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考试秘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84257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10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考试秘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考试秘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考试秘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考试秘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考试秘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考试秘笈文档格式.docx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考试秘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考试秘笈文档格式.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考试秘笈文档格式.docx

危险源的定义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一般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能量源、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

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它具有的能量越多,发生事故后果越严重。

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

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不良以及管理缺陷等因素。

第二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它出现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

重大危险源的定义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存储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

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当单元中有多种物质时,如果各类物质的量满足下式,就是重大危险源:

 

式中:

qi——单元中物质i的实际存在量;

Qi——物质i的临界量;

N——单元中物质的种类数。

安全的定义系统工程中的安全概念,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事物,任何事物中都包含有不安全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危险性是对安全性的隶属度;

当危险性低于某种程度时,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

安全工作贯穿于系统整个寿命期间。

本质安全的定义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

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

1、失误——安全功能

2、故障——安全功能

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

本质安全是生产中“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

第二节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

安全生产管理发展历史分为四个阶段

18世纪中叶,启蒙阶段

20世纪初,发展阶段,初具现代安全生产管理雏形

20世纪50年代,现代系统理论,以系统安全理论为核心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模式、思想、理论基本形成

到20世纪末,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方法、模式及相应的标准、规范更加成熟

安全生产管理原理与原则安全生产管理原理是从生产管理的共性出发,对生产管理中安全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所得出的安全生产管理规律。

安全生产原则是指在生产管理原则的基础上,指导安全生产活动的通用规则。

系统原理的含义

管理系统具有6个特征,即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适应性。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是生产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包括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和规程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等。

全生产管理是全方位、全天候且涉及全体人员的管理。

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

1、动态相关性原则。

2、整分合原则。

3、反馈原则。

4、封闭原则。

人本原理的含义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人本原理。

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

1、动力原则。

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3种动力。

2、能级原则。

3、激励原则。

4、行为原则。

预防原理的含义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这就是预防原理。

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

1、偶然损失原则。

2、因果关系原则。

3、3E原则。

(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法制对策)

4、本质安全化原则。

强制原理的含义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

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

这就是强制原理。

所谓强制就是绝对服从。

运用强制原理的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

2、监督原则。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这个理论有严重偏见,现已不采用)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

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

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

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链锁过程概括为以下5个因素:

1、遗传及社会环境,

2、人的缺点,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4、事故,

5、伤害。

海因里希用多米诺骨牌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的因果链锁关系。

博德的因果连锁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五个方面:

1、控制不足——管理

2、基本原因——起源论

3、直接原因——征兆。

4、事故——接触

5、受伤——损坏丶损失

亚当斯(EdwardAdams)也提出了与博德因果连锁理论类似的理论,他把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物的不安全状态称作现场失误。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吉布森(Gibson)提出了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哈登(Haddon)认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

将伤害分为两类:

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

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哈登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伤害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

能量转移造成事故的表现

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能导致人员伤害。

其中前四种形式的能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

事故防范对策经常采用的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屏蔽措施主要有下列11种:

1、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

2、限制能量。

3、防止能量蓄积。

4、控制能量释放。

5、延缓释放能量。

6、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

7、设置屏蔽设施。

8、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在时间或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离。

9、提高防护标准。

10、改变工艺流程。

11、修复或急救。

轨迹交叉理论

该理论主要观点是:

在事故发展进程中,人的因素运动轨迹与物的因素运动轨迹的交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于同一时

间、同一空间,或者说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相通。

则将在此时间、空间发生事故。

轨迹交叉理论作为一种事故致因理论,强调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轨迹交叉理论作用原理轨迹交叉理论将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

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

具体包括人的因素运动轨迹和物的因素运动轨迹。

1、人的因素运动轨迹

1)生理、先天身心缺陷;

2)社会环境、企业管理上的缺陷;

3)后天的心理缺陷;

4)视、听、嗅、味、触等感官能量分配上的差异;

5)行为失误。

2、物的因素运动轨迹

①设计上的缺陷;

②制造、工艺流程上的缺陷;

③维修保养上的缺陷,降低了可靠性;

④使用上的缺陷;

⑤作业场所环境上的缺陷。

在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运动轨迹按1)→2)→3)→4)→5)的方向顺序进行,

