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物理实验补充材料H之欧阳化创编Word格式.docx
《09物理实验补充材料H之欧阳化创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物理实验补充材料H之欧阳化创编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6、如何防止读数鼓轮的回程误差?
7、读数鼓轮如何读数?
分度值是多少?
最小有效数位在哪一位?
8、测量超声波的波长和声速时,应用振幅极大值、相位比较法两种实验方法。
9、驻波共振(即振幅极大值)时,超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两端面距离的改变与声波波长的关系式
。
10、在同一时刻,发射面与接收面两处声压振动的相位差φ=2πl/λ;
发射面与接收面两处声压振动的相位是同相位nπ时,超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改变的距离与声波波长的关系式ln=nλ,(n=1、2、3、…)。
11、驻波共振法测量中,当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幅度极大时,移动接收器使再连续显示20次波形幅度极大,则接收器移动的距离是波长的10倍。
12、相位比较法测量中,当示波器显示向右直线时,移动接收器使再连续显示6次同向直线,相位改变12π,则接收器移动的距离是波长的6倍。
13、振幅极值法测量时,在示波器上可明显地观察到声压振幅随距离的增长而衰减,为了提高测量灵敏度,当声压振幅不够大时,应如何调节示波器?
为了提高测量灵敏度,使接收波形的垂直幅度适当大,应把示波器的偏转因数适当调大还是调小?
14、把干燥空气看作理想气体时,声速的理论值计算式为
●数据处理——参考格式
1.振幅极大值法测量声速
谐振频率fo=kHz(测量前、后的平均值),Δf=0.10kHz
表17-1振幅极大值位置测定法测量声速的测量数据(读数鼓轮:
Δl=mm即分度值)
序号
1
2
3
4
5
6
li(mm)
7
8
9
10
11
12
δli=li+6-li(mm)
λi(mm)
备注:
li为峰值时接收器位置;
li+6li为6个半波长的距离,故
①用逐差法计算声速测量值(以下必做数据计算)
代入数据的计算式=(mm),其它δli同理计算记录于上表。
代入数据的计算式=(mm),其它λi同理计算记录于上表。
代入数据的计算式=(mm)
②计算声速测量结果
代入数据的计算式=(m/s)
③计算测量不确定度
==mm,
==(mm),而
相对不确定度E=
×
100%==,
则
==(m/s)
所以,声速测量结果表示为v=(±
)m/sP=68%
2.相位法测量声速
谐振频率fo=kHz,Δf=0.10kHz
表17-2相位法测量声速的测量数据表(读数鼓轮Δl=mm)(每隔2
测一次)
λi=|li+6-li|/6(mm)
li为峰值时接收器位置,则li+6-li为6个波长的距离。
①
=(mm)
②声速测量值为
=(m/s),
③声速理论值:
在标准状态下,0℃干燥空气中声速为v0=331.45m/s
实验室温度t=℃,查表:
空气中声速为v理==(m/s)
④声速的测量值与理论值的比较、计算百分误差
⑤计算测量不确定度(选做数据处理)
==(mm),
==(mm)
而
,
=×
100%=,
声速测量结果表示为v=(±
【例如:
v=(338.6±
1.3)m/s(P=68.3%),相对不确定度E=1.3/338.6=0.39%】
实验12霍尔效应
【实验内容】
1.测定霍尔元件的灵敏度KH和判断霍尔元件的类型
表1测定霍尔元件的灵敏度KH的测量数据记录表
霍尔片所在的位置x=mm、y=mm;
