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稿野生食用菌人工扩繁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Word文档格式.docx
《终稿野生食用菌人工扩繁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终稿野生食用菌人工扩繁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们对鸡枞的营养成份进行了分析,它是一种珍稀的食用菌,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很高的蛋白质。
另外,它含有87种氨基酸。
根据测定,它对人体必须的8种氨基酸的含量,比香菇和金针菇等都要高。
不但氨基酸的含量高,令人惊讶的是精氨酸、赖氨酸,这些有利于智力发育的营养要素,比国际上称为智力菇的金针菇含量还要高。
令人兴奋的是,鸡枞还含有大量的多种维生素、多种矿物素。
经常食周能消嫉化瘀清热解毒的作用。
鸡枞惊人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
人们多么希望把野生的鸡枞引来,进行人工培植啊。
在很多科研部门的努力下,2006年8月在昆明近郊一次偶然的机会,人工培植终于成功,并进行两年多的试验试种,使新鲜品鸡枞走向人们餐桌的美好希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鸡枞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逐渐显示出了它那亭亭玉立、洁白如玉,惹人喜爱的身躯,夕日使人羡艳不已的西天鲜品,终于来到了人间。
令人惊奇的是,人工培植的鸡枞越发显得高雅脱俗,其营养价值和野生的基本相同。
和其他食用菌相比具有肉质肥厚,熟化后不变形易保鲜,鲜嫩爽滑,以及香味浓郁,营养丰富的巨大优势。
参展2009年8月举行的石林农展会、9月举行的昆明农博会上,得到了相关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评价,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关注。
人类培植鸡枞获得成功,这是在食品科研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人们多么盼望鸡枞能够尽快走上寻常百姓家的餐桌。
有人预言,用不了几年,食用菌鸡枞将在蔬菜中,占到应有的地位。
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以植物蛋白为基础的新型食品。
鸡枞人工培植成功,必将成为我县、我市、我省、我国一个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4、自然概况
石林彝族自治县一一云南省昆明市的近郊县,距昆明78公里。
全县国土面积1719平方公里,县城所在地海拔1679.8米,人口24万,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4%。
年平均气温15.6℃,最高气温31.6℃,最低气温0.8℃,降水量954.2毫米,日照时数1616.6小时,总蒸发量1765.2毫米,无霜期263天。
5、石林动植物种资源
在石林县区域内,有蕨类植物21科41属87种,种子植物有51科574属990种。
其中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5种,列入《云南省保护植物名录》的18种,石林特有植物种类31种,表现为土壤、石山和湖泊三种自然植被生态系统,具有良好昀植物多样性,顶极植被为半湿润常年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既有区域上的植物种属,又有自身独特的植物种;
在亚热带喀斯特高原湖泊区,具有代表性。
种植作物中,良种作物不少,如烤烟中的红花大金元,石林县是全国的烤烟基地之一。
石林有脊椎动物185种,兽类42种,鸟类87种,爬行类32种,两栖类12种,鱼类12种,其中属二级保护动物的兽类7种,鸟类8种。
6、石林交通概况
交通区位优势:
石林交通区位得天独厚,是滇东北、滇东南及广西、贵州、广东等地区进入昆明的门户,也是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入境我国的重要通道,国道324线、326线,昆(明)石(林)高速公路,昆(明)河(口)、曲(靖)石(林)高等级公路,南(宁)昆(明)铁路,九(乡)石(林)阿(庐古洞)旅游专线过境石林。
(二)项目概况
1、建设地点:
石林县板桥镇板桥新发村
2、建设规模与目标
项目所在地为石林县板桥镇,距石林县城9公里,占有“地利”优势。
项目计划投资450万元,菇棚40栋,菇床面积15000ITl2(立体)。
全年生产新鸡枞300吨,经济效益可达150万元左右,具有示范效应。
其为菌种生产、培植示范、产品购销。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培植农户可获利1000万元以上,带动相关产业,如包装,运输,粉碎,秸秆的再利用等。
同时构建农民增收安心,政府扶贫放心,企业经营定心,多方推动,多方受益,良性循环的产业发展格局。
其基础投资项目列于附表。
3、主要建设条件
(1)水电路等区位优势:
便利的交通,充足的优质水源和电能,为何将交通条件作为建立基地的首要条件呢?
