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555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doc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doc

内容

备注

课题:

《辛弃疾词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

2.通过诵读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复杂情感。

3.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4.体味辛词的爱国情感和豪放个性,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慨与豪放。

【教学难点】

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豪放的情感,体会辛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过程

一、 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师:

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师:

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见学案)

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

辛弃疾有“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之英雄本领。

平生以英雄自称、以功业自负、以气节自许。

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建康:

(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

“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三、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自主学习)(8分钟)

(因声求气:

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遥岑(  cén  )   玉簪(zān    )  螺髻( jì  ) 

鲈鱼(lú  ) 堪脍(kuài   ) 揾英雄泪(wèn   )

2、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要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四、二轮诵读,缘景明情。

(合作探究)

(缘景明情:

通过品味诗歌的意象——或景或物或人或事,连缀成画面,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感情。

学生自读诗歌,思考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时间8分钟,然后派代表展示答案(8分钟),师生评析(6分钟)。

思考讨论:

㈠、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

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登临意”(情感)?

㈡、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

表达了作者什么“登临意”(情感)?

㈠.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

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登临意”(情感)?

明确:

建康赏心亭是当时的名胜,作者登临远眺,看到了“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板书)等景物(意象)。

     ①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浩渺壮阔、气势雄浑、景象壮观而不失清丽。

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

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②★“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这是比喻,写山的清秀之美。

移情入景,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外物上。

山本无情,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和恨,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结合诗人的经历,可以意会得到。

登上建康赏心亭,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③★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生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夕阳残照楼头,失群的孤雁哀鸣天际,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江南游子”,指自己。

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内心酸楚可想而知.

④★“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哪些动作呢?

(板书:

看、拍、会、登)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

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

曾经作诗说:

“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

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

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失路,悲愤激切。

辛弃疾道出了古来有为者的一种伟大深沉的孤独感。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

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小结:

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壮阔雄浑苍茫悲凉的气氛,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空有远大抱负,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忧愤。

上片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凄苦。

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言志抒情。

词的上片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意象: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动作:

看、拍、会、登 

意境:

壮阔雄浑苍茫悲凉

情感:

英雄人物空有远大抱负,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忧愤。

 

㈡、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

表达了作者什么“登临意”(感情)?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

各有何特征?

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

2.借这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尽西风,季鹰归未?

”:

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乐于归隐。

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

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表明了对金人入侵的仇恨,还蕴含着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谋取私利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

你这样谋取私利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

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为国为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也批判控诉当朝不顾国事、钻营私利、贪图享乐的人。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人空老去。

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易逝虚掷年华的感慨。

这也正是登临赏心亭的重要原因,所以也可以说“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正是整首词的词眼

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

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3.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是请求。

“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

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

呼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自伤抱负不能实现,叹无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知音难觅,表现了词人的极度孤独与痛苦。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辛弃疾有“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之英雄本领。

平生以英雄自称、以功业自负、以气节自许。

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小结:

下片三次用典,不仅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内蕴更加丰厚,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年华虚度而功业未成的愁苦郁闷。

 下片:

用典 借古抒怀

张翰 —— 乐于归隐      —乡思、愤懑

许汜——谋取私利—为国为民              ( 反例)

     刘备 —— 雄才大略 —控诉当朝(正例)

桓温 —— 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

时光易逝

虚掷年华

五、三轮诵读,品味词句(合作探究)

㈢、赏析名句“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明确:

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这是比喻,写山的清秀之美。

移情入景,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外物上。

山本无情,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和恨,也就可想而知了。

六、四轮诵读,吟咏诗韵(吟咏诗韵:

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阔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