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2562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教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教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论语》十二章教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教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十二章教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给生字注音。

论( )语不亦说( )乎愠( )三省( )

传( )不习乎曾(  )子罔( )殆(  )

箪( )好( )之者肱( )笃( )志

二、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学习步骤:

①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学习的步骤是:

教师利用多媒体在白板上投影重点字词、句子,组员根据提示自我疏通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与组内同学合作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准备在全班交流学习。

②每段选1-2名同学到白板前展讲,疏通文意。

翻译完毕后,同学可就难点、疑点进行质疑,由展讲同学或其他同学帮助解决,老师点拨指导。

③教师在学生翻译、质疑完毕后,用白板出示正确译文,学生记录重点难点。

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并疏通文意。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习:

时常地复习。

说:

“悦”的古字,愉快。

朋:

志同道合的人。

知:

了解愠:

生气,发怒。

孔子说:

"

学习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

远处(到这里)来交流,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吾:

人称代词,我。

日:

每天。

三:

泛指多次。

信:

真诚,诚实。

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之间。

立:

站立,站得住。

理解为做事情有把握。

惑:

迷惑,疑惑。

逾:

越过,超过。

矩:

规矩,规范。

孔子说: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

三十岁能自立于世;

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

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故:

旧的知识。

知:

领悟。

可以:

可,可以;

以,凭借。

在复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

有害。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箪:

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堪:

忍受。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以……为乐趣。

好:

喜欢,爱好。

“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

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

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

疏食:

即粗粮。

水:

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肱:

胳膊。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

泛指多人。

行:

走路。

从:

跟从,学习。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川:

河,河流。

逝:

流逝。

斯:

这,指河水。

舍:

舍弃。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

“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日夜不停。

11.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匹夫:

普通的人,男子汉。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笃:

忠实,坚守。

仁:

仁德。

子夏说: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三、分析课文,质疑解难

1.把《论语》十二章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

(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1)求知态度:

传不习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2.课文中的很多语句都已成为成语,试着把他们找出来并试着解释。

(1)不亦乐乎:

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2)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3)三人行,必有我师:

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4)择善而从:

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5)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6)四十不惑:

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等)。

(7)逝者如斯:

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四、梳理归纳,盘点提升

1.归纳概括文中的几种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1)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悦,高兴

(2)古今异义

有朋自远方来古义:

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

朋友。

人不知而不愠古义:

了解;

知道。

吾日三省吾身古义:

泛指多数,虚数;

数词,三。

可以为师矣古义:

可以凭借;

表许可。

2.“而”的用法

①表顺接关系: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②表转折关系:

人不知而不愠

③表并列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达标测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二、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愠:

信:

传:

有,。

3、翻译下列句子

四、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各两句)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五、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就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则论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

【自我反思】

【知识链接】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

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

孔子世家》。

孔子:

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

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

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

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

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

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

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

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

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

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

非礼也"

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

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

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

“奢则不逊,俭则固。

与其不逊也,宁固。

”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

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2.《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