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分析案例整理文档格式.docx
《宏观经济学分析案例整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分析案例整理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GDP有哪些局限性?
(2)为什么说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
(3)怎样克服GDP的局限性?
3、分析思路:
上述案例不难看出目前在评价经济状况、经济增长趋势及社会财富的表现时,使用最为广泛的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GDP指标,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
这些缺陷使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无法衡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反还助长了一些部门和地区为追求高的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
可以肯定的是,目前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资源来获得的。
有些GDP的增量用科学的发展观去衡量和评价,不但不是业绩,反而是一种破坏。
我们要加快发展、加速发展,但不能盲目发展。
从GDP的含义到它的计算方法不难看出,GDP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之弟罗伯特.肯尼迪说:
“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
”这句话就是他在竞选总统的演说中对GDP这个经济指标的批评。
他不是经济学家,但他的这段话颇受经济学家的重视。
案例2从GDP看我国的差距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汇率法计算了179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的统计数据。
数据显示,2005年GDP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巴西。
数据同时显示,2005年世界179个国家排名,中国人均GDP为1352美元,位居世界第112位,仍属中下收入国家行列。
尽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数字还相当小,但中国人均GDP突破一千美元,表明中国跨过一个“门槛”。
2005年人均GDP位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卢森堡、挪威、瑞士、爱尔兰、丹麦、冰岛、美国、瑞典、英国和日本。
中国香港居世界第23位;
中国台湾居世界第36位。
从上述数字看出,在2005年我国的GDP总量已超过了10万亿人民币,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9.2%,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尤其是在各国经济衰退的宏观形势下,但是我们和发达国家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从GDP的总量来看,如果我们把这10多万亿人民币比做一个蛋糕,那么美国就6个蛋糕,从人均GDP看差距就更大了,美国6个蛋糕除以3亿人,我们一个蛋糕除以13亿人,美国的人均GDP高出我们35倍之多。
中外很多经济学家估计照这样的速度增长我国GDP总量有望在未来几年赶上美国,但人均量赶上美国还任重道远。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GDP上的差距说明了什么?
怎样才能增加我国的GDP总量和人均GDP量?
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本国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合。
怎样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把我国GDP这个蛋糕做大呢?
重要的是转变观念。
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都要想办法,把企业的价值链做长,把经济的价值链作长,把产品的附加值做大。
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个例子说明: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很低,也就是价值链短。
农民吃的东西很少是到市场上买来的。
他们吃的粮食、蔬菜、蛋类等都是自己生产的。
再看美国的农民,(美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如果他是个农场主,生产出的麦子,自己不磨面、不烤面包。
从市场把面包、黄油、蛋类、蔬菜等买回来吃,这样一来,他们的价值链就做长了,GDP的总量就做大了。
具体是怎样大的:
美国农民是先把小麦送进面粉厂,面粉加工出来又进
面包厂,生产出来的面包又进超市,超市再把它卖出去。
光是吃这个链条有多长,在这个链条上每一个环节价值都在增殖。
而我国农民只做了一道工序,农民把粮食种出来进嘴了。
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家都在设法把产品和服务价值链做长做大,这样才会增加我国的GDP。
第3章国民收入:
源自何处,去自何方
案例1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
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0.68,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大约为0.48。
也许这种估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
为什么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呢?
一些人认为,这种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瓣成两半花。
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消费观念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消费观来自不同的经济基础。
还要用经济与制度因素来解释中美边际消费倾向的这种差别。
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
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
而中国的市场经济并不成熟,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1)什么是边际消费倾向?
你认为中美边际消费倾向差别的原因何在?