因为交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食用菌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所以要求生产基地最好靠近车站及公路。
离飞机场不超过100公里;
离火车站及国道公路不超过30公里。
(2)生产原料资源丰富:
目前,我们各生产基地主要用棉籽皮、木屑、玉米芯为主料,具体采用那种原料要看各种原料价格而定,因各地的情况不同,我们要灵活掌握,但有一条可肯定,那就是做到低成本,高效益。
所以要求生产基地要有丰富的原料资源。
(3)劳动力价格低:
近年来,我国各种食用菌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劳动力的价格所占比例连年上升。
一个生产基地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并得到稳步发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低成本生产,所以要求生产基地的地区剩余劳动力多,价格低。
(4)生产规模:
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基地,一期生产必须保证一定的生产规模,因为只要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做到鲜菇批量供货,而对我企业来讲,才能降低整个运输及产品销售成本。
一期最小规模不能低于20万袋。
二、市场预测
(一)产品国内外市场供需现状
每年只有农历六、七月为鸡枞生长季节,多长于微带酸性的土壤中。
价格达到100元左右一公斤,目前供不应求。
(二)产品国内外市场供需分析
“营养、健康、安全、可口”是当今世界食品的主体,蘑菇以其独特的食用和营养价值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f
近年来,我国菇菌培植业飞速发展,已从建国初期的5种增加到现在。
的30多种,年产量已达800万吨以上,跃居世界总产量的60%,出口量每年近160万吨,居世界第一。
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菇菌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菇菌培植业已经成为粮、棉、油、果、菜之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
我国的食用菌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已有。
突飞猛进发展。
食用菌产业已从种植业中的从属地位独立起来,成为我国农村与种植业、养殖业并列的第三大产业。
现全国食用菌总产值已超过茶叶和蚕桑,仅次于粮、棉、油、果、菜,居第六位,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大国、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
据农业部最新资料,全国食用菌恩产量由1978年的40万吨,发展到2008年的10387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
在食用菌国际贸易中,中国的贸易占到亚洲的80%,占到全球的40%。
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着食品资源、食品质量的挑战。
食用菌是人类21世纪继植物食品、动物食品之后的第三大食品源一微生物食品。
同时,食用菌也被誉为2l世纪人类的健康食品。
世界对食用菌的需求每年以70-80亿元的速度增长。
(三)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
1、鸡枞营养分析:
(1)鸡枞能健脾和胃,令人食欲大增。
(2)含蛋白质28.8%、碳水化合物42.7%、灰份5.6%、钙0.23%、磷7.5%、核黄素0.012%、尼克酸0.64%、维生素C5.41%。
(3)鸡枞的另一特点是含磷量高,是需要补磷人士的佳肴。
(4)常食鸡枞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抵制癌细胞,降低血糖。
(5)鸡枞有养血润燥功能,对于妇女也很适合。
《本草纲目》记载,鸡枞“益味、清神、治痔”,有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记忆力衰退和化痔的功效。
清乾隆年间,文化家赵翼有诗云:
“老号惊叹得未有,异哉鸡是何族?
