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科技调研报告4篇调研报告doc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83834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XX年科技调研报告4篇调研报告doc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XX年科技调研报告4篇调研报告doc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XX年科技调研报告4篇调研报告doc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XX年科技调研报告4篇调研报告doc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XX年科技调研报告4篇调研报告doc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XX年科技调研报告4篇调研报告docWord格式.docx

《20XX年科技调研报告4篇调研报告doc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XX年科技调研报告4篇调研报告doc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XX年科技调研报告4篇调研报告docWord格式.docx

  二、当前xx市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我市农业科技发展已经迈开了可喜一步,部分资源优势、人文优势、政策优势得到了发挥,但仍蕴藏的巨大可挖掘潜力。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我市幅员辽阔,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适宜于水稻、玉米、小杂粮、药材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动

  市委政府“xx”期间提出实施“五大战略”的宏伟构想,其中在农业富民战略中对今后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提升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目标,为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为先导引领,政策为主导推动,利益为根本驱动的前提下,全市17个乡镇都具有产业基础,且初具“一村一品”雏形的特色产业显露端倪,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农业新技术运用与推广势头强劲

  到目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已从体制上、规划上有了较好基础,开局良好,广大农民群众已经认知,产业发展中科技贡献份额逐年加大,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现代农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着眼点和立足点没有完全找准,农业部门协调配合需要更加统一。

  虽然近年来,政府对“三农”十分重视,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兴农方面没有制定出完整的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投入只偏重基础建设开发,各乡镇对本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目标不够清晰,涉农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资金难以整合,各自为战突出,因此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没有统一规划目标,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不足,举步维艰,基础脆弱,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我老秘网县农业项目长期以来重基础建设,轻产业发展,重传统产业生产,轻科技提升,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基础薄弱,加之各类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难以增收增效。

全县10万亩沟坝地,可谓旱涝保收,但种植单一,传统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产业发展滞后,难以产生经济效益,龙头企业只能维持现状,扩大再生产能力较弱,小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生存困难。

  (三)农业生产组织经营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尽人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层次较低,目前我老秘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和组织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初级合作为主,而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农民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开展的较少。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还很不规范,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力度不够,各级财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较少,有关部门对合作社的扶持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农技推广体系与服务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在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被“转、并、撤”,乡级农技推广“网破线断”状态,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没有形成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作用,县直涉农部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短缺乏、老化、青黄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励机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五)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完善,门槛高,农业企业和农民融资困难。

  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少,农民创业缺乏启动资金,商业贷款程序繁,利息高,担保困难,不能适应农业季节性所需的企业资金需求。

二是门槛高,贷款数额少,由于农业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等不完善。

企业经营管理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

  (六)农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土地流转渠道不畅。

  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开发,现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户,土地经营权可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进行流转。

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淡薄,存在恋土情结和“红眼病”现象,加之土地流转费相对较低,农民担心今后的保障问题,而不愿进行土地流转,从而使土地难以有效的集中,形不成规模经营,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七)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链延伸不长

  农产品加工领域,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完整产业链系统没有建立,

  产品流通领域也缺乏完善的物流系统。

  三、 

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加强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

  各级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协调全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二)制定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应该抓紧组织农业各相关部门充分调研全市的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有序、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农业科技发展投入,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围绕粮食、蔬菜、药材、食用菌、特色养殖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推进基地建设,提高基地标准、打牢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强力推进农业招商,以招商为载体,紧盯大型龙头企业,主动对接,力争在引进龙头企业上实现新突破。

准确把握国家新的投资重点,完善项目储备,进一步加快跑省跑部力度,争取更多对农业发展具有支撑性的项目落户我市,适时举行和参加名优产品展示展销会,做大做强产品品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主打品牌效应。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前景好、市场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其扩规模、提档次、升水平,提高其辐射带动力。

  (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

  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能力,出台并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完善网络服务平台,创建农产品产加销和信息化服务新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五)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农业科技人才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乡镇站、区域站建设,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大力推行农技人员联合作经济组织,联企业、联基地、联专业大户制度。

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和植保专业化防治体系,提高社会化水平。

加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不断增强农民科学生产和就业创业能力。

关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情况及改革基本思路”的调研报告

  关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情况及改革基本思路”的调研报告 

  按照重庆市农业局的安排,我局就县、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情况及改革思路进行了较为祥实的调研,共抽取了单位样本11份,个人样本24份,其中县级单位3份,个人12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8份,个人12份,同时还查阅了县人事部门的统计数据,基本上能准确反映出我县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状况及广大职工对收入分配改革的要求。

