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三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85165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坛三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诗坛三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诗坛三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诗坛三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诗坛三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坛三杰Word文档格式.docx

《诗坛三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坛三杰Word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坛三杰Word文档格式.docx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闻一多,“新月派”诗人。

在诗歌创作上主张要有“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早年留学美国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

在异国他乡,他饱受种族歧视的屈辱,当时在美的华人没有什么特长与技能,只能出卖简单的劳动力,给人家洗衣服,因而很受歧视。

在海外的留学生也常常被人问到:

“你的爸爸是洗衣服的吗”。

面对这种无奈的状况,一种屈辱之情常常萦回在他心头,这在他的诗作《洗衣歌》中有所反映:

(一件,两件,三件,)

洗衣要洗干净!

(四件,五件,六件;

熨衣要熨得平!

我洗得净悲哀的湿手帕,

我洗得白罪恶的黑汗衣,

贪心的油腻和欲火的灰,……

你们家里一切的脏东西,

交给我洗,交给我洗。

诗人用这重复的笔调,写出在美华人的辛酸与所受到的歧视,写出他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面对屈辱,他是通过对祖国“如花”般的想象来获得自信和尊严,理想中的祖国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柱。

在《太阳吟》中,明确地表示他对异国他乡的不习惯,“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觉得自己的祖国最美“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然而当他怀着满腔热情、抱着美好的理想“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回到祖国时,他看到的是满目疮痍和一沟死水。

目睹这一切,巨大的反差将他击倒,一种幻灭感、绝望感油然而生,难以承受的痛苦逼迫他本能地迸着血泪喊: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现实太使他失望,在诗中他接连用两个“那不是”来表达他回国后的失望与痛苦: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这是一次大爱与大恨的心灵撞击,这是一次希望与绝望的情感的体验: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这是一次痛苦的追问,这是一次绝望的呼喊,这呼天抢地的带着血泪的诉说,捶胸顿足、撕心裂肺的哭喊,呕出的是一颗心——那是一颗赤子的拳拳的心啊。

他的“追问”不由使人想起屈原的《天问》,时代不同,境遇不同,问的内容不同,但是他们对祖国的缱卷深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愤怒出诗人”,“诗的生命之花,只有在诗人的狂笑、痛哭、顿足、沉思中盛开。

”闻一多把自己的真切感受、把自己“灵魂的歌”通过独特的风格唱出来,凝成一卷《红烛》,“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泪。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抒发了自己的炙热的爱国情怀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的捶胸顿足迸着血泪写出的诗,也触动了每个爱国者的心,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而他也就此成为三十年代诗坛上,一位为大家熟悉与热爱的诗人。

《发现》没有采取过多的修饰与技巧,只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任由感情释放和爆发。

一是这样更具有概括力,更凝练、更能表达他的感情。

二是闻一多是性情中人,这在梁实秋的文集中,写闻一多给妻子写的情真意切的信可见一斑,这样的抒情方式更符合他的个性。

这种对祖国炙热的爱恋与直率的个性,也是他日后,面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与黑暗,当民主人士李公朴被杀害时,不顾反动派把他列入黑名单的恫吓和友人的劝阻,敢于拍案而起,径直站了出来,直面黑暗的人生。

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他做了最后一次演讲,这是一篇战斗的檄文,是唤醒人们觉醒的号令,是爱国民主人士的一次宣言。

其势如银瓶乍破,一泻千里,其情如海浪掀天,汹涌澎湃。

这次演讲也把他的人生推向了巅峰。

他倒下了,倒在特务暗杀的枪口下,一支燃烧的红烛熄灭了,闻一多走过了他作为诗人、学者、战士的坎坷的人生历程,时年47岁,但却以其不屈的灵魂、不寻常的死留在历史的扉页里:

大爱无疆。

故地忆梦:

《再别康桥》

(2012-05-1708:

50:

31)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与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热播,在诗坛上沉寂已久的徐志摩,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他的诗歌《再别康桥》,为大众欣赏与追捧,特别是开头一小节经常被人引用。

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一首动人的小夜曲。

全诗情景交融,具有意境美、音韵美、结构美,最完美地体现了“新月派”的诗歌创作主张,是徐志摩诗中的绝唱。

 

1920年徐志摩到剑桥留学,康桥的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里形成了他的世界观与文艺观。