无骨乃有皮,无血乃有肉,鲜于锦雀腹,只有婴儿肤比嫩,转觉妇子乳犹俗。
2、鸡枞生长
一是季节性强,一般在小暑节至白露节之间出现,过了秋分,就没有了。
小暑节一过,几阵风雨,几阵日头,几声晴天闷雷,就有少量的鸡枞从地下冒出,一般是东一朵,西三朵,人们叫走马鸡枞,五、六天时间,也就没有了;
大暑节过后到白露节止,分两次出完,每次也只五、六天时间,而且在15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时间统一。
二是和一些毫不相干的自然现象关联,桂花在夏末秋初开放两次,间隔20天左右,每次桂花一开,鸡枞也就出了;
两次桂花开放,两次鸡枞高潮;
人们嗅到桂花香味,也就似乎闻到了鸡枞气息。
三是生长极富特色,大暑节后的鸡枞,形成窝数,每窝10-100朵不限,10-50朵的为多,上百朵的较少,一窝就有五、六斤的也偶有出现;
只要地面环境变化不大,撬鸡枞时不要破坏到蚁巢,能连续出多年,而且每年出的节令基本相同。
四是色彩不相混,小鸡枞的茎和内叶都是白色,但叶面一青一白,叶面呈青灰色的叫青鸡枞或黑鸡枞,叶面呈白色的叫白鸡枞,在同一窝里绝不相混,味道相同。
五是味道极其鲜美,只要饭桌上有鸡枞,就能使人大开胃口。
六是几十年来很多人试图人工种植并做了各种尝试,结果无一例外地以失败告终。
由于目前的加工比例小,受季节、品种等因素的限制,我国人均消费量仅为发达国家的40-50分之一。
所以,在我国由菇菌生产由小变大、由大变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在菇品深加工领域更为突出。
三、产品方案(鸡枞培育的工艺流程)
(一)拌料
1、配方:
阔叶木屑81%、麸皮I5%、玉米面3%、碳酸钙及其它1%。
2、方法:
将玉米面、碳酸钙、麸皮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后再与阔叶木屑混合均匀,然后加水,料水比1:
1.1--1:
1.2拌匀。
(二)装袋
高压灭菌采用17×
33×
0.045CM的聚丙烯塑料袋,用罗盘式装袋机装料,每袋装2公斤。
袋口用4.5CM的颈圈及无棉盖体。
然后装好的袋子竖放于聚丙烯塑料框内,每框12袋。
(三)灭菌
高压灭菌:
将装有菌袋的塑料框摆放于高压灭菌锅内,再将高压锅盖用螺丝拧好,一定要呈对角线拧紧。
通入蒸汽后,当压力达到0.5个大气压时开始放冷气,放气时一定要缓慢进行以免袋子胀破。
冷气放净后,压力为零时关闭放气阀再重新通入蒸气,当压力达到1.25个大气压时,保持4个小时。
灭菌结束后使之自然降压冷却。
当锅内温度达到80℃左右时可打开高压锅继续降温。
(四)冷却
当高压锅内温度降到50℃左右时,将装有菌袋的塑料框移到冷却室内。
塑料框之间保持IOCM的距离以利降温。
打开进风口和排风扇,必要时用可移动式大型风扇直吹菌袋降温。
冷却室周围及冷却室内地面一定要保持干净,每次菌袋放入前都应擦净二次。
(五)接种
接种的整个过程都应该按无菌操作进行,能否做到无菌操作是接种成败的关键。
接种的方法为接种箱。
接种箱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
用接种箱接种方法如下:
1.接种箱及处理:
接种箱密闭性一定要好。
接种箱的套袖要用不宜透气的二层布料做成,前后带有二个松紧带。
对于旧接种箱在使用前要先用水冲洗干净并在太阳下晒干,然后再熏蒸消毒一次。
接种箱应放在干燥、干净、密闭性好的房间内。
2.菌种挑选与处理:
菌种在使用前一定要有专人进行挑选。
选好的菌种使用前处理方法如下:
先用0.5-1%的甲醛水洗去菌种表面灰尘,再将菌种浸入3%的来苏儿溶液中几秒钟捞出。
3.熏蒸:
将灭菌并冷却到26℃以下的菌棒放入接种箱中,同时,也将菌种及接种用具等放入接种箱并点燃烟雾消毒剂(两袋)进行熏蒸。