(2)如果要提高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你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当可支配收入增加一单位时增加的消费量。
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说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明显低于美国,其原因在于:
首先来看收入。
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尽管也经常发生经济周期性波动,但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
经济的稳定决定了收入的稳定性。
当收入稳定时,人们就敢于消费,甚至敢于借贷消费了。
中国是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很成熟,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快,但个人收入并不稳定。
这样,人们就增加了未来的预期支付,不得不节制当前消费。
其次来看制度。
人们敢不敢花钱,还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性。
失业有失业津贴,老年人有养老金,低于贫困线有帮助,上大学又可以得到贷款。
这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美国人无后顾之忧,敢于消费。
但中国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被打破了,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们要为未来生病、养老、孩子上学等必需的支出进行储蓄,消费自然少了。
最后边际消费倾向还与收入分配状况相关。
在总收入为既定时,收入分配越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低。
这是因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
中国目前的收入不平等比美国严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低也是正常的。
解决我国边际消费倾向偏低得从以上几方面入手。
案例2劳动者收入增长最终要依赖生产率提升
近期许多省份公布了2015年的企业工资指导线。
据观察,与去年相比,各省份的工资指导线均没有上调,涨幅持平或者下降。
企业工资指导线由基准线、上线和下线构成,不少省份在最新标准中将上线或者下线进行了下调。
工资指导线并不具有强制约束力,但可以作为企业确定工资增长水平的参考依据,以及职工与企业展开工资集体协商的依据。
所以,工资指导线虽然并不直接反映实际工资状况,但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参照指标。
在当前经济增长减速、企业经营面临一定压力的情况下,工资指导线涨幅出现持平或者下降的情况,并不令人奇怪,说明当前的经济形势不允许劳动者收入出现过快的增长。
其实工资指导线的角色比较尴尬,在全面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其重要性正在不断降低。
对于工资制度灵活的绝大多数私营企业而言,工资指导线的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但对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而言,工资指导线仍然是促进普通职工工资增长的很有意义的机制,虽然说它确实带有某些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
不过,长期以来工资指导线一直奉行“两低于”原则,即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经济效益增长,职工实际工资水平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这也不利于劳动者收入占比的提高。
当前中国确实需要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劳动者收入所占比例,缩小贫富差距,这是毋庸置疑的,部分原因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已经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触发因素。
所以,中国应该形成劳动者收入自然稳定增长的机制。
但是在经济增长承压时期,工资收入增长幅度也必须尊重经济现实。
当前企业用人成本在增加,一些地方又出现了用工荒问题,这和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关系,但从客观上来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存在的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的转变,这对于解决普通劳动者报酬偏低问题也有一定积极效果。
机遇蕴藏在风险之中,这对于劳资关系的重构有积极意义。
当然,从制度上强化劳动者权利保护,减少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的出现,也非常重要。
目前影响中国劳动者收入提高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中国劳动生产率较低,劳动者群体庞大但是人力资本质量有限。
所以,根本途径是提高生产率,提高人力资本质量,通过改革增进企业活力,增进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增长动力,在此基础上劳动者收入增长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当前经济减速和企业承压是客观形势,也意味着某种必然的调整,会对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但重要的是抓紧时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通过调结构来鼓励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未来的劳动者收入增长培育基础。
当然,分配制度的改革应该同步推进。
应该在收入分配方面保证劳动者更大的话语权,推动建设集体工资谈判等现代法治性的工资制度。
推动社会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善,改变制度因素人为造成的某些弱势劳动者群体收入过低的现象,加强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公平正义。
为什么“目前影响中国劳动者收入提高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中国劳动生产率较低”?
试从新古典分配理论的角度进行解释。
按照新古典分配理论,劳动者的实际工作取决于劳动的边际产量,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告诉我们,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平均劳动生产率成比例。
如果这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到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应该跟着提高。
第四章货币与通货膨胀
案例1从我国近些年的通货膨胀看其成因及治理措施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共经历了六次通货膨胀,按年限划分为:
1980年、1984—1985年、1988年、1993—1997年、2007—2008年。
从2009年底以来,CPI呈现一路上升趋势,在2010年5月超过3%,此后出现连续24个月的高于3%的同比增幅,尤其是2011年7月增幅高达6.5%,说明这段时期我国经历着新一轮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请从货币供给的角度谈谈2007—2008年CPI上涨的原因?