  一、我县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现状

  

(一)基本情况。

  县级机构现状。

县农业局现有科室站13个(其中行政科室3个,事业站司场10个),编制104人(其中行政10人,机关后勤4人,事业全额29人,事业差额52人,自收自支9人)。

  现有在岗人员87人(缺编18人),在岗人员中行政人员10人,机关后勤3人,事业全额23人,事业差额26人,自收自支24人;

现有人员中局领导7人,中层干部13人,行政人员2人,科技人员31人,工人33人。

在岗人员中的学历,本科6人,大专28人,中专35人,技校2人;

已聘专业技术职务,高级2人,中级16人,初级20人。

  农业局机关职工45人,各种工资、津补贴总额56.8万元,人均应年收入1.26万元,由于我县财政拮据,差额拨款单位(植保站、经作站)8人40%的工资、1993年工改时保留的津补贴每月129元、清凉烤火费和54名离退休人员的保留津补贴、清凉烤火费等都由单位自行解决,总需资金每年66.3万元,全年财政拨款45.4万元,资金缺口20.9万元,由于无经营收入及收费收入来解决资金缺口,职工有保障的人均年收入仅10079元,占应得收入的80%。

  县种子公司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职工24人,各种工资、津补贴总额32.1万元,人均应得年收入1.34万元,加上3名离退休人员的保留津补贴、清凉烤火费、养老保险单位统筹(含在职人员)等都由单位自行解决,总需资金每年40.86万元,但由于近两年种子市场竞争激烈,经营状况逐年下降,年经营收入解决职工工资18.6万元,缺口22.2万元,职工实际收入人均7750元,占应得收入的57.8%。

  县良种场属差额拨款,职工18人,各种工资、津补贴总额23.6万元,人均应年收入1.31万元,加上40名离退休人员的保留津补贴、清凉烤火费、养老保险单位统筹(含在职人员)等都由单位自行解决,总需资金每年44.79万元,财政每年定额拨9.8万元,但由于新城区开发占用土地、农业收入下降等原因,年经营收入解决12.4万元,资金缺口22.59万元,职工实际收入人均7800元,占应收入的59.5%。

  乡镇机构现状。

,我县机构改革将全县原56个乡镇精简为32个乡镇,将原每个乡镇分设的农技、农经站等农业服务机构撤销,由农技、农经、农机、水利合并组成一个机构,名称为“农业服务培训中心”(简称“农培中心”),人事、工资、工作管理全部下放到乡镇政府。

 

  全县32个农培中心,编制208人,其中农技、农经编制122人;

现在岗农技、农经人员112人,其中农技人员62人,农经人员49人,工人1人。

学历结构:

本科3人,大专41人,中专65人,高中2人,初中1人;

专业技术职务:

高级1人,初级81人,末评26人,管理人员4人。

  乡镇农培中心属事业全额拨款,工资、津补贴总额119.44万元,人均年应收入10664元,财政拨款99.86万元,1993年工改时保留的津补贴每月129元、清凉烤火费均由乡镇政府自筹解决,因无资金来源,缺口19.58万元,人均实际年收入8916元,占应收入的83.6%。

  

(二)93年工改以来各项工资、津补贴政策执行情况

  1993年工改以来,我县在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尽力筹措资金保证了职工基本工资的发放,无拖欠工资的现象。

一是中央及地方出台的两年正常增加职务工资、调整工资标准、晋升职务工资等政策都按时得到兑现;

二是大部分津补贴政策得到执行,如“民族地区补贴、艰苦地区补贴、农林水一线工资浮转固、技术津贴”等;

三是部分津补贴、福利政策未得到执行,如“保留津补贴(每月129元)、清凉费、烤火费、有毒有害保健津贴”等未纳入财政预算,“农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津贴提高8%”未执行。

四是我县将植保站、经作站定为差额拨款单位、将种子公司定为自收自支单位、将良种场定为定额拨款单位,不符合中央和重庆市有关基层农技推广事业单位各级财政给予保障的规定;

