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讲解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8917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鉴赏讲解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诗词鉴赏讲解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诗词鉴赏讲解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诗词鉴赏讲解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诗词鉴赏讲解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鉴赏讲解1Word下载.docx

《诗词鉴赏讲解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鉴赏讲解1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鉴赏讲解1Word下载.docx

2变体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

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得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

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3特殊抒情

A乐景写哀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B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

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

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

……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三)描写

包括渲染、白描、工笔、铺排、动静、虚实等。

和后面的表现手法有很多重合的地方。

这里先讲动静和虚实。

1、动静

A动静结合(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

B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2、虚实(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

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

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A诗歌中的虚:

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出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些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也就是以虚像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b已逝之境。

是作者曾经历或历史上层发生过的,现在已不在眼前。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还没发生,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离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晓风习习吹拂萧萧疏柳,弯月残挂柳梢。

B诗歌中的实指的是客观世界中的、当前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是实际离别之景。

链接虚实相生(指的是虚实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作用:

大大丰富诗歌中的想象,开拓诗歌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a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中心。

如姜夔《扬州慢》虚景“过春风十里”写扬州城往日十里长街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景象。

由这一虚一实两景对比,寄寓着词人今昔盛衰的感慨。

b相辅相成,渲染烘托

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实景是前两句,写所见。

虚景是后一句,写想到的远方的人在路上走。

(四)议论

1、褒贬明褒实贬

明贬实褒写贾宝玉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2、抑扬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

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欲抑先扬郑谷《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3、借古讽今玄中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4、以小见大

《棋》若逢楚汉共操戈,不着赢输只着和。

棋罢衔杯还自问古来胜者又如何。

刘禹锡《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二、表现手法

包括白描、工笔、渲染、铺排、衬托、虚实、动静、抑扬、象征、用典、化用、叠词、互文、复沓等。

1、白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

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2、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如《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精细地从手、皮肤、脖子、牙齿方面写卫夫人之美。

3渲染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个侧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王昌龄《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4铺排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正面铺叙陈述。

杜牧《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5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

正衬,亦称“烘云托月”。

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

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

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如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

(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

反衬比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6虚实

7动静

8抑扬

9象征用抽象的事物代指具体事物,这两者之间有某种相似性。

如用梅花象征高洁品格或德行高尚的人。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0用典也叫用事。

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

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

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

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11化用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或口头创作进行再加工,赋予新的内容意义和意境。

包括A字词点化。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化用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B内容升华毛泽东“江山如此多娇”化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C意境开拓白居易“回眸一笑百媚生”化用韦应物“西施一回眸,众女安得妍”

12叠词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13互文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

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

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正确翻译是:

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

容易误译为:

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

14复沓(反复)作用:

运用复沓,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感情,表达深刻的思想,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增强语言节奏感。

复沓句将部分词句反复咏唱,形成一种回环美。

如《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词鉴赏二

三、修辞手法

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双关、对比、通感、反语、衬托等。

有的分类方法把用典、化用、互文、复沓归为修辞。

不管归哪,得看得出来。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

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秦观《鹊桥仙》)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再如,古人在写行役之苦、思乡之恨、怀人之情时,常以月亮传情达意,但又很少直接写月,而常用借喻,如“玉轮、冰轮、银盆、玉环、玉盘”等。

2、比拟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

①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加点四字通过拟人、拟物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②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上阕)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

③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下阕)后两句运用拟物手法,把无形的愁苦形象化,表现了离愁的难以排遣。

3、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

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①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③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自居易《长恨歌》)本指汉武帝宠幸李夫人一事,这里代指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一事。

区分:

借代和借喻异同点:

它们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

借代的作用是"

称代"

就是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

借喻的作用是比喻。

构成借代的基础事物的相关性,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4、夸张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的需要,对事物对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夸张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

①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秋浦歌》)白发因愁而生,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夸张出奇句。

③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后两句兼用比喻和夸张,承上句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

5、对偶基本特点是对称,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春残》翁宏)

这两句写得细腻深刻而委婉含蓄,对偶工丽而无雕琢之嫌,堪称佳句。

对偶里的"

