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内陆经济区研究综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1308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关于内陆经济区研究综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国内关于内陆经济区研究综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国内关于内陆经济区研究综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国内关于内陆经济区研究综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国内关于内陆经济区研究综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内关于内陆经济区研究综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国内关于内陆经济区研究综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关于内陆经济区研究综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内关于内陆经济区研究综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内陆经济区是指地理位置为非沿海地区,由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地域生产综合体。

我国内陆经济区范围包括:

新疆、西藏、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山西、陕西、黑龙江、吉林、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广西西部。

内陆经济区人口约为6.3276亿,占全国人口的46.1%;

面积为796.81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83%。

GDP213296亿,中国经济为519322亿。

(二)中国关注内陆经济和内陆经济区的背景和原因

〔1〕过去三十年的大部分时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靠沿海地区拉动。

1990-2007年,沿海地区GDP增速高达12.4%,大大超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0.6%和10.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中国越来越紧密地融入到世界经济格局当中。

我国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已经处于比较高的发展水平,但对于广大的内陆地区来说,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原因,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2〕近年来,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金融危机给全球实体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内需不足、外需下降、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给我们带来严峻考验,我国的开放型经济面临着重大转折。

表现在一方面是因为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更依赖于出口,受到全球危机期间外需骤降的严重打击和后危机时代全球复苏乏力的抑制,经济增长缺乏了强劲动力;

另一方面,内陆省份不仅未受金融危机冲击,还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推动下获得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3〕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一国两速”模式发生了逆转,2008-2010年以来,沿海地区年均12%的GDP增速已经被内陆地区赶超。

①其中,湖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内蒙古、江西等多个内陆省份三年来的年均GDP增速都达到了12%-17%的范围,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大武汉经济区等成为中国经济新的“亮点”,“内陆经济崛起”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格局新的重大特征。

尽管沿海省份的绝对经济规模仍占GDP的50%以上,但目前内陆经济的快速增长表明,中国经济的增长引擎似乎正在由沿海向内陆转移。

同时,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成本差异扩大和巨大的内陆市场又促使了大量产业投资从沿海向内陆迁移。

加上过去数年GDP与收入的快速增长的推动,金融危机后内陆地区消费增长持续快于沿海地区。

二内陆经济区的形成过程

自新中国以来,我国政府多次调整区域经济规划。

建国初期,中央将全国分为六大行政区,也是经济区,但这一方案刚实施初始,就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是地方权力太大,中央难以控制。

因此,“一五”初就撤消了各大区,同时又将全国大致分为沿海地区和内地地区,这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出现有沿海和内陆之分,也是内陆经济区的萌芽。

之后,在“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又陆续出现了七大区、十大区和六大区,这些分法依据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多少都参杂了军事成分。

“七五”、“八五”又形成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带,及沿海三大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

“九五”又形成了新的七大区。

1.内陆经济区的萌芽——沿海和内地的二分法

建国初期,全国被粗略的划分为沿海和内地两大地带。

(1)沿海地区包括:

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包括海南)和广西11省市区;

(2)内地地区包括: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包括重庆)、云南、贵州共计18个省区。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尽管内地经济比沿海地区更为落后,但是,要发展内地,必须先发展沿海。

这一主张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目标及要求难以相容,故中央决定采用非均衡投入的途径,加大对内地的投资,以求内地经济能够赶上沿海,达到区域均衡发展的效果。

直至改革开放,国家对内地的投资相对比重才有大幅减小。

2.内陆经济区的形成过程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央对东部地区实施优惠政策和投资的加大,东中西的差距逐渐扩大,学术界开始着手解决西部经济问题。

1985年,有关专家学者提议将中国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的建议就是后来的“老三区”。

后来又做了局部调整,即形成了“新三区”。

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东北三省单独划分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区,这样便形成了今天所谓的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四分方案。

中央在1999年兴起西部大开发,2003年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04年又规划了中部崛起战略。

内陆经济区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

三国外关于内陆经济区的研究

何道隆(2003)在《国外内陆地区开发措施比较研究》中选择了印度的北方邦、东北部地区,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巴西东北部、北部和中西部落后地区,苏丹落后地区,前苏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美国西部一些落后地区,联邦德国巴登、符腾堡等地区进行比较。

主要针对国外内陆地区的共同特征以及开发的共同措施;

国外内陆地区的差异性及其不同的开放开发措施;

国外内陆地区流域开发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认为国外内陆地区的共同特征为落后性、二元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发育程度低、少数民族聚居、资源富集。

