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村级卫生人员培训课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8075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6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卫生村级卫生人员培训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公共卫生村级卫生人员培训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公共卫生村级卫生人员培训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公共卫生村级卫生人员培训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公共卫生村级卫生人员培训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卫生村级卫生人员培训课件.docx

《公共卫生村级卫生人员培训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卫生村级卫生人员培训课件.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卫生村级卫生人员培训课件.docx

公共卫生村级卫生人员培训课件

第一部分居民健康档案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2009年10月)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常住居民,包括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以0~36个月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为重点。

二、服务内容

(一)居民健康档案的内容

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

1.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等基础信息和既往史、家族史等基本健康信息。

2.健康体检包括一般健康检查、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其疾病用药情况、健康评价等。

3.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包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的0~36个月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各类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记录。

4.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包括上述记录之外的其他接诊记录、会诊记录等。

5.农村地区在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可增加家庭成员基本信息和变更情况,及家庭成员主要健康问题,社会经济状况,农村家庭厨房、厕所使用,禽畜栏设置等信息。

(二)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

1.辖区居民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接受服务时,由医务人员负责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和服务提供情况填写相应记录。

同时为服务对象填写并发放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

2.通过入户服务(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组织医务人员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和卫生服务需要填写相应记录。

3.将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填写的健康档案相关记录表单,装入居民健康档案袋统一存放。

农村地区可以家庭为单位集中存放保管。

有条件的地区录入计算机,建立电子化健康档案。

(三)居民健康档案的使用

1.已建档居民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复诊时,应持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在调取其健康档案后,由接诊医生根据复诊情况,及时更新、补充相应记录内容。

2.入户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时,应事先查阅服务对象的健康档案并携带相应表单,在服务过程中记录、补充相应内容。

3.对于需要转诊、会诊的服务对象,由接诊医生填写转诊、会诊记录。

4.所有的服务记录由责任医务人员或档案管理人员统一汇总、及时归档。

5.农村地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可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相结合。

三、服务流程

(一)确定建档对象流程图

(二)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流程图

四、服务要求

(一)健康档案的建立要遵循自愿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

(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通过多种信息采集方式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健康档案应及时更新,保持资料的连续性。

(三)统一为居民健康档案进行编码,采用16位编码制,以国家统一的行政区划编码为基础,以乡镇(街道)为范围,村(居)委会为单位,编制居民健康档案唯一编码。

同时将建档居民的身份证号作为身份识别码,为在信息平台下实现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四)按照国家有关专项服务规范要求记录相关内容,记录内容应齐全完整、真实准确、书写规范、基础内容无缺失。

各类检查报告单据和转、会诊的相关记录应粘贴留存归档。

(五)健康档案管理要具有必需的档案保管设施设备,按照防盗、防晒、防高温、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等要求妥善保管健康档案,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保证健康档案完整、安全。

(六)加强信息化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应利用计算机管理健康档案。

(七)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为城乡居民提供中医健康服务,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健康档案管理。

五、考核指标

(一)健康档案建档率=建档人数/辖区内常住居民数×100%。

(二)健康档案合格率=填写合格的档案份数/抽查档案总份数×100%。

(三)健康档案使用率=抽查档案中有动态记录的档案份数/抽查档案总份数×100%。

有动态记录的档案是指1年内有符合各类服务规范要求的相关服务记录的健康档案。

六、附件

1.居民健康档案表单目录

2.居民健康档案封面

3.个人基本信息表

4.健康体检表

5.接诊记录表

6.会诊记录表

7.双向转诊单

8.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

9.填表基本要求

附件1

居民健康档案表单目录

1.居民健康档案封面

2.个人基本信息表

3.健康体检表

4.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表(图、卡)(见各专项服务规范相关表单)

4.1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记录表

4.1.1新生儿家庭访视记录表

4.1.21岁以内儿童健康检查记录表

4.1.31~2岁儿童健康检查记录表

4.1.43岁儿童健康检查记录表

4.1.5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图

4.1.5.1男童年龄别体重

4.1.5.2男童年龄别身长

4.1.5.3女童年龄别体重

4.1.5.4女童年龄别身长

4.2孕产妇健康管理记录表

4.2.1第1次产前随访服务记录表

4.2.2第2~5次产前随访服务记录表

4.2.3产后访视记录表

4.2.4产后42天健康检查记录表

4.3预防接种卡

4.4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

4.5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

4.6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记录表

4.6.1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

4.6.2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

5.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表

5.1接诊记录表

5.2会诊记录表

6.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

填表基本要求

一、基本要求

(一)档案填写一律用钢笔或圆珠笔,不得用铅笔或红色笔书写。

字迹要清楚,书写要工整。

数字或代码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数字和编码不要填出格外,如果数字填错,用双横线将整笔数码划去,并在原数码上方工整填写正确的数码,切勿在原数码上涂改。

(二)在居民健康档案的各种记录表中,凡有备选答案的项目,应在该项目栏的“□”内填写与相应答案选项编号对应的数字,如性别为男,应在性别栏“□”内填写与“1男”对应的数字1。