熏蒸时间为1小时。
4.接种:
熏蒸完毕后马上进行接种。
接种具体方法为:
接种人员对双手要进行冲洗及消毒。
点燃接种箱内的酒糟灯并在其上方进行接种操作,动作要熟练快捷,每瓶菌种(500ml)可接种菌棒20个。
(六)发菌
菌袋运到发菌室后从塑料框中取出菌袋放在培养架上发菌。
l、温度:
发菌温度保持在22-24℃。
2、湿度:
发菌室内空气湿度越低越好,如果发菌室内湿度较大,要在发菌室内放置一些石灰块吸潮降湿。
3、通风:
发菌前期不用通风,10天后应结合温度高低进行通风换气。
4、光线:
在避光条件下发菌,更不能有直射光线,如冬季发菌需掀开覆盖物增温,可在发菌室内铺一层遮阳网。
5、污染袋的处理:
发菌15天左右,可对培养室内的菌袋进行一次检查。
发现有污染的菌袋可挑出处理。
处理方法:
将污染菌袋在远离生产厂的地方脱掉塑料袋,用拌料机(小型)打碎,料晒干后装袋。
(七)催菇:
出菇有一个特点,第一茬菇出不好,将影响第二茬菇,这是鸡枞培植的关键所在。
在鸡枞的培植实践中,虽然催菇效果受到很多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一个条件不适宜就很难正常出菇,但在诸条件中,最容易忽略的就是湿度,出菇时出问题十有八九是湿度没控制好。
当菇蕾形成后,由于湿度太小或通风过量将袋口料面吹干造成小菇死亡,以后再增加湿度也很难正常出菇,而是在袋的料面形成无规则的疙瘩,随后在棒的四周也开始形成菌蕾,造成生产失败。
所以在生产上,菌棒打口出菇时不要全部打开,一定将湿度稳定在85-95%时再打口,打口时可以先开一个小口,以免料面干燥。
催菇时,温度控制在12-16℃,尽量拉大温差。
光照度在500-800勒克斯。
适度通风,C02浓度在0.1%以下,这样十天在右可形成菇蕾。
如果C02浓度在0.1%以上会形成畸形菇。
(八)子实体发育:
菇蕾形成后进入子实体发育阶段。
温度控制在15-17℃。
湿度85%-95%,用喷雾机调湿,不可向菇体直接喷水。
保持散射光。
根据菇的形态决定通风量。
通风时一定要做到和温度湿度的协调。
当菇蕾长至花生米大小时,用小刀疏去畸形和部分过密菇蕾。
每袋产量与成菇数呈正相关。
根据市场需求决定每袋留菇蕾数,一般每袋留一到二朵。
(九)覆土:
鸡枞的培植实践证明,覆土培植可显著提高产量。
菌丝菇后的菌袋再进行覆土出菇。
覆土培植可注意三点:
①由于鸡枞菇蕾形成太多时互相争夺营养,很难全部长成商品价值较高的子实体,在培植时要控制菇蕾的形成数量,所以在覆土时菌袋要竖放,而不能平放。
②覆土层压实后要达到2-3公分。
③覆土后要浇一次透水。
(十)采收加工:
当菌盖和菌柄直径相等或略大于菌柄直径时采收。
采大留小,分次采完。
采收单菇时,手握菌柄基部旋转拔起。
采收后要进行预冷,菇体温度为1-2℃。
包装时菌柄基部朝外,菌盖朝里,用透明度较好的聚乙烯塑料袋包装,一公斤一包,适当抽真空。
外包装夏天用泡沫箱,每箱四包;
冬天外包装可用纸箱,也是每箱四包。
四、工厂化培植
(一)工厂化生产基本设施鸡枞的工厂化生产需要较大的投资,例如建设一座日产1吨鲜菇的空调化菇场至少需要投入450万元人民币,场地约需要6500平方米,其基本设施为:
(1)消毒室;
(2)发菌隧道;
(3)空调控制室;
(4)发酵隧道;
(5)走廊;
(6)出菇箱;
(7)锅炉;
(8)接种、覆土作业线;
(9)翻堆机;
(10)堆肥:
(II)预湿场;
(12)出菇室;
在工厂化的蘑菇培植中,堆肥的二次发酵、发菌、出菇三个阶段在同一室中完成为单区制,一个培植周期84天,每年培植4.3次;
二次发酵与覆土之前的发菌在隧道内进行,覆土后催菇及出菇在出菇室中进行的为双区制,一个培植周期63天,每年培植5.7次;
而三区制又单设了覆土之后的发菌催菇室,出菇室仅供出菇之用,一个培植周期42天,每年培植8.6次。
各区制培植周期与年培植次数
