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Word格式.docx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于学习态度,选择“应付家长和老师”和“马马虎虎地学”的分别为22.7%和26.4%,另外48.2%的学生选择“勤奋刻苦”,还有3.7%的人“讨厌学习”。
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目的较明确,但学习态度尚待进一步端正。
(二)在业余时间安排中选择“读书看报”的占44.7%,选择“看电视”的占20.1%,而选择“打球、唱歌、游戏”和“睡觉、上网、玩游戏”的比例分别是18.7%和16.5%。
可见,多数学生能通过传媒获得知识和信息,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沉湎于网吧和游戏室。
(三)关于人生坐标的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勤奋上进”和“珍惜光阴”的学生占40.6%和34.8%,选择“发展个性”的占20.1%,仅有少数人选择“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这部分学生的错误倾向引起警觉。
(四)在综合选择中,关于“失眠”及原因有过“失眠”现象的学生中,选择“学习劳累”和“心理受压抑”的分别占45.3%和19.4%。
表明,与家庭多沟通十分重要,家长和学校应注重对学生心理辅导。
通过上述调查报告来看,这一份调查报告具有以下优点:
明确,计划性较为健全。
但是这一份调查报告的全面性不是非常的明确,并没有分析学生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
对于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考虑不全面。
第二份调查报告和龙市第七中学王颖的《初中德育教育问题研究实验报告》是以青少年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协调发展为理论核心,以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来开展的。
实验报告详细阐明了该问题提出的背景及所有达到的目的。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健全开展实践活动的机制、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注重开展专题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感受与教育、开拓创新、努力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评价。
、研究对象:
以全校学生为实验对象。
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
本实验报告内容详尽,步骤安排有序,对于初中德育教育有着全面清晰地认知,调查原则有针对性,同时体现了主体性原则和穷尽性,研究各个学段德育教育的横向组合使用的问题,又要研究各个学段之间德育教育纵向的组合使用问题。
但是对于实验报告的数据没有体现,缺少调查后的数据分析。
第三份调查报告是杨艳玲的《成长的烦恼——质的研究报告》,从微观的、小范围的角度入手,站在大学新生的角度,对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主要有哪些不适应以及他们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作比较深人的研究。
采用同质型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大学抽取样本时,研究对象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①住在本学校安排的集体宿舍;
②家庭所在地与学校所在地非同处一市;
③入大学前没有离家住校的经历;
④年龄在17—21岁之间;
⑤本人为非自费生和特招生。
采用开放式访谈、非正式交谈(录音之外的闲聊)和现场观察(主要观察在访谈过程中对方的情绪反应)的方法收集资料。
其中以开放式访谈为主要方式。
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分析,主要获得了三方面的重要信息,即学习状况、人际状况和自我概念。
三位访谈对象认为学习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学业自我概念是全部自我概念的核心,其他诸如人际自我概念、生理自我概念处于全部自我概念的边缘地位。
三位研究对象普遍把学习的重要性放在首位,学习好了就有信心,别人也会另眼相看,人际交往就好,于是自我相念就高。
高自我概念增强了入的自信心和自尊,反过来促这学习和人际交往朝着好的方面发展。
这是良性循环。
反之,是恶性循环。
总之,是北大的生活使他们原有的自我概念发生了变化,到研究结束时,他们还处在自我概念重新建构的过程中。
本报告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全面性和计划性,挑选的三维测验者十分有代表性,深入实际,基本准确的反映了客观事实,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详细的钻研材料,客观的分析了事实。
但是在最后得出的结论有些薄弱,没有考虑在调查对象自身的成长,片面强调了环境的作用。
在研究分析三份报告基础上,自己开始撰写:
关于中学思想品德课道德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邓文婷164078
一、调查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传入及影响,以及我们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不全面,导致全社会的信任危机、社会危机等。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深入开展,社会各个层面都开始关注德育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必须使学生全面发展,家长和社会要求孩子既要成才,更要成人。
中学生因为其可塑性很强,道德教育更应该抓紧。
思想品德课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目标,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形式,在教学中更要渗透德育教育。
二、调查目的
了解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中道德教育的现状,以便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对症下药”提高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性,对于正在从事或将来将要从事思想品德学科教育的人们提供一点帮助。
三、调查时间、对象、方法
调查时间:
2017年2月至2017年5月
调查对象:
富平中学学生,发放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35份,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查阅法。
四、调查结论分析
第一、思想品德方面:
根据调查表明,96%的同学具有较强的民族尊严感,绝大部分学生对祖国都抱着一种正确的情感和态度,能热爱的祖国,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希望祖国繁荣昌盛。
但是,我们也发现,能真正以“勤奋学习,为国成才”为学习目的的学生只有46%,只想到自己将来要靠上大学,能有所作为,有自己美好的人生。
第二、道德品质方面:
89%的中学生大都具有基本的文明修养,都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以诚待人,爱护环境卫生,热心公益、遵守纪律等。
37%的学生在语言文明方面还做得不够,举手投足不够文明雅观,把所谓的“不拘小节”当成优点,时时处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
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导致很多城镇中学生勤俭精神不足,他们吃要好的,穿要名牌,整天零食不断,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在承担责任、关心他人、勤俭节约、自我管理等方面明显存在道德缺失的情况。
第三、人生价值方面:
当前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总体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但我们也应发现认为应把金钱作为人生最重要目标的学生也占相当一部分,甚至为了个人的成功,很多学生对参加集体活动缺乏应有的热情,有的同学不愿意担任干部,团员不愿意参加组织生活,唯恐影响自己学业,更多主张在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
第四、心理品质方面:
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总体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意志薄弱,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随着学习竞争压力的增加,有些中学生逐步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无心上学、不思上进、自暴自弃,甚至还有离家出走的念头。
五、影响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因素
第一、学校德育观点僵化。
当前学校德育理念僵化、德育方式落后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不能与时俱进,存在唯政治化倾向。
首先,学校德育重一般要求,轻个别要求,重共性,轻个性。
面对经济社会生活“四个多样化”的特点。
其次,在现实的教育中,中学的德育存在着远离社会现实的现象。
另外、学校德育存在政治化的倾向。
第二、思想品德课目标不当。
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应该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参与社会、勇于实践的态度和能力。
但实际上,学校的“应试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了考试机器,缺乏素质意识,忽视做人的道理和自我完善的高尚动机。
为了应试,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体育,思视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为了应试,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获得而轻视能力的转化;
为了应试,只重视尖子学生而伤害了大多数学生。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下的受教育者,其主体性、个体性被抑制到了极点。
第三、社会、家庭、学校配合不协调。
由于家长缺乏应有的教育知识及社会青少年教育机构的不完善,使学校教育势单力薄。
教师表达的是学校的要求,家长传授的是自己的经验。
而社会青少年机构的缺乏和不完善,特别是由于青少年特点的活动阵地相对缺乏,许多学生只有到成人歌舞厅、咖啡馆、游戏室等营业性场所参加娱乐活动,不少人因此走上歧途。
第四、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
传媒、舆论、网络、书刊中的不良信息及社会上的金钱思想和腐败现象的不良风气都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学生们虽然身在校园,但是眼睛却已经开始密切关注着社会,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社会为参照物来调整自己的品行。
各种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如贪污受贿、卖淫嫖娼、拜金主义等,对青少年有极大的腐蚀性。
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中色情、打斗、凶杀与暴力场面充斥,使一些学生盲目模仿,危害极大,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八、提初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几点措施
第一、道德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说是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态度,在学习中感受到成长,在学习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不管成绩如何,都要对知识热爱;
其次要让学生对生活充满信心,激发他们的热情,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美的地方,发现老师同学的优点,发现生活中的细节。
第二、道德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这是思想品德教育课德育的重中之重。
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是高效率、高竞争,对人的心理素质有越来越高的要求。
对于繁重的课业以及高考的压力,学生的自尊心、对挫折的应对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情绪的调节等等都是一大挑战。
自信心是建立在对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对自己的实力的正确估计和和积极肯定,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是学习、生活的有利条件。
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削弱学生的依赖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信任每一个学生。
相信他们可以把学习搞好,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班级的主人,不能把新课程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停留在论文中。
教学设计中要设计学生思考的环节,多设计开放性的题目,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不能自问自答,不给学生留回答问题时间,不相信学生通过思考能解答出来,学生上课不回答问题,不愿动脑筋,形成一有问题就坐等答案的习惯。
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能回答出来,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最终提高学生的成绩。
第三、思想品德课也要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今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呵护以及生活经历导致心理脆弱、意志薄弱,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首先要增强学生耐挫力,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在讲授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框中,就业的现状很严峻,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就业的视频以及图片,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困难,培养学生的耐挫力。
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中,设置情境让学生深入其境,让他们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
其次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
第四、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密切合作。
学校应该主动与学生家长、社会相关方面进行协调,争取各方面的配合,“三教”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合力。
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开设并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及咨询机构,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第五、不断繁荣青少年的课外文化生活。
加强青少年课外文化阵地建设,不断繁荣中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从小接受健康思想文化的熏陶。
一是要通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来吸引青少年学生,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他们从小受到健康思想的熏陶。
二是多为青少年提供符合年龄需求、心理需求的精神产品,通过举办各类优秀文化产品促销活动,扩展文化领域的消费,优化青少年学生的消费结构。
三是依托“青少年读书俱乐部”,开展青少年读书活动,丰富青少年学生的精神生活,积极营造读书氛围,不断形成读书热点。
本报告是基于《关于中学思想品德课道德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的简写修改,让更多的多余环节消失,从而进行精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