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学案文档格式.docx
《《拟行路难》学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拟行路难》学案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第五六句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4.第七八句用了什么写法?
表达了什么感情?
【精彩展示】
【测评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鲍照(415-470),字____________。
东海(今江苏涟水)人。
出身贫寒,虽才华出众,
却一不得意。
诗文俱佳,_____________尤受后世推重。
有____________十卷传世。
2.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泻水()酌酒()踯躅()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自”相同,“安”和“岂”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安”和“岂”不同
C.两个“自”不同,“安”和“岂”相同
D.两个“自”不同,“安”和“岂”也不同
4.下列诗句朗读的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各自/东西/南北流。
B.安能/行叹/复坐愁?
C.举杯/断绝/歌路难。
D.吞声/踯躅/不敢言。
5.解释下列诗句
(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2)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综合运用
阅读《拟行路难(其四)》,完成6-9题。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6.诗歌开头两句用了什么手法?
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7.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8.全诗是怎样紧扣“愁”字来写的?
9.对最后两句“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面六句五、七言相间,最后两句连用七言,是感情表达的需要,如滔滔洪水,奔涌而出。
B.用“吞声”“踯躅”来描摹情态、动作,形象地刻画了内心痛苦不堪的诗人形象,读之如在眼前。
C.先用问句的形式,后用“不敢言”三字,都是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D.前面的“安能”自勉,“酌酒”自宽,放歌自解,是充分的铺垫酝酿,至最后两句写自己终没能平静解脱,反而因前面的铺垫而愈见出沉痛、抑郁。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1.比较李白的这首《行路难(其一)》与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0—11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占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重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10.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诗眼”是哪两个字?
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题。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2.诗中用一个极普通的词写出了敬亭山的精神风骨,将敬亭山人格化了,写出这个词,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文采T台
13.据传,古时有位翰林在御扇题诗时,一不小心,把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掉了,皇帝看了,龙颜大怒,定要给他治罪,这位翰林灵机一动,急忙说:
“龙颜息怒,我题的不是王之涣的诗,而是一首词,我念来您听。
”这位翰林念完后,龙颜大悦,不仅没给他治罪,还大加赏赐。
你知道他是怎么念的吗?
14.把上面的小故事,讲给你的朋友听。
可添加某些细节,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例如龙颜怎样大怒,当时翰林吓得怎样,得了赏赐以后心情怎样,等等。
答案:
略
15.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写出下联。
(1)扫千年旧习
(2)祖国江山好
(3)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拟行路难》学习导航答案
1.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用泻水平地自然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借此说明正像水依照地势的高低流向不同的方向一样,人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了他的人生际遇。
表达了作者对士族门阀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慨之情。
2.“命”指由门第决定人生,作者认为这极端不公,却又无法改变,这里表面上认命了,实是愤激之辞,是对社会不公的愤怒控诉。
3.已非常精炼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悲怆难抑的诗人形象。
酌酒原为排遣愁绪,但这愁又岂是酒所能排遣的?
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悲壮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4.第七句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用反问句表明诗人的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意即能深切的感受到门阀制度所带来的愁闷。
表达出作者抗争。
第八句恰与之构成鲜明的对照,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1.答案:
明远七言乐府《鲍参军集》
2.答案:
xiè
zhuó
zhí
zhǘ.
3.提示:
两个“自”不同,前一个是介词,“向”的意思,第二个是代词,“自己”的意思。
“安”和“岂”都是副词,表反问语气,“怎么,哪里”的意思。
C
4.提示:
诗歌朗读的停顿固然有一般的规律,一般是两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一个音步,相同的句式停顿大致相同。
但更要注意根据思想感情来停顿。
A项中的“东西南北”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短语,不能读断,这一句的停顿应该是:
各自/东西南北/流。
A.
5.提示:
诗句的解释不能像文言文翻译那样机械,要在理解诗句内涵的基础上,把诗句解释得丰满一些。
(1)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上天注定的命运,我又怎么能因为不得志而走也叹息,坐也愁闷呢?
(2)人心不是木石,对这不平的世道怎么能毫无感慨呢?
但欲言又止,只能独自徘徊而不敢一吐为快啊!