物的因素运动轨迹按①→②→③→④→⑤的方向进行。

轨迹交叉理论突出强调的是砍断物的事件链,提倡采用可靠性高、结构完整性强的系统和设备,大力推广保险系统、防护系统和信号系统及高度自动化和遥控装置。

系统安全理论(产生于军事工业、航天工业)

所谓系统安全(SystemSafaty),是指在系统寿命周期内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及系统安全工程原理,识别危险源并使其危险性减至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时间和成本范

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

系统安全理论的主要观点

1、在事故致因理论方面,改变了人们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而忽略硬件故障在事故致因中作用的传统观念,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从而避免事故。

2、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绝对安全的,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

通常所说的安全或危险只不过是一种主观的判断。

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可以减少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

要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只消除几种选定的风险。

4、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完全认识危险源及其风险,即使认识了现有的危险源,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出现,又会产生新的危险源。

安全工作的目标就是控制危险源,努力把事故发生概率降到最低,即使万一发生事故,也可以把伤害和损失控制在较轻的程度上。

系统安全中的人失误

人失误是指人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实际实现的功能与被要求的功能之间的偏差,其结果是可能以某种形式给系统带来不良影响。

人失误产生的原因包括两方面:

一是由于工作条件设计不当,即可接受的限度不合理引起人失误;

二是由于人员的不恰当行为造成人失误。

第三节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概述

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安全生产方针的涵义

“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实行“安全优先”的原则。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生产的其他目标。

“预防为主”就是按照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思想,按照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千方百计预防事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综合治理”就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安全发展”重点包含三层含义:

1、“以人为本”必须要以人的生命为本。

2、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基础、前提和保障。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安全生产问题。

安全生产政策措施

2004年国务院第116次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12项治本之策:

1、制定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指标及控制体系;

2、加强行业管理,修订行业安全标准和规程;

3、增加安全投入,扶持重点煤矿治理瓦斯等重大隐患;

4、推动安全科技进步,落实项目、资金;

5、研究出台经济政策,建立、完善经济调控手段;

6、加强培训教育,规范煤矿招工和劳动管理;

7、加快立法工作;

8、建立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

9、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格企业安全生产业绩考核;

10、严肃查处责任事故,防范惩治失职渎职、官商勾结等腐败现象;

11、倡导安全文化,加强社会监督;

12、完善监管体制,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强调了以下事项:

1、严格企业安全管理;

2、建设坚实的技术保障体系;

3、实施更加有力的监督管理;

4、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5、严格行业安全准入;

6、加强政策引导;

7、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8、实行更加严格的考核和责任追究。

《通知》要求做到:

1、要健全完善严格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对生产现场监督检查,严格查处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

2、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

企业要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并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3、全面开展安全达标。

深人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系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安全工作体制。

在国家与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实行的是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

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实行的是国家监管与地方监管;

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实行的是政府监管与企业管理。

安全生产科技保障体系

主要包括政府引导推动、技术装备研发转化、专家智力支持、中介技术服务、企业业推广应用和技术标准转化等组成部分。

安全生产目标指标体系

我国安全生产的中长期奋斗目标:

第一阶段:

到2007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

第二阶段:

到2010年即“十一五”规划完成之际,初步形成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

第三阶段,到2020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性好转。

目前我国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主要由事故死亡人数总量控制指标、绝对指标、相对指标、重大和特大事故起数控制考核指标4类、26个具体指标构成。

1、总量控制指标是事故总死亡人数。

2、绝对指标包括了工矿商贸企业(煤矿、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民爆器材等)、道路交通、火灾、水上交通、铁路、农机和渔业死亡人数7项。

3、相对指标包括了亿元GDP死亡率、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水上交通百万吨吞吐量死亡率、铁路交通百万公里死亡率、火灾十万人口死亡率、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8项。

4、重特大事故起数控制指标分为一次死亡3~9人和10人以上两项指标。

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

第一节安全生产标准化

根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和相关行业标准,开展企业安全现状评估,策划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达标方案。

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所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创造人的安全环境,规范人的安全行为,使人——机——环境达到最佳统一,从而实现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伤亡事故的目的。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核心是人——企业的每个员工。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动态循环的模式,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并保持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

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建立安全绩效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行自主评定、外部评审的方式。