励磁系数p=KGS/A,IM=0.600A,磁感应强度B=KGS
Is
(mA)
U1(mV)
U2(mV)
U3(mV)
U4(mV)
(+B,+IS)
(+B,-IS)
(-B,-IS)
(-B,+IS)
6.00
画出判断霍尔元件的类型的示意图。
列式子计算霍尔元件的灵敏度KH=mV/(mA•KGS),
2.测绘霍尔元件的UH-IS曲线(参考表格)
霍尔元件灵敏度KH=mV/(mA•KGS),IM=0.800A
1.00
2.00
3.00
4.00
5.00
7.00
8.00
以IS为横坐标,绘出UH-IS图,验证IS与UH的线性关系,列式计算直线斜率a;
由直线斜率与磁场的关系a=KHB及其已知的KH,列式计算磁感应强度B。
3.测绘霍尔元件的UH-B曲线和电磁铁的B-IM曲线(参考表格)
霍尔元件灵敏度KH=mV/(mA•KGS),Is=8.00(mA)
IM
(A)
(KGS)
0.300
0.400
0.500
0.600
0.700
0.800
绘制霍尔工作电流为8.00mA时的UH-B图;
另绘制电磁铁的B-IM图,列式计算B-IM图的直线斜率P。
4.测量霍尔系数RH和电导率σ(自拟表格)
实验14非平衡电流电桥原理与应用
教材上的电源电压4.5V(太大),在室温30℃时,流过Pt100的电流约为4.5/2/117=19mA(室温30℃时)、Cu50的电流约为4.5/2/57=39.5mA,超过热电阻的额定电流容易烧坏;
流过电阻箱“×
100”欧姆档电流过大容易烧坏(“×
1000Ω”或“×
10000Ω”更容易烧坏)。
注意事项:
1、在图2电路中,电源电压US改为1.000V(或0.500V)。
连接好电路后,先选择电压表2000.0mV量程,将接线板上的转换开关打向左侧“US”,准确调节电源电压US为1.000V(或0.500V);
再将接线板上的转换开关打向右侧“U0”,适当选择电压表的量程,测量电桥输出电压U0。
(若电流大,传感器自身会发热,影响测量效果。
2、由于标准温度探头和待测传感器不是在加热板的同一位置上,尽量恒温测量,减小两个传感器的温差随即误差。
1、根测量电路原理图,搭接非平衡电桥测量电路,其中R1、R2、R3用电阻箱设置,Rx为铂电阻Pt100(或铜电阻Cu50)(已装在加温筒内);
(要求10分钟内搭接完)
2、记录当时室温温度t0,用数字万用表测量(或应用公式
计算)室温下的Pt100或Cu50热电阻的电阻值Rx0值,作为下一步预调平衡时调节R1的参考值;
3、室温状态下,预调电桥平衡:
把R1调置为上一步骤的热电阻室温阻值Rx0,看电桥是否处于平衡;
不平衡时,调节R1使之处于平衡,并记下电桥平衡时的R1即Rx0值;
4、对热电阻加温
打开加温控制器,先设置加温最高的温度,然后把加温开关打向合适档位开始对Pt100(或Cu50)热电阻加温(在加温过程中视温度变化快慢可随时改变加温档位),从温度30℃开始,每升高5℃,记录相应的电压表显示的U0值;
(记录表参考如下表一所示)
【实验数据记录及数据处理】
卧式非平衡电桥测量Pt100电阻(或铜电阻Cu50)的温度特性
(室温:
t0=,R1=Rx0=Ω,R2=R3=300.0Ω,U=1.000V)
温度t(℃)
t0
30.0
3.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U0(V)
ΔRx(Ω)
Rx=Rx0+ΔRx(Ω)
根据测出的U0值,计算△Rx和Rx值填入上面的数据记录表(要求写出有关的计算式)。
用坐标纸作图描出Rx~t图线,并图解计算出铂电阻Pt100(或铜电阻Cu50)的温度系数测,与理论值Pt100=3.908×
103/℃(厂家提供的Pt100=3.850×
103/℃)(或Cu50×
103/℃)比较计算百分相对误差。
实验1基本测量(——数据处理参考课本P31页)
实验4光杠杆法测量杨氏模量
