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服务基层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
《大学生服务基层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服务基层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研究意义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任职,是党中央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从各地近年来基层大学生的实践情况来看,政策的设计至关重要。
如何真正发挥政策的指导和激励作用,使这一工作切实收到实效,实现中央的战略意图,需要深入进行调研。
为了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深入基层对大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因此湘潭大学2008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调研分队深入基层,针对基层大学生的基本生活问题、工作问题、自身能力和作用发挥问题、心理问题、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的动机和出路问题以及政策及制度完善等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
开展本次调研活动旨在总结基层大学生的工作情况,交流基层大学生的心得与经验,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完善基层大学生工作的政策建议,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关心在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营造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
同时,通过校园报告会和多种形式的调研成果展,可有力地宣传国家政策,并帮助大学生对下基层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二、方法
(一)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采用调查研究、实地研究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调查研究方式:
针对基层大学生拟定调查问卷,分别邮寄给北京、江苏、河南、四川等地的部分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以及选调生等,进行问卷调查。
实地研究方式:
选择具体问题拟定提纲,选取长沙望城、开福区等地典型的基层大学生进行深入采访;
对政府有关部门以及村委会等深入采访。
查阅省内高校就业部门近年志愿服务者反馈与统计情况。
文献研究方式:
查阅近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基层大学生的相关文件和政策、相关的研究报告以及在各种学刊、杂志上发表的相关论文等。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调研对象主要为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选调生、基层挂职锻炼的优秀青年干部以及基层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等。
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调研、县区机关座谈、乡镇干部口头询问、基层大学生问卷调查、基层大学生访谈、村民访谈等调查方法以及其它调研方法如电话访问法、网络调查法等。
从2008年7月20日至7月24日,调研团队先后走访了望城县乌山镇、白若铺镇、丁字镇、黄金乡、星城镇以及开福区青竹湖镇等6个乡镇,进入部分村进行村民访谈和实地考察。
(三)资料收集方法
我们采用自填式问卷和访问式问卷两种。
问卷由63个问题组成,其中封闭式问题51个,开放式问题12个,主要包括了基层大学生的生活、工作、能力、心理、动机、出路以及政策及制度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发放的问卷其中自填式问卷55份、网上发放问卷25份,访问式问卷20份,回收问卷98份,回收率98%,其中有效回收问卷95份,有效回收率96.93%。
作废问卷3份,作废问卷主要是由于少部分基层大学生缺乏积极性不填问卷或填写问题过少所致。
(四)资料整理与分析
全部问卷资料由调研组成员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
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采用的技术工具为excel,调查报告采用word版,word版主要用于深入的分析研究。
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个人资料汇总
调查问卷个人资料汇总
性别
男53人
女42人
年龄
在22岁—35岁之间
学历
专科19.21%
本科71.56%
硕士9.23%
专业
经济管理、中文、理科类居多
籍贯
城市25.92%
农村74.08%
工作
性质
选调生
31.74%
大学生村官46.25%
西部志愿者
17.93%
基层自主创业4.08%
(二)基本生活和心理问题
调查显示,收入在1500-2000元之间的基本上为工作时间较长或单位情况比较好的选调生,1000-1500元为参加工作不久的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居多,西部计划志愿者每月国家财政补贴工资600元,其他补贴以单位经济状况不同而相差悬殊。
对自己的工资待遇满意占3.8%,还过得去占57.6%,不满意占38.6%。
对工资的期望值一般在2000元以上。
食宿问题84%左右由村集体或乡镇财政承担,11%左右的基层大学生借助亲戚朋友,5%左右的基层大学生自理生活。
