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河南中医学院精品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2195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详情河南中医学院精品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详情河南中医学院精品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详情河南中医学院精品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详情河南中医学院精品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详情河南中医学院精品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详情河南中医学院精品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详情河南中医学院精品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详情河南中医学院精品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详情河南中医学院精品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黄帝内经》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沿革

《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与学术成就

《黄帝内经》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这一时期人文因素对中医学的影响

2、《黄帝内经》的学术成就

基本内容

一、社会背景

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阴阳家、道家、儒家对当时以及后世中医学发展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秦扫六雄,国家统一。

汉代科学技术及工业发展迅速,经济繁荣,道教的兴起,佛教的输入,以及伤寒疫病的流行等,为中医学理论框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儒家独尊

受儒家重视形象思维而轻视抽象思维的影响,中医学理论建立在功能和结构整体系统的把握上,并从宏观的功能表现来认识人体,逐渐形成了以天人相应、取类比象为基础,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征。

而忽视解剖学和实验研究的结果是为后世发展缓慢埋下了伏笔。

(二)、阴阳家与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吸收阴阳五行学说中表示物质的概念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摒弃了政治伦理学含义和神学色彩,用阴阳五行学说认识和探讨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并成为中医学基础理论重要组成部分。

(三)、道家

道家的主要思想有恬淡虚无,无为而治;

崇尚静柔,柔弱胜强;

重视人和自然的关系等,对中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经学与谶纬神学

1、经学学风的影响

董仲舒将先秦阴阳之道的自然观和儒学结合起来,以“五德终始论”重新解释儒家经典。

受其影响在士大夫阶层或儒生墨客之中逐浙形成了的以研究经学、弘扬经学的经学学风。

因此经学成为汉学发展的主流,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学”的特征是反复的对经典进行注疏、诠释、阐析发微,反映在思想意识领域表现为缺乏分析思想、缺乏深究事理本质的信念。

中医学受“经学”影响,形成了尊经、解经、释经的传统,其研究方法大抵停留在医书的重复修订、编次、整理、汇纂、校注等方面。

(2、谶纬神学盛行

谶纬神学对社会的影响,在普通民众思想深处,则表现为鬼神、巫祝信仰的复燃。

张机《伤寒论·

序》中“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举世昏迷,莫能觉悟”则为生动写照。

而谶纬神学的痕迹在《神农本草经》、《难经》、《武威汉简》等著作中处处可见。

但中医学仍以阴阳五行和气的自然观作为理论主宰,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五)、王充与“气一元论

王充面对唯心主义的大泛滥,在《论衡》中发挥先秦以来关于“精”、“气”等唯物主义自然观,对谶纬神学、天命鬼神等唯心主义谬论进行了有力的批驳。

尤其是他的“气一元论”、元气自然观,在哲学思想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诸汉墓出土的医书

(一)、马王堆出土医书

1972年初至1974年初,考古工作者相继对长沙市东郊的一、二、三号汉墓进行了发掘。

出土了大批稀世的文献资料,包括许多已经失传了的医药文献。

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侯》、《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和《胎产书》等。

以上十一种,还出土竹木简200支。

全部是医书,分为《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等四种,这些都是后世已经失传的古医书。

(二)、江陵张家山医简

1983年底至1984年初,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在挖掘江陵县张家山M247、M249、M285三座西汉初州古墓时,相继发现了大批竹简。

其中以M247出土的竹简最多、达1000多枚,除了法律、军事、数学和遣册等类文献外,还有两种医书,题名为《脉书》和《引书》。

(三)、满城中山靖王墓出土的医用文物

1963年夏,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满城县西南三华里的处的陵山发掘了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

墓中出土了“金缕玉衣”其中与医学有关的文物有医针与医工盆等。

医针9共枚,内有金针4枚,银针5枚。

(四)、武威汉简《治百病方》

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旱滩坡发掘了一座墓葬,其时代当是东汉早期,共有92枚手写医药简牍,初名《武威汉代医商》,但因简中有“治百病方”的字样,遂改名为《治百病方》。