误差的来源和减小的方法:
1、钢丝假伸长带来的误差
钢丝本身有弯曲、未拉紧而出现受力后假伸长(不是弹性伸长)。
为避免假伸长带来的误差,在测量前可先挂一定量的砝码作为底码,目的是将钢丝拉直、拉紧。
2、钢丝伸长滞后效应带来的误差
由于钢丝在加外力F作用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达到稳定伸长量,这种现象称为钢丝伸长滞后效应,这段时间叫做驰豫时间。
因此,①每次加砝码后,需经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F与δr的对应值,否则将带来误差;
②采用加、减载测量再取平均值的测量方法(消除系统误差的抵消测量法):
加载测量,由于滞后效应会使测量值小于准确值(因为还未到驰豫时间就读数),而减载测量,则会使测量值大于准确值,故取两者的平均值,可有效地消减滞后效应带来的误差。
3、杨氏模量仪以及光杠杆放大系统调整不当引起的误差
如望远镜偏离水平位置严重,致使反射镜的初始倾角很大,以致破坏tg2θ≈2θ的条件,又如砝码放置不平衡,使圆柱夹具与水平台圆孔不同轴而发生摩擦阻碍等等。
因此,测量前应对系统进行认真调整,尽量减少由此引起的误差。
4、钢丝锈蚀或金属疲劳引起的误差
钢丝锈蚀或长期受力产生所谓金属疲劳,将导致应力集中或非弹性形变,从而影响测量结果。
所以应更换钢丝。
5、砝码不准引起的误差
6、其他测量量的误差估计
(1)L、R、D只作一次测量,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它们的不确定度不能简单地只由量具的仪器误差来决定,应根据情况估算。
L——上下夹头间钢丝长度,用钢卷尺测量时,钢卷尺刻度无法与两端对齐并可能产生弯曲,其误差限可达2~3mm。
R——镜尺间的距离。
用钢卷尺测量时,由于装置的原因,很难保证钢卷尺拉成水平和两端与钢卷尺刻度对齐,若该距离为1.2m左右,则误差限可达2~4mm。
D——光杠杆前后足间的垂直距离(光杠杆常数、腿长)。
用游标卡尺或钢尺测量。
测量方法是将前后三足印在硬纸板上,作等腰三角形,从后足尖至前两足尖连线的垂直距离即为D,由于压印、作图连线宽度可达0.2~0.3mm,故其误差限估算为0.5mm。
(2)钢丝直径d用千分尺在钢丝上中下三个测试点的前后、左右方向各测量一次,共测量6次取平均。
千分尺本身的误差限为0.004mm。
【实验数据记录及数据处理】——参考课本P52页
必做内容(要求:
必需写出的计算数据式子)
1、逐差法处理数据,求杨氏模量E(参照课本P52)
2、作图法求杨氏模量E
函数关系为x=kmg+b,以mg为自变量(横坐标),x为变量(纵坐标),作出“光杠杆法测金属丝的杨氏模量的x—mg图”。
(注意:
在图线上测量范围内,取相隔较远的两点(不取原数据点),)在图中标明选取点的坐标A(m1,x1)、B(m2,x2)和位置,并求出拟合直线的斜率k和金属丝的杨氏模量E。
代入数据的计算式=(×
103m/N);
代入数据的计算式=(Nm-2)
按作图法求斜率选点的规则:
在测量范围内、在直线上,相距较远的、不能取原始测量数据的两个点,而且必需在图线上用⊕符号标出的所选两点的位置和坐标值。
(见课本P19页)
实验结果:
1、逐差法:
杨氏模量E=(±
)×
1011N/m2
2、作图法:
杨氏模量E=×
讨论:
1.光杠杆有什么优点,怎样提高光杠杆测量的灵敏度?
答:
光杠杆的优点是:
可以测量微小长度变化量。
因为光杠杆的放大倍数为2R/H,要提高放大倍数即适当地增大光杠杆到标尺的距离R或适当地减小光杠杆前后脚的垂直距离H,可以提高灵敏度。
2.定量分析各被测量中哪一个量的不确定度对结果影响最大?
从上面各被测量量的相对不确定度可见,量的相对不确定度对结果影响最大。
3.实验中要求在正式读数前先加砝码把金属丝拉直,这样做会不会影响测量结果?
为什么?