调查对象多为22—35岁之间的青年人,其中有72.55%尚未安家,27.45%已经安家,在尚未安家的人中,大部分人觉得需要根据工作发展情况考虑,另有一小部分人还没有考虑过婚姻家庭问题。
图1影响基层大学生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的最大因素统计图
调查结果显示,对现在生活不满意的基层大学生占17%,16%的人表示满意,已经习惯和正在适应的分别占到40%和27%。
因此当前基层大学生半数以上对自己的心态基本满意,但是都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难以适应环境、专业不对口、业务水平有限、经济负担、前途等等困扰着基层大学生。
基层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大多是看书、学习、上网,生活不太丰富。
基层大学生受到了基层机关和村民的普遍欢迎。
在长沙市开福区2006年招聘的20名大学生村官,现在基本上都已调至乡镇一级从事工作,并发挥骨干力量,这说明基层机关对基层大学生工作的肯定与支持。
在望城县2008年即将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部分村镇的调查表明,86%的村民对基层大学生持欢迎与积极支持态度,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基层大学生有着更多的期待与支持。
(三)工作问题
根据调查初步统计,专业不对口现象比较严重,专业知识结构远离农业、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
因此应该根据基层的实际情况以及基层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来对大学生进行分配,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以致用。
基层大学生的
专业背景分布如右图:
图2基层大学生的专业背景分布统计图
35.29%的人认为现在的工作很适合自己的发展,58.82%认为一般适合,只有5.89%的人认为不适合自己发展。
工作的地点大部分不在籍贯所在地或附近。
明确表示5天以上的出勤占88%,显示着基层大学生的出勤情况还令人满意。
图3基层大学生的日常工作内容统计图
当领导班子讨论决定行政事务时,基层大学生经常参加占28.64%,偶尔参加占52.43%,从来不参加占18.93%。
说明基层大学生对当前工作的兴趣比较高,基层领导对大学生有一定的认可度。
基层大学生认为工作最重要的是靠能力,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对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基本满意,但是有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需要改进的方面中,依次为办公设施、食宿、人际关系、婚姻等。
(四)能力及作用发挥问题
调查显示,基层大学生所在单位的领导对其工作比较支持,基本上能采纳基层大学生的意见。
58.82%的基层大学生反映与群众的接触比较多,37.25%的人表示一般,仅有3.93%表示和群众接触很少。
说明村民遇到问题时会去找基层大学生处解决问题,与村民的关系比较融洽。
农民渴望实用技术到农村来解决实际问题,盼望有技术、有能力,能给他们带来实际收益的基层大学生。
因此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在农村是受欢迎、被尊重的。
图4基层大学生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统计图
部分大学生认为影响他们与村民关系的因素主要是语言障碍、自己能力有限不能解决村民遇到的问题、村民的排外心理等。
基层大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基本熟悉基层概况,但不知从何下手开展实质性工作,缺乏指导。
关于项目资金短缺问题,大部分调查对象建议设立“基层大学生创业基金”。
60.78%的服务基层大学生认为自己最大的不足是经验不足,21.57%的人认为是理论无法结合实际,少部分认为是自己的创新思想无法实现,与干群关系处理不是很融洽等。
图5基层大学生认为自己与其他干部相比最大的不足统计图
31.41%的基层大学生认为与其他干部相比最大的优势是专业、理论知识丰富,18.65%认为是点子多、创新意识强,26.57%认为是热情高、服务意识强,23.37%认为是社会责任感强。
图6基层大学生认为与其他干部相比最大的优势统计图
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部分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印证并有效应用,但是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最能发挥作用的是计算机技术和写作能力。
大部分大学生对在当前工作岗位上发挥的能力和作用还比较满意,并认为当前急需提高的能力是关于农技的业务知识。
(五)动机和出路问题
图7大学生下基层的动机统计图
调查资料显示,55.33%的家庭对孩子到基层任职表示非常理解和支持,38.52%的家庭表示不很理解但支持,只有6.15%的家庭表示不理解也不支持。
调查中有62.75%的调查者表示没有后悔当初自己的选择,有35.29%的人偶尔后悔当初自己的选择,仅仅有1.96%的人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
上述情况说明大学生到基层任职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重要就业选择。
调查中涉及的大学生基本工作时间较短,在一年至三年之间居多,而有90%的大学生认为在基层工作的时间为三年左右。
任期满后,33.14%表示愿意继续留在基层工作,47.65%的人选择考研或考公务员,16.87%选择进入社会从事其它工作另谋职业。
上述调查数据与实例说明,基层大学生队伍大部分思想基础好,其选择理性,行动可靠。
他们认为当前的工作对于将来打算的实现将起着很大的作用。
他们认为造成基层大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待遇不好、政策不到位、条件比较艰苦、前途无望等因素。
(六)政策及制度完善问题