对于选择备选答案中“其他”或者是“异常”这一选项者,应在该选项留出的空白处用文字填写相应内容,并在项目栏的“□”内填写与“其他”或者是“异常”选项编号对应的数字,如填写“个人基本信息表”中的既往疾病史时,若该居民曾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则在该项目中应选择“其他”,既要在“其他”选项后写明“腰椎间盘突出症”,同时在项目栏“□”内填写数字12。

对各类表单中没有备选答案的项目用文字或数据在相应的横线上或方框内据情填写。

(三)在为居民提供诊疗服务过程中,涉及到疾病诊断名称时,疾病名称应遵循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填写,涉及到疾病中医诊断病名及辨证分型时,应遵循《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5657-1995,TCD)。

二、居民健康档案编码

统一为居民健康档案进行编码,采用16位编码制,以国家统一的行政区划编码为基础,以乡镇(街道)为范围,村(居)委会为单位,编制居民健康档案唯一编码。

同时将建档居民的身份证号作为统一的身份识别码,为在信息平台下实现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第一段为6位数字,表示县及县以上的行政区划,统一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2260);

第二段为3位数字,表示乡镇(街道),按照国家标准《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码规则》(GB/T10114-2003)编制;

第三段为2位数字,表示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根据当地有关部门确定的编码规则进行编制;

第四段为5位数字,表示居民个人序号,由建档机构根据建档顺序编制。

在填写健康档案的其他表格时,必须填写居民健康档案编号,但只需填写后7位编码。

三、各类检查报告单据及转诊记录粘贴

服务对象在健康体检、就诊、会诊时所做的各种化验及检查的报告单据,都应该粘贴留存归档。

可以有序地粘贴在相应健康体检表、接诊记录表、会诊记录表的后面。

双向转诊(转出)单存根与双向转诊(回转)单可另页粘贴,附在相应位置上与本人健康档案一并归档。

四、其他

(一)各类表单中带有*号的项目,建议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检查。

(二)各类表单中涉及的日期类项目,如体检日期、访视日期、会诊日期等,按照年(4位)、月(2位)、日(2位)顺序填写。

第二部分健康教育

第一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健康教育任务

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入全面普及阶段,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必将得到更快的发展。

虽然全国发展不平衡,应用的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已经逐步克服盲目性、主观性,走向科学化的轨道。

第一节健康和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也就是说,健康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综合表现。

身体健康,也称躯体健康。

是指生理意义的健康,表现为体格健壮,各器官功能良好。

心理健康,是指内心世界丰富、充实、和谐、安宁。

表现为:

智力正常;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有坚强的意志,乐于工作和学习;能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热爱集体,热爱社会;情绪稳定,积极愉快。

社会适应良好,是指与外环境保持均衡、协调,表现为有良好的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既不与社会对抗,也不压抑个性顺从社会。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以下10条衡量健康的标准。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承担起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的紧张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大事小事都乐于做,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抵抗各种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一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都达到完好状态是很难的。

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10条标准的,也很少见。

每个人每天都可能有不“乐观”的时候,每个人每天都可能有不“适应外界环境”之处。

但是,短时间的不愉快,并不表示心理不健康;对环境的暂时不适应,也不能说是社会适应不良。

可以说,几乎每个人的健康状况都处在健康与死亡的中间状态。

也就是说,健康是有层次的。

有高水平的健康.也有水平较低的健康。

一个人只要身体上、心理上没有明显的损害,不是明显的、较K时间的社会适应不良,都可以认为是健康的。

二、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人的行为可以分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

生活方式指日常生活的习惯行为。

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如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宽厚待人等。

危害健康行为如吸烟、酗酒、生活没有规律等。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维护健康所必须的。

例如,注意饮食卫生,把住“病从口人”关,就可以不得肠道传染病。

不与近亲结婚,就可以减少遗传病发生。

积极进行心理素质的锻炼,在心理健康受威胁时适当进行心理防卫,就可以消除或减轻心理健康危险因素的危害。

注意交通安全,就可以防止交通意外伤害。

改变劝酒习俗,就可以减少醉酒的危害等等。

社区、集体行为对健康也有很大影响。

例如通过社会的努力、集体的力量建好、管好自来水厂,改善饮水卫生状况;加强社会治安,防止暴力伤害;制定宽松的政策,减少人们的心理压力,维护人民心理健康等等。

维护健康的行为要和社会规范、社会道德相容,不能为了维护自己的健康违反社会规范、社会道德,损害他人健康。

例如,不能为了自己心情愉快,在公园的树木上乱刻乱画;不能为了自己锻炼身体,制造噪声影响别人工作、休息。

从根本上来说,维护健康,只有建立在维护全人类健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如果没有社会的繁荣、安定,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帮助,没有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维护健康是很难做到的。

三、我们每天都在做健康教育工作

作为乡村医生,我们每天都要和病人谈话:

向他们讲述疾病的起因,指导他们配合治疗,指导他们注意病后的康复并预防这一疾病再次发生;我们还要解答病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