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84291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文档格式.docx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文档格式.docx

二.课程目标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发展为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

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

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落实总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以下五方面能力的培养:

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

意念的表达与理念转化为操作方案的能力;

知识的整合、应用及物化能力;

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的能力;

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及选择能力。

通用技术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了通用技术课程的具体目标,在这三个维度的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贯穿过程始终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

在课程实施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注意融合与协调,努力实现三者的统一。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

一.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是技术学习领域的一个学科,课程由9个模块构成,其中必修模块2个,选修模块7个(表一)。

表一通用技术课程结构

领域

科目

必修

选修

必修模块

学分

选修模块

技术

通用技术

 

技术与设计1

技术与设计2

2

1.电子控制技术

2.家政与生活技术

3.现代农业技术

4.简易机器人制作

5.服装及其设计

6.建筑及其设计

7.汽车驾驶与保养

每模块

2学分

1.必修模块

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是“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2个必修模块之间呈递进关系,即“技术与设计1”是“技术与设计2”的基础。

“技术与设计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

旨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感受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对技术有更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初步掌握通用的、完整的设计过程,学会与设计有关的各种方法、表达方式和操作程序,了解设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知道如何对技术设计及产品进行评价,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基础知识,培养相应的技术素养。

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

“技术与设计2”是在“技术与设计1”基础上的必修模块。

具体内容为技术设计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专题模块,它们是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

这些技术设计专题模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科学基础和广泛的应用性,实施条件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2.选修模块

通用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条件,为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和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

其内容是必修模块在不同具体技术领域的延伸和深化,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技术实践的机会,拓展学生的技术经历,发展他们的特长。

供学生在修习必修模块之后根据兴趣和条件选择。

选修1(电子控制技术):

 以电子技术为基础设立的选修模块。

具体内容有传感器、数字电路、电磁继电器、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

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和制作电子控制产品进行一些简易的技术试验,接触一些更具挑战意义、更富有趣味的技术问题。

选修2(建筑及其设计):

 立足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建筑技术而设立的选修模块。

具体内容有建筑与文化、建筑结构及其简单设计、建筑材料及其加工、建筑构造及其设计。

该模块人文内涵丰富,实用性强,设计和制作内容简便易行。

选修3(简易机器人制作):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平台、将机械传动与单片机的应用有机组合的选修模块。

具体内容有单片机及其控制程序、单片机与控制电路、单片机与机械传动。

该模块给学生提供了运用当代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方法进行设计、制作,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选修4(现代农业技术):

 以较为先进的、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现代农业技术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农业技术试验为主要内容的选修模块。

该模块设置了可供选择学习的6个专题,它们是:

绿色食品、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引进、无土栽培、营养与饲料、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治理、农副产品营销。

选修5(家政与生活技术):

 以家政与技术的联系为基点、旨在提高学生未来生活质量而设立的选修模块。

具体内容有家政概述、家庭管理、家庭理财、家庭保健。

该模块紧贴学生生活,内容丰富有趣,设施要求低。

选修6(服装及其设计):

 旨在通过学生对服装的认识、欣赏、设计及简单制作增添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品位、增强审美和造美能力的选修模块。

具体内容有服装与材料、服装与文化、着装设计、服装设计。

该模块蕴含丰富的人文因素,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选修7(汽车驾驶与保养) 侧重于技术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选修模块。

具体内容有汽车构造与工作原理、汽车驾驶有关法规、汽车驾驶技术、汽车例行保养。

二.课程设置及修习要求

1.课程设置

我省在高二年级开始开设通用技术课程,修习《标准》要求的“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两个必修模块;

高三年级则与信息技术课程通盘考虑,选修一个模块。

具体指导方案(表二)。

学年

学习

上学期

下学期

学年

总学分

模块

周课时

学分

第二学年

4

第三学年

第三学年自主选修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在两门课程中任选一个未修习的模块修习2学分,课时2课时。

表二通用技术课程设置指导方案

2.修习要求

(1)《标准》中规定,学生在高中阶段通用技术课程至少要修满4个学分,对通用技术课程感兴趣和有潜能的学生可以再增加选修若干模块获得学分,总学分为4+X。

(2)学生修习了“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两个必修模块后,获得4学分,达到高中毕业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最低学分要求。

在此基础上,学校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业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模块。

(3)学生在修习必修模块之后,可根据兴趣和条件自由选择选修模块学习。

学校要创造条件,逐步开齐选修模块。

高三年级可与信息技术课程通盘考虑,选修一个模块。

(4)修习选修模块4“现代农业技术”时,只需任意选择6个专题中的2个,即可获得该模块的2个学分。

第三部分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程教学实施途径

1.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利用好教材实施教学

教师应深刻地理解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理解教材设计和呈现方式,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本市、州选定的教材为主,参考其它版本的教材、有效地整合多种课程资源实施教学。

