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一般意义上,二者在概念上可以通用。
(2)前者的含义较广,后者的含义则狭小一些。
后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的或基本的内容,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侧重于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
(3)在实际工作中,工厂、农村、机关等多使用“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用语;
在学校主要使用“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
1.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进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从根本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研究如何做人的工作的学问,因而它要研究人,但不能因此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因为认识复杂的多面体,思想政治教育学不可能研究人的一切。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也只是研究人的社会属性的其中的重要方面,即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
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1)这个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根据。
(2)这个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推动着它的发展。
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动力。
(3)这个矛盾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其他矛盾。
如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的矛盾、教育着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等等。
这些矛盾都可以看做是上述特殊矛盾的具体表现。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并没有统一的说法。
因学者的各自研究角度不同而不同。
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
起点范畴是思想和行为;
中心范畴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
中介范畴包括疏通和引导、言教和身教、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
结果范畴是内化和外化;
终点范畴是个人与社会。
1.个人与社会
个人与社会是揭示人的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重要范畴。
个人是历史的具有社会性的个体;
社会则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人类共同体。
这一对范畴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2.思想与行为
思想与行为就是揭示人的思想活动和行为表现相互关系的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思想是指制约人的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部分理性认识,又包含有感性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成分;
行为则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活动等外在表现。
二者关系: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改变行为。
行为表现思想,又通过其效果检验思想。
3.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
教育主体是指教育过程中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的教育者;
教育客体则是指接受教育影响的受教育者。
两者的双向互动过程就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主题和客体就是反映教育着和受教育者相互关系的重要范畴。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处于主导地位;
受教育者是教育对象,是客体。
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界限是相对的。
教育者既是主题又是客体:
一方面,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只有很好地学习领会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发挥其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信息双向交流的特点,决定教育者在施教的同时亦要向教育对象学习。
4.内化与外化
内化是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
外化是指将个体品德意识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内化与外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紧密联系又有所不同。
(1)内化中有外化,外化中又有内化。
在内化过程中会有相应的行为表现,而行为表现又会强化内化。
(2)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和前提,外化是内化的外显和表现。
5.教育与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影响的实践活动,它主要靠说服教育,启发人们自觉性。
管理是组织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法规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以维护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实践活动,它主要靠规范约束,带有强制性。
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活动,两者性质不同,功能有异,但又密切联系。
在实际工作中两者相互渗透,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都反映了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阶级性与真理性是高度统一、完全一致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2.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应用型科学,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
它突出表现在它是直接建立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
3.综合性。
这首先表现为它在探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时,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想象和问题时,总是对于其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乃至一些自然环境因素作多变量的综合考察。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它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
1.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
它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有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的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等等。
2.思想政治教育史。
它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起源和发展的历史的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史历史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
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总结其历史经验,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学科建设进程
1.初步探索时期(1978--1984)
1978年,叶剑英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毛主席关于革命军对政治工作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明确地把政治工作的理论形态有关政治工作的学说看做事一门学科。
1980年5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了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
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新命题。
此次讨论中的部分论文是收入《论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一书,于1981年出版。
1983年《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作者:
张蔚萍、张俊南
1983年7月中共中央批转的《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
2.系统建设时期(1984--1999)
1984年开始招生,专业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有12所高校开办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它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形成。
在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走上了学科建设的规范化发展阶段。
一是逐渐形成了一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队伍;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取得了客观成果;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论题不断深化。
3.全面建设时期(1999至今)
1999年9月,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党中央有关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个文件。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发,这一文件成为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二、学科建设经验
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与博彩众长相结合
2.坚持思想解放和学术民主的原则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
4.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理论研究
5.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的建设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1.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2.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3.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从各种文献(包括报刊、图书、文件、档案、报表、报告以及各种音像材料等)中收集研究者所需要的资料的方法。
2.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系统地、直接地了解研究对象,收集第一手感性材料的方法。
它可以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3.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按照设计程序对研究对象的活动加以观察、记录、分析而直接获取资料,以作出研究结论的方法。
它可以分为标准试验和自然实验。
4.社会调查法。
它包括社会调查的方式和具体方法。
调查方式主要有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和抽样调查。
方法包括访谈法和问卷法。
5.总结经验法。
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既要总结历史经验,又要注意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
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内容提要:
思想政治教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科学,是因为它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坚实的理论基础。
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科建设,一方面要完整准确的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并领会其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看做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特别是要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学科建设。
在此前提下,本章深入探讨了十条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密切、应用得最多、为其提供直接理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对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建设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
一方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
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
一、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十分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遵循这一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防止和克服过去出现过的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倾向,坚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作为指导。
我们认为,要全面理解“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课题,应包括如下内涵:
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直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实质,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
正确、全面的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的认识应包括以下四点:
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和理论基石;
二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性质和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三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某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和根本宗旨;