他向往英美共和制度,这是他的“康桥理想”。

六年后,他旧地重游,景色依旧,但是他的”康桥理想”却不复存在,不由感慨万端。

诗人再次告别时,心情既留恋又忧伤,在诗中他用形象、比喻构成柔美的意境,勾画他心中的梦,传递若有所失情感与淡淡的愁绪: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只是往日的梦,只能在梦中寻觅。

一想到此,诗人的感情由欢乐、激动而变得沉郁,一种淡淡的哀愁油然而生,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在静静地氛围中,,诗人要与康桥告别,与心中的梦告别。

诗中,既有诗人对梦幻美景的深情回忆,也有对理想幻灭失落后对生命的体验。

康桥已经是诗人旧日情思的象征,也是理想生活境界的化身。

“康桥的景物已经人情化,成为有生命的质感。

诗人的主观感情也自然化,”在物我交融中,体现了一种意念,即人不能随景常在,但情与景却是永存,它会如梦一样永远留在诗人的心里。

这种体验与闻一多是大相径庭,惟其如此,他们对理想的失落表现的方式也就不同,闻一多是用爆发的方式宣泄他理想幻灭后的痛苦,而徐志摩却只是用一声叹息、用淡淡的愁绪来抒发他对美好理想的留恋与失落感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既是对首段的呼应,也是抒情的需要。

渲染了诗人的离别之情、依依不舍之情。

诗人也不想浸沉在这沉重的氛围里,他要推开它,诗人是洒脱的,他不想在痛苦中多做停留,“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显示了他飘逸的情怀。

徐志摩对生活充满激情与热爱,他是一片春光、一团火焰,他有一腔热情。

这使他的创作才思如泉涌,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他的前期的作品大致抒发了理想和爱情,暴露社会黑暗、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揭示生活的哲理与写景抒情。

后期作品,由于理想的幻灭,使他的诗作大部分脱离现实,抒写微妙的心灵秘密,正如茅盾所说:

“圆熟的外形,配着谈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且这淡极了的内容也不外乎感伤的情绪——轻烟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征的依恋感唱追求:

这些都是发展到最后一阶段的现代布尔乔亚诗人的特色,而志摩是中国文坛上杰出的代表者”。

虽然徐志摩以他过人的才华与炙热的情感,在诗坛上捧出朵朵玫瑰,是三十年代一位有才华的诗人,朱自清曾说:

“现代诗中的诗人,须首推徐志摩。

”但是 因为他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之间的分分合合,也引起人们的非议。

使他成为一个最有争议的诗人。

他的好友胡适曾经在《追悼志摩》一文中这样解读徐志摩:

“他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

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其实,与其说他爱的是一个女人,更不如说他是在所爱的女人身上寄托着自己内心中的理想。

他如西方浪漫派文学家雪莱、拜伦、卢梭一样,一生追求理想生活而终于不可得。

“他的一生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历史。

尽管他执着追求的理想有如康桥天上美丽的“虹”,但是他始终坚信不疑,即使他的恩师梁启超,写信苦心规劝,认为他“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

”“呜呼志摩!

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

”他也毫不动摇,并复信给自己的恩师“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

得之,我幸;

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理想与现实是有差别的,他失败了,他追逐的理想人生,犹如天边的彩虹转瞬即逝。

“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方向吹……”他感到失望,这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有所表现: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对于他的追求与失败,胡适是加以肯定并寄予同情的:

“他的失败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的失败。

他的追求,使我们惭愧,因为我们的信心太小了,从不敢梦想他的梦想。

他的失败,也应该使我们对他表示更深厚的恭敬与同情,因为偌大的世界之中,只有他有这样的信心,冒了绝大的危险,费了无数的麻烦,牺牲了一切平凡的安逸,牺牲了家庭的亲谊和人间的名誉,去追求,去试验”

他为了心中的理想,处处碰钉子,碰得焦头烂额,甚至为了他心中的理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为了追求“理想”中的爱,他不惜与发妻张幼仪离婚;

为了满足陆小曼对奢侈生活的追求,他不辞辛劳四处上课;

为了想赶上林徽因有关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他不顾恶劣的天气乘坐飞机赶往北京,以至撞上山头。

他那年轻35岁的生命也随着一团火球在天空燃烧,化为一片云彩: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照片来自网络)

醉美《春江花月夜》

(2012-04-2612:

29:

19)

美了、美了。

我脚踩着风火轮,驾着骀荡的春风,穿越千年,回到唐朝,在春风拂面的夜晚,在明月初升的时分,看诗人张若虚用充满清丽、抒情、柔美的笔调,绘就一幅充满自然美的春江花月夜的图景,在明月图中醉美:

“明月”一直是众多诗人们描摹的自然景观,李白“举杯邀明月”写出他的洒脱,杜甫“今夜鄜州月”写出他的思念,苏轼“月有阴晴圆缺”写出他对人生的领悟。

而诗人张虚若却让明月随着碧波荡漾的海水一起跃出海面,将他对人生的感叹与离愁别绪融入月朦胧、花朦胧之中,在淡淡的哀伤中,尽现春江花月夜无与伦比的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海上明月,似乎同海潮一起升起。

月光伴随着万顷碧波,动荡闪烁,无处不荡漾着春水,无处不荡漾着月的银光。

春水随着花草飘香的原野流淌,溶溶的月色普照花林,那花朵似雪珠,皎洁如霜的月光悄悄倾泻在沙滩,让人无法分辨。

诗人以“明月”为自然景观的中心,以花枝似雪珠来反衬月光的皎洁,又用皎洁的月光来再现花的朦胧美。

用白沙不见,来呈现浓浓的月色。

展现了一幅“明月初升”时春江花月夜的的自然美景水墨长轴,令人陶醉。

明月高悬太空,月色是那样的皎洁,玉宇是如此的清澄,面对这“皎月当空”迷人的美景,怎不让人奇想联翩,感慨人生的短促、生发出迷茫之情,怎不引发诗人的天问以及对宇宙和人生关系的思索: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是谁第一个见到明月?

皎洁的明月又在何年何月第一次照人?

今天这轮孤月又为何照人?

高悬的江月亘古不变,而人有生死,如潮起潮落,只有代代相传才能无穷无尽。

仰视江上升起的明月,却是年年相似,长照万古。

面对滚滚东流水,又觉人生短促、岁月无情。

奇了、奇了。

在这春风抚慰的夜晚,在皓月当空的时分,正当我们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时,正当我们一起与诗人思索宇宙与人生的关系时,诗人又把笔锋一转,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曲曲折折、缠缠绵绵、虚虚实实的生别离的故事,让我们在月色如洗中,聆听了一首如泣、如诉、如哀、如慕的相思曲。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远游的游子,犹如那风中飘忽不定的云。

“青枫浦”并非实指,而是泛喻游子飘泊之地。

“扁舟子”泛指孤舟飘零的游子,明月楼,代指闺楼中的思妇。

面对明月,勾起了远离故乡、飘忽不定的游子千般相思,万种愁绪。

作者通过游子的设想,写远在故乡的亲人对他思念的愁状,来突出游子客居异乡的乡愁、情愁,以这别具一格的手法写尽了两地相思。

处在异地的游子,在明月清风的夜晚,思念远在家中孤寂的她。

他设想:

此时此刻,她一定因思念我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或许她正披衣而起,久立楼头,倚靠在窗前,愁绪满怀。

陪伴她的惟有那天上的一轮明月,徘徊的明月似乎想解除她的烦恼,给她一点慰藉。

可那溶溶的月色,怎能化解她心中的惆怅呢,只有徒增她烦恼。

也许她想卷走它,她想抹去它,可是卷也卷不走,抹也抹不掉。

即使用卷帘卷去那一抹月色,轻轻抹去那一轮清辉,也都无法排遣对远在异地我的思念吧。

思妇又是如何思念游子的呢,诗人用故事、典故来写出她对远方人的思念:

天上的明月可以遥相望,共享它的清辉,可是却不能互通音讯、互诉衷肠。

但愿我能够跟随这如水的月光(古时称月照为“流照”),来到远方亲人的身边;

又想那远飞的大雁,水里的游鱼,捎个信儿到远方。

(鱼雁传书的故事)尽管我知道,那远飞的大雁,也不能把月光带过去,那水中的游鱼也不能传去我的思念,只是空在水中激起片片涟漪。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日有所思,夜有所想”。

思妇在梦中见到落花满地,感到暮春三月春将去,遥望天上的明月已西斜,可是思念的人却不能回家。

望着天边“斜月西沉”,想到与自己思念的人相距遥远,天南海北无限路,思亲、念亲,惜春、伤春,一起涌上心头,真是充满惆怅、充满思念,但是又无可奈何。

面对此景此情,诗人也不禁发出由衷的感慨:

不知道在这美好的明月夜,能有几个游子能够乘着落月的余晖,踏上回家路呢。

谁也无法回答,只有那落月的余晖,撩动着人们的离情,撒满了江边的花树。

醉了,醉了。

在这春风沉醉的夜晚,跟着诗人按照月出月落的时间顺序:

明月初升--皎月当空--斜月西沉--落月摇情,在优美壮阔富有诗意的意境里,既欣赏了暮春三月,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又聆听了一首满含绵绵情意、柔情似水的相思曲,真是情在月中,月中含情。

曲中虽有青春苦短的伤感,但又交织着对生命的留恋;

既有夫妻离别的哀愁,又有对美好重逢的期盼。

这淡淡的哀愁犹如一层薄薄的云雾飘浮在春江夜晚的上空,并不使人感到特别伤怀,相反却给这宁静的月夜增添一抹朦胧的美感。

我们也随着诗人情感的起起伏伏,带着人间撩乱动荡的离情,与无法回答的疑问,共度了一个美好的夜晚,醉美《春江花月夜》

烂漫樱花满枝头

(2012-04-2021:

03:

09)

烂漫樱花满枝头 

 

“红杏枝头春意闹”说明杏花开得早,它带着春天的信息向人们走来。

历代诗人有许多咏杏花的名句: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阳春三月看杏花”也是流传在人们口头间的一句俗语,然而,人们对杏花的关注度,却在悄然发生变化。

盛开的樱花,在春天里正得到更多人的喜爱与关注。

阳春三月,也是在阳历3月中旬至4月中旬。

申城无处不飞花,烂漫樱花满枝头。

在小区的绿化地、在路边的居民楼旁、在大学校园区、在游人如织的公园里,处处都可以看到她那清丽的身影。

它们色彩缤纷,有的洁白如云,有的白中透红,娇美的花朵密密地挤满枝头。

它们的身姿千娇百媚,或似盏盏小红灯,如八重樱,或如瀑布下垂,如瀑布樱花。

这些多姿多彩的樱花,组成了极富诗情画意的图景,使春天变得更明媚。

望着这处处盛开的樱花,我也不禁想起诗人豪斯曼的名诗《千树中最娇》中赞美花树的诗句:

千树中最娇,如今樱桃

花芯挂满枝条,

伫立于林间道旁,

披着复活节的白裳。

如今,我一甲子又十载,

二十年华不再来,

七十减却二十春

也只剩我五十年

观赏世上花事,

五十春天只一霎时,

我即往林间

春樱树白雪挂满

小区绿化地里的樱花

小区道旁的樱花

上海同济大学校园里的樱花大道

顾村公园里形态别致的樱花

在顾村公园的小河中游弋

顾村公园里盛开的河津樱

顾村公园的樱花

樱花,单朵开放并不艳丽。

樱花盛开时,不是次第开放,而是“相约”聚集,以一团团、一簇簇的形式,同时在树枝上绽放。

形成一层层、构成一片片的景致,组成花浪,形成绯云,呈现出一种韵律美、整体美。

此时在樱花聚集之地观樱,远观如流云,近看似花海,真是美丽至极,绚丽至极。

这别具一格的景观使人情不自禁地陶醉,可谓乐在其中、沉湎其中、赞美其中,而樱花也就在人们的赞美声中,尽情地展现了“樱花一族”的美丽,在百花中脱颖而出。

樱花花期虽短,但是她们并不吝惜自己的生命,而是用短暂的生命,尽力绽放,吐露着光华,装扮着人间的春天。

冰心老人在她的散文《樱花赞》中,非常传神地写出她在日本,看到樱花盛开时的壮观的景象与深切的感受:

在春分时节,盛开的樱花“掩映重叠,争妍斗艳”。

“一堆堆,一层层,好像云海似地,在朝阳下绯红万顷,溢彩流光。

当曲折的山路被这无边的花云遮盖了的时候,我们就像坐在十一只首尾相接的轻舟之中,凌驾着骀荡的东风,两舷溅起哗哗的花浪,迅捷地向着初升的太阳前进!