提示:
钢丝本身有弯曲、未拉紧而出现受力后的假伸长(不是弹性伸长)。
在测量前可先挂一定量的砝码作为底码,目的是将钢丝拉直、拉紧,可以避免假伸长带来的误差,(因为采用了逐差法、作图法处理数据,)不会影响测量的结果。
实验5刚体的转动惯量的测定
实验要求:
1)载物台的转轴垂直,引线要水平(即与大地的平行);
2)忽略小滑轮质量,并且砝码质量m不能太大,使a<
<
g,T≈mg,忽略空气阻力,而且刚体系统的转动摩擦力矩Mm应保持基本恒定;
转动中,摩擦力矩不变,转动才能视为匀变速转动。
3)光滑引线要够长度,取圆盘适当转数Ni,能满足砝码m自由下落的条件。
①必须调节刚体转轴竖直。
②遮光器不要碰光电门,塔轮转动要灵活,刚体系统阻力矩尽量要恒定。
③升降滑轮高度,必须保持引线与转轴垂直,并与塔轮半径相切。
④正确理解圆盘转数Ni相同与m自由下落的高度的关系,与遮光器的初始位置有关。
⑤N1、N2不一定取相邻的两个数,但差值不宜太大,以消除因两个遮光片或光电门不是精确成180度对称分布造成的实验误差。
实验讨论:
分析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和减小的方法。
思考问题:
1、验证刚体转动定律的实验要满足什么的实验条件?
2、本实验是如何消除摩擦影响的?
能否完全消除?
3、如何验证平行轴定理?
4、如何测量圆盘转动惯量I盘?
调节实验装置:
载物台水平,转轴垂直底座,定滑轮滑槽与塔轮半径垂直,调整塔轮和定滑轮之间拉线成水平状态;
测量本底转动惯量:
空载时,改变力矩MT(即改变砝码质量m或改变塔轮半径),测出相应的角加速度β,作出M~β图线,如果是一条直线,就验证了转动定律,并可由直线斜率和截距求出本底转动惯量I0转动惯量I和摩擦力矩Mm。
测量圆盘的转动惯量:
将被测的圆盘放在载物架上,重复上述实验过程;
作出M~β图线,求出本底加圆盘的总转动惯量
,则圆盘的转动惯量
数据处理参考格式(要求:
1、验证刚体转动定律、测量本底转动惯量I0
塔轮半径R=mm,g=9.788m/s2
i
砝码m
(×
10-3Kg)
m自由下落刚体转N1=2的时间tN1(ms)
m自由下落刚体转N2=4的时间tN2(ms)
βi(rad/s2)
M=mgR
10-3N•m)
写出计算过程,计算M和β,作出M-β图线,并计算(斜率)本底转动惯量I0(×
10-3kg•m2)。
;
2、测量圆盘转动惯量
圆盘质量m盘=g,圆盘直径D盘=2R盘=mm,塔轮半径R=mm
写出计算过程,计算M和β,作出M-β图线,计算(斜率)刚体转动惯量I(×
10-3kg•m2);
求出圆盘转动惯量
,并与理论计算值
比较,求相对误差EI盘。
3、观察刚体的质量分布对转动惯量的影响、验证平行轴定理
2个小圆柱总质量2m柱=g,小圆柱的直径d拄=2R柱=mm,塔轮半径R=mm
di(mm)
(g)
刚体转N1=2时间tN1(ms)
刚体转N2=4时间tN2(ms)
βi
(rad/s2)
总体转动惯量
Ii(×
10-3kg•m2)
50
100
写出β、Ii的计算过程。
验证
是否成立。
求相对误差,写出结论。
实验结果与结论:
1、刚体空载时,从刚体转动M—图中,可得到一条关系的直线,测得转动刚体的本底转动惯量×
g·
m2,阻力矩×
·
m。
请判断是否能验证刚体转动定律成立?
