源,建立高效的部门联动机制,根据部门职能,分解任务,明确责任,促进各个部门围绕城乡联动推进各项工作。

建立考核督查机制,把统筹城乡发展纳入市对县区、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强化督促落实。

建立财政投入支持体制,加大市县两级财政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投入力度,推动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撰稿:

董生前赵艳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