教师要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程内容的自主创造为前提,把教材作为教学资源之一加以利用;

带领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与研究,深刻理解技术的本质,在开发更具适合性、针对性的课程资源上有所开拓和创新。

2.重视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分析教学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实施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和修改的过程,其目的是获得最佳的解决教学问题之方案。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表述(尽量运用行为动词描述方法),依据教学目标可以判断教学是否有效。

要注意“目标”与“目的”的区别,目标的表述应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全面、完整、明确、具体,让学生知道该堂课的具体目标。

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策略,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方式的设计,明确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注重探究实践教学。

3.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

设计是技术活动中的核心过程。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亲历由一系列环节组成的设计活动。

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全员性参与,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技术问题的兴趣和研究愿望,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促使其主动、有效地参与设计过程,获得直接经验。

其次,要强调学生的全程性参与,即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方案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交流和评价的过程。

为此,教师要重视改进教学方法,注意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运用各种技术交流和评价手段丰富设计过程,以促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体验。

4.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指导

技术思想和方法是从宏观的理论层面上提供了解决技术问题的思路和处理技术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指导,并把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精心挑选一些体现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技术设计实例,引导学生应用技术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去体验、领悟技术思想和方法的真谛。

5.重视技术试验的教学

试验是属于技术设计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方法,是把科学知识和技术思想和原理,利用技术性操作物化为技术成果的一条基本途径。

技术试验有多种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试验要求,选择和使用不同的试验方法,如对比试验法、析因试验法、性能试验法等;

要加强对试验过程中目的的确定、任务的安排、方法的使用、仪器的选配和校准、数据的观察和处理等方面进行具体而有效的指导;

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要密切注意个中细节和意外情况的发生,引导学生做好观测记录,抓住有价值的资料,力求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从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和负责的科学态度;

鼓励和培养学生在试验中进行合作性学习,积极培养团队精神和分工协作的意识。

技术试验往往会有失败,要积极指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怕挫折的意志。

在教学中进行某些规定的技术实验时,若因仪器设备不足等原因而在实施上造成困难时,应依据学校的实际条件,结合教学内容和要求,因地制宜地自行设计类似的试验项目来替代,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

6.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差异,选择模仿、合作和研究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模仿方式适用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等技术;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小组全体成员的作用,注重分工的合理性和均衡性,培养学生协作、沟通的能力及共同奋进的团队精神;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技术探究能力。

采用项目实践来满足学生的兴趣,来发挥其技术学习的主动性。

7.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技能操作方法教学和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中,要加强巡视,注意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小组辅导、个别辅导和学生之间互帮互学等多种方式,及时给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在辅导过程中,要对所出现的技术问题给予分析和方法上的指导,防止出现教师代替学生操作的现象。

8.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信息技术是一种重要而又普遍使用的现代技术,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教和学的方式,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

要积极创设条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仿真试验等现代技术在构思方案、绘图、模拟试验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工具解决技术问题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要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技术合作与交互式技术学习,以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9.注重校本研究

实施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研人员的作用,重视学校和校际技术教研组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

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研究、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

学校要为技术教师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

10.重视技术文化的教学

技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技术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课程中蕴含的鲜活的技术文化,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悟,获得对技术的完整和深刻的认识;

充分发挥技术文化教育应有的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技术素养。

11.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在进行观察、调查、设计、制作、实习、试验等活动中,一定要加强安全教育,尤其在操作时,注意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发生意外伤害等。

二.教学资源建设

1.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引领教学的实施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是通用技术课程最重要、最基本的文本资源。

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始终把《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和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等作为重要的和必须充分利用的通用技术课程文本资源,通过对它们的解读,领会其深刻含义,用以引领教学。

学校应为教师和学生有计划地配置技术课程文本资源,并使它们得到合理管理和充分利用。

2.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建设实验场地

为保证课程的全面实施,学校应依据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的要求配备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仪器和设备。

在规划和配置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基本设备工具与教学材料时,应遵循“合理投入、充分利用、避免浪费、量力而行”的原则,提倡自己动手、因地制宜、利用本地资源和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废弃物等,制作可替代的简易仪器、教学设备、教具、学具等,要注意选用无毒无害的材料,避免对环境的污染,要保证对学生的安全。

学校要充分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及信息技术等学科实验室的场地、设施、工具、仪器等,为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服务,还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可使用的土地或劳动实践基地,开辟通用技术课程实践园地,如种植园、饲养基地、农艺园地或新技术试验基地等。

