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科技教育活动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83639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工降雨》科技教育活动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工降雨》科技教育活动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工降雨》科技教育活动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工降雨》科技教育活动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工降雨》科技教育活动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工降雨》科技教育活动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工降雨》科技教育活动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工降雨》科技教育活动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工降雨》科技教育活动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40名学生,配备2名辅导教师。

五、活动方案主体部分:

1.活动内容:

“人工降雨”科技教育活动由两大部分组成:

一是理论知识的探究,期中包括人工降雨的发明、人工降雨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人工降雨的实施条件和省内人工降雨具体实施情况四个方面,通过学生小组内、小组间的合作交流,通过图书馆专业书刊查询、利用网络搜索、论坛交流等方式获取信息,从而在该过程中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总结信息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最终通过知识竞赛、制作专题网页等形式发布“人工降雨”的相关知识;

二是到市气象局实地考察学习人工降雨的实际应用情况及其专用设备、了解人工降雨的操作方法等,并通过采访气象局工作人员咨询相关专业知识,开拓视野,最终完成考察报告。

技术越发达,人工降雨的实施就越及时越有效,学生在考察过程中重点考察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提高人工降雨的实施频率和效果。

2.难点、重点、创新点:

(1)难点:

①硬件条件的准备:

学校主管领导要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开放学校机房和图书馆方便学生查询资料;

从校电教室借数码相机、数码DV等设备,从而保证整个活动过程的记录与信息搜集;

与市气象局联系并征得他们的同意和配合从而保证考察学习的顺利进行。

②软件条件的准备:

教师的组织、辅导能力对该方案的实施效果起决定性作用。

教师必须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新的教育观念,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创造,让学生在活动中领会科学思想、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

该活动没有现成的材料可参考,需要教师在辅导学生过程中勤于思考,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辅导水平,继而发展为校本课程。

(2)重点:

每次活动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来,随时记录自己的思考火花,并积极主动思考后和小组内、小组间的同学分享交流,从而不断生成新的问题,丰富活动内容,培养发散思维、创新思维。

在整个过程中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创新点:

①参加活动的学生的创造力和信息素养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在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布等环节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

由于提供的硬件设施很丰富,信息发布的途径有很多种,学生就能用多种方法来发布信息,例如创作手报、制作网页、申请博客、创建QQ群等多种途径分享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②继承和创新兼顾。

引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是从知识和能力培养两方面对课堂教学的补充。

③到市气象局实地考察学习可以开拓学生视野,体会科学知识巨大魅力,从而激发热爱国家气象事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以后为社会多做贡献的热情

3.利用的各类科技教育资源(场所、资料、器材等):

(1)场所:

工作室(能容纳40人)、学校机房。

(2)必配的器材有:

多媒体计算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

(3)资料:

通过网络下载的人工降雨的新闻报道、图片及相关知识。

4.活动过程和步骤:

(1)将学校科技教室阶段性布置为“人工降雨科技教育活动”工作室。

(2)培训辅导教师。

(3)利用校电视台、广播,在全校宣传该活动方案,组织各年级学生报名。

(4)辅导教师根据时间表安排学生分期到工作室来参加活动。

每次活动一至二小时。

学生共参加以下四次活动。

第一次活动——探索起源:

学生了解工作室的资料、器材等,学习本次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方法及步骤。

自发组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图书查阅等方式掌握人工降雨的发明年代、发明者以及发明过程。

明白人工降雨的原理以及在该过程中所应用到的物理知识。

附:

教师知识储备

1、人工降雨发明者:

文森特·

谢弗尔

2、发明时间:

1946年

3、科学原理:

“人工降雨”是运用物态变化知识,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即固态二氧化碳。

在常温下,干冰是以气态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

因此干冰在空气中要迅速吸热变成气态,使周围的温度急剧下降。

如果这时天空中的云层较厚,那么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就会凝结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降落。

降落过程中,冰粒温度升高熔化成小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

4、包含的物理知识:

固体干冰吸热升华为气体、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小冰粒、小冰粒温度升高融化为水等物态变化知识。

5、我国人工降雨实施情况:

中国最早的人工降雨试验是在1958年,吉林省这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降雨获得了成功。

1987年在扑灭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中,人工降雨发挥了重要作用

6、发明趣闻:

一个炎热的夏日,谢弗尔冒着酷暑继续在制冷器中做试验。

午饭时间到了,谢弗尔和平时一样,敞着冷冻机的盖子就离开了——因为冷空气下沉,他不必担心它们会从冷冻箱中逃逸。

午饭过后,谢弗尔又回到制冷器前。

他看了看冷冻箱的温度,“唉,温度怎么上升了?

”他略微沉思了一下,恍然大悟:

原来,冷冻机盖子没有盖上,因而受周围热空气的影响,冷冻箱的温度也上升了。

为了继续进行试验,必须迅速降低温度。

于是,他向制冷器内投入了一些干冰。

在投入干冰的同时,谢弗尔正好向制冷器内哈了一口气。

就在这时,奇异的现象出现了:

制冷器内,在他的哈气中,谢弗尔看见一些细小的碎片在闪烁发亮。

谢弗尔立刻明白了,这正是他望眼欲穿的冰的晶体。

于是,他不停地向制冷器内哈气,并且投入大量的干冰,不久,冰的晶体就变成了小小的雪花飘荡起来。

谢弗尔激动地告诉兰米尔:

“我制成人造雪花了!