作业内容
单区制
双区制
三区制
二次发酵
7天
隧道
接种发菌
14天
覆土催菇
19天
催菇室
出菇天数
41天
清床杀菌
3天
1天
培植周期
84天
63天
42天
年培植次数
4.3次
5.7次
8.6次
注:
隧道及催菇室的占用天数不计入培植周期
在隧道内发菌为提高生产效率,菇场采用在隧道中大堆集中发菌的技术,类似于堆肥的的二次发酵,将二次发酵己结束的腐熟堆肥移送到另一间隧道室中,并不装入代中,在移送过程中把菌种混合进去(混合接种),发菌时的温度控制在25℃。
(二)出菇室空调设备
1、通风要求工厂化培植为控制温度、供应氧气和排除废气(主要是二氧化碳),菇房每小时必须换气若干次。
一间培植面积200平方米的菇房,最大通风量每小时约2500立方米。
为了获得菇房各处均一的气候条件,避免局部地区有温差和二氧化破浓度过高,充分进行空气循环很重要,出菇期的空气循环需要每小时10-12次。
在出菇房间较多的情况下,大多采用中央式空调,这就需要沿菇房走廊安装一条空气总管,再连接一条塑料膜管道将风吹送到菇房里面。
这条“肠管”沿菇房墙壁与天花板的拐角处悬挂,软管直径55厘米,侧开直径约5厘米的排气小孔,孔间距约50厘米,尾端封闭,保证空气在菇房各处能很好地分布。
软管廉价且通风效果尚可。
2、空气处理系统
①防雨栅罩;
②预加热管,用于对寒冷空气的予热,由恒温阀自动控制启闭;
③粗过滤器,对大颗粒灰尘、昆虫和树叶等进行阻滤。
这种过滤器便于清理或更换过滤材料;
④精过滤器,采用孔径0.3微米、滤除率达99.gg%的过滤器,可滤除空气中的细菌及真菌孢子;
⑤加热器,冬季使用,由锅炉供热,自动调控,风温12-13℃;
⑥冷却器,夏季使用,由中央空调供冷,风温16-17℃;
⑦加湿器,需要增加空气湿度时,开启喷雾水嘴;
⑧集水器,防止空气带进的水下滴,格栅做成V字形以降低空气阻力;
⑨送风机,向主风管输送新鲜空气。
主风管联接12间菇房,每间菇房平均每小时需要新鲜空气2000立方米,那么总通风机必须至少每小时能提供24000立方米空气,并有足够的风压以补偿管道阻力损失和保特菇房一定的正压。
因此选择总通风机必须考虑空调系统各部分如过滤、加热、冷却和管道弯头等阻力损失。
一台伺服电动机和一台可变速控制器连接的恒压器保持风压不变。
(三)出菇室的管理
1、通风控制工厂化培植的出菇管理,要求调节好菇房内通风与空气循环的关系。
通风即抽进新鲜空气同时排掉菇房内的废气,以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循环主要是使菇房内空气流动,防止局部区域温度差别太大或二氧化碳含量过高。
通风降温是诱导蘑菇原基形成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为了诱导原基形成,要把室温降到16℃,同时最大限度地进行通风换气,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到0.2%以下,这种环境变化会促使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
初始菇潮比其后的菇潮需要更多的新鲜空气。
进行低温处理和增加通风48小时后菌丝形成比较粗的菌索,3-4天之后,在菌索(菇根)的先端形成微细的菌蕾(原基)。
如果没等菌丝上土,通风和低温处理过早,会在覆土下层诱导原基形成,对蘑菇的产量和质量产生恶劣的影响。
在整个出菇期过程中,尤其当有许多蘑菇长在菇床上时,必须大量通风。
否则菇丛中的呼吸气体逐渐积累,主要含有二氧化碳。
经抽取菇丛中的气体检测,二氧化碳的浓度高达0.4%以上。
相比之下,新鲜空气中仅含有0.03%的二氧化碳,高了10倍多。