国外内陆地区开发的共同措施有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建立权威性的开发组织机构,制定科学的开发政策和法规并以其为导向,中央政府积极扶持,进行大规模投资,大量利用外资外援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实行渐进的综合开发,建立地区性开发金融机构,重视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国外内陆地区不同的开放开发措施为开发战略不同。

1、发达国家往往以先进地区为基础,重点开发落后地区,达到国家均衡发展的目的;

发展中国家首先开发先进地区,然后以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逐步开发,达到国家地区间平衡发展的目标。

2、开发资金来源不一样。

发达国家开发内陆地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内,而发展中国家的开发资金一般都要大规模地利用外援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3、开发的产业顺序不一样。

巴西以建设交通先行;

前苏联以水电开发先行;

苏丹以农田水利工程先行。

然后,有的接着开发农业,有的开发矿业资源。

最后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较全面发展,第三产业同时也兴旺起来。

4、资源的开发模式不一样。

有的是资源开发型,有的是资源转换型,有的是资源增值型。

苏丹农牧业开发,澳大利亚的矿产开发基本上属资源开发型。

印度、巴基斯坦基本上属资源转换型,美国和联邦德国基本上属于增值型。

5、经济杠杆运用不同。

总的来说,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杠杆运用多些;

发展中国家运用少些,差一些;

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几乎没有运用。

具体的经济政策和法规差别很大。

美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全面、系统、协调、持续和有效,发展中国家则多数不完善。

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处理不一样。

发达国家在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上处理得好些,而发展中国家则差得多。

后者往往是顾了开发就破坏自然环境,或没有能力实施保护措施。

例如巴西在烧荒建立牧场时,大规模破坏热带雨林,使其生态系统发生退化,使封闭的物质循环遭到明显的破坏。

刘震华(2005)对陆地区开发发展的国际经验比较。

首先对巴西内陆地区的开发发展举措进行研究,认为巴西内陆地区的发展主要源于迁都巴西利亚、优先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修建公路网、建立玛瑙斯自由贸易区,用增长极带动地区发展,使得富裕与贫穷两个巴西反差缩小,州际贫富差距缩小,但同时也有在借鉴这种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注意的问题l、利用外资应多引进FDI,而不宜盲目借债。

2、吸引投资应重在改善投资环境,而不宜盲目减税。

3、应坚持可持续发展,而不宜牺牲生态环境。

其次对印度班加罗尔地区的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班加罗尔的成功源于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扶持下,依托比较优势,选准主导产业,参予国际分工。

其成功的主要因素是:

首先是自然环境好、科教实力强、政府重视和扶持。

再者发展战略正确。

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晰地制定了面向世界市场、发展软件出口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最后刘震华国阿巴拉契亚区域的开发做了研究,认为阿巴拉契亚区域借助1965年通过的《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在联邦政府的财政援助帮助下,调整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整治环境,以达到复兴的目的。

主要发展举措有强化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确定各区发展重点,实行增长中心战略。

主要经验有1、依法发展。

以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对各种经济行为加以严格规范和控制,保证自由公平竞争的环境以激励投资者。

2、设立权威性的专门机构,协调各州的利益和矛盾。

3、政府以财政手段和政府投资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共筹资金15—19亿美元,用于公路交通系统的建设;

还拟定了税收优惠、各种补贴及信贷优惠,促进新兴地区的私人投资。

4、培育增长极带动周围发展。

兴起一大批层次不同的城市增长极,行使着人口迁移、商品流动、资本聚集的职能,循着拓荒一工业发展一中心城市出现一农工齐头并进一工业发展模式进行。

5、大力开发人力资源,着重提高劳动者素质。

四国内关于内陆经济区主要热点问题剖析

(一)内陆经济区发展路径

谈到内陆经济区的发展路径,针对不同侧重方向,国内专家学者观点基本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1.产业方面

(1)韩洁,张凯(2009)以发展经济区产业为着重点,强调发展内陆经济区重点在于突出建设经济区内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并应遵循自然选择,通过比较优势理论来确定经济区各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并最终促进形成区内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就此,他们以成渝经济区发展为例,提出了发展成渝经济区应当突出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利用水电,天然气,钒钛等资源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成渝地区高校科研优势,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将成渝经济区科技成果最大限度转换成现实生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据成渝地区劳动力资源优势和交通,物流业,金融业,信息业等发展基础,建设现代服务业基地)

(2)针对内陆经济区产业布局,王钰(2011)提出,发展经济区,首先应当对区域内产业布局进行系统规划和整合。

应该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根据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设想,对区域内产业布局进行统一梳理,通过依托产业集聚区,城市技术开发区,专业园区为载体,整合区内要素资源,完善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分工。

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综合竞争能力和影响力的龙头产业,并形成集聚效应,辐射带动全区协调发展。

