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学案24 探索世界的本质必修4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6481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学案24 探索世界的本质必修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复习学案24 探索世界的本质必修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复习学案24 探索世界的本质必修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复习学案24 探索世界的本质必修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复习学案24 探索世界的本质必修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学案24 探索世界的本质必修4Word文件下载.docx

《复习学案24 探索世界的本质必修4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学案24 探索世界的本质必修4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学案24 探索世界的本质必修4Word文件下载.docx

B、二者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原理、方法论)

(1)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也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②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等均是客观的。

(3)意识的产生、内容和本质是客观的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世界是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原理: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也是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

因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它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哲学的运动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离不开运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离不开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4、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①静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②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5、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①规律是客观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

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区别:

①“客观实在”:

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

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②“客观存在”:

是相对于主观而言,既可以指物质具体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

A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②方法论:

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实事求是;

又要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类造福。

③反对错误倾向:

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属于唯心主义;

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

【要点名师透析】

1.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

(1)区别:

①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因此,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

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②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

③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大与小的关系。

(2)联系: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就没有了物质。

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2.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质的唯一特性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这是说物质的本质,这个唯一特性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

客观实在性是从总体上泛指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这是可感知的物质的共性,是说物质绝对的、不变的特性,即存在于可感知的各种客观实在之中的根本特性。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这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或者说“客观存在”本身的属性,它是相对于物质的其他属性而言的。

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3.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

(1)事物固有的联系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

(2)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

规律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能够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无法直接感知。

如种瓜得瓜是现象,背后隐藏的遗传才是规律。

(3)规律是事物必然的联系。

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的联系是必然要发生的确定的联系,有的是

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偶然联系。

规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

(4)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

4.“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1)区别

①“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讲它是第一性的东西,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比如,他人的思想对于我来说就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承认他人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就是承认了他们的思想是“物质”的。

(2)联系

①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②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高考真题体验】

1、(2011·

江苏单科T24)荀子说: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句话表明

A.世界的真正统

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解析】本题以名人名言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从名言中可看到,名言包含的哲理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符合这一说法的只有D;

A、B与材料无关;

C项说法不准确。

【答案】选D。

2、(2011·

江苏单科T26)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

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解析】本题以常见的生活现象为背景考查哲学知识,角度新,体现了高考立足生活实际的理念。

静止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这体现了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项最合适。

【答案】选A。

3、(2011.浙江文综T27)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

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

这表明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利用生活事例入题,体现教育生活化的特点。

解题关键是明确“这”指代什么。

“这”指代海水溶盐浓度保持稳定,关键字眼是稳定,这样不难选出③④项,其他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4、(2011·

全国文综T30)农牧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他们()

①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促进沙柳产业发展

②尊重自然规律,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

③从该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沙柳种植业

④发挥自觉能动性,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应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牧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促进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①不符合题意。

该地农牧民发挥自觉能动性,利用当地自然条件,从实际出发发展经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不是为了完整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②不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

所以选D。

5、(2010·

全国新课标卷高考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

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

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B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而实践提供的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故②③正确。

①说法错误;

④说法绝对化,木星探测实践能否如期成功取决于能否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答案】B

6、(2010·

江苏卷高考24)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

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

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双百”人物都具有崇

高的社会理想、坚定的道德信念、忠诚的爱国之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

A.理想信念对“双百”人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B.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

C.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培养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解析】C本题为综合考查。

《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结合。

A、D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表述错误;

B、C从哲学角度分析,考查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答案】C

7、(2010·

江苏卷高考27)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运动时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解析】A考查运动的特点。

选项带有迷惑性。

变化不等于发展,B表述不准确;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

式,C错误;

D与题意无关。

【答案】A

8、(2010·

全国新课标卷高考39)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

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

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

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

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

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

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

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谨性作简要评析。

(12分)

【答案】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

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的规律,是不严谨的。

9、(2010·

福建卷高考39)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

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

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

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解析】本题以“两会”提出的人们生活有“尊严”为素材,体现的是党和国家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

本问考查哲学模块,知识点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题型为体现类,解答是要结合材料-论据-论点对应作答。

本题知识点非常明确,即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根据材料一,从古代民本思想到党的“以人文本”思想的变化作答。

【答案】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

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10、(09·

山东高考22)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

④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论衡》)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考点精题演练】

一、选择题

1、(20

11·

广西桂林中学高三模拟)30.近年来,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到舟曲特大泥石流,让中国人民几经磨难,但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表现出“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的顽强精神。

对“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理解正确的是

A.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B.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中高三模拟)27、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无论是我国的经济总量,还是综合国力,都有大幅增加和提升;

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

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事物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C、事物是主次矛盾的统一

D、事物的矛盾是主次方面的统一

3、(2011·

甘肃兰州一中高三实战演练

(一))29.2010年9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

国家这样做的哲学依据是

①人类能够利用和改造自然

②人与自然互相影响,相互制约

③生物的多样性决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④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4、“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表明()

A.宏观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B.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D.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5、“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揠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的规律的客观性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

动性和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6、“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

A.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规律

B.他具有创造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D.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规律

7、“天人合一”是太极核心理念,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强调人与自然密切相连,不可分割。

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引导人们()

①承认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规律

③征服自然,造福人类 

④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面对当前严峻的国内国际金融形势,为应对国际金融

危机,中央果断出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意

识是变化发展的

C.物质决定意识D.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9、2011年2月18日,50名旅居巴西、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等国家的福建明溪籍华裔青少年回到故乡明溪学习中国民间艺术、礼仪,参加“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福建明溪营活动。

世界华人无论身处何地,身陷何境,心中的“根”始终不变,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动中有静

②静止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静止意味着事物没有任何变化

④事物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②④

10、现代桥梁专家茅以升谈到自己的治学经验时,强调“博闻强记,多思多问;

取法乎上,持之以恒”。

其中“法”指

()

A.物质的客观性B.意识的能动性

C.事物的规律性D.实践的历史性

、非选择题

11、(2011·

上海崇明县高三模拟)37、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为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提出了七个方面的“不变之变”:

科学发展的主题不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要转变;

经济政策的思路不变,产业发展的体系要拓展;

社会建设的重点不变,收入分配的关系要调整;

文化前进的方向不变,文化产业的建设要提升;

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变,整体推进的力度要加强;

加强党建的主线不变,科学执政的能力要提高;

治国方略的大政不变,社会发展的合力要增强。

(1)请运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分析说明。

(2)请列举一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或者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一个建议。

 

12、《陕西省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力度正逐年加大,目前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70%的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已经得到了有效保护。

结合所学《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上述做法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

1-5AACDC6-10DBCCC

7、【解析】选B。

“天人合一”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承认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与自然和谐相处,①④当选。

“创造规律”、“征服自然”均为错误观点,②③可排除。

9、【解析】选C。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③表述错误。

10、【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取法乎上”是指从中找出内在的规律,因此选C项。

其他各项均与题意不符。

11、

(1)运动和静止是辨证统一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绝对的动中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

相对的静中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2分)①运动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1分)。

世情、国情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因此,要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路线、方针、政策也需要调整与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1分)。

②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1分)。

做好今后五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