出菇期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如超过0.2%,会对蘑菇的发育起有害的影响,如幼菇发育不良,朵小、菇轻、柄长、易开伞,豌豆大小的菇蕾会发展成轻而薄的次菇,或形成葱头形的畸形菇。
二氧化碳浓度如果超过0.6%,菇床出现“冒菌”,印形成浓密的菌被而不会出菇。
在出菇期间,在16℃时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大约是0.06-0.08克/千克堆肥/小时。
通常每平方米菇床装90千克堆肥。
所以,二氧化碳的产生为5-7克/平方米菇床/小时。
通过对一潮菇(5-6千克/I112)整个生长期7-8天的计算,平均1千克蘑菇产生约190克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产生量随着菇房温度的上升而增加,温度每上升1℃,二氧化碳产生量增加20%。
因此在20℃时,二氧化碳的产生量比在16℃时多约1倍。
为了提高蘑菇的产量和质量,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必须保持在0.2%以下。
工厂化培植时,可在蘑菇长大阶段(菌盖直径1.5-2厘米)减少一些通风,使二氧化碳浓度适度增加,可以使菇柄伸长,便于使用收割机采菇。
如果室内通风不足,二氧化碳浓度达到0.6%以上,且床温超过25℃,菌丝就会继续进行营养生长,在覆土表面形成厚厚的菌丝层,不形成原基,这种现象称为“结菌被”或“冒菌”,即菌丝在覆土中形成网状的结构,使覆土的持水性和通气性都降低,其结果造成覆土不能吸收水分,覆土下层变成很干的状态,原基的数目少或衰弱,很容易枯死。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要进行大量的喷水和通风,以降温阻止蘑菇菌丝的营养性生长。
我国菇农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独特的管理方法,即在覆土表层菌丝生长板结或发生“冒菌丝”时,采取“打扦”的办法来撬动土层,俗称“撬土”。
其关键作用是抑制菌丝生长过旺,改善菌床结菇条件。
实践经验表明,1平方米菇床上长有1千克蘑菇子实体时,1小时需要1.4立方米的通风量。
菇床面积500平方米的培植室,床温18℃,如果1平方米生有5千克蘑菇,所要求的换气量(通风量)计算为:
1.4立方米×
500ID2×
5千克=3500立方米/小时
菇床温度、产量、通风量的关系
床温°
Cၐ
产菇量kg/m2
菇房内需换新鲜空气
(立方米/h/m2)
立方米/h/500m2
16
2
2.0
1000
18
2.8
1400
3
3.0
1500
4.2
2100
5
5.0
2500
17
6.0
3000
7.0
3500
20
6
12.0
6000
装料90千克/m2
空气相对温度(%)
空气流速
70-75
15-30cm/秒
80-85
60cm/秒
90-95
240cm/秒
上表中所列的数据只是相对的,因为菌株不同,反应也有差别,例如空气流速在超过15~20厘米/秒时,米色和奶油色菌株的菇盖开始出现鳞片状。
空气循环速度是否适宜,实践经验是向床面喷一口烟,它在20秒内消失就表明这样的空气循环较适宜。
为不使菇床表面的蘑菇因风吹失水而产生鳞片,出菇室内的循环风需要预先调节湿度。
因而工厂化培植设施不仅具备温度调节和通风的功能,同时还能够对循环风的湿度进行调节。
五、效益分析
(一)人工栽培鸡枞常温下4-8月份出菇,人工控温出菇期10个月,每包鸡枞转潮间隔期10--12天,生长期3天,每天出菇率8--10%,全年出菇期鸡枞包损耗5%,计算时间每月30天,每朵鸡枞重量50-80克(计算时按60克),鲜鸡枞售价20元/公斤
1、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