基层大学生比较清楚当前党和国家为基层大学生制定的相关政策,而且对目前的优惠政策基本上满意,但是他们认为优惠政策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不少地方政府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关于基层大学生的考核制度以及淘汰和退出机制。
调查显示,组织部门会组织集中对基层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培训时间大多持续三天左右,然后就派往基层。
通过调查显示,基层大学生将经历半年甚至长达1年左右的时间来适应工作环境,约21%的人感到前途迷惘,18%的感到学习机会少,6%的感到所学东西用不上,产生诸如专业不对口、村情复杂、与村里人缺乏认同感、孤独等方面的压力。
因此,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96%)强烈要求加强理论与实践技术的培训学习。
大部分大学生经过基层生活的体验后,普遍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觉得对大学生来说下基层很好,基层是个大展台,在基层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干,这是很令人欣慰的。
图8基层大学生认为政府应需要改善的政策方面统计图
对于在基层工作的最大的阻力的了解如下:
23.53%的基层大学生认为收入问题成为在基层工作最大的阻力,39.22%认为是工作责任的压力,也有反映群众的支持度、家庭婚姻的压力和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对自己在基层工作有一定影响,这三种影响因素的人数相当,大约各占10%。
还有少数人反映上级或者同事之间的沟通障碍和缺乏发挥能力的平台对自己发展造成一定阻力。
总体来说,13.73%的基层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工作为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68.63%认为一般,仅有17.64%认为作用很小。
四、讨论
基于以上的材料分析,笔者发现值得讨论的几个问题:
(一)基层大学生缺乏经验,功利性强。
农村人际关系复杂、利益纠葛纷繁,农村工作琐碎,且大学生又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刚接触工作时,容易出现迷惑无助的心态。
功利心太强又可能使部分基层大学生仅仅把所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个跳板,为以后考研或考公务员积累资本,没有真心实意想在基层干好一番事业,这样工作就不会有激情,很难为基层的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如何让基层大学生尽快了解基层,融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工作生活条件差,经济待遇低,心理压力大。
乡村偏僻,交通不便,办公设施缺乏,条件落后,经济报酬较低。
家人对自己预期过高,所以基层大学生面临很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负担。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没有完善的相关配套措施。
因此,在合同期满后,他们的地位很尴尬,缺乏编制,没有身份认同感,无法使其安心工作。
所以,政府机关在决定招聘大学生到基层任职时,应该注意做好相关配套措施,这样才能留住人才。
(三)基层任职艰难状况和专业不对口情况不容乐观。
农村宗族血缘和邻里关系错综复杂,部分群众持不信任态度,大学生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与基层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都会影响大学生作用的发挥。
基层大都希望上级能把专业对口、综合素质较高、能带领大家致富创业的优秀大学生派到村镇。
但从报名登记情况来看,与村民期盼的对口专业仅占26%,这两种状况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当地村干部和群众的担忧。
大学生的知识能否用得上,在访谈中45%的村民对大学生带领全村致富的能力提出疑问,认为大学生只晓得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随便一个邻里纠纷就可能使其完全乱了阵脚,很难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主心骨。
(五)思想上的“扎根”问题。
大学生选择到基层任职的动机比较复杂。
据调查表明,到基层任职是相当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考公务员以及考研等优惠政策的引力下作出的选择。
大学生刚刚踏上社会,无论家庭还是事业,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流失现象在所难免。
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六)对基层大学生缺乏有效管理。
招聘的基层大学生在经过3天的培训后直接分配到村镇。
3天的培训对于大学生开展工作显然是不够的,而且培训内容主要也主要侧重于讲解新农村建设政策和本区县的基本情况,对于指导他们如何做好工作,如何发挥他们的最大作用等涉及较少。
此外,试用期后的培训也严重不足,应加强培训提高其为农村服务的能力。
五、合理化建议
基于以上的问题讨论,笔者分别从政府、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角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希望有关部门借鉴和参考。
(一)面向政府机关的建议
1.扩大招聘范围,调整选拔比例。
基层大学生的招聘不能只限于高校毕业生,还应该鼓励并选拔当地学校、机关、国营单位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转岗和城里下岗、社会富余人员到基层任职就业。