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

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1、确定目标

2、设置组织机构,确定相关岗位职责

3、安全生产投入保证

4、法律法规的执行与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5、教育培训

6、生产设备设施管理

安全设备设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人生产和使用。

生产设备设施变更应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变更程序。

对安全设备设施应制定检维修计划。

设备设施检维修前应制定方案。

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拆除和报废,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

7、作业安全

1)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

2)作业行为管理

3)安全警示标志

4)相关方管理

5)变更管理

8、隐患排查和治理

1)排查前提及依据

2)排查范围与方法

3)隐患治理

4)预测预警

9、重大危险源监控

10、职业健康

1)职业健康管理

2)职业危害告知和警示

3)职业危害申报

11、应急救援

1)应急机构和队伍

2)应急预案

3)应急设施、装备、物资

4)应急演练

5)事故救援

12、事故管理

1)事故报告

2)事故调查和处理

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第二节企业安全文化

根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评价的相关标准,评估企业安全文化现状,协助制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规划和计划。

安全文化的起源

国际原子能机构(INSAG)提出了“安全文化”一词。

1991年,INSAG编写了《安全文化》,给出安全文化的定义: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1993年国际核设施顾问委员会(ACSNI)进一步阐述了安全文化的概念:

“安全文化是决定组织的安全与健康管理承诺、风格和效率的那些个体或组织的价值观、态度、认知、胜任以及行为模式的产物。

安全文化的定义

安全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广义的安全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安全文化。

:

英国安全健康委员会下的定义:

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

安全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1、直观的表层文化,如企业的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与秩序;

2、企业安全管理体制的中层文化,它包括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管理网络、部门分工和安全生产法规与制度建设;

3、安全意识形态的深层文化。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4——2008)给出了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

被企业组织的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

安全文化的内涵

企业安全文化是“以人为本”多层次的复合体,由安全物质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精神文化组成。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提倡对人的“爱”与“护”,以“灵性管理”为中心,以员工安全文化素质为基础所形成的,群体和企业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规范。

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特征:

1、安全文化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保护员工身心安全与健康所涉及的种种文化实践及活动。

2、企业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即“以人为本”,以人的“灵性管理”为基础。

3、企业安全文化更强调企业的安全形象、安全奋斗目标、安全激励精神、安全价值观和安全生产及产品安全质量、企业安全风貌及“商誉”效应等,是企业凝聚力的体现,对员工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无形的约束作用,能激发员工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4、企业安全文化对员工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影响人的思维,改善人们的心智模式,改变人的行为。

功能:

1、导向功能。

2、凝聚功能。

3、激励功能。

4、辐射和同化功能。

全业安全文化建设基本要素

1、安全承诺(分为3个层次)

1)领导者

2)各级管理者

3)每个员工

2、行为规范与程序

3、安全行为激励

企业应建立员工安全绩效评估系统,建立将安全绩效与工作业绩相结合的奖励制度。

4、安全信息传播与沟通

5、自主学习与改进

6、安全事务参与

7、审核与评估

安全文化建设的操作步骤

1、建立机构

2、制定规划

3、培训骨干

4、宣传教育

5、努力实践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

1、评价指标

1)基础特征:

企业状态特征、企业文化特征、企业形象特征、企业员工特征、企业技术特征、监管环境、经营环境、文化环境。

2)安全承诺:

安全承诺内容、安全承诺表述、安全:

承诺传播、安全承诺认同

3)安全管理:

安全权责、管理机构、制度执行、管理效果。

4)安全环境:

安全指引、安全防护、环境感受。

5)安全培训与学习:

重要性体现、充分性体现、有效性体现。

6)安全信息传播:

信息资源、信息系统、效能体现。

7)安全行为激励:

激励机制、激励方式、激励效果。

8)安全事务参与:

安全会议与活动、安全报告、安全建议、沟通交流。

9):

决策层行为:

公开承诺、责任履行、自我完善。

10)管理层行为:

责任履行、指导下属、自我完善。

11)员工层行为:

安全态度、知识技能、行为习惯、团队合作。

2、减分指标

死亡事故、重伤事故、违章记录。

第二节重大危险源

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开展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登记建档和备案,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控制和管理,编制重大危险源安全报告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要求:

“搞好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登记,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