3.利用案例展示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相关技术

积极建设和有效利用物质资源,学生在相应的实践中体验技术过程。

教师还需多收集相关技术设计实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展示来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相关技术。

4.广泛开发人力资源,通过合作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实施通用技术课程,师资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应依据省教育厅有关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师资配备的文件精神,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并注意开发与利用其它人力资源。

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更好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教师要充分利用“四川省高中新课程”网络平台上的各种资源为通用技术课程服务,引导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学校和教师要注意开发和利用高等院校、中职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的设备、器材、基地等的课程资源,努力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形成资源的有效共享的局面。

三.加强教学研究,保障课程健康发展

1.建立省、市、县(区)、校四级教研机制

各市(州)应建立通用技术教育研究室或设立通用技术教研员,并在此基础上,成立省、市(州)、县(区)通用技术学科中心教研组,加强对本辖区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指导。

中心教研组要依据我省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指导意见,根据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总体要求,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定期地开展通用技术教学研究活动,认真地研究和指导各高中学校通用技术新课程的工作。

各学校应成立通用技术教研组,由教研组组长负责,组织全体通用技术教师共同参与校本教研活动,认真组织实施新课程。

广大通用技术教师要树立通用技术学科意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研究实施方案,创造条件,制定计划,落实新课程,推进课程正常实施。

各级教学研究机构要制订工作计划,定期开展通用技术教研活动,可采用研讨会、集体备课、网络教研等形式,及时总结和推广优秀课改经验,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

加强教研机构之间的联系,积极开展各级教研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各级教研部门可以统筹安排,对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在不同的研究方向上进行探索,分工协作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例如:

新课程背景下通用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究;

新课程下通用技术教学评价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通用技术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等课题。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与业务水平

教师是新课程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各级教科研部门必须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与业务水平服务。

通过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术素质,让教师能够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

鼓励教师研究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开发课程资源。

着重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特长、富有教学特色的通用技术骨干教师,并在通用技术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中真正发挥骨干与带头作用。

3.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因而我们要加强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

富有成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和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有力保证。

校本教研可以采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既相对独立,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充分地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各地教研部门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定期开展先进教研组的评选活动,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和借鉴,切实落实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4.加强网络教研,提高教研效率

各级教研机构要积极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网络教研,积极采用教研网站、网上论坛、网上即时通讯工具等方式进行交流,提高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效率。

教研网站要储备一定数量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的必要教学资源、教学案例、各种教学软件、教学系统、供学生学习的资料等,为教师的教学服务。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原则和内容

评价应遵循“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的评价原则。

评价的内容要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评价的主体为学生。

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

1.知识与技能

对学生学习技术知识的评价,应根据技术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等类别进行评价。

对于陈述性知识通常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程序性知识则要求学生在技术的实践过程中融会贯通,在问题的解决和实践操作中正确运用。

对技能学习的评价主要从学生使用工具和设备的技能、试验技能、交流技能、评价技能等方面进行。

评价应从某一技能本身的操作要点和规范出发,依据课程目标进行,倡导和鼓励有新意的技能、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重在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的决策能力和创造能力。

对于不同的技术学习内容,学生经历技术学习过程的感受也不同,要根据内容特点确定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应着重从学生参与技术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认真;

在技术学习中,是否具有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否具有不屈不挠、克服困难、解决难题的信心和意志,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技术作品能否体现关爱自然、珍视生命等积极向上的情感等方面进行。

技术学习过程中,对于技术文化的理解是体现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评价者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并记录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和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的精神内涵、独特的美学视角和富有魅力的个性展示,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并及时给出描述性的评价意见。

需要强调的是,在对学生的技术学习进行评价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不是孤立的、机械分割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将三个方面有机融合起来,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

二、评价的方法

评价方法应是开放、灵活、多种多样的,如书面测试、方案及作品评析、过程记录卡、访谈、活动报告等。

评价者要根据具体的评价目标、内容,客观分析并灵活运用这些评价方法。

1.书面测试

选取来自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问题分析、案例分析、产品设计和产品分析等题型,考察学生对技术原理的理解、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以及将技能方法迁移到新问题情境中的能力。

2.方案及作品分析

对学生制作的作品、作品模型、设计方案和技术图样、说明书、设计制作报告等进行评价。

在对方案及作品等进行评价时,要特别注意不要以成败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对于成功(达到设计要求)的方案作品,要从其创意是否新颖,各种指标是否合理,制作是否精益求精,试验报告是否对成功与不足进行了合理的分析;

对于不成功的方案和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