相比较而言,走出农村又回到农村的大学生比城市成长中的大学生下基层更具抗艰苦力,信念更坚定,在感情上更容易融入农村,到农村干事创业要更容易。
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先以走出农村的大学生为主体,同时注意对农村和城市两种大学生人群进行跟踪考查,做出数据分析,进行比例调整。
可规定以后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应有不低于三分之一的比例专门面向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
2.加强组织建设,强化系统管理。
基层大学生建设应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管理组织系统化,建立基层大学生人事、组织、财政、科技、农业、经济等多部门协调支持政策制度。
要做好选拔、培训、管理、监督、考核、奖惩、辞退、届满后转入、分流等方面的管理设计,做到有章可循。
要加强组织管理部门对基层大学生工作的业务指导,特别是进行农技知识与致富业务知识的制度性培训。
3.畅通信息渠道,建立交流平台。
要建立起基层大学生与村民、县乡村领导干部、其他基层大学生成员的交流平台。
利用平台畅通基层大学生向上级反映问题的渠道。
各级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要定期组织基层大学生民主生活会,听取工作汇报,掌握工作情况,解决工作难题,在思想和工作上给予他们良好的建议。
利用平台让基层大学生把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讲出来,把工作中的体会和经验讲出来,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倾诉需求,而且还可以推动和促进工作。
4.加强岗前培训,提升综合能力。
抓好上岗教育培训是做好大学生到基层任职工作的重要一环,可定期组织基层大学生到党校、行政学院培训,通过农业知识讲座、管理方法和经验交流等方式,来提高基层大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或采取“驻村培训”模式,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绩突出的村里进行培训,重点介绍本村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传授开展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帮助他们掌握与农民打交道、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开展培训的目的是让基层大学生尽快融入农村,掌握农村工作的方法,尽快成为当地的土技术员、土专家。
5.建立帮带机制,尝试“导师”制度。
挑选工作经验丰富、办事公道、作风正派、综合素质相对较好的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结对”帮扶,一对一帮助指导,手把手传授经验,使其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
县区直局委也可与基层大学生结成“一帮一”帮扶对子,支持他们创办致富项目;
并建立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书记帮带责任制,重点提高基层大学生的政策法制观念和组织领导能力。
或尝试“导师”制,即选配阅历广、作风实、口碑好的老党员当师傅,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进入角色,辅导他们处理农村实际的工作问题。
6.完善保障政策,鼓励基层就业。
中央和地方要探索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走向基层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有效路径,设立专项“基层大学生创业资金”。
做好届满时的分流工作,正式留任的建议设计“荣誉村民”等渠道,保证基层大学生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原则下的正常选举任职。
基层大学生的工资、津贴、补贴、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均可比照当地全额事业单位在职管理人员政策执行,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安排,并保证正常晋升和按时足额发放。
7.多压担经考验,培养后备人才。
大学生进入村镇前,组织部门可牵头,对任职村镇的基本情况、主要产业、薄弱环节、发展方向等做详实的整理与建议,使大学生对村镇状况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
然后把他们放到工作第一线,多压担子,适时给他们下一些“硬任务”,安排些“头疼事”,让他们在实践磨练中不断增长才干,在办实事的过程中受到锻炼。
对于选调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分别安排到乡镇和县区工作,但必须先到农村或城市社区挂职锻炼1—2年。
(二)面向高校的建议
1.设立高校指导服务站,组建专家顾问团。
基层大学生的母校要勇当智囊团,从科技、信息等方面给予支持,以基层大学生为纽带,衔接村镇,让其在基层发挥更好作用。
因此高校可购置一批基层适用的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书籍,并与基层大学生所在的村镇签订共建协议,设立针对基层大学生的高校指导服务站,组建专家顾问团,及时为他们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帮助基层大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为当地农村作出贡献。
2.建立基层大学生回校述职制度,号召师弟师妹扎根基层。
高校可以组织基层大学生论坛,每年在基层大学生中以服务基层、扎根基层、作出突出贡献为评选标准,评选出一批优秀毕业生,邀请他们回母校述职,向师弟师妹们现场解说基层的工作情况,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事例、感受,号召同学们效仿他们走进农村,引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3.实行定向招生制度,开设农村相关专业。