这生动传神的描写,激起多少人想观赏樱花盛开时的蔚为壮观的场面。

于是阳春三月到日本赏樱花就成了人们到日本观光旅游的热线,东京、大阪、箱根等地成了赏樱首选。

因种种原因无法成行,或者不想舍近求远者,就直奔传闻中樱花最多的“武汉大学”。

据报道每年樱花盛开时,到”武大”赏樱者,趋之若鹜,多达十五万人次,真是使“武大”不堪重负。

其实除了“武大”外,国内还有几处赏樱之地:

青岛“樱花公园”是樱花最密集之处。

青岛的樱花有两万多。

这倒不是青岛人喜欢樱花,而是当年日本殖民者统治青岛时从日本引入了大量的樱花。

解放后,加以养护和引种,造就了成片的樱花林,使青岛的“中山公园”成为“樱花公园”。

每年四月中旬,樱花盛开时,正是赏樱最佳时节。

大连、旅顺是樱花品种最多之处。

大连、旅顺的樱花有4000多株。

樱花品种有中国樱、日本早樱、八重樱、山樱等。

在太阳沟景区,有一条1.5公里长的樱花街;

在203景区,有1300株的樱花园和100株星玉兰。

大连龙王塘的樱花,在全国也算首屈一指,最多的是8重樱。

每临樱花时节,两边的山坡上,怒放的樱花,似一团绯云,真是美不胜收。

另外北京的玉渊潭公园、上海的植物园、新近开发的顾村公园都是赏樱处。

顾村公园里的人们在樱花林中

顾村公园的樱花林

顾村公园赏樱花的人们

冰心的文章激发了赏樱潮,这可是作者始料未及的。

这与唐代诗人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引发人们在新年之际到寒山寺听钟声的现象相似,文学作品的人文效应和魅力从中可见一斑。

樱花绽放是美丽的,可惜开放时间太短。

花期只有七天,满开只有一天。

樱花绽放时,相依相偎,簇拥而来,同时开放。

花谢时,也是一时纷纷,结伴而去。

仿佛就在瞬间,满枝头的樱花纷纷扬扬而落,在空中飘飘洒洒变成樱花雨,空留下满地的落英。

樱花的绽放之美

面对烂漫的樱花,不同的国家,因为文化背景不同,欣赏的角度与感悟也大相径庭:

日本人觉得人生短促,欣赏“落樱之美”,即凋谢的“壮烈”,因而“落花一瞬”也就成为他们的精神底色。

在日本历史中,樱花是武士的象征,所谓“花推樱花,人数武士。

”樱花与武士,命运近相似。

武士之死,如落花瞬间。

他们追求瞬间的美感,以瞬间的美代替永恒。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使人以一种”悠然”的心态欣赏美好的事物,更为欣赏樱花的“绽放之美”。

满枝头绽放的樱花,象征着春天、象征着生命、象征着生的希望。

对待樱花的“凋落”,并不特别悲观,“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到了来年,“春风吹又生”,又是樱花烂漫时。

人们往往在对生的企盼中追求真善美,崇尚永恒。

幻境寻美:

《雨巷》

1927年大革命失败,戴望舒与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陷入极度痛苦之中。

他本人也因为在大革命时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遭到国民党通缉,避难于松江。

在此情况下,他创作了《雨巷》。

诗人用“雨巷”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营造了一个“梦一样地凄婉迷茫”的审美意境,通过“我”的真实形象,去寻找幻境中的“丁香姑娘”,来倾诉诗人对革命失败后那种不甘落寞和美好形象被破坏的复杂心境。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雨巷”是凄风苦雨的政治形势的写照,也可以说是漫长曲折人生道路的象征。

在那样的政治形势下,诗人独自行走在人生道路上,感到寂寞和彷徨,这种心境与感受在当时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的。

雨是这样的冷,巷是这样的长,在这漫漫的人生旅途中谁能给我希望,谁能给我力量?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用比喻、象征的手法,用“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一动人的形象,表达他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丁香是诗人美好理想的象征。

为什么美好的姑娘却怀着“愁怨”呢,这里面是有深沉含义的:

“愁怨”画龙点睛地点出当时风雨如晦的政治形势,传递出诗人对凄风苦雨的现实环境的不满。

丁香花开是美丽的,可是凄风苦雨却使她凋零。

理想是美好的,可是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很快就会幻灭。

对理想既怀着美好的希望,但又怕如秋风中的丁香,在风雨飘摇中瞬间凋零。

诗人把自己这种在希望中掺杂着忧愁和怅惘的复杂心态,通过“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一象征性的形象,准确具体的加以表达。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诗人继续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他心中“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以表达他对理想的追求与向往。

他写了丁香的美丽芳香,也写了她在雨中的忧愁和彷徨。

把他的“理想”喻成姑娘,这是延续了中国古典诗歌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