通货膨胀的出现,货币政策如何发挥它的作用。
货币投放过快会使潜在的通胀压力加大。
2006年,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17.5%,增速比上年高5.7个百分点。
2007年3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9.8%,增速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
6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3.6万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7个百分点;
9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4.3万亿元,同比增长22.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6.4个百分点。
2007年全年,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5.3万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比上年高3.5个百分点。
央行采取多种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专司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来,频繁运用了多种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包括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对经济的正常平稳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通货膨胀现象的交替出现,我国经济也在冷热交替,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双重目标难以兼顾,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有效性的对策主要有:
(1)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
继续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如对不良贷款率较高、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金融机构,采用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反之,对不良贷款比率越低、资本充足率越高的金融机构,采用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
(2)大力发展公开市场业务。
通过扩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目标和加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创新来实现。
(3)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案例2每一次通货膨胀都是一个劫贫济富的过程
2010年9月,中国CPI同比上涨3.6%,涨幅创23个月新高。
通胀让政府和政府扶持的行业先受益。
此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引发中国通货紧缩的忧虑,于是政府4万亿扩大内需,而这4万亿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个人,而是投入到政府所扶持的行业,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会陆续上涨,且上涨幅度大不相同。
超发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但短期内会拉动经济增长。
不论在哪个国家,按照增发货币的模式,新增货币首先会流入政府部门,在中国尤其会流入政府照顾的各个行业和企业,大量货币也会以政府投资的方式花出去。
而越先得到超量货币者,越早从通货膨胀中受益;
反之,越晚被通胀波及的行业,受损失越大。
假如,超量货币最早进入房地产行业,房价率先大幅上涨,此时其他物价尚未被通胀波及,那房地产行业的开发者、和早期进入的购房者,可以坐待通货膨胀的蔓延,收割通胀成果。
通胀对富人和穷人带来的经济影响有哪些?
谁受到的影响更大?
(1)富人抵御通胀能力更强
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影响是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但对于穷人和富人的影响却是完全相反的。
实际上,通货膨胀具有逆向再分配的效应,即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富人拥有更多的财富,但这些财富并不仅仅是银行存款,而是房产、企业等实体,众多的富人是通过向银行贷款进行投资。
在通货膨胀下,房产等具有保值作用;
而在当下相当于负利率的情况下,贷款者也是通胀的受益者。
对穷人而言,拥有的保值固定资产相对较少,甚至没有,拥有的或许只是养老、看病用的存款,在通胀下,这些存款也在贬值。
通胀的劫贫济富效应,通过举例更容易理解:
通胀前,富人拥有两套各价值100万的房产,穷人拥有50万存款,富人的财富相当于穷人的4倍;
通胀时,单套房价涨至150万,那富人的财富变为拥有300万的资产,而穷人依然是50万的存款,富人的财富变为了穷人的6倍,并且穷人以前能买半套房子的钱,现在只能买到三分之一套,购买力在下降。
当然,房价的上涨并不完全是通胀因素,这里举例只为说明通胀情况下对富人的不动产和穷人存款的不同影响。
(2)穷人通胀保值权力往往被压制
通胀中,不仅仅是房价上涨,几乎所有的商品都会普遍上涨。
但是,因为物价上涨不是同步的,当通胀波及到最为重要的终端消费品——食品时,其他行业早已普遍上涨,通胀已造就了大量的受益者。
而对穷人而言,所从事的行业往往集中于更为基础的行业,如农民的收益与农产品有关,但是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往往是因为生产资料的先期上涨,如柴油、化肥、农药价格的上涨,此外,农产品价格上涨还受到流通领域的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影响,通胀下的农民所生产农产品的利润率受到两头的挤压,其利润率提升非常有限。
此外,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时,通货膨胀也已经到了成熟阶段,政府往往要采取措施干预价格,农副产品的利润率往往被打压。
宏观经济学上,对于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认为,第一,通胀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
实际的情况往往是,富人贷款扩大再生产;
穷人存款看病、养老、子女上学,是债权人;
第二,通胀有利于利润收入者和浮动收入者,不利于固定收入者;
而富人特别是商人,往往是利润收入者,而工薪阶层主要是固定收入者;
第三,通胀有利于实物财富所有者,不利于货币财富持有者;
富人往往拥有众多的实物财富,而穷人多是存款救急;
第四,通胀有利于政府,相当于政府征收通货膨胀税,不利于普通民众。
综合上述四点不难看出,通胀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第5章开放的经济
案例1一个骗子的故事
有一天,某位发明家发现了一种以极低成本炼钢的新方法。
但是生产过程是神秘的,而且发明家坚持保密。
奇怪的是,发明家并不需要任何工人或铁矿来炼钢。
他需要的惟一投入是小麦。
发明家被誉为天才。
因为钢铁用于如此多的产品中,这项发明降低了许多产品的成本,并使所有人都能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
当工厂关门以后那些原先炼钢的工人蒙受了痛苦,但最终他们在其他行业找到了工作。
一些人成为农民,而且种植发明家用来变成钢的小麦。
另一些人进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现的新行业。
每一个人都懂得,这些工人被代替是进步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几年以后,一位报社记者决定调查这个神秘的炼钢过程。
他偷偷地潜入到发明家的工厂,而且了解到了这个发明家是一个骗子。
发明家根本没有炼钢。
他只是违法地把小麦运到国外并从其他国家进口钢铁。
发明家所发现的惟一事情是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当真相最终披露时,政府停止了发明家发明的经营。
钢铁价格上升了,工人回到了钢铁厂的工作岗位。
人们的生活水平退回到以前的水平。
发明家被投入狱中并遭到大家嘲笑。
毕竟他不是发明家。
他只是一个经济学家。
(1)发明家是如何以小麦投入“生产”出钢铁的?
