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84916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文档格式.docx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文档格式.docx

3.《支配社会学》

4.《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5.《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

6.《法律社会学》

(三)《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1.时代背景

一战之后,战败国德国的君主制度随战争的失败而终结,1918年10月,德皇威廉二世退位流亡,1919年初魏玛共和政府宣告成立。

从1917年到1919年的这段时间,对德国来说是一个在社会和政治方面剧烈变动的时期。

在这个戏剧性而又极端重要的时期,韦伯在慕尼黑作了几次演讲,演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他支持经由谈判取得和平,警告大日耳曼运动的危险,他谈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德国的政治重建以及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韦伯去世前不久为慕尼黑大学的同学们所做的两次重要演讲是:

“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韦伯以一位严肃的学者和政治家的身份,科学地、细致入微地讲述了一个理想的学者必须具备的品质,和一个诚实、热忱的政治家必须具备的职业伦理。

演讲充满理性主义的教诲,启迪过本世纪(20世纪)几代伟大的学者和政治家,其魅力经久不衰,今天仍被列为西方大学生的必读物。

《学术作为一种志业》是德国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韦伯这篇演讲着重要论述的问题是学术的价值何在。

这两篇演讲词被编在一起出版,书名《学术与政治》

2.内容浏览

一、学术生涯的外部环境

德国大学里学术选才机制存在着一种现象:

机遇而不是才干起着主要作用。

而这是很自然的难以避免的事情。

想要从事学术的年轻人,必须对此有思想准备。

二、学术工作中的机遇和灵感

对科学的热情在任何地方都逼不出一项成果来,但热情是“灵感”的前提。

一个人是否具有科学灵感,取决于机遇,也取决于“天赋”。

而天赋是个性化的,在科学的领地,个性是只有那些全心服膺他的学科要求的人才具备的。

(从事学术需要有对专业的热情)

三、理智化的过程

科学的进步是理智化(祛魅)过程最重要的部分。

在历史上人们曾经认为科学是“通向真实存在之路”、“通向艺术的真实道路”、“通向真正的自然之路”、“通向真正的上帝之路”、“通向真正的幸福之路”,但都被历史一一否定。

四、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

以科学为业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们应当作什么?

我们应当如何生活?

科学没有给我们答案。

因为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对于终极意义,每个人必须根据自己对生命所持的终极态度,或是接受,或是拒绝。

五、学术与政治

大学课堂里没有政治的位置。

真正的教师不在讲台上将任何一种政治态度强加于学生。

因为讲台不是先知和煽动家应呆的地方,他们应当到街上去向公众演说,到能批评的地方去说话。

六、价值的多元性

世界上不同的价值体系有着相互冲突的立场,因此“从学术上”为实践方面的立场作鼓吹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一名正直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教会学生承认那些对于他们的价值观而言“令人不舒服的”事实。

七、教师不应是领袖

在100名教授中间,至少有99名不能做行动领域或政治领域的“领袖”。

杰出学者并不具有领袖人物的素质。

如果听任老师在课堂上扮演领袖的角色,情况将会很糟糕,因为大多数以领袖自居的人是最不具备这种角色能力的人。

八、科学对信仰所能做的贡献

科学对现实的和个人的“生命”的作用有:

提供一些实用的技术知识;

教会并训练人们的思维方法;

帮助各位头脑清明。

作为“职业”的科学,不是派发神圣价值和神启的通灵者或先知送来的神赐之物,而是通过专业化学科的操作,服务于有关自我和事实间关系的知识思考。

在课堂里,唯有理智的正直诚实,才是最有价值的美德。

3.本课文在整篇演讲中的地位

德国大学里学术选才机制存在着不尽合理的地方。

从事学术需要有对专业的热情,它是“灵感”的前提。

科学的进步是理智化过程,而不是“通向****之路”。

不要用学术去干预政治,大学课堂里没有政治的位置。

学术不为某种价值立场作鼓吹,它应教会学生承认事实。

杰出学者并不具有领袖素质,老师不应扮演领袖的角色。

科学服务于有关自我和事实间关系的理性思考。

演讲澄清了历史上和现实中对科学(学术)的作用的种种不切实际的企盼和误解,正面指出科学的价值在于让人们承认“事实”(即使是令人不舒服的),并服务于人们对自我和事实间关系的理性思考。

这正是科学的精髓:

尊重事实(及其规律),尊重逻辑(理性思考)。

从第三部分到第七部分从不同方面阐述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通向艺术,通向上帝,通向幸福,通向自然,人生的终极意义,政治,特定的价值立场,等等。

演讲在理性地分析这些误解的同时,充满了对德国大学生的学术期待,希望他们要有对学术的热情,要做好专业化的准备。

演讲指出了科学(学术)的固有的局限性,但并不是对科学本身的批判。

课文是演讲的第四部分,是对有关科学(学术)的一个误解的澄清。

二、解题

1.“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中的“科学”是什么意思?