根据基层的实际和需要,适当采取优惠政策,安排部分招生指标,推行面向基层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就业的定向招生制度。
在专业设置上,可考虑开设农村基层管理、农村政策研究、农村合作金融、农村流通、农村土地管理以及农村规划等与农村发展相关的专业课程,如在目前的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涉农专业院校开设这些课程,教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学生在校内接受定向培养,四年后到村镇任职。
(三)探索构建政府与高校间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大学生下基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趋势,高校与地方政府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深化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为大学生赴基层铺路架桥。
该课题组综合前人相关经验,提出以下三种模式:
(1)县校共建“高校大学生挂职锻炼基地”模式。
实施县校共建计划,可与就近的县区或乡镇达成初步协议,建立“高校大学生挂职锻炼基地”,专门安排在校大学生辟出半年左右的时间到农村去做“见习村主任”,让学生们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实践,从而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
从2006年始,湖南商学院与湖南望城县联合建立“高校大学生挂职锻炼基地”,受到了高校师生和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
(2)“一个大学班级(团队)与一个村子共促发展”模式。
高校组织开展对口支援,即高校班级利用寒暑假到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调研活动,班级全体成员群策群力,共同为对口支援村谋发展。
或来自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自发组建团队,充分发挥各学科专业优势,为对口支援村的发展出谋划策。
可把这种模式做成“接力工程”,按照专业班级或团队一届一届地传递下去。
这有利于充分利用大学生的时间,丰富大学生活,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国家培养了新一代有实践工作能力的大学生,同时也为国家建设新农村节省了经费。
(3)推广土生土长大学生“村官”模式。
即在本村中选拔年龄在40岁以下的村干部利用周末时间到省市高校进行为期两年的培训,考试合格之后颁发大专文凭。
这种模式所培养的大学生村官具有紧贴农村实际工作需要的特点。
本课题组在望城县乌山镇八曲河村进行调研时,了解到该县实行“一村一大工程”,与笔者介绍的模式性质相同。
他们所学的课程有信息技术应用、乡镇行政管理、农村政策法规、土地利用规划、小城镇建设、种植业基础、养殖业基础、植物生产技术、财政与金融等。
该村委会副主任刘海军告诉我们,在学校学习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改变了以往看问题的角度,能以一种现代人的观点去审视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划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六、结语
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为基层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通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政府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基层大学生工作的领导。
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
要建立实用的人才培养机制。
要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
要设计好基层大学生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新农村。
(二)高校应提供智力、技术、信息支持。
高校应首先加强与基层大学生的联系,掌握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以便及时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其次,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人才与技术优势,为基层大学生提供智力支持,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再次,高校可以牵头建立基层大学生交流平台,帮助基层大学生交流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能力;
最后,高校可利用其学科专业优势,加强基层大学生的在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便利。
(三)社会力量给予关注与支持,营造良好氛围。
新闻媒体应对基层大学生给予广泛关注与舆论支持,多报道优秀基层大学生的先进事迹,增加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科研机构要积极通过投资项目、设立基层大学生创业基金、举办新农村建设论坛等不同形式,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为基层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