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3课 宋明理学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1093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3课 宋明理学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3课 宋明理学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3课 宋明理学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3课 宋明理学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3课 宋明理学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3课 宋明理学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3课 宋明理学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3课 宋明理学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3课 宋明理学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本题具有乡土气息,解题关键在于对“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这段话的理解。

A选项“三纲五常”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材料没有表达出这个意思;

B、C选项都缩小了材料范围,只提到一个方面“去恶从善”、“保守家业”;

所以选D。

【答案】D

4.(2013·

广东文综·

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

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B.董仲舒

C.朱熹D.陆九渊

【解析】关键是“明理”一词,说明理学已经产生,则A、B可排除。

而朱熹是主张格物致知的,是通过处在手段明理,而材料是反对的,因而选D。

5.(2013·

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

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由汉唐之际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称为“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法的关

键应是在宋代发生的相关因素所导致。

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

仁政理念早在西汉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学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

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朱熹整理《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儒学的经典,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选择C项。

6.(2013·

山东基能·

5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A.物是观念的集合B.

心外无物

C.吾心即是宇宙D.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考点】东西方哲学派别

【解析】A项是英国近代经验论的代表:

乔治·

巴克莱其主要观点有三:

一、物是观念的集合,二、存在就是被感知,三、对象和感觉的同一性,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B项和C项是中国古代南宋心学家陆九渊的观点,其哲学认识论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D项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朴素唯物主义。

故答案D符合题意。

2012年题组

1.(2012·

全国课标卷·

27)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

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解析】关键信息:

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

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可知,D项正确;

ABC项都对题干的曲解,排除。

2.(2012·

浙江文综卷·

12)东

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

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

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

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

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

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

【答案】A

3.(2012·

海南单科卷·

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

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

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解析】魏晋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于佛教的冲击。

题干中“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正是儒家的伦理道理,而题干斥责佛教导致“隔、乖、旷、绝”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项正确;

A项具有夸大佛教传入的影响,说法错误;

BC项无从反映。

4.(2012·

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

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首先排除BD项;

题干认为“阳生万物”,而何为“生”呢?

“生,仁也”,其主要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A项正确;

如果对“阳生万物、阴成万物”不能正确解读,及把握内在关系:

生,仁也。

易错选C项。

2011年题组

1.(2011·

23)山西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一处木质框架结构古建筑,紧贴崖壁,半悬空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北魏时期佛教已传入我国

②该建筑架构简单,稳定性差

③木柱和横梁之间的连接方式主要为钉连接

④插进岩石内的横木飞梁和木柱起主要支撑作用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①④符合史实,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②③错误,排除C。

【答案】B

2.(2011·

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

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解析】扣住题干中心词“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即可知反映的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局面,A项符合题意;

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与题干时间不符;

C项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题意无关;

而D项绘画风格的写实更无法体现。

故选A项。

【答案】A

3.(2011·

上海单科·

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解析】王守仁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

C项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属于格物致知,归程朱理学,排除。

B、D两项表述错误。

2010年题组

1.(2010·

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

反映了“心学” 

的理论观点。

【答案】C

2.(2010·

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解析】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

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

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

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

“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

3.(2010·

辽宁、湖南、宁夏文综·

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解析】此题必须克服对陌生材料的恐惧心理

首先注意题干和选项材料中的“形”、“本”、“心”、“物(或万物)”、“天地”、“道”这些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孰先孰后);

运用从哲学常识,看出题目涉及的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点;

再以自己熟悉的“心外无物”为突破口(这是

典型的唯心论哲学(本体论)观点,其它为唯物论哲学观点),解答此题。

题中陌生材料出处:

“形者,有生之本。

故养生在于保形,充形在于育气,养气在于宁心,宁心在于致诚,养诚在于尽性,不尽性不足以养生。

”(北宋王安石《临川集·

礼乐论》)/“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

”(北宋邵雍《观物内篇》)/“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南宋叶适《水心别集·

进卷·

诗》)/“舍天地

则无以为道,天地常运而人道不息”。

(南宋陈亮《与徐彦才大谏》)

4.(2010·

9)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解析】宋代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所以选A。