五是乡镇农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普遍未享受到“劳保”。

  (三)现行工资福利政策对农技推广事业的作用或影响

  自1993年工资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工资福利政策,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实行了科学分类管理和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倾斜政策等措施,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基层农技推广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大幅度调整工资标准,拉开工资差距,农业行业特有津补贴等政策,巩固了乡镇农技推广队伍,激发了科技人员学电脑、学英语、学专业知识、争职称的热情,使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安心农业事业,服务农民,为发展农村经济作出了贡献。

  二、我县农技推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工资、福利分配政策对基层农技推广科技术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与其他行业比较收入太低,未达到当地平均水平,仍不利于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

去年全县事业单位平均工资为10844元,农林牧渔行业为8496元,比平均水平低2388元,比最高的卫生、体育、社会福利行业的13732元低5236元,比最少的社会服务行业的7393元多1103元,在统计的九个大行业中居倒数第二位。

  二是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乡镇偏少,在基层做实事干事业的待遇低。

由于各种原因我县乡镇高中级农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少,在32个乡镇农培中心的112名农技干部中仅有高级农艺师1人,中级职称无人,初级职务就占了81人,分配与职务挂勾,职务工资差距拉大,形成了乡镇农技人员工作最艰苦反而分配收入最低的状况,无形中鼓励了一部分人为了职称而争职称,出现了高职务低水平、业绩平庸的现象。

  三是差额拨款、自收自支单位的职工收入低下。

我县在1991年将种子公司定为自收自支,将良种场、植保站、经作站(果品公司)定为差额拨款,近几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种子公司、良种场经营收入逐年下降,植保站、经作站(果品公司)根本无经营收入,仅能以微薄的经营收入或财政60%的工资拨款维持着职工基本工资的发放,部分科技人员只能得到应得工资的60%以下,自收自支单位人均实际收入7750元,差额拨款单位人均实际收入7735元,比全县上年平均收入水平分别少3094元和3109元。

  四是自收自支、差额拨款单位人心思迁,相关工作无人搞。

由于工资无法保障,收入低下,原在此类单位工作的人员不安心工作,千方百计地调动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大量流失,造成某些重要工作无人搞。

如县植保站、经作站为财政差额拨款单位,原有职工1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人,目前两站仅有人员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人,特别是在植保站无人成为空壳,植保工作完全停止,今年局里才在内部调配了3人从事植保工作。

  三、基层农技推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的建议

  现行的工资分配政策与专业技术职务密切相关,个人收入与职务成正比,职务越高工资差距越大,个人收入越高,从事基层农技推广的人员是身体力行地向农民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一项实用技术普及发挥效益就是他的成果和业绩,当然也写不出有高深学术的论文。

但目前的专业技术评聘存在着重论文轻实绩,重学历轻能力的不足。

建议改革职称评聘制度,实行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全国统考,单位在编制内自行聘任,对基层乡镇农业技术人员适当倾斜照顾的政策,较好地体现艰苦地区艰苦工作的分配政策。

  农业行业津补贴在目前的政策还少,仅有“农林水一线浮动或浮转固、农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津贴提高8%、有毒有害保健津贴”三项,而且只有农业一线浮动或浮转固纳入了财政预算,其他两项未纳入,加之收费项目的取消、财政管理改革无资金来源,完全未享受。

农业是艰苦行业但津补贴比较其它行业少,农业事业人员的比较收入就少(倒数第二)。

为此建议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增加农业行业的津补贴,设立农技推广津贴并纳入财政预算。

对农业事业人员的劳保标准予以重新行文明确,以便基层有据可查。

  基层农技推广事业单位要积极地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搞活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把职务工资津贴部分活起来,定岗位、定职责、定报酬、定奖惩,竞争聘任上岗,可实行高职称低聘,低职称高聘,专业技术职称终身制,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合同制,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调动基层农技推广事业单位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四月二十六日

  附一:

收入构成情况(共12项组成)

  职务工资(工人技术等级工资) 

 

津贴(全额30%、差额40%、自收自支45%)

  边远地区艰苦津贴 

农林水一线浮动或浮转固

  民族地区工作补贴 

93年工改保留津补贴

  技术津贴 

年终考核一次性奖金

  有毒有害保健津贴 

清凉费、烤火费

  合同制工人10%工资性补贴 

驾驶员5%津贴

  附二:

各地政府出台的津补贴文件

  《黔江地区人事局关于转发川人工[1994]11号“关于三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现行浮动(固定)工资改为民族地区工作补贴的通知”的通知》黔地人工(1994)41号

  《四川省人事厅关于转发人事部“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的通知》川人工[1994]7号

  《重庆市人事局、重庆市财政局“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执行年终一次性奖金有关问题的通知”》渝人发[]184号

  《重庆市人事局、重庆市财政局“关于实施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有关问题的通知”》渝人发[]128号

  《重庆市人事局“关于贯彻执行人事部、农业部关于农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津贴提高8%的规定的通知”》渝人发[1999]52号

  《重庆市人事局、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农业局转发人事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调整农业事业单位有毒有害保健津贴和畜牧兽医医疗卫生津贴标准的通知”的通知》渝人发[1998]22号

  附三:

农林牧渔行业收入分配在本地的水平(底统计数据)

  行业 

人均收入 

名次

  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 

13732元/人年均 

  金融、保险业 

12577元/人年均 

2

  其他行业 

11673元/人年均 

3

  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业 

10799元/人年均 

4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 

10655元/人年均 

5

  地质、勘测、水利业 

10589元/人年均 

6

  科研、综合技术业 

10154元/人年均 

7

  农林牧渔业 

8496元/人年均 

8

  社会服务业 

7393元/人年均 

9

  平均值 

10844元/人年均

农民科技需求调研报告

  **县国土面积1859平方公里,耕地10.7万公顷,人口165万,辖30个乡镇,346个村(居委会),先后荣获全国粮食总产百强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全省渔业生产十强县等称号.

  一、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XX年,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到XX年达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的目标要求,我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县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实施细则》、《**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县委、县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的实施意见》、《**县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实施意见》、《**县专利资助办法》、《**县产学研合作经费资助办法》等专项鼓励科技创新政策。

科技项目资金投入达843.6万元,占XX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08%。

截止到11月底,我县完成工业总产值63.2亿元,同比增长68.5%;

全县74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62亿元,同比增长44.5%;

财政收入9.6亿元,同比增长47.7%。

  二、**县优势特色产业情况

  1、三粉产业:

甘薯在我县年种植面积达40—50万亩,年产淀粉20多万吨,其中耿棚、西三十铺两镇年种植面积达10万亩左右。

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型粉丝加工企业500多家,其中常年生产户占40%左右,年产粉丝10万吨,产值达4亿元,获利4000万元,产品畅销上海、江苏、湖北、河南等10多个省区,并在西三十铺镇建立了在华东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仁和三粉大市场。

  2、水产养殖:

我县总水面34.8万亩,其中可养水面21.6万亩,并拥有湖洼沼泽地近10万亩和规模正逐年扩大的煤矿塌陷区。

今年,全县养殖面积达16万亩,其中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5.2万亩,产量1.08万吨,占全县水产品总量的35.1%。

同时建立了八里河2.5万亩省级渔业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和焦岗湖近2万亩市级渔业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建立焦岗湖万亩围网蟹鳜混养基地,八里河3000亩水产苗种繁育基地,建立八里河、焦岗湖两个鲜活水产品批发市场,产品运销到上海、天津、杭州、哈尔滨等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喜爱。

  3、优质蚕桑生产情况:

我县现在优质桑园面积4600亩,占阜阳市的80%以上,主要分布在耿棚、盛堂、红星等20个乡镇。

近几年,依托阜阳市京九丝绸有限责任公司,认真实施国家“东桑西移计划”项目,推广应用了桑蚕新品种、省力化养蚕等多项新技术,亩产鲜茧150公斤,亩均效益4000元左右。

同时,在耿棚镇建立了3000亩优质蚕桑示范基地,建立一座日烘干茧12吨的现代化鲜茧收烘厂和一所蚕桑技术

  培训学校。

预计到XX年,全县蚕桑栽植面积达2万亩。

  4、龙虾养殖:

龙虾是我县重点推广的优质水产品品种之一,XX年全县龙虾养殖面积达8000多亩,其中沟塘养殖3200亩,稻田养殖5000亩,亩纯收入2500元左右。

我县现拥有各类水面34.8万亩,另外还有52万亩稻田及近10万亩低湖洼地,发展龙虾养殖潜力很大,预计到XX年全县发展龙虾养殖将达2万亩。

  5、水生蔬菜开发:

我县水生蔬菜重点以茭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