反对"

(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兼类现象。

6、排比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7、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基本作用是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如果是开篇用设问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那就是“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

如果是在中间的设问,那就是“承上启下”;

如果是在结尾的设问,那就是“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既引人想象,又把个人率真性情、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充分表达出来了;

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句中提问,在引发读者思考的同时过渡到揭示原因——源头有活水,把心灵澄净的原因——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的道理和盘托出: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词的最后进行设问,不仅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而且表明了词人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北伐中原、收复失土这副重担的心情。

8、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

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的条件,有意识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①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谐音双关,指“怜子”,“爱你”之意。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丝”谐“思”的音:

“泪”字语义双关,明指蜡泪,暗指相思之泪。

③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晴”谐“情”的音,实指情思。

10、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古代诗人在创作时经常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对事物、对世事的喜恶或憎悯。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富豪之家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却饿殍塞道,对比何等鲜明,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

②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李约《观祈雨》)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大旱之时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其他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梅尧臣《陶者》)“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蚕妇》)以上两首,通过强烈对比,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11、通感(和移就很相近)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感、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方式。

移用(移就)移用就是甲乙两事物相关联,就把本是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用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

实际上就是词语活用:

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用形容音乐的和谐来修饰建筑)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用到物上。

移用和拟人:

词语的移用体现的是相关联事物的修饰语的变化。

而拟人则是侧重把事物"

人化"

移用和通感:

移用侧重于词语在一定语境下替换;

通感则侧重在感觉上相移。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

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

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竟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

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

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

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

12、反语就是说反话的方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北齐二首李商隐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诗经》中形容美女妩媚表情。

“巧笑”与“万机”,一女与天下,轻重关系本来一目了然。

说“巧笑”堪敌“万机”,是运用反语来讽刺高纬的昏昧。

“知”实为哪知,意味尤见辛辣。

如说“一笑相倾国便亡”是热骂,此句便是冷嘲,不议论的议论。

高纬与淑妃寻欢作乐的方式之一是畋猎,在高纬眼中,换着出猎武装的淑妃风姿尤为迷人,所以说“倾城最在著戎衣”。

这句仍是反语,有潜台词在。

古来许多巾帼英雄,其飒爽英姿,确乎给人很美的感觉。

但淑妃身著戎衣的举动,不是为天下,而是轻天下。

高纬迷恋的不是英武之姿而是忸怩之态。

他们逢场作戏,穿著戎衣而把强大的敌国忘记在九霄云外。

13、衬托(前边已有)

14、顶真(顶针、连珠格)顶真是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开头的词语的修辞方式。

马致远《汉宫秋》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

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

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

过宫墙,绕回廊;

绕回廊,近椒房;

近椒房,月昏黄;

月昏黄,夜生凉;

夜生凉,泣寒蛩;

泣寒蛩,绿纱窗;

绿纱窗,不思量!

  

15、回环(回文)回环(回文)回环就是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说明的一种修辞方式,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

他爬起来跌倒,跌倒爬起来,继续挣扎着前进。

回环只有两个语言片断;

顶真则不限于两个。

回环是甲-乙,乙-甲;

顶真是甲-乙,乙-丙。

16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不直截了当说出来,而是用委婉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修辞方式。

言情写景,在情景外有言外之音,即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写从前出去参军时,杨柳依依,含有亲人依依不舍的送别的感情。

现在归来,大雪纷飞,含有行旅的艰苦,从怀念亲人,到征役的情况,岁月的感慨,都在言外。

因为人事是复杂的,所以诗人只选择人事中某些留有印象的事来写,通过这些小事来反映出没有说出的情意,这就构成诗的婉曲格。

四|诗歌结构

1、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杜甫《静夜思》: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战乱频繁,诗人与兄弟离散,只能寄诗表达思念之情。

凄凉萧瑟的边地秋色更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更是诗人创作的动力。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2、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如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

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再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

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如朔风逼面、铁骑突出,将作者悲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气迸射而出。

3、层层深入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如《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本诗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

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

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

诗歌由事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