《治百病方》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的疾病。

记述了咳嗽、哮喘、伤寒、诸癃、血瘀、目疾、齿痛、耳聋、伏梁病、溃疡、出血、痹证、久泄、不孕症;

大麻疯等病证的病因、病理、证侯。

所载药物近百种,其中植物药63种、动物类药12种、矿物药16种,酒类等液体药物9种。

《治百病方》已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思想,尤其是同病异治的情况较多,组方配药比较严谨,治疗上药物与针灸并重。

本书不是一般的医药文献整理之作,而是医家实践经验和吸取当时医药经验的总结。

全书体例多为一病一方,每条条文列方名、病名或证候、药方名称、药量、制药、服法、禁忌等。

涉及医理论述则较少,比较朴实简明。

虽然《治百病方》篇幅不大,文字不多,但对研究汉代医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早期的医学理论著作

(一)、《黄帝内经》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比较全面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1、《黄帝内经》的问世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最早见载于《汉书·

艺文志》。

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

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尚无定论。

但从其内容判断,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

当然,也存在一些后世的增补内容。

2、《黄帝内经》主要成就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

《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

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的著成,不仅在中国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即使在国外的影响也不容低估。

日本、朝鲜等国都曾把《黄帝内经》列为医生必读课本,而部分内容还先后被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在世界上流传。

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的针灸组织也把《黄帝内经》列为针灸师的必读参考书。

 

小结

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辨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术派别,尤以阴阳家、道家、儒家对当时以及后世中医学发展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秦扫六雄,国家统一,车同轨,书同文,为中医学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汉代科学技术及工业发展迅速,经济繁荣,开通“丝绸之路”,加强对外交流;

道教的兴起,佛教的输入,以及伤寒疫病的流行等,为中医学理论框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是古代自然哲学(气、阴阳、五行等)向中医学理论渗透的结晶。

借助古代哲学思想的研究成果,建构中医学理论体系;

用精、气、神、阴阳、五行等学说,阐发人体脏腑、经络、产生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辨证、针灸、摄生,并论述了脏象学说、气血精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并对鬼神、巫祝持否定态度等,从而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1、诸汉墓出土的医书有哪些

2、中医学理论特征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3、阴阳家与阴阳五行学说如何引入中医学领域?

4、简述《黄帝内经》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5、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为什么?

实施情况及分析

第5次课

第二节、早期的医学理论著作(难经)

第三节、药物学的发展(神农本草经)

1、甄志亚《中国医学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从书《中国医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3、傅维康《中国医学史》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9

1、掌握《难经》的理论特点及其对中医理论的贡献

2、掌握《神农本草经》对中药学的贡献

1、《难经》的理论特点及其对中医理论的贡献

2、《神农本草经》对中药学的贡献

1、《难经》的理论特点及其对中医理论的贡献

2、《神农本草经》的主要学术成就

一、《难经》对中医理论的贡献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经》,共计3卷,作者及成书年代皆不详。

本书以问答解疑的形式,共讨论了81个问题。

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症。

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尤其对脉学有详细而精当的论述。

诊法以“独取寸口”为主,对经络学说和脏腑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此书在中医理论和诊断学上颇有贡献。

二、药物学的发展

(一)《神农本草经》的问世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说法不一,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大约是秦汉以来许多医学家不断加以搜集,直至东汉时期才加工整理成书。

《神农本草经》的某些内容,早在西晋时就被一些著作中引用。

但《汉书·

艺文志》没有著录,梁·

阮孝绪的《七录》最早著录,以后《隋书·

经籍志》作了著录,但均未说明写作年代和作者。

《神农本草经》原著,早在唐代初年己经失传。

现今流传的版本,均为后人从《证类本草》、《太平御览》、《本草纲目》等著作中辑录而成的。

主要有明代卢复辑本(1603),清代孙星衍、孙冯冀合辑本(1799),顾观光辑本(1844)。

(二)《神农本草经》主要成就

《神农本草经》分为“序录”1卷和正文3卷两大部分,共收载药物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本经》首创立中药三品分类方法,即根据药物性能功效的不同,把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中药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

较系统地概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中药学理论,中药采集、加工炮制的方法和优劣、真伪的鉴别,临床用药的基本指导思想,并分析了大量中药的功效、主治等。