2009年题组

1.(2009·

江苏历史·

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B.董仲舒

C.朱熹D.王阳明

【解析】此题考查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故判断为王阳明

【答案】D

2.(2009·

广东理基·

62)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

A.“仁”B.“心外无物”

C.“理”D.“

格物致知”

【解析】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都是儒学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2008年题组

1.(2008·

44)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

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鞠躬尽痒.死而后巳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

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解析】①属于个人修身内容,排除含①的选项。

2.(2008·

上海单科A组·

11)“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解析】从题干中的句子可以分析得出,此时的教育比较注重启蒙孩子的长幼等级观念,而中国古代的儒家伦理道德比较注重等级观念。

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3.(2008·

广东单科·

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

A.孔子B.程颢

C.朱熹D.王阳明

【解析】王阳明的主张是“心学”,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

材料中的禅宗六祖慧能的主张“心动”.显然也是主观唯心主义。

2007年题组

1.(2007·

海南单科·

6)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

【解析】儒学在魏晋时期受到佛、道的冲击,出现三教并存局面,在宋代儒学家们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重新阐释儒学,形成理学。

二、主观题

安徽文综·

37)(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二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

“歙欲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

(9分)

【解析】第二问也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注意分析他的设问,注意从程朱理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而不是分析其影响。

【答案】

(2)“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程朱理学在宋代以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并成为地方教化的工具;

女性贞节观是程朱理学的体现,受到地方推崇和不断强化,从而成为地方道德标准。

江苏单科·

21)(12分)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宣圣谕。

圣谕曰: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

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

族约》

请回答: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

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考点】儒家思想。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第(3)问据材料三的信息看出征服欲民众都尊崇儒家道德。

做法据材料不难归结提倡与遵守。

第(4)问作用主要从家族关系、社会秩序、道德传承方面分析。

(3)态度:

尊崇儒家伦理。

做法:

统治者提倡;

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

维系家庭家族和睦;

维护政治、社会稳定;

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

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

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

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

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

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

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

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

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

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

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4分)

【解析】本题以话题引入考查中西思想的发展与交融,跨度大,注重线索梳理和综合分析。

(1)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宋明理学(程朱理学),解答时注意关键信息“宋人文集”和设问中的提示“程朱理学”,在此基础上联系相关知识分析。

(1)与科举制相关。

(2分)目的:

“究天理”(或明道德(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

(2分)

4.(2009·

上海历史·

31)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12分)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

(7分)

(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

【解析】第一问首先要理解基本内容的含义,因为孔子思想内容涉及哲学

、政治、教育、文学以及历史等,但是核心内容还在其哲

学和伦理方面,其次要表述准确,基本思想的属性和范畴。

第二问汉、

宋两代儒家思想的的变化

不仅不仅体现在儒学内容的发展,还有其思想地位的变化。

第三问要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因为新文化运动尽管沉重打击了儒家思想,但儒家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

(1)答案1:

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

容。

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

答案2:

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仁、礼。

其他答案。

(2)答案1:

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朱熹提出“明天理、灭人欲”,建立理学体系,把儒学推向新高峰。

答案3:

仅笼统地回答。

汉、宋两代,儒家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3)答案1:

能从

两方面进行回答,

文化运动兴起,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被视为旧文化、旧道德的代表遭到批判,开始走向衰落。

但是在批孔的同时,也有人推崇儒家思想,这表明儒家思想在当时仍具有影响。

5.(2007·

28)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

“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

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

(14分)

【解析】代表人

物及思想主张在回顾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即可回答。

儒学地位的变化在明确“中国古代”的时间限定的基础上,既要注意区别于儒家思想的变化,又要分开历史阶段,注意表述的时序性。

(共14分)

①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孔子(孔丘)。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还主张“礼”(贵贱有“序”)。

②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孟

子(孟轲)。

他发展了孔子学说,主张仁政。

③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

他对儒学加以发挥,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为朱熹。

他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⑤先秦儒学只是众多思想流派(答“百家争鸣”亦可)中的重要一家,从西汉武帝时开始儒学居于统治地位,明清两代新儒学(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