(3)阎星,张柳峰,胡雯(2012)从产业整合和融合角度谈到了经济区发展,他们强调,加快区内产业整合和融合,是经济区内协同发展的微观基础。

其以成都经济区为例,谈到了成都经济区合作与发展的实质在于各个城市在竞争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市场规则一体化和发展机制整合化和融合化。

成都经济区工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嵌入型特征,区内的大型国企及跨国企业直接投资而建成的外资企业,因具有强烈的自我封闭运行特点,故无法发挥作用带动区内产业发展。

故其谈到应加强这些企业与本地企业的融合式发展,发挥其技术溢出和关联带动效应。

实现区内产业紧密依赖,协调发展。

(4)李文东(2009)认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推动内陆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要从以下几个重点来切入。

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基础设施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牵引力强,可有效带动区域内多个行业的发展,铁路,公路,航运,港口投资等;

根据内陆经济区域不同特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成渝经济区为例,提出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装备制造业和汽摩制造业产业水平。

2.加快开放经济市场化角度

黎伟(2010)在分析重庆发展内陆经融中心时候提出,针对内陆地区相关制度及产业的僵硬老化,应加快经济市场化改革,致力于推动经济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

通过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实现非特殊国有企业产权向市场微观主体的转移;

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切实约束地方保护主义,消除市场壁垒,形成统一开放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人力资源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和金融服务市场,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及配套服务体系基础上的技术市场)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实现经济区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陆岚(2010)在研究内陆地区无水港的发展时提出,内陆经济区发展通后应当充分了解到本地区的“特色优势”,他认为内陆地区发展重点应注重区内与区际的联系,即应当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谛,强调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开放,即内部与外部资源开放,内部与外部市场开放。

在加快建设现代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应当充分认识到开放型的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内陆地区远离出海口(或陆路口岸),在资源与市场的选择、物流方式等方面应具备自身鲜明的特点,不应简单地复制沿海地区的成功经验,而应该结合内陆地区自身的独特优势,另辟蹊径加快区内市场化进程。

其中他谈到我国第一个无水港建立于2002年10月,北京朝阳口岸与天津海港口岸签署的止痛协议,无水港的建立加速了内陆地区市场国际化的进程,改善域内的投资环境,提升了地区竞争力;

同时更发展了与无水港配套的一些类产业,例物流、仓储等口岸“衍生产业”,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王红,孙祥和(2011)在分析义务小商品专业化市场发展时候提出,义务小商品市场发展时候应着眼于“小商品”这一特点,注意到目前义乌开发市场遇到的外商及外国商品进出不便利,进口商品持续经营存在困难、经营户主体资格及境外经商人员的准入资格存在一定制约、现行税制难以适应小商品交易特点,经营户商务成本高、外贸主体多而杂,市场诚信建设受到冲击、外贸诈骗时有发生,解决争议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和监管模式等难以适应小商品进出口贸易的需求,监管部门间协作配合有待加强等一系列问题。

内陆沿海地区在发展域内经济市场的时候应充分发挥义乌经济市场的存在优势,做到赋予地方政府更多有效的经济管理权限,构建多部门多区域齐抓共管机制、打造境外商务人士能够自由进出的陆地港,形成经商人员能够自由流动的国际贸易环境、努力培养成熟的市场主体、加大进出口商品的培育,增强国际贸易的便利性。

3.城镇发展角度

丁湘城,何波(2008)在文章中谈到,区域内城镇群是支持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整体协调发展基础,为区域发展提供空间与物质载体。

发展内陆经济区,提升内陆经济区综合竞争力,应当做到优化域内城镇群的发展,提升经济区的核心竞争力。

张占仓(2010)认为,发展内陆经济区,应以新型城镇化为切入点,应强化区域的核心增长极,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完善城市的功能;

发挥“两群融合”(城市群与产业集群)地区的叠加优势,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集聚发展能力及核心竞争力;

通过区域内部中心城市高端生产要素集聚所产生的极核,辐射和带动域内各地区发展,并通过比较优势培育域内第二第三级区域中心。

我国内陆地区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不像沿海地区,有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就可以带动整个沿海经济的发展。

对我国内陆地区来说,搞大型城市群联合发展不太现实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沿海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在广大内陆地区,没有可以辐射全区域或部分区域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特别是广大的大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在目前“各自为政”的发展方向上很难融合到一起;

二是交通运输对内陆经济发展的限制,俗话说:

要致富,先修路。

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意味着低成本的人力、货物、信息和技术的流通,及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快速的集聚在某一地区,从而实现了规模经济和和自我强化效应。

