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性化学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85086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性化学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危险性化学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危险性化学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危险性化学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危险性化学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危险性化学品文档格式.docx

《危险性化学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性化学品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危险性化学品文档格式.docx

3、能与活泼金属单质反应,生成氢气  

4、能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5、能和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  

6、能与大部分碳酸盐和碳酸氢盐(HCO3-)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7、具有还原性  

8、盐酸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氯化银,氯化银不能溶于水,产生沉淀。

 

三、使用注意事项

1、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

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等。

误服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引起胃穿孔、腹膜炎等。

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

慢性影响:

长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该品不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2、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远离易燃、可燃物。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碱类、胺类、碱金属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3、酸雾处理

  在盐酸使用过程中,有大量氯化氢气体产生,可将吸风装置安装在容器边,再配合风机、酸雾净化器、风道等设备设施,将盐酸雾排出室外处理。

也可在盐酸中加入酸雾抑制剂,以抑制盐酸酸雾的挥发产生。

4、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小量泄漏:

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5、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

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

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

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

氯化氢。

灭火方法:

用碱性物质如碳酸氢钠、碳酸钠、消石灰等中和。

也可用大量水扑救。

6、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可涂抹弱碱性物质,如肥皂水等。

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食入:

用水漱口,就医。

四、储存条件

1、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5%。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碱类、胺类、碱金属、易(可)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2、废弃处置

  废弃处置方法:

用碱液-石灰水中和,生成氯化钠和氯化钙,用水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

五、运输

包装方法:

耐酸坛或陶瓷瓶外普通木箱或半花格木箱;

玻璃瓶或塑料(罐)外普通木箱或半花格木箱;

磨砂口玻璃瓶或螺纹口玻璃瓶外普通木箱;

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

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有像胶衬里钢制罐车或特制塑料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

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

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

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

严禁与碱类、胺类、碱金属、易燃物或可燃物、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次氯酸钠

化学式NaClO,是钠的次氯酸盐。

次氯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的次氯酸是漂白剂的有效成分。

含量:

工业级(以有效氯计)一级13%;

二级10%。

外观与性状:

微黄色(溶液)或白色粉末(固体),有似氯气的气味。

熔点:

-6℃,沸点:

102.2℃。

相对密度(水=1):

1.10

主要用途:

用于水的净化,以及作消毒剂、纸浆漂白等,医药工业中用制氯胺等。

危险性类别:

腐蚀品。

经常用手接触本品的工人,手掌大量出汗,指甲变薄,毛发脱落。

本品有致敏作用。

本品放出的游离氯有可能引起中毒。

本品不燃,具腐蚀性,可致人体灼伤,具致敏性。

二、化学性质:

1、与盐酸反应制取氯气 

2、与草酸反应

3、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不稳定,见光分解

禁配物:

还原剂、有机物和酸类。

避免接触的条件:

光照、热源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2HClO=光\热=2HCl+O2↑

3、使用注意事项

1、急救措施

冲洗时不可加压,针头不可堵住根管,以免溶液超出根尖孔,损伤根尖周围组织。

为了使药液达到根尖1/3处的根管,应在根管预备充分通畅后使用。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饮足量温水,催吐。

2、消防措施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具有腐蚀性。

氯化物。

采用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3、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4、操作处置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腐工作服,戴橡胶手套。

避免与酸类接触。

5、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0℃。

应与酸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6、运输

耐酸坛或陶瓷瓶外普通木箱或半花格木箱;

玻璃瓶或塑料桶(罐)外普通木箱或半花格木箱;

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

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

严禁与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三乙醇胺

中文名称:

氨基三乙醇,无色黏稠液体,微有氨的气味,极易吸湿。

露置空气中或在光线下变成棕色,能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能与水、甲醇和丙酮混溶。

25℃时的溶解度:

苯4.2%、乙醚1.6%、四氯化碳0.4%、正庚烷小于0.1%,呈强碱性,0.1mol/L的水溶液pH为10.5,有刺激性。

1、物理性质

室温下为无色透明粘稠液体。

有吸湿性和氨臭,呈碱性,有刺激性。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混溶于水、乙醇和丙酮,微溶于乙醚、苯和四氯化碳中。

2、化学性质

1、在非极性溶剂中几乎不溶解

25℃时在苯中溶解4.2%(质量分数),四氯化碳中溶解0.4%(质量分数),庚烷中溶解(0.1%)以下,吸湿性强,露置于空气中时颜色渐渐变深。

2、与无机盐或有机酸反应生成酯。

3、能吸收二氧化碳及硫化氢等酸性气体。

纯三乙醇胺对钢、铁等材料不起作用,而对铜、铝及其合金有较大腐蚀性。

与一乙醇及二乙醇胺不同之处是,三乙醇胺与碘氢酸能生成碘氢酸盐沉淀,可燃,低毒。

4、三乙醇胺的碱性比氨弱(pKa7.82),具有叔胺和醇的性质。

与有机酸反应低温时生成盐,高温时生成酯。

与多种金属生成2~4个配位体的螯合物。

用次氯酸氧化时生成胺氧化物。

用高碘酸氧化分解成氨和甲醛。

与硫酸作用生成吗啉代乙醇。

三乙醇胺在低温时能吸收酸性气体,高温时则放出。

5、参见二乙醇胺。

由于本品挥发性低,吸入性中毒的可能性小,但如沾染和接触本品,手和前臂的背面可见皮炎和湿疹。

因此必须保护手的皮肤。

当有气溶胶时必须保护呼吸器官。

在合成纤维生产中,以及金属加工工业中,应在三乙醇胺的生产或贮运场所安装排风装置。

应保持个人卫生。

穿戴防护用具。

三、毒理学数据

急性毒性:

在胺类中口服毒性最低,大鼠经口LD50:

9110mg/kg;

小鼠经口LC50:

8680mg/kg

刺激数据:

皮肤-兔子560毫克/24小时轻度;

眼-兔子20毫克重度  吸入性中毒的可能性小,但如沾染和接触本品,手和前臂的背面可见皮炎和湿疹。

四、生态学数据

该物质对水有稍微的危害。

三乙醇胺对眼睛有刺激性,但比一乙醇胺弱,对皮肤的刺激性也很小。

五、贮存方法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应防潮、避光、密封贮存。

2.应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3.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苯甲酸钠

苯甲酸钠(化学式:

C6H5CO2Na)又称为安息香酸,是苯甲酸的钠盐。

苯甲酸钠是很常用的食品防腐剂,有防止变质发酸、延长保质期的效果。

大多为白色颗粒,无臭或微带安息香气味,味微甜,有收敛性;

易溶于水(常温)53.0g/100ml左右,PH在8左右。

二,化学性质

苯甲酸钠是酸性防腐剂,在碱性介质中无杀菌、抑菌作用;

其防腐最佳PH是2.5-4.0,在PH5.0时5%的溶液杀菌效果也不是很好。

苯甲酸钠亲油性较大,易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体内,干扰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细胞膜对氨基酸的吸收;

进入细胞体内电离酸化细胞内的碱储,并抑制细胞的呼吸酶系的活性,阻止乙酰辅酶A缩合反应,从而起到食品防腐的目的。

三、防腐作用

苯甲酸类防腐剂是以其未离解的分子发生作用的,未离解的苯甲酸亲油性强,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干扰霉菌和细菌等微生物细胞膜的通透性,阻碍细胞膜对氨基酸的吸收,进入细胞内的苯甲酸分子,酸化细胞内的储碱,抑制微生物细胞内的呼吸酶系的活性,从而起到防腐作用。

苯甲酸类是一种广谱抗微生物试剂,对酵母菌、霉菌、部分细菌作用效果很好,在允许最大使用范围内,在pH值4.5以下,对各种菌都有抑制作用。

四、危险性

侵入途径:

食入,皮肤及眼睛接触

大量食入会很快从体内排出;

粉尘会积聚在眼睛、鼻、喉和肺中,使人心烦意乱,工作出易现危险;

食入8~10克量会引起恶心、呕吐、胃疼、食欲减退;

长期暴露,有过敏反应,加剧对其他物质的过敏症状 

五、急救措施

用肥皂和水清洗患处15分钟

用水冲洗15分钟,必要时就医

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

就医

必要时就医

6、储存注意事项

存于密闭容器内,置于凉爽。

碘安全技术说明书

 

碘 

一、物理特性

分子式:

I2分子量:

253.81

紫黑色晶体,带有金属光泽,性脆,易升华。

113.5相对密度(水=1):

4.93(25℃,固体)

沸点(℃):

184.4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9.0

溶于氢氟酸、乙醇、乙醚、二硫化碳、苯、氯仿、多数有机溶剂。

用于制造药物、染料、碘酒、试纸和碘化物等。

危险性概述

人口服的致死剂量约2-3g。

碘的蒸气对粘膜有明显刺激性,可引起结膜炎、支气管炎等。

有时可能发生过敏性皮炎或哮喘。

皮肤接触碘,发生强刺激作用,甚至灼伤。

接触后可引起咳嗽、胸闷、流泪、流涕、喉干、皮疹,还有食欲亢进、体重减轻、轻度腹泻、四肢无力、记忆减退、多梦、震颤、精神萎糜等。

本品不燃,具刺激性。

急救措施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洗胃,导泄。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碘化物烟气。

自然分解产物未知。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灭火时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

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转移至安全场所。

若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

避免产生粉尘。

避免与氨、活性金属粉末接触。

储存注意事项:

应与氨、活性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监测方法:

淀粉比色法

工程控制: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第十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铝、氨、镁锌。

第十一部分:

毒理学资料

LD50:

14000mg/kg(大鼠经口)

LC50:

无资料

第十三部分:

废弃处置

废弃处置方法:

加入大量还原剂(酸式亚硫酸盐或者亚铁盐类),中和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

第十四部分:

运输信息

严禁与氨、活性金属粉末、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车辆运输完毕应进行彻底清扫。

第十五部分:

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