2、圆盘放在载物台上,从刚体转动M—图中,可得到一条关系的直线,测得圆盘转动惯量I盘=(×
10-3Kg·
m2),理论计算值是,百分误差为%。
3、塔轮半径R不变时,引线下砝码mg越小,刚体受到的力矩(M=mgR)越,刚体的转动角加速度越。
4、观测刚体质量分布对转动惯量有影响:
刚体质量m不变时,刚体质量分布距离d越大,刚体的转动角加速度越,转动惯量I越。
实验值I2-I1=(×
m2),理论计算值是(×
m2),其百分误差为%。
请判断是否能验证平行轴定理成立?
实验N液体粘滞系数的测定
【概述】
各种液体具有不同程度的粘滞性,当液体流动时,平行于流动方向的各层流体速度都不相同,即存在着相对滑动,于是在各层之间就有摩擦力产生,这一摩擦力称为粘滞力,它的方向平行于接触面,其大小与速度梯度及接触面积成正比,比例系数η称为粘滞系数,它是表征液体粘滞性强弱的重要参数,液体的粘滞性的测量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现代医学发现,许多心血管疾病都与血液粘滞的变化有关,血液粘滞系数的增大会使流入人体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减少,血液流速减缓,使人体处于供血和供氧不足的状态,这可能引起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许多身体不适症状。
因此,测量血粘滞系数的大小是检查人体血液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又如,石油在封闭管道中长距离输送时,其输运特性与粘滞性密切相关,因而在设计管道前,必须测量被输石油的粘滞。
测量液体粘滞系数有多种方法,本实验所采用的落球法是一种绝对法测量液体的粘滞系数。
如果一小球在液体中铅直下落,由于附着于球面的液层与周围其他液层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因此小球受到粘滞阻力,它的大小与小球下落的速度有关。
当小球作匀速运动时,测出小球下落的速度,就可以计算出液体的粘滞系数。
【实验原理】
1.当金属小球在粘性液体中下落时,它受到三个铅直方向的力:
小球的重力mg(m为小球质量)、液体作用于小球的浮力ρ•g•V(V是小球体积,ρ是液体密度)和粘滞阻力F(其方向与小球运动方向相反)。
如果液体无限深广,在小球下落速度v较小情况下有:
(1)
上式称为斯托克斯公式,其中r是小球的半径;
η称为液体的粘滞,其单位是Pa•s。
小球开始下落时,由于速度尚小,所以阻力也不大;
但随着下落速度的增大,阻力也随之增大。
最后,三个力达到平衡,即
于是,小球作匀速直线运动,由上式可得:
令小球的直径为d,并用
代入上式得:
(2)
式中ρ′为小球材料的密度,L为小球匀速下落的距离,t为小球下落L距离所用的时间。
2.实验时,待测液体必须盛于容器中(如图1所示),故不能满足无限深广的条件,
实验证明,若小球沿筒的中心轴线下降,式
(2)须做如下改动方能符合实际情况:
(3)
其中D为容器内径,H为液柱高度。
3.实验时小球下落速度若较大,例如气温及油温较高,钢珠从油中下落时,可能出现湍流情况,使公式
(1)不再成立,此时要作另一个修正(详见附录一)。
【实验装置】
FN10-Ⅱ型智能粘滞系数测定仪(见图2)、小钢球、蓖麻油、(千分尺、游标卡尺、电子天平--自备)、激光光电计时仪、温度计等。
(若实验室给出钢球材料密度,可不必用电子天平)
1.调整粘滞系数测定仪及实验准备:
(1)调整底盘水平,在仪器横梁中间部位放重锤部件,调节底盘旋纽,使重锤对准底盘的中心圆点。
(2)将实验架上的上、下两个激光器接通电源,可看见其发出红色激光束。
调节上、下两个激光器,使其红色激光束平行地对准铅锤线。
(3)收回重锤部件,将盛有被测液体的量筒放置到实验架底盘中央,在实验中保持位置不变。
(4)在实验架上装上电磁铁。
小球用乙醚、酒精混合液清洗干净,并用滤纸吸干备用。
(5)先将1个测试小球投入试样容器,容器内的底部设计成斜坡状,小球下落后会自动移动到靠近筒壁的最低点,便于用拾球器将小球隔着筒壁吸住,沿管壁引导到电磁铁下端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