这种效应能够促使该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进而促进该区域的社会进步。

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内陆地区,遍布高山、峡谷或者沙漠,修建一条同样的道路的成本是沿海地区的数倍甚至是数十倍,这也限制了内陆经济的发展。

因此,我认为内陆经济的发展要以跨地区联合和地域内城镇组团发展并行。

例如,河南联合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四兄弟省份组建了中原经济区其发展方向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等;

重庆联合成都平原城市群组建了成渝经济区,其发展目标是西部大开发的增长极、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基地等;

宁夏以贺兰、永宁、青铜峡、吴忠、灵武、平罗、石嘴山、大武口、盐池、同心等市县组建“大银川”城镇体系,把银川建设成为高新经济中心、信息技术中心、对外开放中心、贸易交流中心、旅游文化中心,将宁夏北部地区的市县发展成为制造加工中心和特色工业产业配套基地,将宁夏南部地区的市县发展成为与银川高新技术结合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和特色医药生产基地;

新疆乌鲁木齐则合并了米泉,联合昌吉,组建“大乌鲁木齐”城镇群,其发展方向是老城区全面提升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强大区域组织功能的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区域的核心竞争力,而新城则是承接原乌鲁木齐科技教育产业、住宅业、会展业等功能的外溢和转移;

充分利用原乌鲁木齐区域性航空枢纽港,建设航空物流中心,等等。

总之,我认为针对我国的内陆经济区,组建小区域城镇化发展,实现人口、产业的优化布局,集中本地区的各种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的跨越式发展,这是中国内陆经济区追赶沿海地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经途径。

4.跳出梯度转移,加强自主创新

阎星,张柳峰,胡雯(2012)提到内陆经济区发展时,应摆脱严格按照资源要素成本差异进行的传统梯度转移空间模式,出现了跳跃式模式,如发达国家的产业可能跨越我国沿海地区而直接向内陆地区转移;

二是转移的产业类型也不一定是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相对落后或淘汰的产业,某些高新技术产业或其他新兴产业都可能通过全球区位扫描而直接布局在一些拥有较好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的相对落后地区的中心城市;

三是全球城市网络体系成为全球经济地理及其演变的核心结构,产业转移按照全球城市网络体系在不同层级的中心城市之间直接进行。

这样的话,我国内陆地区传统意义上的区位劣势影响大大降低,特别是一些资源条件较好、区域市场发达并已有相当发展基础的内陆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在成为国内外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的可行选择。

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

要大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

要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

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

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

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我国内陆经济区在产业转移当中应该做到:

首先,应充分利用沿海“输血”之机,调动自身的主动性,积极“造血”,快速完善内陆经济区内的产业体系,结合每个地区的地形地貌、风俗人情,合理布局产业,让产业不只是简单的“移居”,而是真正的融入到当地的经济生活社会当中。

其次,产业分工与合作并存,运用内陆经济区内相对充裕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发展适合内陆经济区类型的产业体系。

(二)内陆经济与开放经济间发展的协调性

1.理论支撑

内陆经济区在发展过程当中,早已纳入全国甚至世界经济发展的范畴当中,因此内陆经济区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应突出内陆城市对外开放的自我优势,积极参与到全国,全世界更大市场的竞争中去。

(1)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内涵

肖俊夫、林勇(2009)认为内陆开放型经济与沿海开放型经济最大区别在于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它强调同时扩大国际开放和国内开放,强调继续发展出口的同时,更加注重进口先进技术、资金、管理和智力,强调大力发展内需型经济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优势产品和服务出口,强调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的同时,更加重视利用沿海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全伟、李锡智、王方认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是特指地处于某国(地区)内地的区域通过吸引和聚集国内外生产要素,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带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2)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测度

谢守红通过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2个指标,分析了我国各省区的对外开放度;

2005年以后,研究更倾向于构建多指标、多层次的综合指标体系,对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如曾海鹰,任登鸿(2007)从空间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内开放度、对外开放度和旅游开放度3个层面构建了开放度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

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

作者

研究视角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朱立南

外贸

外贸依存度

谢守红

外资、外贸

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

曾海鹰、任登鸿

空间

①对内开放度

②对外开放度

③旅游开放度

①内贸依存度、内资投资比重;

②外贸依存度、外资投资比重;

③国内旅游收入比、国际旅游收入比

王金祥(1993)在”建立内陆经济开发区的实践与思考”中以建立广元经济开发区为例,论述了内陆地区建立经济开发区的战略意义:

一、建立广元经济开发区是实现川、陕、甘结合区、川东北经济区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需要。

二、绝大多数内陆开发区,在经济结构上与沿海开发区有较大的互补性。

三、利用开发区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使社会资源或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发挥出最佳效能。

四、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