它的研究范畴包括哪些学科?

科学:

science=学术(科学研究:

scienceresearch;

学术研究:

academicresearch)

科学1=自然科学

科学2=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科学3=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学科)

演讲词标题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课文第二部分提到自然科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医学、艺术科学、法理学、历史和文化科学。

因此,本课文标题的“科学”是“科学3”的意思,即最广义的科学,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可以用“学术”来替换的。

在这个意义上,科学研究=学术研究。

2.“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中的“终极关怀”是什么意思?

ultimateconcern(终极:

ultimate,最终的,根本的,基本的)

根据课文中提到的这段话:

“这样的假设不能用科学方法来证实。

它只能诉诸终极意义进行解释,而对于终极意义,每个人必须根据自己对生命所持的终极态度,或是接受,或是拒绝。

”理解“终极关怀”的意思,是“对终极意义的关怀”,而不是“最后的关怀”,“终极”是关怀的“对象”,而不是“关怀”的时间或形式。

我们对人类命运与归宿、痛苦与解脱、幸福与完善的思索,属于终极关怀,因为这些显示了人的终极价值。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有限的,必然面临生死问题。

但是和其他物种不一样的是,只有人才有思想,才会思考生死存亡这一根本问题;

也只有人才会给予人生种种实践以终极性的价值和意义根据,以求克服生与死的尖锐冲突。

终极关怀正是源于人的存在的有限性而又企盼无限的超越性本质,它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

对生命本源和死亡价值的探索构成人生的终极性思考,这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哲学智慧;

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这是人的超越性的价值追求。

只有终极关怀才能化解生存和死亡、有限和无限的紧张对立,才能克服对于生死的困惑与焦虑。

终极关怀是人类超越生死的基本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现世”用途。

有人认为,离开哲学,各门学科也可以发展得很好,或者会更好。

哲学并不关注各门学科中实例、概念或定理的具体内容,它所关注的,是这些具体科学的“基本常识”,或是其中被人们惯常使用因而视作理所当然的概念、准则、定律等。

这包括:

促使它们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它们在哪些范围上有效?

它们的威权是由什么来得到保证?

它们是否已经是这门具体学科中所要求的足够的基本前提?

它们对人有什么意义?

等等。

以及将这些疑问运用于哲学自身。

因此——

物理学研究物体现象、结构和运作规律,寻求一种解释现象的客观最优方法;

而形而上学要求对规律的有效性以及最优方法何以成立作出说明。

数学利用逻辑形式来研究数量、结构以及模型;

而逻辑学则关注那保证推理有效的威权是什么、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社会学试图以某种普适定律来概括并预测人类群体或其中个体的行动;

而伦理学则更加关心这些行为的自由度与道德责任的相关性、其内在动机、意义所在以及如何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一个最优的趋势发展。

艺术向人们展现美的魅力,却不曾说明这魅力的由来;

而美学则追问美的本质和意义。

哲学是对世界的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但是,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

人类需要现实关怀,更需要终极关怀,思想家们为此而前赴后继,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文化史表明,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是“思想”与“生命”的源泉。

由人的“存在”的时空限定性所决定,“生命”是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价值判断,“生命”的现实关怀是终极关怀的“逻辑”起点。

所以,由现实关怀出发进而解决终极关怀问题,使人类的文明生生不息,得以形成哲学、宗教的文化形式。

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为社会大众祈福消灾的功能,是每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可以说是每一个善良的人,对人类遭遇的共同苦难的一种特殊的同情方式。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从佛法的角度,从同情的角度,从关怀的角度,用各种不同方式来表达,这应该说是人类良心的一种表现,也是人类爱心的一种表现。

3.“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中的“不涉及”是什么意思?