(三)、《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

集东汉以前中药学研究之大成,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的用药经验,是我国第一部中药学著作,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对后世中药学及临床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阶段,中医学从分散的实践经验积累上升为较为系统的理论,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基础理论、药物学、临床医学及卫生保健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难经》中的诊法以“独取寸口”为主,对经络学说和脏腑中命门、三焦的论述,阐扬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在中医理论和诊断学上颇有贡献。

《神农草本经》首创中药三品分类方法,即根据药物性能功效的不同,把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中药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

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的用药经验,是我国第一部中药学著作,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对后世中药学及临床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难经》的理论特点及其对中医理论的贡献

2、简述《神农本草经》如何奠定中药学基础。

第6次课

第四节、辩证论治原则的确立(伤寒论)

第五节、主要医家及成就

1.甄志亚.《中国医学史》.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李经维.《中国医学通史》.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3.严世芸.《中医学术史》.上海:

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9.

1、熟悉战国以来临证医学医学的发展

2、掌握《伤寒杂病论》与六经辨证

3、掌握《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

4、握主要医家及主要成就、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伤寒杂病论》的问世

2、《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放松扥

3、《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

4、寒杂病论》的影伍响

5要医家及主要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1.《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2.《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

一、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

(一)、《伤寒杂病论》的问世

东汉末年,兵祸绵延,生灵涂炭;

天灾频仍,伤寒病流行,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致使“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如张机的家族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就有三分之二死亡,而伤寒病竟占70%左右。

张机面对严酷的现实,“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撰写《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

(二)、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

《伤寒杂病论》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把《内经》的基本理论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确立了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原则,包含了汗、吐、下、温、清、和、补、消八法,使临床医学迈上了新的台阶。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

(三)、对方剂学的贡献

《伤寒论》收载方剂113首(禹余粮丸有名无方,故实为112首),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葛根汤类、柴胡汤类、栀子汤类、承气汤类、泻心汤类、白虎汤类、五苓散类、四逆汤类、理中汤类、杂类共十二类。

《金匮要略》收载方剂262首。

二、主要医家及其成就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

扁鹊的事迹,从战国末期至西汉时期,广泛流传于社会之上。

司马迁在《史记》中选用了扁鹊的三则医案(赵简子昏迷、虢太子尸厥、扁鹊望齐桓候之色)作为传记资料,充分体现了扁鹊的高超医术。

扁鹊诊法精妙,精通四诊,尤以望诊和切四诊著称。

故东汉·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序》中写道: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淳于意(约公元前-?

),姓淳于,名意,临淄人。

因做过齐国太仓长,故又被称为“太仓公”,简称“仓公”。

他在回答汉文帝自己学医的经过时,叙述了二十五位患者的姓名、性别、职业、里居、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当时称为“诊籍”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华佗、字元化,沛国譙人,约生于公元二世纪,卒于公元208年前。

是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医学家,经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称。

他应用“麻沸散”实行腹部手术,在世界麻醉学和外科学受事实上,有重要的地位。

他还创制里“五禽戏”,对我国医学保健学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临证医学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上还是处于朴素的经验阶段。

春秋战国以来,医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

《黄帝内经》的产生,代表了当时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五十二病方》、淳于意“诊籍”、《治百病方》等的出现,反映了从战国至东汉时期,临证医学已有了相当的发展。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对东汉以前的临证医学作了全面的总结,并且由于此书的精辟论述,使中医的辨证论治的原则的已确立。

从战国至两汉三国时期,产生过不少著名的医家,如:

扁鹊、淳于意、华佗、张仲景等。

对我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思考题:

1、简述《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

2、《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

教案首页

第7次课

中国医学史

第四章医药学的全面发展(公元265~960)

第一节医学理论的提高、

1.甄志亚.中国医学史.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0

2.李经维.中国医学通史.北京:

3.傅维康.中国医学史.上海:

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9

1、掌握脉学、病因症候学的发展

2、了解古代医籍的整理和注释

社会背景

第一节医学理论的提高

1.古医籍的整理和注释

《内经》《伤寒杂病论》

2.脉学的总结与普及

《脉经》,《脉决》

3.病因症候学的探索

《诸病源侯论》

4、医德规范的树立

《大医精诚》

1、脉学、病因症候学的专著

2、《内经》的整理和注释

3、《大医精诚》《大医习业》对医德的论述

社会背景

1.古医籍的整理和注释

(1)《内经》:

最早的内经注本《素问训解》;

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黄帝内经太素》;

影响较大的内经注本《注黄帝素问》

(2)《伤寒杂病论》:

王叔和《伤寒论》;

孙思邈《千金翼方》倡“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伤寒研究法

(1)王叔和与《脉经》。

王叔和将80多种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浮、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24种常用脉象,并逐一描述了指感形象,使脉象有了明确的命名标准,确立“独取寸口”及两手寸关尺六部脉位的定位诊断原则,易于掌握,容易辨认,更好地地运用于临床。

(2)高阳生《脉决》

3.病因症候学的探索:

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

隋代巢元方总结我国公元7世纪以前的病因、病机症候学成就,撰写《诸病源候论》50卷,分67门,论述了1739种病候,主要是论述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症候,包括诊断和预后,略于治疗。

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病原症候学专著,对后世病因症候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4.医德规范的树立

孙思邈《大医精诚》、《大医习业》系统论述了医德

王叔和总结脉学成就著成《脉经》

晋太医令王叔和撰《脉经》,确立“寸口诊脉法”,归纳24种脉象,强调论脉应与临床病症相结合,对魏晋以后中医脉诊的发展影响巨大。

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病原症候学专著,对后世病因症候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1.脉学、病因症候学的专著是什么?

2.《内经》的最早、现存最早、影响较大的注本是什么?

3.《大医精诚》《大医习业》对医德是如何论述的?

第8次课

第二节、药物学的进步

3.甄志亚.中国医学史.上海:

4.李经维.中国医学通史.北京:

1.掌握药物学的进步及主要著作

1.国家药典的诞生

2.药物品种的丰富

3.分类方法的进步

4.药物图谱的创制

5.药物炮制的规范

6.制药化学的先声

晋唐药物学的成就

一、药物学的进步

1.国家药典的诞生:

唐朝颁布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2.药物品种的丰富《本草经集注》730;

《新修本草》844

3.分类方法的进步:

《本草经集注》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7类,诸病通用药体例

4.药物图谱的创制:

图文并茂,使药物与图说结合起来,格式清新。

5.药物炮制的规范:

南朝雷敩总结历代炮制经验,由后人整理编成《雷公炮炙论》共三卷,载药300种,论述各种中药炮制方法十七种。

6、制药化学的先声:

炼丹成为制药化学的先

药物学的成就突出表现在药物学著作、炼丹与制药化学和炮制学专著的诞生

简述晋唐药物学的成就。

第9次课

第四章医药学的全面发展(公元265~960)

第三节临证医学的显著进步

第四节综合性医著

1、甄志亚.中国医学史.上海:

2、李经维.中国医学通史.北京:

3、傅维康.中国医学史.上海:

1、掌握妇产科、儿科、外科、针灸科、骨伤科现存最早的专著

2、掌握晋唐时期的综合性医著

3、了解晋唐时期的医学教育和中外医学交流

1、临床医学的显著进展

2、综合行医著

葛洪与《肘后救卒方》

孙思邈与《千金方》

王焘与与《外胎秘要》

宇妥元丹贡布与《四部医典》

1.临床各科现存最早的专著

2.综合性医著的主要成就

1.临床医学的显著进展:

随着医学知识领域的日益扩展,临证医学分科的趋向也日益显著。

这一时期各科专著的出现,以及太医署分科教学的确立,则是这一趋向的自然延续和必然结果。

此外,还出现了反映这一时期临证医学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医著。

(1)针灸皇哺谧〈甲乙经〉

(2)内科

(3)妇产科咎殷《经效产宝》

(4)儿科《颅卤经》是现存最早的专书

(5)外科南齐龚庆宣整理的《刘绢子鬼遗方》是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

(6)按摩

(7)骨伤科: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这是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