四是坚持与时俱进,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品质。
2、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本质规定性的生动的体现。
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继承者们创立和发展的、经受了社会实践反复检验所证明了的那些科学原理,即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共同揭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如: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反映论原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方法论等。
二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有: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所有制理论等。
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如:
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的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等。
对这些基本原理,我们要结合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实际作出科学阐释,并不断予以发展,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3、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和基本原理的外在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系统根本区别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分层次的。
第一层次是列宁所说的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层次是开放性、动态性、创新性,这是第一层次特征的必然要求和具体的体现。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要把两个层次有机的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基本原理和基本特征是相辅相成而又内在统一的。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特征,坚持其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创新性。
弄清了“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后,就能较好的回答“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只有按照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根本要求去做,才能正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一,必须完整、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即由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
只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的割裂、肢解、歪曲、断章取义、望文生义、以偏概全、庸俗化以及实用主义的态度。
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一定条件下讲的话,不问时间、地点、条件,到处搬用。
第二,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勇敢的回应各种挑战和攻击,旗帜鲜明的地捍卫马克思主义。
如对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破产论”、“社会主义失败论”、“意识形态论”等,应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其进行科学的批判,作出有充分说服力的回答。
再如,面对国内经济组织多样化、择业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多样化、经济利益多样化等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困境,我们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抓好
理论联系实际的宣传和说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人们的头脑。
第三,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江泽民指出:
“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解决中国重大的实际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四,必须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统一的。
正如胡锦涛所说:
“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的坚持下去”。
坚持在实践的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必备条件。
理论创新要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学科建设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又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不仅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创造活力的关键所在,而且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新世纪仍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胡锦涛担任总书记以来,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思想。
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且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奠定了更丰富、坚实的理论基础。
我们要坚持以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的理论依据
我们应当在完整准确地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密切、应用的最多、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直接依据的那些基本原理和理论。
一、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从整体上规定里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目的、任务、内容及其效果的衡量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服务的。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坚持,来自于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无产阶级政党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培育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旋律就是要帮助人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
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与否,要以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为根本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与大小,也要看它对人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人们的历史使命感、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所起的作用如何而定。
二、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唯物史观最根本的原理,它科学的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
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但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其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平衡的;
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其中政治思想对其他意识形式影响最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它或者促进社会进步,或者阻碍社会发展。
上述原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既被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有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我们必须据此正确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地位作用,自觉服从于经济基础进步的要求,防止和克服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或“万能论”这两种错误倾向。
三、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由于政治较之道德、文艺等上层建筑更直接、更集中地反映经济,所以它在上层建筑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政治既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一个阶级想要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自己的经济目的,必须借助政治的手段才有可能。
在科学把握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原理时,要全面理解政治的含义。
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政治的主要任务是阶级斗争,是武装夺取政权,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开辟道路;
在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和巩固后,政治的主要任务则是经济建设。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巩固政权,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源泉,所以,在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建设是最大的政治。
然而,经济建设的发展不会自发的解决政治方向问题,因此,“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的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
上述原理正是“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论断的理论依据。
因此,要坚持政治与经济的统一,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又要反对“迷失方向的经济家和技术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牢记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是我们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原则、方法的直接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何方针、原则和方法,只有符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求的才是正确的和有效的,反之,则是错误和有害的。
在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大量的表现为各种利益矛盾。
要正确认识、努力化解各种利益矛盾,减少不和谐的因素,增加社会和谐的因素。
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人民内部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使矛盾激化,会给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
同时,由于人民内部矛盾有时会与敌我矛盾交织在一起,一时难以分清,这就更要深刻领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努力提高政策和策略水平,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形成化解社会利益矛盾的长效机制,使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五、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性表达。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因为只有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即使是人的自然属性也不是纯粹的本能,而无不打上社会的印记,融入了人的社会性,受到人的社会属性的制约和规定,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动活动和社会需要表现出来的。
人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活动,动物则不能。
所以,人是“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
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它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人的本质呈现出多层次的复杂状况,但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都为人的本质逐步发展为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本质创造着愈来愈充分的条件。
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阶级性,人“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但是,人的本质都带有阶级性却并非只有阶级性,即使在对立的阶级之间也有着共同的社会属性。
因此,我们在坚持人的本质有阶级性时,又反对片面地将人的本质只归结为阶级性的简单化倾向。
在全球问题日益增多和突出的今天,更是如此。
关于人的本质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中重要的原理,只有正确的把握它,才能懂得如何从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人出发去正确分析、认识各种社会历史现象,而不至于陷入抽象的人性论的迷雾之中。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人,那么,对人的本质的不同认识,必然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关问题的不同结论。
因此,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学说为指导,才能科学地分析对象的思想特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六、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们确定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目标的重要理论依据。
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在一系列著作中,正式提出并阐述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个人全面发展是与个人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它的本来涵义是指每一个人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最根本的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