“终极关怀”不在科学研究的范围之内;

科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终极关怀。

根据以上分析,“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的意思是:

学术研究不能解决“生命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从深层看它由“对生命所持的终极态度”即人生观、价值观决定,它属于哲学范畴)的问题,不要把科学不能解决的任务交给科学。

三、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所认为的“以科学为业的意义”指什么?

科学研究本身能提供答案吗?

2.作者提出“科学是否有些用处”,是否意味着科学没有用处?

3.科学“没有预设的前提”是什么意思?

4.“这样的假设不能用科学方法来证实”中“这样的假设”指什么?

5.“因其结构而有很大差别”中的“其”指什么?

6.《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一文为了支持“科学本身不能证明它自己的价值”的观点,举了哪些学科的例子作为论据?

7.医学事业的矛盾体现在哪里?

8.艺术品是否与上帝有关的问题为什么不是艺术科学所涉及的内容?

9.历史文化科学如果不考虑文化现象的存在价值,那么它的价值在哪里?

四、课文分析

(一)课文详解和疑难语句

让我们回到正题上来吧。

在这些内在的前提条件下,既然过去的所有幻觉——“通向真实存在之路”、“通向艺术的真实道路”、“通向真正的自然之路”、“通向真正的上帝之路”、“通向真正的幸福之路”,如今已被驱逐一空,【以上是上一节的内容概括】以科学为业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科学研究对于择业者的生活意义】对于这个惟一重要的问题:

“我们应当作什么?

”【为什么说这是“惟一重要的问题”呢?

因为面对的是打算“以科学为业”的大学生,当人们在思考选择终身追求的“志业”时,这一志业本身的意义是选择者常常会去考虑的】托尔斯泰提供了最简洁的回答:

【此处原书为句号,意思有差别】科学没有给我们答案,这是一个根本无法否认的事实。

【演讲第二部分和第八部分都提到托尔斯泰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惟一的问题是,科学“没有”给我们提供答案的是,就什么意义而言,或对于以正确方式提出问题的人,科学是否有些用处?

【这一句话翻译得很拗口。

似可理解为:

“科学不为‘生命有何意义(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提供答案。

同样,科学(学术研究本身)也不为“科学研究(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提供答案。

因为“学术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不是学术研究本身所要解决的。

这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

因此,作者并不是说“科学研究没有用处”,而是说“纯粹的科学研究不是为了我们研究者自身现实生活的目的而设置的”,它是非现实功利性的,是远离现实关怀的。

现在人们往往倾向于说科学“没有预设的前提”。

果然如此吗?

这要取决于此话是什么意思。

在任何科学研究中,逻辑法则和方法的有效性,即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确定方向的一般基础,都是有前提的。

这些前提,至少对于我们的具体问题来说,是科学中最不成问题的方面。

【在具体课题的科学研究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研究的基础、规律,遵循既定的学术规则。

学科基础、科学规律、学术法则都是科学研究工作必须遵循的前提。

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是有预设的前提的。

】不过科学又进一步假设,科学研究所产生的成果,从“值得知道”这个角度说,应当是重要的。

【科学研究对它自身的现实意义,从假设的角度看,是存在的;

但是并不能由它本身来证明。

科学研究的成果是否有价值,虽然值得知道,却不能预知。

】显然我们所有的问题都由此而生,【因为打算选择学术研究为志业的大学生们希望科学研究本身的现实价值、生活意义能得到证明,但后者并不能由科学研究提供答案,所以“问题由此而生”。

】因为这样的假设不能用科学方法来证实。

它只能诉诸终极意义进行解释,【“这样的假设”指“科学研究本身对于研究者自己有何意义”。

这个问题属于现实关怀、终极关怀的范围之内,而不属于科学研究的范围之内,所以说科学研究本身不为它提供答案。

】而对于终极意义,每个人必须根据自己对生命所持的终极态度,或是接受,或是拒绝。

【科学研究的“终极意义”与科学研究工作本身无关,是否选择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志业,这和选择者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设置、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有关;

因此,选择者当根据自己的人生态度、价值观来决定择业方向。

这些,实际上说明,选择科学研究作为终生的志业,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寂寞、枯燥的人生道路,它有可能无法带给择业者现实关怀、满足择业者的功利性目的。

如果人生目的(现实关怀、终极目标)与工作性质(科学研究、学术研究)不能吻合,那么,就“拒绝”;