6.提示:
要理解这两句的深刻含义,必须了解鲍照的生平思想及《拟行路难》组诗的整体思想倾向,还要把它放入整首诗中去把握。
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
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比兴手法。
用泻水于地的日常现象,比喻了社会生活中因为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造成了人的贵贱穷达各不一样的现实。
7.提示:
表面上看,“人生亦有命”表达了一种宿命思想,反映了诗人的自我安慰。
但从下面的诗句来看,诗人始终没有能够自我解脱,对这种“命”是怀有愤懑不满之情的。
因为诗人认为“命”并不是上天注定的,而是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
“命”是不合理的封建门阀制度造成的,诗人对此怀有强烈的愤懑不满之情。
8.提示:
“愁”正是这首诗的主旨,句句离不开“愁”,但写愁的方式角度不同,但都可归结到一点,即愁深难解,愤恨难平。
全诗突出写“愁”,起句以比喻暗示愁之原因,然后所叹者愁,酌酒为销愁,悲歌为泄愁,最后“不敢言”则更见愁之深幽。
全诗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
9.提示: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都是直接抒情,只是没有明言“感”和“言”的是什么而已。
10.答案:
写世路的艰难,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现实对诗人远大政治抱负的阻碍,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突出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11.答案: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其四)》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都写“愁”。
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鲍照的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在平淡的外表下蕴涵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
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
因而,和鲍诗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更高。
12.答案:
怅惘、孤寂、抑郁的心情。
13.答案:
是“摇”和“滴”两个字。
城不会动,但“凉风发”使水摇影动,似乎城也在摇荡;
月是不含滴露的,但秋月如洗,仿佛会凝珠滴下。
这两个字化静为动,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14.答案:
将敬亭山人格化的词:
看。
一“看”字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表面看来,写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
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15答案: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6略
17答案:
(1)树一代新风
(2)大地气象新
(3)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
《拟行路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4、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介绍“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1、“以意逆志”——这是两千多年前由孟子提出的欣赏诗歌的一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这个方法的意思是用读者自己的想法去揣度、推测诗歌作者的本意和思想情感。
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1)作者介绍
鲍照,南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成就最高的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为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才秀人微,取湮当道。
”——钟嵘《诗品》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
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模仿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泻(xiè
)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xí
ng)叹复坐愁。
酌(zhuó
)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zhí
)躅(zhú
)不敢言。
2、带读诗歌。
读准诗歌的节奏与字音。
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4、诗歌大意。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贵贱穷达不同)。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走路是叹息,坐着又忧愁呢?
。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停止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徘徊不前,不敢再多说什么。
三、对诗歌情感的整体把握。
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
明确“愁”
鲍照这位才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请你围绕这个最能代表诗人情感的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1、愁什么?
明确:
愁的内容——“命”(门第决定人生),<
心怀平静压抑>
运用了比兴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
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2、如何解愁?
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
心情悲愤难抑>
3、愁的结果?
反问句,情感达到高潮。
不敢言:
无可奈何,诗人精神上极度矛盾的痛苦和忍辱负重。
心情激昂抗争,但又无奈压抑>
4、请同学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
平静压抑——悲愤难抑——激昂抗争——无奈压抑
四、课后巩固
阅读《拟行路难(其四)》全诗,完成1~4题。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
”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2、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 D )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
3、作者前面说“人生亦有命”,似乎他已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事实是否如此?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地,岂是平的?
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
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由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吗?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从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意思:
哪里是什么人生有命,人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4、“泻水”四句作者言不当愁,接着写借酒浇愁。
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消愁,但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酒能驱散的?
“吞声踯躅不敢言”,是说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吞咽下去。
“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激愤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是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
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
第二课时
一、精雕细琢,体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1、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分析: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
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2、找出诗中的两句反问句,这两个反问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安能行叹复坐愁”表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应学会自我安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
“心非木石岂无感”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
表现了诗人激昂抗争的思想情感。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
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
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4、归纳这首诗歌的主旨。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那么作者借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二、
背诵并默写《拟行路难》
三、巩固训练,完成下列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D )
A、酌酒(zhuó
)歧路(qǐ) 冰塞川(sà
i)
B、鲍照(Bà
o)踯躅(zhí
)应届(yì
nɡ)
C、珍馐(xiǔ)迂讷(nè
)膝盖(xī)
D、投箸(zhù
)尽管(jǐn)比拟(nǐ)
解析:
A.歧qí
,塞sè
īnɡū。
2、下列字形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D )
A、倾泻 劲健 寄寓 B、斟酌 悲愤 徘徊
C、自宽 精练 华丽D、慷概 歌谣 风骨
D.概—慨。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
A、高中三年,同学们一起比翼双飞,举案齐眉,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品尝着高考的酸甜苦辣。
B、陈冠希制造的“艳照门”事件,暴露出演艺界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娱乐圈中的一些不道德行为,更是可圈可点。
C、有些领导在台上大讲特讲廉洁勤政,言之凿凿,冠冕堂皇;
台下却利欲熏心,中饱私囊。
D、早晨,他站在大海边,望着沧海横流的壮观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A.用于夫妻之间;
B.指有可以赞赏、欣赏的地方,形容一切出色、精彩、值得称道的事物;
D.望文生义,“沧海横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D )
A、我看见你回来很高兴,我还以为你一去再也不回来了,这回我就放心啦。
B、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拿定过主意,但是,昨天的事我算拿定主意了。
C、你就是这样一个人,脚出了毛病,反倒责怪靴子,这件事怎么不叫人不寒心!
D、弗拉季米尔瞅着他的一举一动,随后过去捡起靴子,朝靴内窥视,急急地把靴子扔在地上。
A.有歧义,“很高兴”主语不明;
B.“这一辈子”和“昨天”前后矛盾;
C.误用否定词,去掉一个“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