第二次活动——知识储备:

学生分组交流各自搜集的相关知识,教师展示个人搜集的关于人工降雨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当前实施人工降雨取得成效的新闻报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人工降雨的实施条件、实施过程以及人工降雨对抗旱救灾的重大意义,使学生具备相应的人工降雨方面的知识储备,增加感性认识。

教师组织对小组前两次活动交流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

教师知识储备:

1、人工降雨基本环节

 

2、人工降雨对天气的要求:

一个是必须有一定的水汽饱和度(主要与温度有关),另一个是必须有凝结核。

3、省内各市利用人工降雨抗旱救灾的相关新闻报道:

(1)2011.2.8淄博、聊城、菏泽、济宁,德州等地纷纷使用人工降雨方式迎来首场春雨缓解旱情

(2)2011.2.26,乳山全市迎来雨夹雪,为了让这次降水量更大一些,乳山市气象局又进行了人工增雨。

(3)2011.2.28,青岛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使用飞机增雨作业的形式实施上天催雨。

第三次活动——实地考察:

到市气象局实地考察学习人工降雨的实际应用情况及其专用设备、了解人工降雨的操作方法等,并通过采访气象局工作人员咨询相关专业知识,开拓视野,重点考察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提高人工降雨的实施频率和效果。

《考察活动对学生的相关要求》

1、提前准备好《采访提纲》

2、按时到达不要迟到

3、考察时对气象局工作人员要有礼貌,采访提问时要积极主动和工作人员交流沟通。

4、爱护考察参观的设施装备

5、讲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6、考察过程中随时准备记录相关知识和心得体会

7、考察结束后需认真填写《考察活动记录表》并完成考察报告

考察活动记录表

姓名

活动时间

活动主题

活动地点

指导教师评价意见

第四次活动——成果交流:

各小组通过交流学习心得、考察报告,展示个人手抄报、知识竞赛、网页、博客、论坛等形式公布自己的学习成果。

5.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

问题一:

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在活动中比较活跃,积极主动,创新能力强,收获较多,就越来越喜欢参加活动,成果也多;

有的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讲解和同学的发言,习惯于模仿,创新能力不强,到需要自动动手解决问题阶段就一筹莫展,成果较少;

解决预案:

在学生们自主探究的同时,辅导教师要仔细观察,走进小组中间,和学生谈心,鼓励学生胆大心细,认真实践,激发学习兴趣,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个性的展示机会、积极创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注意学生间个体差异,在活动中,让每个学生在在不同的起点上都能获得成长,鼓励学生能发展自己的特长,提高学习热情。

问题二、实地考察时,部分学生可能会流于走马观花的形式,而不能有的放矢的去学习考察,不知道自己本次考察要完成的任务,只把当作它简单的参观旅游;

要求每个小组提前准备好采访提纲,有针对性的提出有创意、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真正学有所得,将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与实际结合起来,认真观察气象局人工降雨设施、了解其使用方法以及人工降雨这种科技手段在目前抗旱救灾的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情况。

6.预期效果与呈现方式:

(1)预期效果:

参加该项活动的学生在此项科技活动中得到知识和能力双方面的提高,将物理课堂中所讲解的物态变化在人工降雨的原理中的应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同伴、专家相互交流的能力,实地考察获得一手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搜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的整体信息素养。

活动结束后,将活动成果通过网络等形式呈现给全校师生,使大家共同受益。

(2)呈现方式:

学生写的心得体会和考察报告、学生自编手抄报、学生参加活动情景的照片、录像、博客等。

7.效果评价标准与方式:

(1)过程性评价:

教师评价与生生评价相结合。

组织每次活动时,教师评价参加活动的学生,以肯定为主,表扬最优秀、最积极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创造你争我赶的学习气氛。

小组内部之间根据活动表现自主选出一名最优秀的成员。

(2)对学习成果的评价: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评选小组对活动成果进行评价,对小组的学习知识成果展示和实践考察报告进行评比,主要从创新性、内容的丰实程度、小组内部合作融洽程度以及实际操作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评比。

《知识学习活动学生评价表》

《考察活动学生表现评价表》

《学生学习成果展示评价表》

评价项目

具体内容

评价等级

我对自己的评价: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情感态度

①积极参与活动

②主动提出设想、建议

③不怕困难和辛苦

小组成员对我的评价:

合作交流

①主动和同学配合

②乐于帮助同学

③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

④对班级和小组的学习做出贡献

指导教师对我的评价:

学习技能

①活动方案构思新颖

②会用多种方法搜集、处理信息

③实践方法、方式多样

回头看看,我的感想:

④对班级和小组的学习作出贡献

考察活动

①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

②会与别人交往

③活动有新意

④活动中的礼仪表现

成果展示

①展示方式的新颖性

②成果展示的创意性

③内容丰实程度

8.对青少年“益智、养德”等方面的作用:

本活动方案大大提高了青少年创新能力,激发了他们热爱科学、应用科学知识为社会造福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为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为青少年建立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创新经验的平台,为国家科学领域的人才资源进行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