反之,则“接受”。

进一步说,学术工作同这些预设性前提的关系,因其结构而有很大差别。

【其:

科学研究(学术工作)】

自然科学,例如物理学、化学和天文学,有一个不证自明的预设:

在科学所能建构的范围内,掌握宇宙终极规律的知识是有价值的。

所以如此,不但是因为这样的知识可以促进技术的进步,而且当获取这样的知识被视为一种“天职”时,它也是“为了自身的目的”。

【用递进句肯定自然科学有重要价值,只不过不是终极意义上的价值】但是,即使这样的预设,也无法得到绝对的证明。

至于科学所描述的这个世界是否值得存在——它有某种“意义”,或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有意义的——就更难以证明了。

科学从来不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们可以考虑一下现代医学【西方也有传统医学,但那不被认为是科学】这门在科学上已十分发达的实用技艺。

用老生常谈的话说,医学事业的一般预设是这样一个声明:

医学科学有责任维持生命本身,有责任尽可能减少痛苦。

这种说法是很成问题的。

医生利用他所能得到的一切手段,让垂死的病人活着,即使病人恳求医生让自己解脱,即使他的亲人以为他的生命已失去意义,他们同意让他解脱痛苦,并且他们难以承受维持这种无价值的生命造成的费用——或许病人是个不幸的精神病患者——因此希望他死去,也只能希望他死去,无论他们是否赞同这样做。

医学的预设前提和刑法,阻止着医生中止自己的努力。

【医生天职是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但他维持病人的生命时,有可能在制造或延续痛苦。

关于安乐死的争议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医生不能让病人死,这是科学;

病人或病人家属要求安乐死,这是人性关怀。

这两者是矛盾的。

对安乐死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理解包括一切因为“健康”的原因致死,任其死亡和自杀;

狭义的理解则把安乐死局限于对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或死亡已经开始的病人,不再采取人工的方法延长其死亡过程,或者,为制止剧烈疼痛的折磨不得不采用加速死亡的药物。

在我国,对安乐死的定义为:

“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这条生命是否还有价值,什么时候便失去价值,这不是医生所要问的问题。

所有的自然科学【这儿有点令人费解,因为前面说的是医学,后面说“控制生命”也是医学,说“所有自然科学”都只关注“控制生命”,是由医学延展至其他学科,道理相同】给我们提供的回答,只针对这样的问题:

假定我们希望从技术上控制生命【包括控制生命的生与死】,我们该如何做?

至于我们是否应当从技术上控制生活,【“生命”、“生活”在外文中可能是一个词,但这里还是译为“生命”为宜】或是否应当有这样的愿望,这样做是否有终极意义【汶川地震后,工作人员为死难者化妆、消毒、拍照等,都不是医生科学研究的范畴,而完全是一种人性关怀——“给生命以尊严”】,都不是科学所要涉足的问题,或它只有些出于自身目的的偏见。

我们也可拿艺术科学这门学问为例。

存在着艺术品,对于艺术科学是一个既定事实。

这门学科试图搞清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会有这样的事物存在。

但它并不提出这样的问题:

艺术领域是否有可能是个魔鬼炫技的世界,是个只属于俗世,从骨子里敌视上帝的领域,因为它有着根深蒂固的贵族气质,同人类的博爱精神相对立。

艺术科学不追问是否应当有艺术品。

【“属于俗世”为什么就“敌视上帝”?

“敌视上帝”为什么与“根深蒂固的贵族气质”有因果关联?

“贵族气质”同“博爱精神”相对立吗?

这几句话意思是说,艺术学科的学术研究,只关注艺术品产生的条件(有可能在俗世氛围中产生,也有可能在宗教文化中产生)和艺术品本身的特点等,而不去关注艺术品是否应当产生、艺术品是否应当是俗世的产物、它与宗教是否应当有关(或无关)。

也就是说,艺术学科的科学研究不涉及艺术品是否应该产生。

或者再考虑一下法理学。

法律思想的构成部分来自逻辑,部分来自习俗所建立的制度,法理学所要确定的是,根据这种法律思想的原理,什么是有法律效力的。

因此它只对具体的法规或具体的解释方式是否可被视为有约束力做出判定。

它并不回答这些法规是否一定应当创制的问题。

【因为“法规是否应当创制”由行政机构、政府决定,并不由法理学的科学研究决定】法理学只能这样宣布:

如果有人希望成功,那么根据我们的法律体系的规范,这一法规便是取得成功的适当方式。

或我们再想想历史和文化科学。

这些学科教给我们如何从其源头上理解政治、艺术、文学和社会现象。

它们既不告诉我们,这些文化现象过去和现在有无存在的价值,更不会回答一个更深入的问题:

是否值得花费工夫去了解这些现象。

它们所预设的前提是,存在着这样的关切,希望透过这些过程,参与文明人的共同体。

但是它们不能向任何人“科学地”证明,事情就是如此,并且它们预设这一关切,也绝不能证明此关切是不证自明的。

【历史、文化、政治、文学、社会现象的科学研究,只理性地研究政治历史文学产生的原因、源流变化、自身特点等,而不涉及它们是否应当出现(这不是理性的态度)、我们对它们的研究对我们自己是否有意义(这属于现实关怀、终极关怀的范围)。

鸿门宴上,如果项羽杀掉刘邦,也许整个中国的历史都要重写,但历史研究不允许有这样的假设,历史研究只涉及这段历史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而不涉及项羽是否应该杀掉刘邦、中国历史是否应该重写。

历史文化研究的价值,在于研究者通过研究,参与文明人的共同体。

(二)缩写文本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缩写)

科学没有给“人应当做什么?

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提供答案。

〓任何科学研究都预设“科学成果是有价值的,而且是重要的”。

但是,“科学研究有价值”不能靠科学本身来证明,而要由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态度)来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

在不同的学科中,学术工作同它预设前提的关系有很大差别。

〓自然科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的意义在于:

它不但促进技术的进步,而且以获取有关客观世界规律的知识为自己的天职。

但科学无法证明、也从来不问“这个世界是否值得存在”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否有意义”的问题。

〓现代医学的意义在于:

维持生命,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

但它并不问这条生命是否还有价值,是否值得维持。

〓艺术科学试图搞清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会有这样的艺术”,但是它不追问是否应当有艺术品。

〓法理学解决“什么是有法律效力的”及“具体法规是否有约束力”问题,它不解决“这些法规是否应当创制”的问题。

〓历史和文化科学教我们如何从其源头上理解历史文化现象,但它们不告诉我们这些现象有无存在的价值,是否值得花费工夫去了解。

它们预设“人们关切这些现象是希望参与文明人的共同体”,但不能向任何人“科学地”证明这一点。

(三)逻辑框架和总体思路

第一段:

总述。

任何科学都预设自己有重要的价值,但这不能由它自己来证明;

人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态度)来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这一预设。

分两层:

第一层:

开头到“科学是否有些用处”。

承上过渡,提出问题。

上一节说科学进步是理智化过程,而不能回答有关人生观的问题;

现在面对打算把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学生,提出在其他方面“科学本身是否有些用处”的问题。

这是设问。

第二层:

总体上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

科学预设自己有价值,但却不能证明;

人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判定科学有没有价值。

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段:

分论。

以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天文)、现代医学、艺术科学、法理学、历史和文化科学为例,分别阐述它们各自具有的重要价值,但它们都不能证明自身预设的“终极意义”上的价值。

这些都是对上段中心论点的论据材料。

(层次自明)

【研习与思考】

一、选择题

1.《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这篇课文节选自德国学者韦伯的()

A.《学术与政治》B.《经济与社会》

C.《判断力批判》D.《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2.《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这篇课文的作者马克斯·

韦伯的国籍是()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法国

3.根据课文内容可推知《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标题中的“科学”一词的意思是()

A.仅指自然科学B.仅指社会科学

C.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D.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4.下列对《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一文的理解中,正确的一项是()

A.韦伯对科学界的现状感到绝望,他希望青年人远离学术。

B.科学是没有用的,因为它不能回答“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

C.作者指出科学解决不了的终极关怀问题只能依靠宗教才能解决。

D.虽然科学不解决终极关怀问题,但是不等于说科学是没有用的。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研究成果应当有价值只是一种假设,不能用科学方法证明。

B.学术作为志业的意义和个人对生命的终极意义所持的态度有关。

C.医生从技术上控制人的生死和医学事业的责任与目的密切相关。

D.文学艺术作品出现的必然性及其存在价值非学术研究所能预设。

二、简答题

1.“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