(2)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发明家并非真正发明了以小麦作为原材料投入生产出钢铁的方法。
实际上,发明家是以小麦在国际上进行交换,换回了别国生产的钢铁。
启示:
分工与交换的重要性,按照比较优势分工然后进行交换,可以使双方获益。
案例2购买力平价与套利
故事发生在美国和墨西哥边界,一个游客在墨西哥一边的小镇上,用0.1比索买了一杯啤酒,他付了1比索,找回0.9比索。
当他到美国一边的小镇上,发现美元和比索的汇率是1美元∶0.9比索。
他把剩下的0.9比索换了1美元,用0.1美元买了一杯啤酒,找回0.9美元。
回到墨西哥的小镇上,他发现比索和美元的汇率是1比索∶0.9美元。
于是,他把0.9美元换为1比索,又买啤酒喝,这样在两个小镇上喝来喝去,总还是有1美元或1比索。
换言之,他喝到了免费啤酒。
这位游客之所以能在两国不断地喝到免费啤酒,原因在于美元和比索的汇率在两国是不同的,而啤酒价格在美国和墨西哥都是0.1个当地货币单位。
在美国,美元与比索的汇率是1∶0.9,在墨西哥,比索与美元的汇率是1∶0.9,这位游客正是靠这两国汇率的差异,进行套利(arbitrage)活动,喝到了免费啤酒。
免费啤酒是指喝酒的人没花钱,但酒店还是得到钱的。
谁付了钱呢?
如果美国的汇率正确,墨西哥低估了比索的价值,那么啤酒钱是由墨西哥出的。
如果墨西哥的汇率正确,美国低估了美元的价值,那么啤酒钱是由美国出的。
如果两国的汇率都不正确,则钱由双方共同支付的。
当汇率定得不正确时,就会有人从事套利活动,即把一种货币在汇率高估的地方换成另一种货币,再把另一种货币拿到汇率低估的地方换为原来的货币,套汇是市场上套利活动的一种,套利就是在价格低的地方买,在价格高的地方卖,获取其差额。
在国家严格控制外汇,并规定汇率,且汇率与货币实际购买力不一致时,必定有套汇出现。
旧中国时,四大家族正是通过套汇攫取国家财产的,在我们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套汇赚钱的人也不少。
如果只有美墨边界上的游客喝点免费啤酒,损失倒不大。
但两国的交易不只一杯啤酒,套汇者也不止一个游客,那损失可就大了。
(1)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应是如何确定的?
其假设前提是什么?
(2)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确定的汇率是名义汇率还是实际汇率?
这两个汇率有什么不同?
购买平价理论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按照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两国汇率水平等于两国物价水平之比,用公式表示为:
。
按照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两国汇率变化与两国价格水平的变化保持一致,用公式表示为: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假设前提是“一价定律”,即同样的产品在同一时间在不同的地点应该卖同样的价格。
这个汇率是名义汇率。
名义汇率是两国的通货的相对价格,实际汇率是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
第六章失业
案例1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008年中国十行业就业指数调查结果发布,调查结果显示:
通过对1000多名2008届毕业生调查显示,有78.2%的人还在找工作的过程当中,除了继续深造的,仅有12.1%的学生成功就业。
截止到8月底,目前仍在找工作的2008届毕业生中,有近八成是没有工作的,只有一成左右是对目前工作不满意想跳槽。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现在每年新增两千万劳动力,就业压力依然严峻。
田成平称:
“2004-2008这五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5100万人,年均超过1000万人,去年城镇新增就业1204万人,就城镇而言,每年在城镇要求就业的有2400万。
但是,每年只能提供城镇就业岗位1200多万个。
再加上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大约有800万人,这也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这就意味着每年新增2000万劳动力面临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哪些?
应如何应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制度。
当前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在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对毕业生实行宏观调控,在就业方式上实行完全自主择业,培养、发展和健全人才劳动市场,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原因:
(1)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存在信息不对称。
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
(2)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
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找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
(3)自我能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